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特点、教学设想】
与《唐诗宋词选读》相比,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数量少,难度略小,教学要求低,系统性也较弱,且其人文内涵都只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因此,利用好《唐诗宋词选读》,将在教学内容主题的系统性方面,教学方式方法的生成性方面,以及引导学生获得对古典诗歌的整体性审美感知方面得到更大的突破和提升。
我发现,通过建立以横向为同一作家诗词的专题介绍,纵向为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诗词流变的坐标轴,能使学生对诗人特点、时代风格有更深刻的认识。但是,是否还有其他角度值得我们挖掘和探索呢?我想到了在对诗词传统的主题分类上再来引入一个坐标轴,以登高诗为例,横向上探求主题、情感,感知意境、形象,钻研诗美特质、表现形式;纵向上以相同的登高意象更深刻地获得对不同时代风貌、不同诗人风格的把握和观照。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思乡诗、怀古诗、边塞诗等等皆可建立坐标。
【教学亮点、重点、难点】
在诗歌主题性教学方面,为什么会选取唐朝登高诗这一个选题?要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
首先,应该说是源于对《唐诗宋词选读》选文的观察。我注意到,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中,都出现了诗人登高临眺的诗作,可以说,登高主题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
其次,我认为,“登高”,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比较经典的主题。它不仅是中国文人,而且是整个民族的一种传统,比如九月九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它寄予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思。在注重具有丰富内涵性的意象、形象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登高”意象也以其丰富的内涵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再次,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也即要求在教学中通过合理运用过程与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通过诗歌鉴赏,我们要培养和激发的是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拓展精神境界,打通文本和自身的情感体验,“诗者,志之所之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诗就是我们心中所想,就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学生可以产生自我的理解,这种“自己读出来”甚至是“读出自己来”的效果是正是我们的教学要产生的效果。
正是因为这样,上好这一堂教学课,一方面将获得亮点;另一方面,如何将它讲深、讲透,最后真正让学生获得自身的体验,融入自己的感情,亦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准备】
在已经完成对《唐诗宋词选读》唐诗部分学习的基础上,选出上述提到的《唐诗宋词选读》中唐诗四个阶段中的登高诗,进行一节课的归纳总结。补充一些学生以前学过的相关登高主题的诗歌、材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登高怀远是古诗中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意象。中国文人特有的悲情色彩给登高抹上了一丝悲哀、一丝彷徨、一丝无奈,“登高诗”也与个人遭际和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密不可分。
对唐诗中登高、登临一类诗歌作一个梳理总结。
二、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思考课堂生成目标
思考:让学生背诵学习过的登高主题的诗歌,激发其思考。
目标:1.探索主题、情感。2.感知意境、形象。3.了解表现形式。
三、围绕教学目标充分探究,自主建构知识内容体系
(一)探索主题、情感:
过程:学生分小组讨论,以讲义上的1~2首诗为例探究登高诗主题,并结合自身生活阅历、社会经验体会诗歌情感。
分析:探索主题、情感应为这一部分的重点。
研讨结果:1.悲士不遇,自叹身世。2.羁旅漂泊,思乡怀归。3.忧时伤世,胸怀家国。4.宇宙无穷,生命之感。
(二)感知意境、形象
过程:小组讨论,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分析:传统的诗歌教学重理性的演绎,轻感性的归纳,却惟独忘了给学生以诗歌美的体验。将诗歌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充分诵读、涵咏中感知诗美。
研讨结果:
意境:雄浑、开阔
情感:沉郁、悲壮
四、深入探究问题,挖掘思维潜能
过程:可让学生选取不同时期的两首诗,研讨其纵向的由时代精神、诗人特质而呈现的不同的诗歌风貌。
分析:此环节,一方面继续要求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另一方面,教师应在总结归纳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
研讨结果:可从诗歌的意象、意境,思想情感以及对诗人知人论世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
总结:
以诗歌主题、意境与表现形式从横向上组成的登高诗的共性,以及由时代精神、诗人特质从纵向上赋予唐朝不同时期的登高诗的诗美特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古诗词的参考坐标,以相同的方式,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在古诗词的专题性研究方面获得启示和收获。
与《唐诗宋词选读》相比,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数量少,难度略小,教学要求低,系统性也较弱,且其人文内涵都只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因此,利用好《唐诗宋词选读》,将在教学内容主题的系统性方面,教学方式方法的生成性方面,以及引导学生获得对古典诗歌的整体性审美感知方面得到更大的突破和提升。
我发现,通过建立以横向为同一作家诗词的专题介绍,纵向为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诗词流变的坐标轴,能使学生对诗人特点、时代风格有更深刻的认识。但是,是否还有其他角度值得我们挖掘和探索呢?我想到了在对诗词传统的主题分类上再来引入一个坐标轴,以登高诗为例,横向上探求主题、情感,感知意境、形象,钻研诗美特质、表现形式;纵向上以相同的登高意象更深刻地获得对不同时代风貌、不同诗人风格的把握和观照。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思乡诗、怀古诗、边塞诗等等皆可建立坐标。
【教学亮点、重点、难点】
在诗歌主题性教学方面,为什么会选取唐朝登高诗这一个选题?要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
首先,应该说是源于对《唐诗宋词选读》选文的观察。我注意到,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中,都出现了诗人登高临眺的诗作,可以说,登高主题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
其次,我认为,“登高”,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比较经典的主题。它不仅是中国文人,而且是整个民族的一种传统,比如九月九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它寄予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思。在注重具有丰富内涵性的意象、形象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登高”意象也以其丰富的内涵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再次,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也即要求在教学中通过合理运用过程与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通过诗歌鉴赏,我们要培养和激发的是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拓展精神境界,打通文本和自身的情感体验,“诗者,志之所之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诗就是我们心中所想,就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学生可以产生自我的理解,这种“自己读出来”甚至是“读出自己来”的效果是正是我们的教学要产生的效果。
正是因为这样,上好这一堂教学课,一方面将获得亮点;另一方面,如何将它讲深、讲透,最后真正让学生获得自身的体验,融入自己的感情,亦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准备】
在已经完成对《唐诗宋词选读》唐诗部分学习的基础上,选出上述提到的《唐诗宋词选读》中唐诗四个阶段中的登高诗,进行一节课的归纳总结。补充一些学生以前学过的相关登高主题的诗歌、材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登高怀远是古诗中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意象。中国文人特有的悲情色彩给登高抹上了一丝悲哀、一丝彷徨、一丝无奈,“登高诗”也与个人遭际和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密不可分。
对唐诗中登高、登临一类诗歌作一个梳理总结。
二、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思考课堂生成目标
思考:让学生背诵学习过的登高主题的诗歌,激发其思考。
目标:1.探索主题、情感。2.感知意境、形象。3.了解表现形式。
三、围绕教学目标充分探究,自主建构知识内容体系
(一)探索主题、情感:
过程:学生分小组讨论,以讲义上的1~2首诗为例探究登高诗主题,并结合自身生活阅历、社会经验体会诗歌情感。
分析:探索主题、情感应为这一部分的重点。
研讨结果:1.悲士不遇,自叹身世。2.羁旅漂泊,思乡怀归。3.忧时伤世,胸怀家国。4.宇宙无穷,生命之感。
(二)感知意境、形象
过程:小组讨论,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分析:传统的诗歌教学重理性的演绎,轻感性的归纳,却惟独忘了给学生以诗歌美的体验。将诗歌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充分诵读、涵咏中感知诗美。
研讨结果:
意境:雄浑、开阔
情感:沉郁、悲壮
四、深入探究问题,挖掘思维潜能
过程:可让学生选取不同时期的两首诗,研讨其纵向的由时代精神、诗人特质而呈现的不同的诗歌风貌。
分析:此环节,一方面继续要求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另一方面,教师应在总结归纳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
研讨结果:可从诗歌的意象、意境,思想情感以及对诗人知人论世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
总结:
以诗歌主题、意境与表现形式从横向上组成的登高诗的共性,以及由时代精神、诗人特质从纵向上赋予唐朝不同时期的登高诗的诗美特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古诗词的参考坐标,以相同的方式,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在古诗词的专题性研究方面获得启示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