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取芯井资料分析,认识表外储层的油层性质,通过驱替试验启动压力梯度测试等手段认识表外储层的动用条件,为指导表外储层的开发提供依据
中图分类号:TG3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9-101-01
前言
某油块表外储层油层条件差,表现在单层厚度低,渗率低,原始含油饱和度低,以外前缘相Ⅲ类油层为主。厚度比例在44%左右,通过扫描电镜资料和恒速压汞资料认识表外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外前缘相沉积的四种类型的表外储层。随着油层条件变差,泥质含量增多,孔喉半径变小,孔喉比明显增大,通过对典型区块解剖和同位素吸水剖面资料分析,认识不同类型表外储层的动用特点,在大井距条件下,外前缘相Ⅲ、Ⅳ类砂体中的表外储层。通过措施也无法动用,通过驱替试验认识不同水质对驱油效果的影响,通过启动压力梯度测试等手段认识表外储层的合理注采井距,通过低渗透油层数学方程的推导,认识提高表外储层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通过三次加密调整试验缩小井距,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一、表外储层的油层性质
研究区块表外储层以外前缘相砂体沉积为主,厚度比例占76%,内前缘相仅占23%。可分为4种类型。油层厚度为0.2 ~1.0m,空气渗透率为0.002~0.3μm2,泥质含量为16%~25%,孔隙度为14%~22%。
特点:一是单层厚度差别大。Ⅰ、Ⅱ类表外储层平均单层厚度分别为0.6m和1.0m,而Ⅲ、Ⅳ类表外储层平均单层厚度只有0.3m和 0.2m。二是渗透率差别大。Ⅰ、Ⅱ类表外储层的平均空气渗透率分别为0.1μm2和0.02μm2,而Ⅲ、Ⅳ类表外储层的平均空气渗透率仅为0.008μm2和0.003μm2,随着油层条件的变差,泥质含量也明显增加。
二、某区块表外储层动用条件研究
(1)表外储层的极限井距
根据区表外储层的发育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块岩心进行室内测试。(表2)。
试验结果表明,表外储层在渗流时存在启动压力,随着渗透率的降低,启动压力梯度明显增大,符合关系式。
从现场油水井压力监测 成果看,注水井关井测压时,井底压力在近井地带降落速度快,在离开近井地带时的压力在21MPa左右,油井关井测压时,压力恢复时,近井地带的地层压力恢复速度快,在24小时压力由1MPa恢复到8MPa,在正常生产时压降漏斗幅度大,因此在正常生产时,真正消耗在地层中的压力损失只有13MPa左右。
考虑驱动压差在13MPa的情况下,平均渗透率只有3×10-3μm2的Ⅳ类表外储层注采井距要达到109m才能动用,平均渗透率只有8×10-3μm2Ⅲ类表外储层注采井距要达到193m才能动用,Ⅰ、Ⅱ类表外储层动用井距在300m以上。
(2)表外储层动用的水质要求
随着注入水固体颗粒粒度增大,表外储层的渗透率损失增大,渗透率越低,油层伤害越严重,但由于这次取的水样已经进行了深度处理,因此从总体上看,不同粒度的颗粒对油层的伤害都属于弱伤害, 对于I、II类表外储层注入水过滤精度2.5~4.5μm就能满足注入要求,而IV类表外储层注入水过滤精度要1.5~2.5μm(表3)。
(4)某区块表外储层必须采取压裂措施才能够得到动用
特低渗透层采用普通射孔方法不出油,这一观点在2010年特低渗透层开采试验所证实。1号井2010年采用弹射孔,射孔后不出液,表明特低渗透層采用普通射孔方法,达到较好的产能是很困难的。经压裂后,日产液达到7.6t,日产油6.4t,含水17%,说明表外储层只有经过压裂才能得到较好动用.
2012年三次加密调整试验区,为了解表外储层的动用状况,对三次加密井独立表外层进行了试油,该层发育厚度1.6m,经普通射孔后,日产油为0.1t,不含水。由于产量低,对该井进行了压裂,压裂后,日产油达到4.7t,含水46%,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场试油资料也进一步证实,表外储层经过压裂改造后才能得到较好的动用。
4结论
表外储层油层性质差,渗透率低,单层厚度小,动用困难。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结果,该区块表外储层动用的井距在200m,对水质要求高,悬浮物的粒度要达到2.5μm以下,表外储层通过压裂后才能得到动用。
参考文献
[1]黄延章.低渗透油层渗流机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2
[2]裘怿楠. 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模式.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4
[3]赵永胜.喇萨杏油田表外储层动用机制分析.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3
中图分类号:TG3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9-101-01
前言
某油块表外储层油层条件差,表现在单层厚度低,渗率低,原始含油饱和度低,以外前缘相Ⅲ类油层为主。厚度比例在44%左右,通过扫描电镜资料和恒速压汞资料认识表外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外前缘相沉积的四种类型的表外储层。随着油层条件变差,泥质含量增多,孔喉半径变小,孔喉比明显增大,通过对典型区块解剖和同位素吸水剖面资料分析,认识不同类型表外储层的动用特点,在大井距条件下,外前缘相Ⅲ、Ⅳ类砂体中的表外储层。通过措施也无法动用,通过驱替试验认识不同水质对驱油效果的影响,通过启动压力梯度测试等手段认识表外储层的合理注采井距,通过低渗透油层数学方程的推导,认识提高表外储层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通过三次加密调整试验缩小井距,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一、表外储层的油层性质
研究区块表外储层以外前缘相砂体沉积为主,厚度比例占76%,内前缘相仅占23%。可分为4种类型。油层厚度为0.2 ~1.0m,空气渗透率为0.002~0.3μm2,泥质含量为16%~25%,孔隙度为14%~22%。
特点:一是单层厚度差别大。Ⅰ、Ⅱ类表外储层平均单层厚度分别为0.6m和1.0m,而Ⅲ、Ⅳ类表外储层平均单层厚度只有0.3m和 0.2m。二是渗透率差别大。Ⅰ、Ⅱ类表外储层的平均空气渗透率分别为0.1μm2和0.02μm2,而Ⅲ、Ⅳ类表外储层的平均空气渗透率仅为0.008μm2和0.003μm2,随着油层条件的变差,泥质含量也明显增加。
二、某区块表外储层动用条件研究
(1)表外储层的极限井距
根据区表外储层的发育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块岩心进行室内测试。(表2)。
试验结果表明,表外储层在渗流时存在启动压力,随着渗透率的降低,启动压力梯度明显增大,符合关系式。
从现场油水井压力监测 成果看,注水井关井测压时,井底压力在近井地带降落速度快,在离开近井地带时的压力在21MPa左右,油井关井测压时,压力恢复时,近井地带的地层压力恢复速度快,在24小时压力由1MPa恢复到8MPa,在正常生产时压降漏斗幅度大,因此在正常生产时,真正消耗在地层中的压力损失只有13MPa左右。
考虑驱动压差在13MPa的情况下,平均渗透率只有3×10-3μm2的Ⅳ类表外储层注采井距要达到109m才能动用,平均渗透率只有8×10-3μm2Ⅲ类表外储层注采井距要达到193m才能动用,Ⅰ、Ⅱ类表外储层动用井距在300m以上。
(2)表外储层动用的水质要求
随着注入水固体颗粒粒度增大,表外储层的渗透率损失增大,渗透率越低,油层伤害越严重,但由于这次取的水样已经进行了深度处理,因此从总体上看,不同粒度的颗粒对油层的伤害都属于弱伤害, 对于I、II类表外储层注入水过滤精度2.5~4.5μm就能满足注入要求,而IV类表外储层注入水过滤精度要1.5~2.5μm(表3)。
(4)某区块表外储层必须采取压裂措施才能够得到动用
特低渗透层采用普通射孔方法不出油,这一观点在2010年特低渗透层开采试验所证实。1号井2010年采用弹射孔,射孔后不出液,表明特低渗透層采用普通射孔方法,达到较好的产能是很困难的。经压裂后,日产液达到7.6t,日产油6.4t,含水17%,说明表外储层只有经过压裂才能得到较好动用.
2012年三次加密调整试验区,为了解表外储层的动用状况,对三次加密井独立表外层进行了试油,该层发育厚度1.6m,经普通射孔后,日产油为0.1t,不含水。由于产量低,对该井进行了压裂,压裂后,日产油达到4.7t,含水46%,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场试油资料也进一步证实,表外储层经过压裂改造后才能得到较好的动用。
4结论
表外储层油层性质差,渗透率低,单层厚度小,动用困难。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结果,该区块表外储层动用的井距在200m,对水质要求高,悬浮物的粒度要达到2.5μm以下,表外储层通过压裂后才能得到动用。
参考文献
[1]黄延章.低渗透油层渗流机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2
[2]裘怿楠. 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模式.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4
[3]赵永胜.喇萨杏油田表外储层动用机制分析.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