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笔者深切地感受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弊病:各段教学缺乏明显的层次性。笔者认为,要根据各段学生的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减少教学的无效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可行的教学目标 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2-030-001
如何根据各段学生的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减少教学的无效性?笔者想就此结合自身的思考和实践谈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立足教材,授之以渔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初中社会学科长期以来都是被视作副科,导致高一学生历史知识普遍欠缺,更甭说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方法了,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认知水平,过分看重讲课的完整性、透彻性,虽然可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常常会启而不发,这必然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对于高一教师来说,“传道授业”固然重要,但“授之以渔”、“燃之以火”更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贯穿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记忆,如何分析、比较,如何评价等等;同时既要重视自己教的感觉,也要关心学生学的感觉,多想想我这样教学生会不会喜欢,能不能接受。新教材已经从“便教”向“利学”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作为教材的传授者,是不是同样应该想想“科学”的问题?更何况高一学生面对的是会考,会考是水平考试,根本没有必要对教材作过多的展开分析。以洋务运动为例,高一学生只要能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内容、结果及其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可以了,至于其它更深入的问题,不妨留给高三的教师和学生。高一教师应该在如何传授这些知识的方法途径上多动些脑子,努力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轻松些。记得有位幼儿教师曾经说过,对于幼儿来讲。培养他学习汉字的兴趣远比让他认字来得重要。幼儿识字毕竟有限,但如果有了识字的兴趣,以后他必定能学到更多的字。我想学历史也是这样,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高一学生即使积累的历史知识不多,慢慢地自然会因为想知道得更多而掌握得更多。
二、挖掘教材,开拓思维
高二学的是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内容远比中国近现代史难懂,而且作为文科班的学生,大部分对学好历史已经有一种理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高二教学必然有别于高一。教师要首先致力于教材的挖掘,把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清讲透,把教材章节之间、子目之间的隐性联系揭示出来。以上册第二章为例,教材着重介绍了17-18世纪的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正处在手工工场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国家的改革,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在对外关系领域出现了殖民扩张和争夺的第一次高潮,所有这一切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期的东方世界,无论中国、日本、朝鲜还是印度,封建统治日益强化,并且日益闭关自守,东方世界已明显落后于西方。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和能力,每次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都要告诉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使用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试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思路、方法去解决。以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影响、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对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影响以及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同时也是东西方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等到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从同样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重塑教材,搭建结构
历史教学的重构,主要体现在“宽度、高度、层次”这几个方面。所谓“宽度”,主要是指复习的广度。高三复习要避免囿于教材,就事论事,注重学科内、学科间知识以及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比较,多角度全方位理解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如对“抗美援朝战争影响”的认识,要把散见于各本教材各个章节的知识串起来,综合认识这场战争对美国、对日本、对中国、对朝鲜、对台湾、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辩证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熏陶了学生的全局观是非观。所谓“高度”,主要是指复习的高度。高三复习如何体现高度?一是教学中要注意理论渗透,如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二是注意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大背景下来考察,如对中国闭关自守政策失败必然性的认识,对洋务运动客观进步性和本质落后性的认识等。三是注重概括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现象,获得纲举目张的效果;同时逐步形成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的习惯。所谓“活”,主要是指复习的活度,激励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对“洋务运动”一节的复习,可以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民用工业有何特点?2、结合地理知识分析洋务企业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3、比较洋务派与抵抗派、早期维新派的主张。4、日本为什么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从而抓住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而中国通过洋务运动却没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最终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5、洋务运动对以后的维新运动、“新政”有何影响?
总之,任何一个年段的教学都必须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来决定教学目标,安排各段教学内容的深浅。只有这样,我们的各段教学才能做到既有针对性,又有层次性,最终实现层层推进,逐步提高。当然,实现这样的目标既需要教学第一线老师的努力,也需要广大命题工作者和学校领导达成共识,如果试题、评价没有年段层次性,又怎能保证教学的层次性呢?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可行的教学目标 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2-030-001
如何根据各段学生的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减少教学的无效性?笔者想就此结合自身的思考和实践谈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立足教材,授之以渔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初中社会学科长期以来都是被视作副科,导致高一学生历史知识普遍欠缺,更甭说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方法了,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认知水平,过分看重讲课的完整性、透彻性,虽然可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常常会启而不发,这必然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对于高一教师来说,“传道授业”固然重要,但“授之以渔”、“燃之以火”更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贯穿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记忆,如何分析、比较,如何评价等等;同时既要重视自己教的感觉,也要关心学生学的感觉,多想想我这样教学生会不会喜欢,能不能接受。新教材已经从“便教”向“利学”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作为教材的传授者,是不是同样应该想想“科学”的问题?更何况高一学生面对的是会考,会考是水平考试,根本没有必要对教材作过多的展开分析。以洋务运动为例,高一学生只要能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内容、结果及其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可以了,至于其它更深入的问题,不妨留给高三的教师和学生。高一教师应该在如何传授这些知识的方法途径上多动些脑子,努力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轻松些。记得有位幼儿教师曾经说过,对于幼儿来讲。培养他学习汉字的兴趣远比让他认字来得重要。幼儿识字毕竟有限,但如果有了识字的兴趣,以后他必定能学到更多的字。我想学历史也是这样,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高一学生即使积累的历史知识不多,慢慢地自然会因为想知道得更多而掌握得更多。
二、挖掘教材,开拓思维
高二学的是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内容远比中国近现代史难懂,而且作为文科班的学生,大部分对学好历史已经有一种理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高二教学必然有别于高一。教师要首先致力于教材的挖掘,把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清讲透,把教材章节之间、子目之间的隐性联系揭示出来。以上册第二章为例,教材着重介绍了17-18世纪的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正处在手工工场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国家的改革,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在对外关系领域出现了殖民扩张和争夺的第一次高潮,所有这一切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期的东方世界,无论中国、日本、朝鲜还是印度,封建统治日益强化,并且日益闭关自守,东方世界已明显落后于西方。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和能力,每次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都要告诉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使用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试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思路、方法去解决。以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影响、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对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影响以及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同时也是东西方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等到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从同样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重塑教材,搭建结构
历史教学的重构,主要体现在“宽度、高度、层次”这几个方面。所谓“宽度”,主要是指复习的广度。高三复习要避免囿于教材,就事论事,注重学科内、学科间知识以及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比较,多角度全方位理解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如对“抗美援朝战争影响”的认识,要把散见于各本教材各个章节的知识串起来,综合认识这场战争对美国、对日本、对中国、对朝鲜、对台湾、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辩证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熏陶了学生的全局观是非观。所谓“高度”,主要是指复习的高度。高三复习如何体现高度?一是教学中要注意理论渗透,如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二是注意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大背景下来考察,如对中国闭关自守政策失败必然性的认识,对洋务运动客观进步性和本质落后性的认识等。三是注重概括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现象,获得纲举目张的效果;同时逐步形成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的习惯。所谓“活”,主要是指复习的活度,激励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对“洋务运动”一节的复习,可以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民用工业有何特点?2、结合地理知识分析洋务企业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3、比较洋务派与抵抗派、早期维新派的主张。4、日本为什么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从而抓住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而中国通过洋务运动却没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最终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5、洋务运动对以后的维新运动、“新政”有何影响?
总之,任何一个年段的教学都必须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来决定教学目标,安排各段教学内容的深浅。只有这样,我们的各段教学才能做到既有针对性,又有层次性,最终实现层层推进,逐步提高。当然,实现这样的目标既需要教学第一线老师的努力,也需要广大命题工作者和学校领导达成共识,如果试题、评价没有年段层次性,又怎能保证教学的层次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