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题规律】
“古代诗歌炼字题”这一考点,赋分3~4分,题型主要为简答题,难度中等。近几年鉴赏古代诗歌炼字设题方式主要有“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这首诗(词)中的哪个字是诗眼(词眼)”“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诗中的某一词,有的版本说法不同,你认为哪一词更妙,为什么”等。
【技法揭示】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语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贴、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这类题的主要题型有:动词词语炼字,修饰词的炼字,特殊词的炼字。
解答这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解释该字含义;第二步,描述诗句景象;第三步,表达思想感情。
【技法剖析】
题型一:动词词语炼字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凡为美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动词在诗歌里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神奇作用。在勾勒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而诗歌语言的生动传神等特点在动词的应用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把诗人无意看山而见山,悠闲自得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问题呈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请分析其妙处。
[解题思路]解答炼字题,可分三步走。第一步,解释词语含义。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之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描述原句景象。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把握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闹,热闹。当它在诗句中与“红杏”和“春意”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正是春意盎然,春光烂漫之意。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光无限的意境之美,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闻泉
李成用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
急想穿岩曲,低应过石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问题呈现]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解题时,应注重两个方面:(1)抓住诗歌内容,寻找诗歌的诗眼。《闻泉》一诗,写诗人夜宿山中,被泉声惊醒,引起遐思,从泉声中捕捉领悟到自然界的情趣。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最能统领全文的字就是“闻”。(2)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诗眼特点。分析诗眼的作用或解说为什么某个字或词是诗眼,就要分析诗歌描写的景物特征。比如“闻”,统领了诗歌内容:诗人在睡梦中被淅淅沥沥的泉声惊醒,然后听到这悦耳的泉声,并想要把泉声用琴弹出来。
[答案示例]“闻”。全诗紧扣“闻”字:首句点题,写诗人初闻泉声的情状。“淅淅”写初闻之声,“梦初惊”写泉声作用于梦中人的听觉过程及引起的心态反映。接下来三、四句,描绘听泉人所处的环境。“更无人共听”强调诗人的幽居独处。五、六句转入正面描写,诗人凭借所闻泉声的“急”“低”,想象泉水的“穿岩曲”和“过石平”。七、八句是诗人闻泉后的感受,诗人想用琴声来模拟泉水声音,但又感觉泉声是自然之声,琴声无法与之相媲美。
题型二:修饰词的炼字
古代诗歌中,一些修饰语,包括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
形容词:这些词语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诗歌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火”“蓝”等词语把江南的美景写得色彩绚烂,美不胜收。
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忽”字把漫不经心而忽然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
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能产生丰富的感情。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的“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飞花落下都要减掉一层春色,“万点”飞花飘落更使人烦恼愁闷。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满腹愁怨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淵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问题呈现]从“万里”“三年”两个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赏析。
[解题思路]“万里”不是确指,而是泛指距离遥远,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实际上正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三年”也不是确指,一般文言文中“三”“九”“百”“万”都不是确指,而是泛指多,这里表面上是写时间的漫长,实际上也是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作铺垫。
[答案示例]“万里”强调空间渺远,蕴含飘零天涯而欲归家不能的苦闷;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作铺垫(或“三年”点明时间漫长,流露羁旅的愁苦和疲惫;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作铺垫)。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释]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问题呈现]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解题思路]“西风吹老洞庭波”,诗一开篇,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秋风,还是洞庭湖水?“一夜湘君白发多”,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了起来。
[答案示例]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题型三:特殊词的炼字
在古代诗歌中,有一些本身与众不同的特殊词,包括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尤其是冷暖色调的词,多能表现悲喜、哀乐之情。
叠词:叠词,又叫“叠字”。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解题的大致思路是:分析语句的特点、词语体现的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以及相关字词对诗歌主题、诗人情感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拟声词:古代诗歌中常用拟声词模拟自然的声音。不仅给读者以听觉的感受,还能引发视觉、触觉的感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颜色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却是相近的,就是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扬州慢》姜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①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②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国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释]①杳杳:幽暗状。寒山: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天台山有寒暗二岩,寒山即寒岩,乃诗人所居。②落落:寂静冷落的样子。③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一作“碛碛”。
[问题呈现]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解题思路]寒山是唐朝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中描写寒岩附近高山深壑的景色,通篇浸透了寒意,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后两句才直接表现诗人情怀,让人联想起“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意出红尘、超然物外的情趣。“朝朝”“岁岁”从时间上点染寒意之久。
[答案示例]“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了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例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①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释]①向子湮,宋代人,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问题呈现]“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字对春景的描写极有妙处,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炼字,要求分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以及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方面的作用。
[答案示例]“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用色彩代替花和叶,就很鲜明形象地写出春天花红柳绿的生机。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正在走向“后物欲时代”,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是近几十年的突出现象,物质富足之后精神空虚和无聊的问题也日益突显。
东西方的贵族解决所谓的“富裕挑战”,其成功的道路都是致力于提升人的精神追求。古典教育的内容是教人如何生活的,而现代教育在这方面就绕了个大弯,却是教人们如何工作的。留心一下周边的成年人,有多少毕业后还热爱阅读、体育、美术、高雅音乐、写诗赋词,保留着这方面的兴趣和习惯?更不用说,有的人甚至从未培养出这类兴趣和习惯。
于是乎,我们就有机会目睹官员贪腐、土豪炫富、明星吸毒、全民参赌等一系列怪现象,精神荒芜,道德滑坡,信仰迷失,人情淡薄,甚至比赤贫时代更加严重。如何找到救治“富而不贵”的药方呢?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精神贫瘠是当前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题针对社会现象设题,要求学生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提出解决问题之道。精神空虚和无聊现象与社会方方面面有关,需要群策群力,合力解决。
可以从教育改革的角度切入,摒弃功利化的教育理念,中小学教育要改变目前这种应试化、功利化,以追求分数为目标,以考取清华北大为荣耀的评价标准,教育需要培养丰富、完整、全面发展的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要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工作技能,又要远离社会,打造精神堡垒,培养情趣高雅、格调高贵、懂生活、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可以从社会舆论角度切入,各级各部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引导舆论、重建信仰、鼓吹大爱等角度切入。
也可以从个人角度切入,物质财富的积累并不必然帶来幸福感的增加。我们在富裕之后需要更加关注内心,积极参加体育、音乐、美术等文体活动,开阔眼界,丰富内涵,提升精神品质等。
(肖良)
“古代诗歌炼字题”这一考点,赋分3~4分,题型主要为简答题,难度中等。近几年鉴赏古代诗歌炼字设题方式主要有“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这首诗(词)中的哪个字是诗眼(词眼)”“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诗中的某一词,有的版本说法不同,你认为哪一词更妙,为什么”等。
【技法揭示】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语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贴、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这类题的主要题型有:动词词语炼字,修饰词的炼字,特殊词的炼字。
解答这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解释该字含义;第二步,描述诗句景象;第三步,表达思想感情。
【技法剖析】
题型一:动词词语炼字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凡为美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动词在诗歌里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神奇作用。在勾勒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而诗歌语言的生动传神等特点在动词的应用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把诗人无意看山而见山,悠闲自得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问题呈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请分析其妙处。
[解题思路]解答炼字题,可分三步走。第一步,解释词语含义。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之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描述原句景象。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把握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闹,热闹。当它在诗句中与“红杏”和“春意”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正是春意盎然,春光烂漫之意。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光无限的意境之美,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闻泉
李成用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
急想穿岩曲,低应过石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问题呈现]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解题时,应注重两个方面:(1)抓住诗歌内容,寻找诗歌的诗眼。《闻泉》一诗,写诗人夜宿山中,被泉声惊醒,引起遐思,从泉声中捕捉领悟到自然界的情趣。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最能统领全文的字就是“闻”。(2)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诗眼特点。分析诗眼的作用或解说为什么某个字或词是诗眼,就要分析诗歌描写的景物特征。比如“闻”,统领了诗歌内容:诗人在睡梦中被淅淅沥沥的泉声惊醒,然后听到这悦耳的泉声,并想要把泉声用琴弹出来。
[答案示例]“闻”。全诗紧扣“闻”字:首句点题,写诗人初闻泉声的情状。“淅淅”写初闻之声,“梦初惊”写泉声作用于梦中人的听觉过程及引起的心态反映。接下来三、四句,描绘听泉人所处的环境。“更无人共听”强调诗人的幽居独处。五、六句转入正面描写,诗人凭借所闻泉声的“急”“低”,想象泉水的“穿岩曲”和“过石平”。七、八句是诗人闻泉后的感受,诗人想用琴声来模拟泉水声音,但又感觉泉声是自然之声,琴声无法与之相媲美。
题型二:修饰词的炼字
古代诗歌中,一些修饰语,包括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
形容词:这些词语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诗歌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火”“蓝”等词语把江南的美景写得色彩绚烂,美不胜收。
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忽”字把漫不经心而忽然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
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能产生丰富的感情。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的“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飞花落下都要减掉一层春色,“万点”飞花飘落更使人烦恼愁闷。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满腹愁怨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淵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问题呈现]从“万里”“三年”两个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赏析。
[解题思路]“万里”不是确指,而是泛指距离遥远,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实际上正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三年”也不是确指,一般文言文中“三”“九”“百”“万”都不是确指,而是泛指多,这里表面上是写时间的漫长,实际上也是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作铺垫。
[答案示例]“万里”强调空间渺远,蕴含飘零天涯而欲归家不能的苦闷;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作铺垫(或“三年”点明时间漫长,流露羁旅的愁苦和疲惫;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作铺垫)。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释]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问题呈现]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解题思路]“西风吹老洞庭波”,诗一开篇,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秋风,还是洞庭湖水?“一夜湘君白发多”,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了起来。
[答案示例]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题型三:特殊词的炼字
在古代诗歌中,有一些本身与众不同的特殊词,包括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尤其是冷暖色调的词,多能表现悲喜、哀乐之情。
叠词:叠词,又叫“叠字”。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解题的大致思路是:分析语句的特点、词语体现的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以及相关字词对诗歌主题、诗人情感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拟声词:古代诗歌中常用拟声词模拟自然的声音。不仅给读者以听觉的感受,还能引发视觉、触觉的感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颜色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却是相近的,就是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扬州慢》姜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①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②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国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释]①杳杳:幽暗状。寒山: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天台山有寒暗二岩,寒山即寒岩,乃诗人所居。②落落:寂静冷落的样子。③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一作“碛碛”。
[问题呈现]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解题思路]寒山是唐朝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中描写寒岩附近高山深壑的景色,通篇浸透了寒意,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后两句才直接表现诗人情怀,让人联想起“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意出红尘、超然物外的情趣。“朝朝”“岁岁”从时间上点染寒意之久。
[答案示例]“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了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例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①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释]①向子湮,宋代人,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问题呈现]“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字对春景的描写极有妙处,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炼字,要求分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以及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方面的作用。
[答案示例]“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用色彩代替花和叶,就很鲜明形象地写出春天花红柳绿的生机。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正在走向“后物欲时代”,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是近几十年的突出现象,物质富足之后精神空虚和无聊的问题也日益突显。
东西方的贵族解决所谓的“富裕挑战”,其成功的道路都是致力于提升人的精神追求。古典教育的内容是教人如何生活的,而现代教育在这方面就绕了个大弯,却是教人们如何工作的。留心一下周边的成年人,有多少毕业后还热爱阅读、体育、美术、高雅音乐、写诗赋词,保留着这方面的兴趣和习惯?更不用说,有的人甚至从未培养出这类兴趣和习惯。
于是乎,我们就有机会目睹官员贪腐、土豪炫富、明星吸毒、全民参赌等一系列怪现象,精神荒芜,道德滑坡,信仰迷失,人情淡薄,甚至比赤贫时代更加严重。如何找到救治“富而不贵”的药方呢?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精神贫瘠是当前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题针对社会现象设题,要求学生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提出解决问题之道。精神空虚和无聊现象与社会方方面面有关,需要群策群力,合力解决。
可以从教育改革的角度切入,摒弃功利化的教育理念,中小学教育要改变目前这种应试化、功利化,以追求分数为目标,以考取清华北大为荣耀的评价标准,教育需要培养丰富、完整、全面发展的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要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工作技能,又要远离社会,打造精神堡垒,培养情趣高雅、格调高贵、懂生活、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可以从社会舆论角度切入,各级各部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引导舆论、重建信仰、鼓吹大爱等角度切入。
也可以从个人角度切入,物质财富的积累并不必然帶来幸福感的增加。我们在富裕之后需要更加关注内心,积极参加体育、音乐、美术等文体活动,开阔眼界,丰富内涵,提升精神品质等。
(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