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和氏璧的故事,大家一下子能想到的可能会是蔺相如,在强秦的威势之下,宁可举璧触柱,也要保赵国利益与尊严。继而想到这块美玉之所以名为“和氏”,其背后有一个浸着血泪的故事。楚国的卞和,在山中寻到一块璞玉,他认为经过琢磨会是一块美玉,于是献给了厉王,厉王让工匠鉴定,工匠说是石头,卞和因欺骗国君的罪名被砍掉了左脚。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将璞玉进献给武王,武王找来的鉴定工匠也认为这只是石头,卞和又因为欺君,失去了右脚。等到武王死后,文王继了位,卞和拖着残躯抱着璞玉在楚山之下痛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鲜血涌出。文王不解,派人去询问,普天之下因为刖刑失去双足的人很多,为什么他要悲伤至此呢?卞和回答:我的悲伤不在于失去双足,而是美玉被当作石头,忠贞的人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有所感触,将卞和的璞玉仔细加工,果然得到一块美玉。卞和失去双脚,历经三代国君,终于为美玉、为自己讨回了一个公道。
但若说起这个故事的出处,可能很多人就不那么清楚了。韩非在他的著作中有《和氏》一文,是他为大家讲述了这个辛酸痛楚的故事。他之所以为卞和掬一把同情泪,那是他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卞和遭受的痛苦,就是那个时代法家遭受的痛苦。韩非生活的时代,诸侯纷争,战争的烽烟笼罩着华夏大地。武士效力疆场以求得功名,文士四方游说倾力以求为君王所用。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早年曾与李斯一起游学楚国,跟从儒学大师荀子。李斯学成入秦做了丞相,而韓非虽跟从荀子,却并未继承荀子的儒家思想,而是更加青睐法家思想。在韩非之前,法家学说已经发展了数百年,商鞅、申不害、慎到分别有不同的侧重,形成了不同的派别,韩非在综合的思考与学习之后,将几派的优势融合,形成了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集中合流的理论体系,而他自己也是法家思想集大成的重要代表人物。
韩非身份高贵、学识渊博,但他却有一个大缺点,“为人口讷,不能言道”,他有严重的口吃,在游臣策士以巧舌行天下的战国时代,他只能在文章中尽道主张。韩非有思想,而韩国可谓积贫积弱,韩非目睹政治现状,屡次针对韩国的贫弱上书劝谏,以期革新政治、一振朝纲。他的种种努力并未被采纳,悲愤之余,他将自己的主张集结整理,写出了十余万字的文章,《说难》《内外储说》《孤愤》《五蠹》等等,流传甚广,且广受好评。秦王嬴政读到之后大加赞赏,感慨说:如果能见到作者并与之为友,死而无憾。李斯赶紧向秦王禀报,这就是我一同游学楚国的同学,那个韩国贵族韩非啊!嬴政发兵攻韩,迫使韩王以派遣外交使节的名义将韩非送到秦国。
在《和氏》一文中,韩非提到了受其尊敬的两位法家先驱,吴起和商鞅。战国时期,吴起助楚悼王实行变法,他针对楚国存在的政治弊端,向楚悼王提议削减权臣、贵族的权势;裁汰冗员、减少百官的俸禄;对待贵族子弟的袭爵不再宽松,三代无功就收回爵禄……凡此种种,将改革所得的结余用于选拔培育战士和安抚百姓。吴起变法,短短时间收到成效,楚国政治体系不再繁冗,军队战斗力大增,百姓生活更加安定。但是改革会损害曾经的利益获得者,吴起的变法使之前手握大权的重臣贵族损失惨重,楚悼王一死,吴起就遭遇了被肢解的酷刑。商鞅是法家人士悲剧的另一个主角。商鞅在历史上十分有名,他协助秦孝公变法图强,约束官员百姓,建立户籍制度,设置“连坐”的法律;禁止私情谋求官职,一律论功行赏,尤其是立了战功和在农耕上出色的人士;禁绝游说之士的活动,不因高谈阔论而取仕……秦孝公信任商鞅,积极采纳他的建议,并在全国实行,仅仅二十年,“弱秦”在商鞅变法之下逐渐强盛,逐渐显示出“强秦”的模样。但和吴起一样,商鞅也是触动了曾经贵族的根基,影响了游臣策士进官加爵的道路,孝公一死,商鞅也以惨烈的车裂之刑,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
韩非能以吴起、商鞅举例,其实他是对法家人士的结局十分了解的,但作为荀卿高足,他还是愿意坚守法家的理念,建立规则。韩非初到秦国,也是尽全力为秦国利益着想的。但是韩非与李斯不同,李斯想辅佐秦王成就功业,出于自愿,而韩非被迫入秦,身为韩国贵族,他不能没有一点为韩国的私心,史书上不容易见到韩非入秦之后的政治活动记载,但是现存的《初见秦》《存韩》两文可以看到,韩非在为秦国谋利益的同时,对韩国抱有存恤之心,不忘为自己的国家争取一丝苟延残喘的机会。但就是这一点点小私心,就给了他人构陷韩非的机会。韩非在狱中被一杯毒酒夺命,未能等到秦王的赦免。
吴起、商鞅,还有韩非自己,都和一心献宝的卞和一样,胸怀锦绣,却被屡屡误解伤害。其实法家人士的悲剧到现在都能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历史故事里,给我们描绘出的忠臣良将的悲剧性结局就是“文死谏、武死战”,而多数的臣子鲜少直言进谏,大多托物言志迂回委婉,而变法维新几乎成了人们不敢踏足的禁地。韩非文中写卞和历经三代国君,终献成宝玉,为自己正名。他也在文中清楚地写道:“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因为革新打击了当朝权贵中的大部分人,黎民百姓也不能公正地看待变法,变法者们只能单纯依靠君王的力量,失去了君王的支持,悲剧发生在所难免。
和氏之痛,和法家之痛何等相似!但哪怕是这样,阴霾重重、这样结局惨烈,法家人士还是在建立秩序、强国兴邦的路上坚持着,以国家前途命运为己任,不为保全性命而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