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鼓励强化与之相反的行为,就会使不良行为弱化和改变。
事例分享
在一次大型义务咨询活动中,我接待了一个六岁小男孩的父母。这位母亲坐在我桌子对面的椅子上,孩子坐在母亲的腿上,父亲站在身后。
这位母亲说孩子就是坐不住,找了几家医院,说是多动症。我观察这个孩子还真是“多动”,没一刻闲着,东瞧瞧西望望,孩子似乎不知父母带他来这里做什么,异常兴奋。一不留神,孩子从妈妈的腿上遛了下来,从桌子底下钻到我旁边来了,妈妈急得不得了,绕了个圈把孩子抓了回去,按在了腿上,顺手给了孩子几巴掌。孩子这时老实了,眼睛看着我戴的手表。
我说:“小家伙,喜欢叔叔这块表嗎?”没等孩子说话,这位母亲又滔滔不绝地说开了,说这孩子就喜欢表、钟什么的,有一天独自躲在屋里,半天不出来,她很纳闷,进屋一看,发现孩子把他爷爷的一个老闹钟给拆了。
听到这里,我想,这可能是医生的误诊,一个孩子能坐下来,用那么长的时间拆闹钟,应该不是多动症。我告诉家长,孩子是不是多动症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长今后在孩子面前不要再使用这个词。
随后,我把“行为契约法”传授给了这位家长。我让家长先和孩子订一个契约,只要孩子能坐住一分钟,就给孩子发一面“小红旗”,并告知他,一面“小红旗”相当于5元钱。等到坐住一分钟没问题了,再和孩子商量,坐住两分钟就给3面“小红旗”,依次下去,直到孩子能坐住正常学习。
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母亲给我打来电话,说这招还真灵,孩子现在坐的时间越来越长了,每天都坐下来数他得到的“小红旗”,还用“小红旗”兑来的钱买了“四驱车”,孩子高兴着呢。
心理效能
行为契约法是指,为校正某些不良行为,双方达成一个协议,彼此遵守,相互制约。这种方法多用于治疗儿童不良行为以及成人的某些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克服的行为。
行为契约法属于行为矫治,是一种阳性强化法。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这也是人的行为的根本准则。所以,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鼓励强化与之相反的行为,就会使不良行为弱化和改变。这里的鼓励强化一般要使用“强化物”。这种“强化物”必须是孩子喜欢的,越喜欢效果会越好。同时还要注意逐步加大“强化物”的刺激强度。在阳性强化中,使用“行为契约”又给强化增添了趣味和约束,无疑增强了强化刺激。
事例中,父母和孩子订立了行为契约,抓住了孩子想买一辆“四驱车”玩具的心理,为孩子喜欢的“小红旗”赋值,并适时加大强化力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为您点津
孩子的不良行为也是为了自己某种心理需求的满足,以至于不由自主。当我们要对抗这些不良行为时,就要了解孩子更多心理需求,给予对抗性的、更强大的满足,并把这种满足和对抗性的行为紧密连接,从而弱化和改变不良行为。行为契约法对改变不良行为可谓刚柔并济:同时实现契约的规束以及心理需求的满足。
(责编
事例分享
在一次大型义务咨询活动中,我接待了一个六岁小男孩的父母。这位母亲坐在我桌子对面的椅子上,孩子坐在母亲的腿上,父亲站在身后。
这位母亲说孩子就是坐不住,找了几家医院,说是多动症。我观察这个孩子还真是“多动”,没一刻闲着,东瞧瞧西望望,孩子似乎不知父母带他来这里做什么,异常兴奋。一不留神,孩子从妈妈的腿上遛了下来,从桌子底下钻到我旁边来了,妈妈急得不得了,绕了个圈把孩子抓了回去,按在了腿上,顺手给了孩子几巴掌。孩子这时老实了,眼睛看着我戴的手表。
我说:“小家伙,喜欢叔叔这块表嗎?”没等孩子说话,这位母亲又滔滔不绝地说开了,说这孩子就喜欢表、钟什么的,有一天独自躲在屋里,半天不出来,她很纳闷,进屋一看,发现孩子把他爷爷的一个老闹钟给拆了。
听到这里,我想,这可能是医生的误诊,一个孩子能坐下来,用那么长的时间拆闹钟,应该不是多动症。我告诉家长,孩子是不是多动症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长今后在孩子面前不要再使用这个词。
随后,我把“行为契约法”传授给了这位家长。我让家长先和孩子订一个契约,只要孩子能坐住一分钟,就给孩子发一面“小红旗”,并告知他,一面“小红旗”相当于5元钱。等到坐住一分钟没问题了,再和孩子商量,坐住两分钟就给3面“小红旗”,依次下去,直到孩子能坐住正常学习。
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母亲给我打来电话,说这招还真灵,孩子现在坐的时间越来越长了,每天都坐下来数他得到的“小红旗”,还用“小红旗”兑来的钱买了“四驱车”,孩子高兴着呢。
心理效能
行为契约法是指,为校正某些不良行为,双方达成一个协议,彼此遵守,相互制约。这种方法多用于治疗儿童不良行为以及成人的某些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克服的行为。
行为契约法属于行为矫治,是一种阳性强化法。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这也是人的行为的根本准则。所以,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鼓励强化与之相反的行为,就会使不良行为弱化和改变。这里的鼓励强化一般要使用“强化物”。这种“强化物”必须是孩子喜欢的,越喜欢效果会越好。同时还要注意逐步加大“强化物”的刺激强度。在阳性强化中,使用“行为契约”又给强化增添了趣味和约束,无疑增强了强化刺激。
事例中,父母和孩子订立了行为契约,抓住了孩子想买一辆“四驱车”玩具的心理,为孩子喜欢的“小红旗”赋值,并适时加大强化力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为您点津
孩子的不良行为也是为了自己某种心理需求的满足,以至于不由自主。当我们要对抗这些不良行为时,就要了解孩子更多心理需求,给予对抗性的、更强大的满足,并把这种满足和对抗性的行为紧密连接,从而弱化和改变不良行为。行为契约法对改变不良行为可谓刚柔并济:同时实现契约的规束以及心理需求的满足。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