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它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不但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因此,合作学习也成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也不例外,好多科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科学的奥秘。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认识到了合作学习的好多优点,同时也摸索出一些有利于在科学课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合作学习 科学 优越性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64-02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还涉及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交流形式,从而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教师垄断信息源,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这种同龄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更容易使他们掌握互惠的原则,懂得社会规范的道理,增强自信与自我表达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在合作学习中,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的其他同学,形成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局面。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强了知识保持力度。为了能够教得清楚、透彻、作为讲授者的学生必须对所要解释的对象认真地分析与研究。在这里学生不在是单纯地懂得零碎的知识,而是从整体上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增强。把全班同学划分若干个不同知识水平人员组成的小组,给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教学目标,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这种做法可以使组内每个学生树立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集体意识与国家意识。
合作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运用中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实际的活动中有的小组往往目标不明,不知从何做起,从何说起;有的小组优秀学生包办了全部工作和学习任务,后进生只有旁听的份;有的小组效率很低,在规定时间内总无法完成任务;有的小组由于意见不统一使活动无法继续下去,还有的小组甚至会讨论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究起原因,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1)教师没有正确认知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仅仅把它看作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使之流于形式;(2)合作学习的形式单一使学生不感兴趣;(3)没有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如什么时候,什么样的问题最需要合作,对于该问题的合作需要多少时间;(4)缺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估。
那么,究竟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呢?
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要科学地分组分工。
分组为学生合作提供前提,集体活动应分组分工合作完成。同时,分组还有利于组与组之间科长竞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了使组内集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甚至全班的学习的情况,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等。并采取轮换制,可以定时间轮换,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不定期轮换。
2.要科学地指导合作学习。
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思考的活动比较多,这些活动大多需要分组,分工合作来完成。如果合作前不教给学生恰当的方法的话,学生就会各做各的,使合作一团糟。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对于老师来说,合作前,要求小组中同学间确定目标,明确分工,分步实施。合作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实践,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后,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认识到人多力量大,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并对下次合作产生新的向往。
3.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合作学习。
保证时间,开放空间,是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孩子学习之间,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4.要有科学的准备。
首先,要科学地准备好合作学习的内容主题。同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把这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并使之分层结构化。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或内容,让他们自主选择,为都能取得成功合作准备。
5.要提供充分的有结构的教学材料。
提早地布置好学生需准备的材料;充分地准备好针对主题或问题的有关的实验器材,学具,图片,录像等,要让合作学习活动成为“有米之炊”。
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小组合作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参与的有效性,主要看参与对小组学习情景入神,入境,这才是真正的,实质的有效参与。否则不可能实现深度合作和有效合作。
2.营建小组合作的心理基础和心理环境。
开展小组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互益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感情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只要我们在科学课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相信,合作学习必将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产生巨大的魅力!
【关键词】合作学习 科学 优越性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64-02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还涉及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交流形式,从而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教师垄断信息源,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这种同龄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更容易使他们掌握互惠的原则,懂得社会规范的道理,增强自信与自我表达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在合作学习中,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的其他同学,形成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局面。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强了知识保持力度。为了能够教得清楚、透彻、作为讲授者的学生必须对所要解释的对象认真地分析与研究。在这里学生不在是单纯地懂得零碎的知识,而是从整体上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增强。把全班同学划分若干个不同知识水平人员组成的小组,给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教学目标,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这种做法可以使组内每个学生树立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集体意识与国家意识。
合作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运用中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实际的活动中有的小组往往目标不明,不知从何做起,从何说起;有的小组优秀学生包办了全部工作和学习任务,后进生只有旁听的份;有的小组效率很低,在规定时间内总无法完成任务;有的小组由于意见不统一使活动无法继续下去,还有的小组甚至会讨论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究起原因,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1)教师没有正确认知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仅仅把它看作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使之流于形式;(2)合作学习的形式单一使学生不感兴趣;(3)没有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如什么时候,什么样的问题最需要合作,对于该问题的合作需要多少时间;(4)缺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估。
那么,究竟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呢?
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要科学地分组分工。
分组为学生合作提供前提,集体活动应分组分工合作完成。同时,分组还有利于组与组之间科长竞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了使组内集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甚至全班的学习的情况,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等。并采取轮换制,可以定时间轮换,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不定期轮换。
2.要科学地指导合作学习。
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思考的活动比较多,这些活动大多需要分组,分工合作来完成。如果合作前不教给学生恰当的方法的话,学生就会各做各的,使合作一团糟。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对于老师来说,合作前,要求小组中同学间确定目标,明确分工,分步实施。合作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实践,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后,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认识到人多力量大,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并对下次合作产生新的向往。
3.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合作学习。
保证时间,开放空间,是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孩子学习之间,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4.要有科学的准备。
首先,要科学地准备好合作学习的内容主题。同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把这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并使之分层结构化。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或内容,让他们自主选择,为都能取得成功合作准备。
5.要提供充分的有结构的教学材料。
提早地布置好学生需准备的材料;充分地准备好针对主题或问题的有关的实验器材,学具,图片,录像等,要让合作学习活动成为“有米之炊”。
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小组合作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参与的有效性,主要看参与对小组学习情景入神,入境,这才是真正的,实质的有效参与。否则不可能实现深度合作和有效合作。
2.营建小组合作的心理基础和心理环境。
开展小组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互益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感情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只要我们在科学课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相信,合作学习必将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产生巨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