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云南大学学生主观锻炼体验展开调查,分析不同性别、户籍性质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在性别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然而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生源地差异较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在发展身体机能的同时能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丰富大学生积极的主观锻炼体验,消除不良的锻炼体验。
关键词:云南大学;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
一、前言
体育锻炼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身体、身心健康,然而部分大学生并不能长期坚持,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也非常多。所谓的大学生主观体验,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结束之后个人锻炼体验[1]。在体育锻炼结束之后大学生心里烦恼、积极幸福感以及疲劳体验程度,是主观锻炼体验表主要的测量内容,为体育锻炼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心理指导。进一步探索云南大学学生主观锻炼后的体验既能达到了解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效果,对于学生自我体育锻炼以及校内体育课程的开展都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云南大学99名在校学生,其中男生47人,女生52人;城镇户籍54人,农村户籍45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借助知网等学术网站以及我校图书馆得到的主观锻炼体验的量表和文献,为后期论文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
2.访谈法
访谈部分学生,了解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后的主观体验,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3.问卷调查法
由Mc Auley和 Courneya编写的《主
观锻炼体验量表》[2]是本次主观锻炼首要的测量工具,从疲劳、积极幸福感和心里烦恼等三个维度制作分量表,每一分量表设置4道题目,总计12个题目。每道题后面后7个可供选择的选项,由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不同程度组成。总共发放了11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90%。
4.数理统計法
借助Excel和SPSS17.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云南大学不同性别的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差异
为进一步探究云南大学学生主观锻炼体验和性别的关系,从积极幸福感、心里烦恼和疲劳三个维度,以性别为变量进行了独立样本的T检验。男女在积极幸福感维度P值为.000,平均分分别为男18.57,女14.96;心理烦恼维度P值为.063,平均分分别为男9.57,女11.37;疲劳维度P值为.000,平均分分别为男11.19,女15.46。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积极幸福感和疲劳维度的P值低于0.05,表示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在性别上存在较大差异。男生的积极幸福感平均分明显高于女生,女生疲劳平均分显著大于男生。最终归因为男女生在身体素质、体能、生理特征、机能和形态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对于同样强度的运动项目,女生的生理反应远远高于男生。性别不同,女生想要达到较高的训练成效,需要比男生在体能或者其他方面要付出的更多。但最后锻炼的效果也不一定有男生的高,机体的反应也远远高于男生,例如:机体的疲劳程度。女生在完成技术动作的同时获得的成就感不高,在体育锻炼后得到较低的幸福感。女生要想获得较高的锻炼效果,整体的运动量和强度需要更多的消耗体能。然而女生在运动后体能恢复的时间要比男生的长,所以女生的主观感觉的疲劳程度要高于男生。女生在整个体育运动参与过程中比男生更专注,女生对成功的渴望程度比男生要高出很多,但女生心思相比于男生更为细腻,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相比于男生较低,心理变化也较快。心理烦恼的维度也要比男生得分高出很多。
(二)云南大学不同户籍的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差异
为进一步探究学生主观锻炼体验和户籍性质的关系,以户籍性质为分组变量以积极幸福感、疲劳和心理烦恼作为变量开展独立样本的T检验。云南大学学生主观锻炼体验在户籍性质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但城镇学生在心理烦恼维度的平均分要比农村学生平均分要高(城镇11.11,农村9.80),农村学生相比于城镇学生在疲劳维度的平均分略低(城镇13.87,农村12.91)。分析其主要原因为城镇学生独生子女的较多,接触的新思想、新理念相比于农村学生要多,导致有更多的心理烦恼。农村环境接触体力活动的频率要高,故在疲劳维度得分低。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性别对于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心里烦恼层面的表现并不明显,主要集中于积极幸福感和疲劳维度上。
2.户籍对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影响较小,不过在疲劳以及心里烦恼两个维度上仍然具有一定的表现。
(二)建议
1.兴趣应当是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基础,根据男女在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上的差异,女生可根据先天的优势选择操舞类的项目也可选择低运动量高成就感的项目进行。
2.体育老师或体育工作者体根据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提高对学生的整体关注度。
3.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制定合理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确保能够实现的前提下制定的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能够在体育运动或者锻炼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徐成波.大学生体育行为与主观锻炼体验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 (01):110-111.
[2]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15-118.
[3]范素萍,胡兵,李德仙.体育锻炼对改善学生不良心理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 (03):94-96.
(通讯作者:杨霞)
关键词:云南大学;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
一、前言
体育锻炼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身体、身心健康,然而部分大学生并不能长期坚持,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也非常多。所谓的大学生主观体验,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结束之后个人锻炼体验[1]。在体育锻炼结束之后大学生心里烦恼、积极幸福感以及疲劳体验程度,是主观锻炼体验表主要的测量内容,为体育锻炼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心理指导。进一步探索云南大学学生主观锻炼后的体验既能达到了解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效果,对于学生自我体育锻炼以及校内体育课程的开展都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云南大学99名在校学生,其中男生47人,女生52人;城镇户籍54人,农村户籍45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借助知网等学术网站以及我校图书馆得到的主观锻炼体验的量表和文献,为后期论文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
2.访谈法
访谈部分学生,了解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后的主观体验,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3.问卷调查法
由Mc Auley和 Courneya编写的《主
观锻炼体验量表》[2]是本次主观锻炼首要的测量工具,从疲劳、积极幸福感和心里烦恼等三个维度制作分量表,每一分量表设置4道题目,总计12个题目。每道题后面后7个可供选择的选项,由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不同程度组成。总共发放了11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90%。
4.数理统計法
借助Excel和SPSS17.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云南大学不同性别的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差异
为进一步探究云南大学学生主观锻炼体验和性别的关系,从积极幸福感、心里烦恼和疲劳三个维度,以性别为变量进行了独立样本的T检验。男女在积极幸福感维度P值为.000,平均分分别为男18.57,女14.96;心理烦恼维度P值为.063,平均分分别为男9.57,女11.37;疲劳维度P值为.000,平均分分别为男11.19,女15.46。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积极幸福感和疲劳维度的P值低于0.05,表示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在性别上存在较大差异。男生的积极幸福感平均分明显高于女生,女生疲劳平均分显著大于男生。最终归因为男女生在身体素质、体能、生理特征、机能和形态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对于同样强度的运动项目,女生的生理反应远远高于男生。性别不同,女生想要达到较高的训练成效,需要比男生在体能或者其他方面要付出的更多。但最后锻炼的效果也不一定有男生的高,机体的反应也远远高于男生,例如:机体的疲劳程度。女生在完成技术动作的同时获得的成就感不高,在体育锻炼后得到较低的幸福感。女生要想获得较高的锻炼效果,整体的运动量和强度需要更多的消耗体能。然而女生在运动后体能恢复的时间要比男生的长,所以女生的主观感觉的疲劳程度要高于男生。女生在整个体育运动参与过程中比男生更专注,女生对成功的渴望程度比男生要高出很多,但女生心思相比于男生更为细腻,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相比于男生较低,心理变化也较快。心理烦恼的维度也要比男生得分高出很多。
(二)云南大学不同户籍的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差异
为进一步探究学生主观锻炼体验和户籍性质的关系,以户籍性质为分组变量以积极幸福感、疲劳和心理烦恼作为变量开展独立样本的T检验。云南大学学生主观锻炼体验在户籍性质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但城镇学生在心理烦恼维度的平均分要比农村学生平均分要高(城镇11.11,农村9.80),农村学生相比于城镇学生在疲劳维度的平均分略低(城镇13.87,农村12.91)。分析其主要原因为城镇学生独生子女的较多,接触的新思想、新理念相比于农村学生要多,导致有更多的心理烦恼。农村环境接触体力活动的频率要高,故在疲劳维度得分低。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性别对于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心里烦恼层面的表现并不明显,主要集中于积极幸福感和疲劳维度上。
2.户籍对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影响较小,不过在疲劳以及心里烦恼两个维度上仍然具有一定的表现。
(二)建议
1.兴趣应当是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基础,根据男女在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上的差异,女生可根据先天的优势选择操舞类的项目也可选择低运动量高成就感的项目进行。
2.体育老师或体育工作者体根据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提高对学生的整体关注度。
3.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制定合理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确保能够实现的前提下制定的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能够在体育运动或者锻炼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徐成波.大学生体育行为与主观锻炼体验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 (01):110-111.
[2]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15-118.
[3]范素萍,胡兵,李德仙.体育锻炼对改善学生不良心理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 (03):94-96.
(通讯作者: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