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风吟,且看《风声》涅槃中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建国60周年的献礼影片《风声》一公映立刻引起一场争论:影片上映之前,华谊兄弟公司,花费资金进行鼓吹,并且以明星全裸出镜作为噱头,以吸引观众;但这毕竟遮盖不了影片的失误,跟国内一向低质的影片相比,《风声》的确存在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撇开他在国内电影鹤立鸡群的状态,纵观国际影坛,平心而论,又不得不对《风声,提出一些新的质疑和批判。
  【关键词】《风声》 血腥恶搞 感官刺激 出新 文化价值
  
  暨《建国大业》热映之后,一直低调的华谊兄弟,开始大张旗鼓的打着“《风声》之后,世间再无传奇”的夸张口号,马不停蹄地辗转各地,为影片作风暴似的巡回宣传。虽然前期宣传一直很低调,但华谊兄弟在《风声》上倾注的心力还是有目共睹的。不论是主创阵容强度还是后期的宣传力度都达到了鼎盛的级别,更有李冰冰的全裸出镜作为噱头吸引流氓心态的观众,加上精心挑选的国庆档期以及被冠以的献礼影片名号,所有的迹象都表明《风声》,其实和《建国大业》一样,也是一部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的群星戏。
  在号称是国庆60周年献礼片的一系列电影中,可以说《风声》是类型化做的最成功的一部,也是让观众最震撼的一部,影片用惊悚片的外壳包裹一个信仰主义者的殉道故事。在之前的点映活动中,不少专家和影评人都评价《风声》是十年来中国最值得期待、最好看的一部电影。事实上,跟国内一向低质的影片相比,《风声》的确存在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撇开他在国内电影鹤立鸡群的状态,纵观国际影坛,平心而论,又不得不对《风声》提出一些新的质疑和批判。
  在题材上,《风声》其实只是一个商业谍战片,但为了扩大其商业利益,增加其票房收入,片方硬是给扣上主旋律的帽子,假借了献礼片的头衔来宣传自己,这多少有些牵强附会,以至于《风声》上映后,受到一些观众和专业影评人员的质疑,陷入了不伦不类的境地。好的谍战片,应该是一场优雅的残酷角逐游戏,是一场杀人不见血的博弈。但号称谍战大片的《风声》,却少了很多智力角逐的成分,取而代之的是大篇幅的血腥酷刑镜头。这多少有点哗众取宠。片中血腥的酷刑的确让人毛骨悚然,但却削减了影片谍战意味。
  作为一部国内首部备受推崇的谍战片。整体而言,《风声》对节奏的把握还是比较恰当的,能够吸引一大部分观众的眼球。但对于稍微专业一点的观影者,影片的情节设置和叙事结构却缺乏新意、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称不上一部严谨的谍战片。
  首先是影片存在着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在牢狱中,张涵予把一根“三炮台”香烟放在周迅漆黑的脏手上,后来这根香烟即使放在武田放大镜下也没看出任何污渍,这个镜头在突出香烟上有摩斯电码同时也忽略了香烟本身应带有污渍的细节。而且,“三炮台”的设计是张涵予在牢狱中想出来的,整栋楼中只有张涵予抽“三炮台”,而张涵予只给了周迅一根“三炮台”。那么后来李冰冰检举周迅时拿出来的一盒“三炮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如果“三炮台”那么容易弄到。王志文等人又如何仅凭香烟就断定张涵予是“老鬼”呢?又如影片中王志文,他扮演的是个冷静、狡诈的角色,可以说是对各种酷刑都司空见惯了,片首时对刘威葳用刑也没见他眨一下眼睛,怎么会就对周迅心生怜悯呢?既然对周迅存在着怜香惜玉之情,怎么能在看见周迅和武田厮打时就一枪让周迅毙命呢?
  其次,影片有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比如“我本是卧龙岗散淡之人……”这段唐山皮影戏用来作为地下党人联络的暗号是无可厚非的,但它还能随着曲调唱词的变化用来传递情报,这一说法未免也太牵强了,况且张涵予在剧中几乎被折磨的只剩下一口气。怎么可能还能唱戏,而且还要唱出特定曲调的能够传达微妙密码的戏?再比如日本投降后,张涵予刺杀武田那一幕,武田是一个那么多疑的人,怎么会对身边一个穿着黑风衣没看清面目的人为伍而不怀疑,那么轻易的被刺杀。而且。共产党一向有“优待俘虏”的美誉,向来是实行“缴枪不杀”的政策。武田再坏,作为战犯也将被遣散回国,接受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共产党这么民主文明的党,怎么可能突然派张涵予去刺杀武田,这实在是有违我党的作战作风。
  再次,影片在描述当时的社会现实时有失真实,存在着恶意丑化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的嫌疑。在汪伪政权里做官的都是有后台的,当兵的都是酸瓜弯枣,共产党的都是大眼美女和纯爷们,在演员设置上这一点跟《建国大业》里截然相反,称得上是对国庆60周年的另一份“献礼”。
  其实。在《风声》中。细节上和逻辑上的失败还很多,这导致了影片华丽背后的脆弱。比如,电影前期五个嫌疑人一下子就死了两个,只剩下的三个人,两个是共产党,另外一个李宁玉也是共产党的枕边人,这种剧情安排过于戏剧化。缺乏真实性。而且《风声》的结尾与《天下无贼》女口出一辙,毫无新意可言:一个女人静静的听男人讲述过去的故事,男人还是那个男人,只是女人从狼吞虎咽的刘若英换成了闷头吸烟的李冰冰。
  虽然以上问题大多部属于细节,一般观众不仔细分析是不会注意的,但对于一部好的影片来说,细节都是要考虑周到的,否则就显得粗糙或虚假,影响影片的整体质量。况且中国电影一直标榜着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所以细节上的真实和严谨是必须讲究的。
  在内容上,也是《风声》最受争议的部分,就是影片中过多的血腥场面。在宣传过程中,华谊兄弟就大力宣扬刑讯过程的血腥残酷,以血腥施虐为卖点看点,以博取观众的眼球。这里不得不对华谊兄弟提出批评:既然《风声》是借着献礼片的契机来推广自己。就应当考虑到黄金档期会有很多小孩和学生会去观影。虽然中国还没有电影分级的制度,但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制片厂,华谊兄弟在大力宣传明星阵容和酷刑的时候,起码应该给观众一些观影指导,明确青少年不宜观看。不应该为了票房收入,把什么人都往电影院里拉。影片中残酷的刑罚和血腥的场面。即使是很多成年观众都不忍正视,由此可见,它会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多大的心理阴影。
  本来在电影拍摄中加入一些专业性的、观众未知的东西,比如考古、探险、民俗等内容,来增加电影的专业门槛和专业难度。增强影片的观赏性,是很普遍也很有价值的,但是像《风声》这样淋漓尽致的展现酷刑,多少有些夸张、哗众取宠的味道。《风声》中那些血淋淋、阴森森的刑具让人毛骨悚然,就连导演高群书也直言不讳说有些酷刑的确太变态。监制冯小刚也表示《风声》戏太多,导致一部斗智斗勇的谍战片,看起来更像是一场“酷刑展览会”。
  针刑是基于导演陈国富本人的对针灸的幻想恐惧而独创出来的一门“刑法”。按照陈导的解释,越是未知的东西,越是让人心生恐惧。在影片中张涵予满身的伤痕,再加上针刑,眼睛血红,凸出的眼球就像要爆出血来的银幕形象,着实让人心惊肉跳,难怪在釜山电影节上,针刑部分被韩国民众票选 为“最惊心的片段”。
  对于女性观众来说,最触目惊心的还是周迅所受的绳刑。她被迫张开双腿骑在一根被刮毛的粗麻绳上,两个男人抓着她的身体,将她一路从麻绳上拉过……最后,周迅蜷缩成一团倒在地上,裙子被染红了一片,欲哭无声。周迅自己在拍摄这个角色时都忍不住哭了。不是因为拍摄造成的真实的身体伤痛,而是因为一想到那种刺痛、火辣,她就觉得锥心的难受。
  没有酷刑。创造酷刑。这是导演陈国富的拍摄酷刑的宗旨。比起那些看惯了的老虎凳,辣椒水。周迅所受的“绳刑”,李冰冰的“剥离尊严,丈量身体器官”,到张涵予的“针刑”……统统令人不寒而栗,甚至产生某种窒息或者呕吐的感觉。对此,导演争辩说“酷刑有如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性反应。”是剧情发展的需要,旨在表现施者的惨无人道和被施者的坚韧。但笔者还是坚持认为:酷刑不一定要用血淋淋的画面来表现。例如周迅那场酷刑就处理的很好,没有直接拍摄周迅的受刑过程,而是选择了用情报处长王志文的“心疼”来烘托酷刑的残酷,试想一下,连心狠手辣,杀人如麻的特务头子都快崩溃了,那这种酷刑是多么的灭绝人性。与此相比,张涵予那场扎针的刑法细节表现,着实是让人目不忍视,而且,更重要的是,针刑能引起出人们对中国传统针灸的误解,以至于《风声》在一些推崇中医和针灸的国家遭到禁播。
  就《风声》的商业性而言,不断飙升的票房和广大观众的好评证明它成功了。但就电影本身而言,它虽然赢得了票房,但离艺术水准还有很大差距。笔者认为,不是不能再现战争环境下的残酷,但是创作者的确需要适度地考虑自己的镜头里的所担负的责任和价值传达:不能一味的以血腥施虐为卖点看点,毕竟这不是所有的观众一乃至大多数的观众所具有的癖好。一部好的影片所带来的是心灵上的震撼,而并非感官上的刺激。
  在演员表演方面,几位主角的发挥良莠不齐。不得不承认,周迅的演技委实精湛,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顾晓梦的坚强、痛苦、挣扎、煎熬都在她的举手投足间跃然银幕,以至于她的光辉让其他人都黯然失色:王志文和英达的角色对于二人而言可谓驾轻就熟,一个奸猾一个怯懦,对于两位老戏骨而言没有任何挑战:张涵予和李冰冰的角色则是碍于剧本设置而没有太大的彩头可言。李冰冰的表演虽然够深度,但噱头十足的裸戏还不如酒后疯狂的一段来得的精彩:但对于某些观众来讲,冰冰的全裸出镜并没有出现,是个遗憾。而最遗憾的是黄晓明的角色,黄晓明的表演还是一如既往的耍帅,演谁模样都差不多,好好的一个有戏角色被他演成了平庸,完全没有角色对白中透出的那份阴鸷城府。相比超《无耻混蛋》里面的纳粹特务头子,稚嫩之极。可以说除周迅之外,最吸引视线的则是戏份不多的苏有朋,苏有朋这次的表演可谓颠覆性的突破,举手投足和眼神演活了戏子出身副官的十足娘气,每一次出场都伴随着一阵爆笑,给一部阴森恐怖的电影增加了一点笑料,但整体感觉小角色的表演抢了主角风头。
  陈国富导演曾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风声》中七位主演的表演:“光谱有七种颜色,就像这七位演员的表演,他们每个人在电影中都代表了一种脸谱,七种颜色汇聚在一起,就变成了《风声》中没有颜色的阳光。”虽然导演极力想用七位明星演员构造出一部完美的谍战影片,但由于各位演员表演的良莠不齐,最终未能达到完美的效果。整体来讲,《风声》的表演艺术和技巧。只能得三分。
  在文化价值上,《风声》没有突出的文化价值,即使作为商业而言也缺乏商业电影的味道。就连导演高群书也承认《风声》“文化价值阳痿”的说法。影片只顾放大所谓的表面化的商业性,失去了一个经典电影应该具有的人文性。华谊兄弟大概忘了,一个能流传下来的经典电影应该是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并重的,比如《教父》。商业性与艺术性并驾齐驱,还对人类发展规律有所发现。
  一个电影的文化价值其实就是体现创作者对社会和人类的认知态度,这种态度应该是呵护的,爱悯的。是建立在对人道的尊重上的。变态和机械的,甚至充满了功利性的描写血腥酷刑,以获取商业性的成功是不人道的。一部真正好的电影要做到艺术性、大众性和商业性三者融合,缺乏艺术性是《风声》这部成功商业片的遗憾。以至于它仅仅还只是一部短视和浅薄的商业片。也许它也能够给观众带来一时的感官刺激和心灵震撼,但它永远不会成为经典。流芳百世。
  总体而言,《风声》显然没有如同弗朗索瓦·欧容的《八美图》以及宁瀛的《无穷动》那样深入其中的探索以及富于变化的表现力。但我们对《风声》这类作品的认同感、欣赏力、创造力都不能跟欧美包括日本相比,因为我们写意的东西比较多,像这种讲究故事逻辑关系、注重智力推理的作品一向比较少。创作和欣赏水平都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风声》一步登天,也不能拿世界顶级电影的高度来要求《风声》,毕竟它已经是国产电影中的翘楚了。既然我们不能苛求中国电影一举成名,那么就让它在我们的批判和期望中浴火重生吧。
其他文献
[摘要] 微博作为当今十分流行的一种网络传播媒介,已多次引发轰动一时的媒介事件,其强大的传播效力也开始引起学界的研究兴趣。微博的大众化、碎片化、平面化等特征是网络媒介发展至今的一个连续累积的结果,是与后现代文化大环境下的文化消费逻辑相一致的。此外,它也将与其他网络媒介一起,进一步改变和形塑人们对时空的定义、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以及人们价值判定的标准。  [关键词] 微博 大众化 碎片化 平
[摘要] 在摄影界里,戴安·阿巴斯是美国新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旗手,一位出位的犹太籍女摄影师,被誉为摄影界的“梵高”。阿巴斯的人生存在意义在于她所记录的世界里,在于她让我们去面对了黑暗的一面,在于她展示了真实。  [关键词]戴安·阿巴斯 镜头 社会 思考    “我一直把摄影当成一件下流的事情——这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我第一次拍照时就觉的自己非常变态。——戴安·阿巴斯  如果你是一个出生于百万富
[摘要] 《崛起的海岸——城市的脊梁》是近年来为数不多工业题材电视专题片作品。 为表达大连这座城市世代相传的工业精神本体,创作者采用“典型化”创作中的“人物典型化”、“细节典型化”、“背景典型化”的思路,成功的使该部作品脱离了枯燥乏味、主题先行的传统工业题材专题片创作模式,生动的刻画了产业工人的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有力地表现了凝刻在这座城市骨髓里的工业精神遗产。  [关键词] 工业题材 专题
摘要 《投名状》不仅流露导演陈可辛对兄弟情义这一传统伦理道德理想的复杂情感,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了深深的反思。《投名状》的成功是因为它对人性的探索激起了大家的共鸣,而引起这种共鸣则是影片宣泄了华人世界的游民文化及对其复杂的感情。  关键词 游民 江湖文化    陈可辛在心中对《刺马》一直难以释怀——“白衣服、决斗、报仇等情怀是我们一辈子都拿不掉的。但为什么是《刺马》,而不是别的电影呢?”其实,无论
[摘要]自二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成为西方电影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同时,它所形成的美学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一批批电影人,这其中也包括中国新生代导演。从电影叙事和电影语言两方面对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和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导演对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继承和演变。  [关键词] 《十七岁的单车》 《偷自行车的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纪实风格 新生代  do
[摘要]以欧美文学名著中典型人物为镜,映照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的现实,论证大众文化中的精神缺失,提出营造高尚的社会大众文化的建议和期盼。  [关键词]大众文化 文学作品 价值取向 “SLFCA精神”    一、大众文化的形成和特征    中华文明悠远博大。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们取得了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创造的巨大成就。至“工业革命”,一种传播技术革命的文化出现,并在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
摘要 影片《父子》固然有诸多值得肯定之处,但在颠覆“父法”、颠覆“父爱神话”的主题上,并没有取得突破和创新。  关键词 《父子》颠覆父法 突破创新    《父子》是谭家明沉寂17年后的出山之作。自上映以来,该影片荣获了最佳亚洲电影奖等多种奖项。一部小成本的影片竞获得如此成绩,实在难得。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故事。父亲周长胜脾气暴躁、嗜赌如命,母亲阿莲在多次失望之后,丢下儿子阿宝与人私奔。周长胜
[摘要] 艺术片的特征是通过独特的声音、色彩、音乐、背景等符号和叙事手法来揭示主题,底层叙事是以底层人民为镜头焦点,关注底层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叙事形态。将艺术片与底层叙事相融合,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涵。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便是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 《三峡好人》 艺术片 底层叙事 人文关怀 贾樟柯  doi:10.3969/j.issn.1002-691
[摘要] 电视剧《爱情公寓》围绕一幢名叫“爱情公寓”的普通出租式青年公寓,讲叙了公寓内四男三女之间所发生的搞笑、离奇、浪漫、感人的故事。该剧在叙事上采用多线并进,试图打破传统中国情景喜剧单线式模式。  [关键词] 后现代 叙事 Web2.0时代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情景喜剧  情景喜剧存在着一个经典的叙事结构,在每一集里颠覆与重新恢复稳定的情境。每集都有一个小标题,各集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在一
[摘要]中韩两国有着深远而相似的文化渊源,作为承载着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中韩家庭剧,却呈现出迥异的叙事形态。从2009年热播的《传闻中的七公主》和《人活一张脸》中就可以看出中韩家庭剧在叙事风格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叙事 家庭剧    近几年,韩国电视剧迅速崛起,除了以《蓝色生死恋》《浪漫满屋》等经典爱情剧为代表的韩剧,家庭伦理剧也被中国观众热烈追捧,以《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人鱼小姐》等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