社会矛盾凸现期和谐文化构建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phe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当前,在构建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性、复杂曲折性、多样统一性、真实科学性等规律。
  【关键词】和谐文化 规律 构建
  
  探索和谐文化构建规律的重要性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人均GDP在由1000~3000美元的增长期内,是一个社会各种矛盾比较充分展现和暴露的时期,我们把这段时期叫做“社会矛盾凸现期”。中国社科院2008年12月15日发布的《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受美国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和大雪灾的影响,在未来的一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明显放缓,出口压力增大、内需严重不足、就业形势持续严峻,社会矛盾将会进一步激化。面对“金融危机”寒风袭来,我国政府举全国之力,拯救经济,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但是,面对可能存在的贫富差距、就业压力、腐败、金融风险等问题,需要寻找更具包容性的办法,推动人类社会更好地向前发展。探索和谐文化构建规律,就显得尤其重要。
  和谐文化的内涵及和谐文化构建的规律探悉
  和谐文化是建立在和谐的经济和和谐的政治基础之上,并对经济、政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它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包含对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总体构想的一种美好的追求,又着眼人类公平、正义制度的构建,是一种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化应该遵循以下规律:
  循序渐进性。恩格斯认为,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思想上层建筑虽然离经济基础较远,但是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和谐文化作为人类观念、精神的产物,其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会受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影响。人们对它的认识必将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人民对它的丰富也会经历从浅显到深厚再到更深厚的永不停息不断地发展过程。传统社会文化习俗一旦形成,会产生强大的思维定势,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考方法,也就是说,和谐文化的构建具有传承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对待文化时不能一味地超前而不顾人们可以承受的实际能力。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建设和谐文化应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基础上,采取辩证的观点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不能犯一棍子打死来一个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态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序务实的加以推进。其实,历史上犯这种毛病的教训是很多的。例如,俄国的彼德大帝在学习欧洲文明的过程中就完全抛弃本土文化,他觉得自己国家的国民在一切方面都比欧洲人差,为了向欧洲学习,他不仅把都城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甚至教人们刮掉长长的胡须,全盘仿照欧洲人的习俗,他恨俄国人民恨铁不成钢,非常专制残酷地对待人们的习俗。他这一举动连他的儿子都不能忍受,竟然和民众一起纷纷起来反抗自己的父亲。正如梅列日科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彼得与阿列克谢》和阿·托尔斯泰的话剧《拷刑架上》所描述的,彼得一世是反基督教的沙皇,是凶恶的化身,为了在无底的沼泽地上建起一座梦想中的、必遭毁灭的城市,他将整个国家都“吊到了拷刑架上”。彼得大帝的专制和残暴让文学家们在讴歌他那不可磨灭的功绩、赞叹祖国强大的同时产生切齿的痛恨。再比如,早前美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别国,导致世界不少民族的文明的冲突、对峙和战争。因此,我国对待和谐文化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外来文化的精华与本土现实有计划有步骤的结合起来。
  复杂曲折性。构建和谐文化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工程,它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既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政治文化;又包括诚信、竞争开放的经济文化;也包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这些文化是彼此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统一的整体。构建和谐文化就是要消除经济、政治各方面牵扯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也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价值诉求和利益冲突。因此,构建和谐文化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和谐文化的建构不仅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也具有曲折性的特点。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经受住各种艰难险阻的严峻考验,和谐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历史过程。其间必然会交织着进步与落后、精华与糟粕、文明与腐朽的长期较量。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仍存在于一些人的观念之中;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诚信缺失等丑恶现象,在社会上还有一定的市场;西方敌对势力也在企图利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利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在低潮的阶段,利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优势、文化优势和技术优势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加强攻击和瓦解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建设和谐文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防止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深入探究和谐文化建设的规律并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扎扎实实地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多样统一性。和谐文化的多样性是指文化内容的差别性、特性和个性。不同的文化间会有矛盾、冲突和摩擦,正由于和谐文化具有多样性才形成缤纷多彩的世界。和谐文化的统一性指在经济的全球化过程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发展中日趋相同、相通和交融。和谐文化表明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交流、互补和融合,它包含文化中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容,包含事物发展的永恒的规律性。和谐文化的多样统一性也反映了和谐文化发展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正因为和谐文化具有多样性,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兼容并蓄,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既要面向现在又要着眼于未来。和谐文化是在与世界优秀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激荡中发展壮大的。开放性是和谐文化的时代特征。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都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形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激荡、相互碰撞。中华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互相吸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今后文化发展的趋势。各国文化应该本着求同存异原则,推动文化的和谐发展与繁荣。
  和谐文化贵在“和而不同”,多样性归于统一性、统一性包含多样性,这就是和谐文化演化的规律。和谐文化并不是埋没个性,而是要充分展示、张扬个性的文化。个性显示和谐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只有开展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富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文化生活才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要。建设和谐文化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文化的地位,但绝不能抑制约束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只要各种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则要求,就要大胆地发展。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和谐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真实科学性。真实性反映了和谐文化包含客观实在性。我们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不能把文化的内容漫无边际地加以美化,而要尽量源于文化的客观现实性、常识性。构建和谐文化不能像文学、艺术作品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它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能够信服它,为它内容的科学性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技术魅力和艺术创新所折服,转而内化为自己的高尚精神和行动。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喜欢犯绝对化和片面化的毛病,例如,把雷锋塑造成不要一点物质,只要精神的人;把焦裕禄塑造成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点私欲都没有的人。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这些人离我们似乎太远了,这样的事例也没有普遍意义,人们很少会受心灵的震撼和行为的感召。而我们的社会恰好需要弘扬那种在平凡的生活中遵纪守法、严于职守,甘作一位合格公民的人的朴实无华精神。现实中正常人都会有七情六欲,也会有物质的追求,在合理公平的制度下,实现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完美统一,是符合“人性’的特点的,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效率的途径。比如,比尔·盖茨既是一位创业创新进步的利益驱动者,同时也是一位热心慈善事业的人。利益驱动和理想驱动都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只有高尚的道德,没有对利益的追求,会陷入伪善论和假道学,但同时,我们应该牢牢把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德底线。
  科学性反映和谐文化构建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人的思维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时代发展规律,体现和谐文化的开放性、生态性和人性。
  建设和谐文化的目的,是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得到支持、腐朽落后的文化得到抵制和改造。大力弘扬科学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各种文化在相互竞技中闪烁人性、科学、和谐、健康的光芒。(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其他文献
以往调节垄断行业收入的努力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在于违背了"医学常识",让病人自己治病。新《工资条例》即将出台,又一次将政策对准了垄断行业,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
【摘要】村民自治组织环境权是村民维护集体环境的公权利,将其界定为“权力”是不恰当的。村民自治组织环境权应包括环境决策参与权、收益权、知情权、监督权、侵害请求权等内容。应在立法上明确村民自治组织环境权,以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村民自治组织 环境权 法理依据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妥善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公共产品的服务与发展是政府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其理论探索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为其市场化的道路提供了指导作用和宏观建设的外部环境。而政府角色在这其中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调控作用。本文阐述了以上理论对我国公共产品市场化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政府角色 公共产品 市场化    公共产品与市场化问题分析  公共产品理论。自19世纪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西方公共产品理论,极大地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发展
【摘要】老齡化不只关涉老年人,也不再是一个身体过程,而是整体性的社会现象。中国在“国未富”的背景下到来的老龄化,由于权利模式过于制度化与可持续性引起复杂的问题,对老龄化社会保障服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构建立体式养老保障服务体系,是合理配置和分配社会资源与社会机会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老龄化 未富先老 挑战 对策    人口老龄化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老龄化是伴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到
当前,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一系列二重性的特点,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重性的特点,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特点等,对于创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一系列二重性的特点,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重性的特点,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特点等,
【摘要】政策性腐败是一种更为隐蔽的腐败行为,其主要发生在地方政府制定政策及其公务员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将信息公开制度贯穿于政策裁量、制定、执行、评估等全过程,建立一整套防范与监控政策性腐败的信息公开体系,是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政策裁量 政策性腐败 信息公开    公共政策实践:问题与现状  2010年4月20日,《经济参考报》头版报道了“山西忻州限价房项目建成公务员小区”事件
【摘要】大学生盗窃、伤害等违法犯罪案件的特征表明,单纯依靠法制宣传教育无法改变现状。必须通过法律意识、法律心理和法律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法律素养主观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事件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素养 法律心理 法律道德    大学生法制教育回顾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从我国的普法教育开始就一直常抓不懈,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一五”、“二
我国《物权法》采用了地役权和相邻关系分别立法体例。地役权具有调整不动产的利用、弥补物权法定原则的不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功能。地役权具有从属性,其必须与需役地
【摘要】我国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做出了严格的限制,但这种限制造成了许多现实问题和法律冲突。从当今农村的发展来说,限制流转的理由并不充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宅基地自由流转有利于产权设计目的的实现。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 使用权 流转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用益物权,不能用大陆法系的用益物权制度来规制,其制度构建缺乏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有鉴于
【正】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07年8月出版了许建文同志的《中国当代农业政策史稿》一书。该书是教育部2007年度批准的重大社会科学课题的成果之一,是建国50多年来中国学者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