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落者

来源 :文汇百花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y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是否还记得这一组照片?在美国,人们承受了难以言表的痛苦才将其从2001年9月11日的回忆中抹去。但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搜索照片主人公的过程,却成为人们与那个恐怖之日最为直接的联系。
  在2001年9月11日早晨9点41分15秒拍摄的这组照片中,这个男人以每秒钟32英尺的加速度向下坠落,像离弦之箭一样飞向地面。尽管这看起来不像是他的选择,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似乎在享受着这个拥抱大地的过程。
  在那一天,这个男人并不是唯一一个从世界著名的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塔上跳下来的人,双子塔两座楼的四面一直不断有人在往下跳。《纽约时报》和《今日美国》这两家美国最负盛名的媒体对跳下来的人数进行了估算。一向比较传统的《纽约时报》,仅仅是根据他们所收集到的,记者的胶片中拍摄到的跳下来的人数来计算,其结果是50人;而《今日美国》则根据现场目击证人的证词和所收集到的拍摄资料,得出了至少200人的结论,无论是哪一个数字,因为事关生命,都是无法令人承受的。
  照片中的这个男人和其他被拍摄下来的人都截然不同,在空中疾驰的他,看起来很是轻松舒适,双臂在身边稍稍张开,左膝随意地弯曲着。他塞进黑色裤子的白上衣被风吹了出来,黑色的靴子仍在他的脚上。其他人则几乎都衣冠不整,神情茫然,姿式扭曲。而这个男人,几乎是完全垂直的,与他身后的大厦相平行。他将双子塔完美的分割成两部分,左边是北楼,右边是南楼。
  在绝大多数美国的报纸上,这组照片仅仅被刊登了一次便永不再现,因为人们纷纷抗议这样的做法剥夺了死者的尊严,侵犯了他的隐私,更将血淋淋的悲剧变成了刺激无聊的话题。许多抗议信件都明确地表明:一定会有人认识照片中的死者是谁。尽管这组照片立刻成为众矢之的,并被禁止,但照片主人公的身份仍旧没有被识别。
  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环球邮报》的一位编辑指派了一名叫彼德·切尼的记者,来解开这个“坠落者”的身份之迷。起初切尼对这一任务简直绝望到了极点,因为在纽约整个城市中,到处贴满了在这场灾难中或是失踪、或是死亡的人员的照片。但绝望归绝望,他还是着手开始进行相关的工作,他请人将照片的电子版进行放大,调到高清晰度,可以看出“坠落者”很有可能不是黑人,而是深色皮肤的人种,也许是拉美人。留着山羊胡子,外面的白色衬衫其实是一件餐馆员工通常穿的束腰外衣,被风吹起,露出里面醒目的桔黄色T恤。
  在北塔楼顶层的著名餐厅“世界之窗”那天失去了79名雇员和91名顾客。“坠落者”很有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员,但他究竟是谁?晚餐后切尼一个人步行穿过时代广场,这已经是恐怖袭击后的第8天的午夜时分了,失踪人员的照片仍旧到处都是。但切尼被其中的一张照片吸引住了目光,那是“世界之窗”的一个面点师,穿白色束腰外衣,留山羊胡子,是个拉美人,他的名字叫诺伯托·赫尔南德斯,住在皇后区。切尼带着放大的照片,请赫尔南德斯的哥哥迪诺和姐姐米拉格罗斯辨认,他们肯定了切尼的想法。米拉格罗斯在9.11那天,一直在看电视上直播的人们从双子塔上往下跳的场景,直到电视台停止了播放。其中一个人类似于奥运会跳水冠军式的优雅的跳落姿态使其和其他人截然不同,当时米拉格罗斯就猜那可能是她的弟弟。现在,照片证实了她的想法。切尼剩下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拜访诺伯托的妻子和他的三个女儿,请她们来最终确认一下“坠落者”的身份,但她们并不愿意见到切尼。于是切尼参加了诺伯托的葬礼,其间,他将照片拿给诺伯托的大女儿杰奎琳看,杰奎琳扫了一眼照片,扫了一眼切尼,便毫不客气地请他滚蛋。“那家伙根本就不是我爸!”至今,切尼依然记得她话语中的愤怒,以及被侵犯后的悲伤。
  诺伯托的另一个女儿凯瑟琳和他的妻子尤洛吉亚一直没有看切尼拿去的照片,但这些照片却像空气一样围绕在赫尔南德斯一家周围。对于诺伯托来说,没有什么比家庭更为重要了,他经常说“永远在一起!”,但赫尔南德斯一家却永远不可能再在一起了,这些照片将他们分割成了两个世界。他的妻子和3个女儿坚信“坠落者”不是她的丈夫,不是她们的父亲,但却有更多的人,坚信那个人就是诺伯托。9.11之前,赫尔南德斯的妻女和他家的亲戚都住在皇后区,但诺伯托最小的女儿,已经16岁的塔蒂亚娜,不断地出现诺伯托回到家中的幻觉,不断地听到诺伯托因跳楼而死的流言,为了避免这样的刺激,她们只能举家搬到了长岛。
  而许多人在读了切尼的报道之后,都相信那个“坠落者”就是诺伯托。很多人据此吟诗作传,很多人给赫尔南德斯一家打电话,希望送钱上门——有的是出于同情和慈善,有的则是希望进行采访。但赫尔南德斯一家深信,那个人不会是诺伯托,他不会放弃他对妻子的爱情,对家庭的爱恋,不会置他的家庭于不顾,而从“世界之窗”纵身跃下,那是对爱的背叛。在切尼对诺伯托家人的采访中,凯瑟琳说:“我爸爸只是想赶回家,他知道从窗户跳出来不可能回得了家。”当觉得英语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诺伯托的妻子尤洛吉亚改用了母语西班牙语,机关枪一样的西班牙语被凯瑟琳翻译过来:“我妈说,在我爸死的时候,她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他在想着我们。她说她能够看到他在想着我们。我知道这有点奇怪,但我妈了解我爸,他们从15岁开始就在一起了。”尤洛吉亚知道诺伯托在决定跳出窗户之前,能够忍受任何烟熏火燎,能够忍受任何恐惧与苦痛,她知道当她所了解的那个男人面对死亡的时候,定格在他眼中的,不是飞机撞向大楼的残酷瞬间,也不是背景中那湛蓝而空旷的天空,而是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熟悉的,却永远无法再触摸到的脸庞。
  尤洛吉亚究竟有多了解自己的丈夫?“我给他穿衣打扮,”尤洛吉亚用英语说道,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的同时,眼中有晶莹的泪光在闪动。“每天早上我都给他穿衣打扮,那天也不例外。他穿的是Old Navy的内裤,绿色的;黑色的袜子,蓝色的仔裤,带着卡西欧的手表,上身穿着Old Navy蓝色的衬衫。”
  和父亲同在“世界之窗”工作的凯瑟琳说道:“到了餐厅后,他会换上工服,他是个面点师,穿白色的裤子,或者黑白相间的裤子,白色的上衣,里面还要穿一件白色的T恤。”
  切尼问:“不是桔黄色的T恤么?”
  尤洛吉亚很肯定地答道:“不是,我丈夫根本就没有桔黄色的T恤。”起初拒绝看照片的尤洛吉亚从切尼手中拿过照片,一张一张地仔细审视着,一种胜利而轻蔑的表情渐渐浮上了她的脸庞,最终变成了一种坚定。“你看,我说过只有我最了解他。照片中的男人是一个黑人。”她向切尼索要这些照片,好给那些相信“坠落者”是她丈夫的人们看;而凯瑟琳坐在一旁,双手按在胸口上,情绪激动:“在网上有人说我爸会下地狱,有人说魔鬼会带他下地狱。我真不知道如果当时我处在他的位置,我会怎么做。估计我会彻底崩溃的,你们也只能在疯人院找我了。”我们必须知道的是,天主教教义认为自杀者会下地狱,并永远无法超脱。
  采访的最后,尤洛吉亚的表情已经没有了刚才耀眼的骄傲,忧伤再度弥漫了她的脸庞,在关上门的一瞬间,她对切尼说:“请你将报道中我丈夫的名字去掉。”
  唯一解开这个“坠落者”身份之迷的方式,看来只能是给那些可能是“坠落者”的家庭打电话,问其家人,在9.11这天,他们的儿子,或是丈夫,或是父亲的情况,问其家人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天,他是否穿着桔黄色的T恤走出家门。
  但问题是,这样的电话到底应不应该打?这些问题应不应该问?这样做会不会再撕开已经失去亲人的家庭的伤口?会不会被认为是对死者的一种不敬,甚至是污辱,就像赫尔南德斯一家那样认为的?
  乔纳森·布利雷是“世界之窗”的另外一名工作人员,当他的同事看到这些照片时,认为有可能是他。乔纳森时年43岁,身高超过6.5英尺,留着胡子,妻子名叫希拉里。
  乔纳森的父亲是一个牧师,他将毕生的精力奉献在侍奉主的事业上。9.11之后,他将全家人召集在一起,请求上帝告诉他,他的儿子在哪里。不对,是要求上帝告诉他。一贯虔诚而温顺的牧师用了相当强烈的措词:“主啊,我要求你告诉我,我的儿子究竟在哪里。”
  第二天,联邦调查局打来电话,他们的人找到了乔纳森的尸体,而且近乎奇迹一般,他的尸体居然是完整的。家里最小的儿子提摩西随特工进行了尸体辨认,从尸体脚上穿的黑色靴子上,他确认这是他的哥哥。他脱掉了乔纳森脚上的一只靴子,带回家作为纪念。在乔纳森死后的那周,有人在更衣室里放了9月12日刊登了“坠落者”照片的报纸,出于愤怒,提摩西拒绝再看那张报纸第二眼,但他没有将这份报纸扔掉,而是将他放在自己更衣柜的最底层,像他带回家的那只靴子一样,成为一种怀念。
  乔纳森的妹妹格温多琳也知道“坠落者”,在报纸出版的当天,她就看到了,而且,她知道乔纳森有哮喘病,在烈火与浓烟中,只要能够呼吸到一口新鲜空气,他会做任何事情。提摩西和格温多琳都知道,一般哥哥穿什么去上班——白色的衬衫,黑色的裤子,黑色的高脚靴。提摩西还知道,乔纳森有时在衬衫里面还会穿一件T恤:桔黄色的T恤。乔纳森特别喜欢那件T恤,几乎走到哪里都穿着,有时候提摩西会跟他逗乐:兄弟,你什么时候才能把那件衣服扔了啊?
  但是,当提摩西去认尸的时候,乔纳森身上除了那双靴子,其他衣服已经无法辨认了。2001年9月11日的早上,乔纳森像往常一样,吻别尚在睡梦中的妻子,离开家去上班。妻子希拉里一直不知道那天早上乔纳森穿的是什么衣服,在他出事以后,她将他所有的衣服都打包收了起来,却不去清点少了哪些衣物,因为她不想知道。
  而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在2001年9月11日早晨9点41分15秒,曾经在第一时间、在最短的距离内拍摄过鲍比·肯尼迪头部中弹的著名摄影师理查德·德鲁,又一次记录了让世人惊悸的历史瞬间——一个男人在空中的垂直飞行,不仅穿越空间,而且穿越时间。这组照片在全世界惊鸿一现,却又立刻消失,似乎顺从了人们的意愿。在照片中,我们看到了优雅的坠落,然而,因为发布这些照片,也让我们看到了曾经名噪一时的德鲁人性的坠落。尽管无可否认,他是在尽自己作为摄影师的职责。
  虽然人们常说,时间会冲淡一切。但3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抹去双子塔落下的尘埃,再度面对这组照片时,我们仍旧感到像被人在胃上重重地打了一拳,眼前回现出两架飞机前后撞向双子塔那个历史性的早晨,耳边回响的不是巨大的轰鸣和人们的尖叫,而是威廉·福克纳在“给爱米莉的玫瑰”中的点睛之语——你不得不坠落。
其他文献
当电影不再只是记录火车进站出站的工具的时候;当电影不再仅仅是西洋镜的时候;当电影开始编织梦境和震慑的时候,它便成了一个多面体,这也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任何人群。于是,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禁片。  众所周知,影片被禁止的原因无非是3个:暴力、政治、色情。但其实很少有电影会因为纯粹地符合了以上3个条件之一而被禁止。 确切地说,真正的禁片,除了从事其拍摄的人以外,绝对是养在深闺无人识的。于是,对
期刊
化男人的版图,好似少数民族的融合,稀释   在泱泱国土。他们遥相呼应,不考虑顺流逆流,只在乎自己的生命轨迹。他们带来了亦步亦趋,他们放弃了亦步亦趋。他们光芒四射。所以,他们不拥有自己的独立国土。  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这些都是享受,主要目的还是体现和占有。提到私人聚会,目光一起聚焦在“性”上,名流这个词语更增添了遐想的空间,因为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并没有彻底扼杀大众的联
期刊
《KEN BURNS JAZZ》    歌手:路易·阿姆斯   特朗  发行公司:SONY   唱片介绍:  这张专辑所选录的阿姆斯特朗的作品,年代涵盖相当广泛,由最早期的1923年一直到1967年,共25首。唱片由阿姆斯特朗及其乐团早期最为经典、艺术成就极高的OKeh录音揭开序幕,唱片所包含的均为正宗新奥尔良爵士的经典,从中不难发现,阿姆斯特朗的小号演奏果然是一枝独秀。其一系列的杰作早
期刊
她因为要嫁给我,费了一些周折,其原因在她的父母。  当她的父母知道她有我这么一个男友时,出于对女儿的爱护,找人了解我的情况。根据他人的反映,对我有了这样的印象:玩世不恭,喝酒打架,家庭情况一般。  按我们那个城市的标准,她家庭条件不错。无论从人还是从家,她父母都觉得我和她的女儿太不般配,于是就想办法劝她和阻拦她。连她的好友也劝:嫁给一个放浪不羁的人,危险啊。  她却对大家说:知他不羁。但能和他生活
期刊
Metrosexual 这个新词实在无法按照“信、达、雅”的要求把它翻译成浅俗易懂的现代汉语。“metro”一词出自希腊语,意思是“母亲”。然而“母性”一词早已被延伸为另外一个意思,所以暂且译为“雌性”。男人雌性化正在成为流行的时尚。雌化不等于妩媚,招展不一定是花枝。笑的刹那没有酒窝,却有耳环的叮当作响。男子修整的大抵并非关键地盘,只在细枝末节轻微地婉转。  阳刚向阴柔的拓展,不是PH值,要么酸性
期刊
方案一   喂!你好,我是伊晴儿。喂!我听不清你说什么,请你大一点声,不行,我还是听不清楚,请你再大声一点,对了,现在听得清楚了,听见“嘟”的一声后,请留下你的姓名和电话号码!     方案二   喂!你好,我是伊晴儿,请问你是谁?     方案三   喂!你好,我是伊晴儿,请留下消息,我将抽空给你答复;如果你留下好消息,我将马上答复你;如果你留下坏消息你将得不到答复。听见“嘟”的一声后,请留言!
期刊
这是辛唐米娜的第二本书。从《逃离爱情》到《绝不堕胎》,这个女子变得越来越热爱剑走偏锋。欲望的火焰在烧,没有谁会因为看见的只有烟而免于被焚毁。在书中,16岁的卢小雅怀上了老师的孩子,绝不堕胎,17岁生下女儿卢错错,就此作为单身母亲颠沛流离;成年的乔米狼狈地涉足了一场婚外恋,选择堕胎,算得上明智,然而却陷入了魔鬼般的梦魇;丁俏君拿自己的子宫作为双刃剑,报复了那个虚伪的男人,同时几乎毁灭了自己;别澜阿姨
期刊
美国这边的老百姓——包括我,锻炼身体的去处通常是当地的YMCA——基督教青年会的缩写。YMCA一般被本地人亲热地缩略成“Y”,所以当有国际友人建议一起去Y,请不要下意识地理解成当初大学后门口的歪录像(四川方言,黄色录像),以免有伤国格。  我猜许多人听见YMCA四字一定会有种莫名的熟悉感:没错,就是那首老歌——在迪斯科舞厅里头哪怕是再不堪的舞者听见之后都会跳将起来比划出那四个英文字母的。有些同志甚
期刊
没有任何一个男人愿意成为独断蛮横的女朋友的附属品,但当你开始和她约会的时候,你总会非常自觉地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这就是矛盾的由来:你想给她一个好印象,却又不愿她就此习惯了你的好脾气,免得她从此以后都对你高标准、严要求。心理治疗学家蒂娜·特西娜说过,“如果一开始你表现得太好,那么你一旦稍微变懒一些,她就会大受打击。”   实际上,女友其实是可以训练的,和事后争执相比,事先耍些小手段,你就立刻
期刊
特征时代的提出,也是不久前的事。无论是分工还是分类,都看一个特征。再往后走,格调也是特征的大领域。围巾打结打几圈,西装第几颗扣子可以松开,讲究到了细处,也归纳进了特征。其实没有偷吃苹果之前,人类就分了性特征。经过了这许多世纪的风云变幻,你来我往,欲拒还迎,总之城头的大王旗升升降降,先是女人的雄性化被称为女权之解放,而男人的雌性化则好像是法国王室的复辟,繁琐的精致和贵族化的风雅重新进入到了生活的骨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