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盗版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f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新媒体版权保护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难题。今年3月,国际奥委会在把北京奥运新媒体转播权授予央视网时,流露出了对中国能否成功保护奥运新媒体版权的担忧。如今,北京奥运已完美落幕。8月25日,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海因·维尔布鲁根在会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时,代表国际奥委会对中国奥运版权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出色的反盗版工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也为全球奥运反盗版工作树立了榜样。同样,在奥运新媒体版权的保护上,北京奥运会新媒体转播商——央视网总裁汪文斌在“2008北京奥运网络媒体效果研究报告”发布会上也自豪地表示,中国几乎在奥运比赛期间实现了“零盗版”。国际奥委会的自动监控系统表明。90%以上的非法转播都发生在境外发达国家,发生在中国的侵权行为都得到了迅速、有效的制止。此次奥运盛会,我国不仅在传统媒体的版权保护上,而且在新媒体的版权保护上都显示了强大力量。获得了巨大成功。
  


  
  重拳出击,保护奥运新媒体版权
  法律体系较为完备。自2001年7月13日北京奥运申办成功以来,我国版权立法工作的步伐明显加快。7年时间不仅完成了“一法三条例”的修订工作,而且还新颁布了《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并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此外,我国还专门针对奥运版权制定了相关条例规章以及一些相应通知。通过努力。我国版权的立法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达到了国际水平,使得北京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具备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执法保障强大有力。为维护奥运版权,国家版权局等相关部门成立了专门的执法组织——“奥运反盗版工作组”,遵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各成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处置得力。成效显著。建立有效的执法机制,专门制定了《处理非法转播奥运赛事及相关活动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实行全国互联网24小时监控。此外,国家版权局还与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与央视国际共同建立了联席工作制度和专项联络员制度。一整套快速有效执法机制的建立,使得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活动进入程序化、制度化的稳定高效的运作状态,使得版权行政执法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展开。
  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申奥成功后,相关部门成立了“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办公室”。打击各种网络侵权行为,特别是严厉打击涉奥的侵权案例,成效显著,仅2007年就查处了1000多个案子。同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有关部门一方面从其它相关部门和地方版权管理部门抽调人员来充实奥运版权执法队伍,另一方面通过举办论坛、办培训班的方式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努力提高网络环境下的版权执法水平。加大处罚力度。
  守法环境良好。2006年9月18日笔者以“新媒体版权”为关键词分别在中国知网和百度上进行搜索,前者的搜索结果为零,后者的搜索结果10,700篇,而且绝大部分搜索结果为无效信息。相隔两年,2008年9月22日笔者以同样的关键词进行搜索,中国知网的搜索结果仍为零,但百度的搜索结果为6,850,000篇,是2006年搜索结果640倍。这表明“新媒体版权”虽然在学界还没有对其展开专门的深度研究,但已被官方、业界和媒体所认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奥运会前后对“新媒体版权”的大力宣传功不可没。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宣传,已有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对新媒体领域的版权保护持肯定态度。以网民对2008年6月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禁播令”(禁止个人上传奥运赛事视频、图片)的反应为例,据《电脑报》官方网站2008年6月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有60%的网民对“禁播令”出台持肯定态度。其中有24%的网民支持“禁播令”,36%的网民对“禁播令”表示理解。
  随着版权保护宣传力度的加大和新媒体市场的逐步规范,在新媒体行业内也逐步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新媒体产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打击侵权、维护正版,新媒体企业个体要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样需要以正版安身立命。正是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奥运期间,国内众多新媒体机构高调合力亮出保护新媒体版权的态度。在2008年5月举办的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论坛上,包括人民网、新华网等在内的100余家行业单位共同签署了《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北京宣言》。2008年8月5日,央视网更是与上海文广、搜狐、新浪、腾讯、网易、酷6网、ppstream、Uusee、pplive 9家互联网企业结成了同盟,联合组建了“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行动小组”。
  
  经验与启示
  从本次奥运会新媒体版权保护的成功经验来看,有三大启示值得我们关注。
  新媒体商应由“单兵作战”转向“集团军作战”。新媒体环境中,海量的信息与海量的盗版相伴。再知名、再有实力的新媒体企业,在海量盗版信息面前都显得势单力薄,而通过结成行业内的同盟来共同抵制侵权,则是新媒体企业合力寻求私力救济的非常有效的手段:第一,提高发现侵权盗版的概率,一家或几家新媒体企业来追踪新媒体环境中的侵权盗版行为,即使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也往往是“大海捞针”,利用同盟的力量合力追踪、信息共享,自然会大大提高发现盗版的概率;第二,降低了维权成本,许多新媒体企业即使发现了侵权盗版行为,但面对权利人取证、实际标的价码普遍偏低而带来的高维权成本,也往往只能是“望侵权盗版而兴叹”,有了同盟则不同,集中取证、集中维权,成本自然大大降低;第三,有利于新媒体行业“正风”的形成。曾几何时。侵权盗版几乎成了新媒体领域的潜规则,一些新媒体商面对官方、公众时对侵权盗版是“痛心疾首”,而在行业内部则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这种“歪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侵权盗版活动的猖獗。新媒体商结成了同盟,“签了字画了押”,向社会公众表白了身份,自然会加大自身的约束,同时也有利于造成侵权盗版商的孤立,从而促成行业“正风”的形成。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只有合作才能减少侵权盗版,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自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兴起以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直在版权作品使用上争执不下,甚至处于对峙状态。对峙结果两败俱伤:传统媒体商一是很难使自己的版权作品不受来自网络的侵权,二是出现了作品被侵权的情况也往往是无能为力,三是由于自身的保守版权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得不到实现。既降低了作品的影响力也影响了作品的财产权收益;新媒体商则常常是苦于 “无米下锅”,有时不得不“偷米度日”,难免落得走上法庭成为被告的结果。如何才能结束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实现传统媒体商和新媒体商双赢?央视与视频网站在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上的合作模式值得学习。
  作为传统媒体商的中央电视台,主动向搜狐、新浪等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商伸出“橄榄枝”,把奥运会新媒体转播权转售给他们。新媒体商也通力协助央视打击网上侵权。合作结果是共同获利:对央视而言,一方面可以借助新媒体力量打击对奥运新媒体转播权的侵权盗版行为,另一方面还可通过转售奥运新媒体转播权,最大限度地使网民收看奥运节目,以使自身与奥运相关作品的信息网络转播权得到最大收益。对新媒体商而言,最大的收益是解决了“缺米下锅”的问题,并竭力避免了因缺“米”而引发的侵犯奥运版权行为。
  积极利用高新科技保护奥运新媒体版权。虽说新媒体因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使其版权保护的难度加大,然而在此次奥运会中,相关组织正是大量运用了最新技术而使奥运新媒体版权得以很好的保护,其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技术:地域保护技术、过滤技术、追踪技术。从此次奥运中采用高新技术措施保护新媒体版权的效果来看。权利人和公众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一,版权人的利益得到了很好的维护,通过技术措施,个人和非授权新媒体机构几乎没有侵权机会,转播权牢牢掌握在拥有资格的新媒体机构手中,各版权人赚得盆满钵满,仅央视国际一家新媒体机构在奥运新媒体业务上便净收6亿元;二,公众的利益得到了很好的维护,虽然在技术措施的保护下公众下载、上传奥运相关信息都受到了很大限制,但仍能完全免费自由地浏览、收看有关奥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类信息。
  可见,新媒体版权保护并非难不可控。新媒体环境中,所有信息都是HTML数字代码,只要对正版信息的数字代码进行技术处理,就能很快对侵权信息的IP地址进行定位,使侵权者无处遁形。与之相比,物理空间的盗版,如地下盗印印刷厂,有时则很难发现它们。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将成为未来信息社会的绝对主流媒体,已成为定局,但如何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新媒体版权保护制度,则是世界各国正面临的难题。中国作为版权保护领域的“后来者”,通过本次奥运的契机实现了新媒体版权保护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取得了“零盗版”的佳绩。虽然新媒体版权保护还存在许多亟待探索的未知空白区域,但本次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大获成功的实践再次证明,只要从立法、执法和守法三个环节做好版权保护的各项工作,我国完全能自主设计一套符合国情、较为完善的新媒体版权保护制度。
其他文献
城市平面媒体在经历晚报、都市报现象之后,周报现象引起了传媒业界的关注。作为占有城市周报半壁江山的广播电视报如何在众多媒体的挤压中,以其一贯的服务性、愉悦性,保持对百姓生活天然的亲和力?在传媒市场变化和受众需求转变的大环境下,如何改造求变,赶上或领跑于受众阅读需求的转变?笔者从媒体市场的分析人手,对城市广播电视报的传统认识进行辩证分析,并就广电报的品牌塑造加以探讨。    把脉报业市场“天气”征候 
期刊
2008年,年初的雪灾、“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诸多不平凡事件对本年度中国电视市场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与往年相比,2008年的中国电视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特点:电视新闻一反自2003年起不温不火的局面,在汶川大地震和奥运会赛事的直播报道中凸现出新的活力和强大的影响力;体育节目因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而大行其道;电视剧市场总体表现不温不火,亮点不足;综艺娱乐节目播出和收视比重显著下降,进
期刊
2008年10月25日,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在重庆召开。据承办方介绍,这次会议是历届以来参会单位与代表最多的一届。此次会议就“面对挑战我们如何把握机遇”的主题展开了研讨。然而不能不承认,尽管也有报社就时下都市报的发展方向与策略问题积极鼓劲,但整个会议似乎还是被一种悲观的氛围所笼罩。作为上世纪末以来中国报业最具活力的一个群体,都市报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个中国报业的状态。2008年。面临新
期刊
1973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系教授梅耶出版了《精确性报道》一书。首次阐释了有别于传统新闻报道的另一种新闻报道方法——精确性报道。书中指出:“过去传统的采写手法只一味报道那些瞬息即逝的、耸人听闻的事件,不会在历史、政法和经济社会的广角镜下分析材料,看出潜在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现象。”他提倡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应用到新闻实践中,以问题为对象,用数据来说话,从历史、政治、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事实,提示
期刊
2008北京奥运会,不仅打造了光彩耀人的奥运冠军和奥运纪录,更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打开了历史之门。开通于2007年10月的江西手机台。作为全国首家独立品牌运营、自主新闻采访的第五媒体,正式以新媒体身份进入2008奥运会国际新闻中心。参与奥运会相关采访。这预示着。手机媒体正在以独立的媒体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与此同时,电视媒体和移动运营商的合作使得奥运史上首次出现手机电视服务。据中国移动统计,截
期刊
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网络媒体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中有大作为、大贡献,自身有大发展、大飞跃,在接连不断的战斗中,奋斗的精神始终高昂,创新的思维始终活跃。前进的步伐始终有力。      中国网络传播进入新阶段  年终之际,当我们对2008年中国网络传播和中国网络媒体的重要事件进行盘点时,首先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体发展的特点。  回顾3年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在2005年进入了Web2
期刊
分析2008年期刊国内、海外阅读TOP100榜单,期刊网络传播的大趋势并没有显著变化,期刊网络传播的发展仍然在我们设置的议题之中发酵。比如,在纸质期刊市场持续低迷的环境下,期刊网络阅读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期刊网络传播重构了纸质期刊的话语权分配;某些期刊细分市场由于特定因素而在某年度的榜单上突然“发威”等等。综合来看,2008期刊网络传播国内海外TOP100表现出以下四大趋势。    趋势一:期刊网
期刊
前几年,“厚报时代”到来的声音一度成为报纸发展的主基调,似乎报纸的出路就在于厚起来。《今晚报》作为天津市发行量较大、影响力较强的报纸也一度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在广告加版的推动下,报纸不断加厚。特别是2006年上半年,版面数量激增,印刷发行成本以千万元计快速上升,引起了今晚传媒集团领导层的高度关注。为强化成本意识,集团领导特地将社委会会议室墙壁上的背板换成了六个大字“成本!成本!成本!”三个“成本”
期刊
  
期刊
岁末年初,忙碌了一年的传媒期刊人仍在忙碌着,他们的忙碌很难说什么时候是尽头。恰恰这一期的主打又是期刊,而且主要是传统介质的期刊。翻阅了前面的几篇作品,有成功刊物的甘苦,也有编辑、记者们的辛劳,内容大致不错,文笔“稍逊风骚”。但在欣赏之余又感到不足,就是我们的聚焦在很长时期、在更多时候是见物不见人的,或者轻点说是见人不见心的。当然间接地讲,哪一篇报道能少得了人,哪一篇言论又能脱离开入,但直接地把笔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