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自我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henhui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是一部唯美而神秘的影片,两个长相相同的女孩分别在波兰和法国,在不同的时空中相互感知,导演用独到的光影语言表现了她们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感受到两个灵魂之间的细密交流的同时,也得以产生遐想的空间:也许在某个角落,有另一个自我在观照现实中的自我,两个自我在不同的时空纬度中互相关爱、互相牵挂。
  [关键词] 《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 宿命 孤独 音乐 色彩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0.017
  
  《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是被称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所顾忌”的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作品。他善于捕捉人物的内心,其影片像哲理般讲述着人类精神层面的存在状态,但并不显得生涩难懂,被公认为“既有伯格曼的诗情,又有希区柯克的叙事技巧”。此刻,他将自身的细腻、敏感注入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之中,我们也随之穿梭于波兰的华沙与法国的巴黎,感受其中微妙而神秘的力量。
  一、电影主题
  1、远离政治
  波兰是东欧剧变的第一个国家,自从1989年政治转型后,电影业由国家行为变为市场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1991年,基耶斯洛夫斯基成功地在法国找到了资金来源,《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是他进入法国电影圈后拍摄的第一部作品,集中表现了转变时期的过渡痕迹。在其《十诫》之前的作品《生命的烙印》、《影迷》、《机遇之歌》、《永无休止》中,政治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末,他经历了戒严时期以及出国的游历之后,发现政治的力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在戒严期间,我认识到政治并不真正重要。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规定了我们的位置,我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但他们并没有真正解决人类的重要问题。他们无力回答我们一些基本的、必要的人类和人性问题。就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为何早上要起床等问题而言,生活在共产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什么区别”[1]。当工作场所从波兰转移到法国之后,他就更进一步地确定了之前的想法:不同政治体制下的人们只是日常生活表面形式上的不同,而本质上都被同一种事物困扰着,会以同样的方式感觉到痛苦、憎恨、嫉妒以及对死亡的恐惧等。所以从《十诫》开始,他的影片几乎就不再关乎政治因素,开始转向人们的内心世界。本片的开端是现代欧洲政治最为动荡的年份1968年,但却远离政治偏向个人。两个女孩在克拉科夫游行示威的场景中相遇,而观众的注意力却丝毫没有被政治背景干扰,完全聚焦在了那神秘动人的一刻。
  2、宿命
  人生的意义、命运、灵魂都是不可言说的,神秘与人的生命同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相信命运的力量,多次说自己是悲观主义者,看到人类茫然无知的虚弱以及渴望参考点而又寻找不到的迷惘,使其影片始终保持着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敬畏,这也是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神秘主义色彩的主要原因。影片中一些充满意味的画面,不仅研究者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即使是他本人也无法解答。无论稍早的《机遇之歌》、《十诫》还是最后的“三色”,甚至包括纪录片《车站》,非理性的神秘气息四处弥漫,本片则将宿命的神秘感和丰富的感性情绪发挥到了极致。开场两个写意的段落,为两个女孩的命运铺展埋下了伏笔。1968年的波兰,画面上下颠倒,这是两岁的波兰女孩的视角,与玻璃球中的倒置视野一致,母亲的指引使她有了观察和亲近自然的习惯。镜头切到1968年的法国,法国女孩在母亲的帮助下用放大镜观察春天的树叶,对应于她抚摸着纹理斑驳的树皮陷入沉思的结局。另外,影片中的神秘感应现象也随处可见:一根不知来历的鞋带牵扯着两个女孩的命运;波兰女孩去世后,法国女孩莫名悲伤,打算放弃唱歌;木偶剧中,芭蕾舞女起舞、受伤、死亡、化蝶,似乎在悄然重复波兰女孩的生命轨迹,法国女孩黯然神伤,好像自己死感常随的感觉被赤裸地展示在舞台上;法国女孩的梦中景正是波兰女孩床边墙上挂的一幅画;两个女孩有同样的习惯---用戒指压睫毛,都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球,都看到一位迈着蹒跚的步子前行、无力关心他事的老婆婆……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些难以名状的不合理的感觉、预感及各种关系”[2],故事线索很模糊,没有剧情,激起的纯粹是情感。而从导演的角度来看,以宿命为主题,表现迷惑、预感、直觉、梦境等内心活动是最难拍的。虽然基耶斯洛夫斯基知道自己用尽毕生精力也无法达到顶峰,但还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这个方向,寻找脱离彻底的写实主义、在技术许可的条件下接近目标的方式。他自称为一个地方性导演,但正是由于对人性深处共同点的挖掘,使其作品得到了全球观众的认同。戴锦华曾这样评价:“他的影片是对不可表达之物的表达。这不仅是对媒介自身不可逾越之限定的挑战,而且以纯粹的电影方式表达不可表达之电影主题。他的电影作品无疑是光与影、声与画、感性与知性的交响乐。”[3]
  3、孤独
   孤独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内心体验,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其艺术创作的源动力就是存在的孤独感,它构成了欧洲艺术电影的集体无意识。因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孤独在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中所占的分量,影片中的个体总是饱受孤独的煎熬,忧郁甚至绝望。在这里他借用“双重生命”这一神秘概念,表达了人的孤独,同时也表达了他悉心追求和向往的孤独者之间灵魂的感应和沟通。爱默生说过,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寻找自己。排除其中的神秘元素,两个维罗妮卡的故事,其实就是孤独者的形影相吊,是个体自身与其心灵的对话,是生命的内省,是对和自己惺惺相惜的另一个灵魂的盼望。波兰女孩去世后,法国女孩向父亲倾诉自己的孤单,和不同的男人做爱,但他们并不能缓解她的孤独,借用克尔凯郭尔“孤独个体”的概念,这个“单独自我”只和自身发生关系,是绝对排他的,既然影子已去,孤独感就在所难免。现世存在与灵魂、存在者与存在之间横亘着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是一切孤独、痛苦的源头。导演用这部影片为每一个孤独者造影,让我们相信有另一个自我存在,生命中有另一个“我”的陪伴,我们并不孤单。
  二、电影语言
  1、色彩
  色彩是沉默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电影艺术造型中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可以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等,得体并巧妙地运用色彩是摄影师和导演必备的素质。首先,可通过影片的色彩基调从宏观上展示其美学观点。本片大部分镜头被金黄色滤镜赋予一层看似不真实的光芒,在滤镜之下柔和的黄绿色调带领观众走出现实,走入心灵,营造一个宁静、诗意、神秘、唯美的生命世界。金色在中世纪绘画中是对白色光的一种提升,为超凡之光,适用于表现天堂、神秘或美好的主题;而黄色温暖暧昧,不可捉摸,带有神秘主义和宿命论的意味,二者的调配表示上帝与心灵的结合。绿色一方面代表着生命的意象,另一方面也象征着死亡、腐朽。因此,在音乐会上波兰女孩死亡的那个段落中,绿色被运用得最为充分。另外,导演还可以借助服饰等具体事物的色彩安排,来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波兰女孩红色的毛衣、法国女孩红色的围巾,都搭配着黑色的外套,红色象征着热情和青春的朝气,表达对爱的渴望,而黑色追求自我、体现内在,其所产生的抽象联想是悲哀和忧郁。二者所不同的是,波兰是一个天主教传统盛行的国家,因而波兰女孩以虔诚歌唱出场,在歌唱时服饰是圣洁的黑白色,突出其强烈的精神性;而法国在启蒙运动之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开始发展,批判宗教的禁欲主义,要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快乐享受。由此,法国女孩的服饰比较灵活多变,短裙、T恤、花色衬衫等,显示出其开放、随性的人格。
  2、音乐
  音乐无疑是这部影片的线索和灵魂,它对情绪的衬托几乎无懈可击。影片的主旋律是但丁《神曲》中《天堂篇》的《迈向天堂之歌》,纯净圣洁的女声与意大利文词配合,意韵悠远,令人过耳难忘。清越忧伤的笛音与合奏贯穿始终,如同一条魔术般的线索成功地将两个女孩联系在一起,召唤着某种无法看见的神秘力量来产生作用。在音乐会那个段落中,维罗妮卡的歌声与另外一位独唱演员的低音和谐交织,在管弦乐的烘托下优美动人,或许是在暗示一个灵魂正在悄悄离去。当音阶上升到最高时,那高音似乎变成了一支锐利的剑,猛然击穿她的心脏,灵魂像断线的风筝随歌声上升,在迈向天堂之歌中飞向天堂,单薄的身体无力承受灵魂中对歌唱的热情。为什么她明知自己力不能逮,还要继续唱下去?刘小枫的解释是,从天堂抛出的细线决定了她的生命方向和在世负担,使其感觉到自己的个体命运,身不由己,即“一个人感到唯有这样的生命热情的散发才让自己有美好地活过的感觉,才有自己身体的在世幸福,以至于非如此生活不可。”[4]另外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做出解释:唱歌使她获得高峰体验,是最完满幸福的时刻。马斯洛说过两种最容易取得高峰体验的途径是通过音乐和性,其中音乐多指伟大的经典杰作,这种体验近于一种美丽的死亡,仿佛最强烈的生存包含着与之相反的东西,希望和愿意就此瞑目。由于升华和超越是人的生物本性的一部分,因而人们甘愿为了体验内在的自我肯定而遭受痛苦。于是,维罗妮卡抛开肉身疼痛,用生命演绎着神圣的乐曲,使自己的灵魂得以飞跃和超升。
  3、通感
  一种感官的刺激会连带另一种感官刺激的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共感觉,俗称通感,其中最多的是视觉与听觉的通感,即随着某些声音的出现会引起相应的色彩感觉。如柔和优美的抒情曲可译成柔美的中浅色调,轻快的节奏则可用明艳的色彩来表达。音色与颜色之间存在着一些或自然、或神秘的联系。片中黄绿色调与舒缓、优雅、华丽的音乐配合完美,相得益彰,彼此不可或缺。爱森斯坦在彩色影片起始的年代里,就提到了色彩和声音的“总体演出”:“正如演员的总体演出是每一个参加者都可以最大限度表现自己,并通过‘配器法’巧妙地使这些最大限度的个体表现取得平衡一样,影片的一整套表现手段同样应当在极为错综复杂的相互平衡的过程中,使每一种手段的表现力都发挥到最大限度”[5]。基耶斯洛夫斯基深知这一原理,娴熟地把色彩、音乐等元素糅合在一起,给予了观众一种无与伦比的审美体验。
  4、镜头
  好的镜头语言有助于表达情绪和哲学思想。如波兰女孩跑过水洼时的逆光镜头,以及一系列的特写镜头:试唱时手指上缠绕的鞋带,随法国的维罗尼卡在长长走廊上流动的围巾,玻璃杯中徐徐翻转的茶叶包等,舒缓的诗一样的美丽,一切都在平静中气韵生动。在波兰克拉科夫街心广场上,表现两人相遇时的甩镜头述尽了存在主义的意蕴。这是两人唯一一次出现在同一画面中,镜头急速运动旋转,时空开始模糊,生命的神奇、人此时的荒诞,从维罗尼卡茫然复杂的表情和仓皇奔跑的人流中散溢出来。波兰女孩音乐会上倒地后,屋顶上急速运动的大俯拍镜头几乎是惊人之笔,宛若即将飘散的灵魂在屋顶游走,再看一遍生活过的俗世。从晕倒在地到被埋葬的过程,摄影机没有从旁观者的角度而始终从她的主观视角拍摄,由此可以看出导演赋予了她精神性主导地位——肉体消亡后,灵魂依然在注视着这个现实世界。随后镜头切到法国女孩沉浸在肉欲之欢中的场景,下葬与做爱镜头的连接是生与死、性感与死感的迎面相撞,两个生存的本然对手的迎面相逢。这与弗洛伊德的说法一致:“除了保存生物并使它加入更大的单位的本能外,一定还存在着另外一个相反的本能……不仅存在着爱神厄洛斯,还存在着死亡本能。生命的现象可以从这两种本能共存的甚至互相对立的行为中得到解释。” [6]
  三、结语
  色彩、声音、镜头的有机结合,传达出美妙的神秘气息,导演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几近完美的电影。不是占据不是震撼,而是弥漫的情绪,那似乎能够通灵的歌声久久无法散去,这正是艺术电影的气质。没有强烈的叙事性,对光影色调的捕捉、细节的描绘及背景音乐的把控,构成了其暗淡、柔软、忧郁、又略带暖意的调子和质感。银幕之外,我们身处在导演为观众所展示的世界中,于不知觉间融入,刹那间仿佛身临其境。电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一直在某个地方和我们共处,伴随我们左右。
  
  注释
   [1] [2] [英]达纽西亚
其他文献
本刊讯《中国经济论:崛起的机制与课题》为旅日华人经济学家、东京经济大学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周牧之先生所著。
对报纸这一媒介而言,短平快就是它的优势,其广告的弹性此较大,其编辑工作掉头也快,其作者队伍的建设,不必像图书作者那样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考验,等等,这就决定了报业的发展思路必须有
焦点事件:昆明新机场引桥垮塌造成7死34伤2010年1月3日14时20分,由“云南建工市政公司”承建的昆明新机场配套引桥工程,在混凝土浇注施工时,突然发生支架垮塌事故。垮塌长度约38m
电影《无极》用神话的故事,并通过神话的方式,展现了当代人的生存处境和精神焦虑,展现了对现实、命运和理想三者的理解。《无极》没有采用流行的剧情片的模式,其空间逻辑与剧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培养质量的需要,实行研究生学院二级管理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研究生二级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实行二级管理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并且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本文从宏观、微观层面分析了结构性顺差的形成原因及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抑制结构性顺差的对策。
其实,“中国作家实力榜”书系是一个平台我,们给了作家一个平台也,要对这个平台负起责任当,然我,们在看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实现经济效益。翻开重庆出版集团北京华章同人文
现行的新教材在内容上改变了以往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终身
但当我们情愿或不情愿地承认古籍闲读已经属于小众读物的时候。它的经营线路。反倒可以明晰起来。也就是说,它的经营,十分有必要采取分众读物的手段。
吉姆·贾木许的电影注重表达人与人的疏离、孤独的现状。导演通过塑造非常规的人物,并以拼盘式的琐碎的情节结构打破常规的叙事策略,这使他的电影带有一种浓厚的后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