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处于“爱”的包围中。但他们并不真正懂得“爱”,更少回报“爱”。面对此现象,结合语文特点,指点学生理解“爱”、感受“爱”、学会“爱”。
关键词:爱; 语文; 学会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它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爱也是教育的生命,教育的灵魂。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生动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爱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初中语文教材所展现的“爱”是丰富多采的,有自然之爱、父母之爱、祖国之爱、社会之爱等,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教育素材。
一、在语文学习中理解爱的内涵
1.解读爱、诠释爱。
对“爱”的理解,多数学生认为爱是关心,给人愉悦。但这不是爱的全部。如今的独生子女受着父母的宠爱,以自我为中心,往往接受不了批评、失败,在学习、生活中缺乏包容,遇到不如意常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在教学中,教师先行做好表率,一切从爱学生出发,自己的言行一定尊重和关爱学生。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更应满怀爱心,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个微笑,多一声赞美”,用行动诠释爱。同时在教学内容中挖掘那些表达人间真情的素材,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和生活经历去影响学生形成美好的价值观。
2.发现爱、感受爱。
教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爱。首先让学生感知爱。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爱什么。教材中描写大自然的文章,优美生动给予我们精神食粮。如古诗文让我们惊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立体画面;感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感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敬畏自然》让我们明白宇宙创造了一切,包括我们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不应该狂妄、自大,应该谦卑、敬畏,人不可能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应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地下森林断想》让我们感受大自然中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现大自然之爱的,一般是写景、抒情性文章,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抓住抒情点,从中感知大自然之爱。我们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有爱心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如《我的母亲》、《背影》让我们感知父母之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我们感知祖国之爱。《再塑生命》《藤野先生》感受师爱,《羚羊木雕》感受友爱,《老王》感受陌生人的爱。
二、在语文学习中懂得爱的真谛
没有情感体验的爱的教育是肤浅的。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爱有着深刻地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进行爱的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深深的爱。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爱的情感的文章,如《黄河颂》反复朗读体会中华儿女不怕牺牲、浴血奋战英雄气概和勇敢自信的乐观主义精神;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性格、思想。如《最后一課》反复朗读有关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语段,体会小弗朗士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珍惜和对侵略者的愤恨;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在反复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春》抓住描写春草、春花、春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还引导学生多多朗读全文,深深体会。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三峡》对三峡景色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景色的雄伟壮丽;表现人物内心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性格的认识更加深刻,如《孔已己》想象他被嘲讽、讥笑时的心情,能够激起我们对弱者深切的同情。
3.在思维中体验
对揭示事理的文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道理,体会深刻的意义。学习《敬业与乐业》时,针对“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这句话的理解,让学生结合实际回味,平时攻破一道难题,背诵一篇课文,记住一课单词,考出一次好成绩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兴奋和愉快,这就是学习的乐趣,把它放大、放宽,就会从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最终让学生懂得这句话的含义。
三、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去爱
在语文课中进行爱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爱的价值观。
爱自己——珍惜生命
生命只有一次,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希望我们长大成人;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希望我们成才;珍惜生命,对父母的回报;是对祖国对社会的回报。
爱别人——承担责任
爱的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爱,孝敬父母;感念友爱之情,学会宽容。感念祖国之爱,积极充实自己,将来为建设祖国作贡献。
爱社会——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爱,就要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爱,学会友善,与人和谐相处。感念生活之爱,学会自信、坚强、敢于面对、勇于担当。
生活就像播种,有付出才有收获。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激情感染学生,以生活中的真、善、美去触动学生的灵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书本、生活的情感契合点,让学生懂得爱,懂得如何去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塑造健全人格。
收稿日期:2014-07-04
关键词:爱; 语文; 学会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它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爱也是教育的生命,教育的灵魂。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生动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爱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初中语文教材所展现的“爱”是丰富多采的,有自然之爱、父母之爱、祖国之爱、社会之爱等,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教育素材。
一、在语文学习中理解爱的内涵
1.解读爱、诠释爱。
对“爱”的理解,多数学生认为爱是关心,给人愉悦。但这不是爱的全部。如今的独生子女受着父母的宠爱,以自我为中心,往往接受不了批评、失败,在学习、生活中缺乏包容,遇到不如意常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在教学中,教师先行做好表率,一切从爱学生出发,自己的言行一定尊重和关爱学生。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更应满怀爱心,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个微笑,多一声赞美”,用行动诠释爱。同时在教学内容中挖掘那些表达人间真情的素材,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和生活经历去影响学生形成美好的价值观。
2.发现爱、感受爱。
教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爱。首先让学生感知爱。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爱什么。教材中描写大自然的文章,优美生动给予我们精神食粮。如古诗文让我们惊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立体画面;感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感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敬畏自然》让我们明白宇宙创造了一切,包括我们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不应该狂妄、自大,应该谦卑、敬畏,人不可能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应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地下森林断想》让我们感受大自然中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现大自然之爱的,一般是写景、抒情性文章,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抓住抒情点,从中感知大自然之爱。我们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有爱心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如《我的母亲》、《背影》让我们感知父母之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我们感知祖国之爱。《再塑生命》《藤野先生》感受师爱,《羚羊木雕》感受友爱,《老王》感受陌生人的爱。
二、在语文学习中懂得爱的真谛
没有情感体验的爱的教育是肤浅的。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爱有着深刻地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进行爱的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深深的爱。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爱的情感的文章,如《黄河颂》反复朗读体会中华儿女不怕牺牲、浴血奋战英雄气概和勇敢自信的乐观主义精神;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性格、思想。如《最后一課》反复朗读有关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语段,体会小弗朗士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珍惜和对侵略者的愤恨;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在反复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春》抓住描写春草、春花、春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还引导学生多多朗读全文,深深体会。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三峡》对三峡景色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景色的雄伟壮丽;表现人物内心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性格的认识更加深刻,如《孔已己》想象他被嘲讽、讥笑时的心情,能够激起我们对弱者深切的同情。
3.在思维中体验
对揭示事理的文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道理,体会深刻的意义。学习《敬业与乐业》时,针对“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这句话的理解,让学生结合实际回味,平时攻破一道难题,背诵一篇课文,记住一课单词,考出一次好成绩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兴奋和愉快,这就是学习的乐趣,把它放大、放宽,就会从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最终让学生懂得这句话的含义。
三、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去爱
在语文课中进行爱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爱的价值观。
爱自己——珍惜生命
生命只有一次,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希望我们长大成人;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希望我们成才;珍惜生命,对父母的回报;是对祖国对社会的回报。
爱别人——承担责任
爱的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爱,孝敬父母;感念友爱之情,学会宽容。感念祖国之爱,积极充实自己,将来为建设祖国作贡献。
爱社会——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爱,就要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爱,学会友善,与人和谐相处。感念生活之爱,学会自信、坚强、敢于面对、勇于担当。
生活就像播种,有付出才有收获。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激情感染学生,以生活中的真、善、美去触动学生的灵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书本、生活的情感契合点,让学生懂得爱,懂得如何去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塑造健全人格。
收稿日期:201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