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的批判意识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73-01
  讽刺既是一种文学手法,也是小说观念的因素之一。鲁迅先生曾说过:“我想: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作品为‘讽刺’”(《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
  清朝后期,“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吴敬梓讽刺意识的形成还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紧密相关。随着知识分子批判自我意识的觉醒,吴敬梓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解剖。那些封建文化中积淀很深的腐烂因素被他揭露的淋漓尽致,批判的体无完肤。《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常常表现出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抨击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是抨击科举,揭示儒士内心世界,再现世态炎凉情况的一大关目。文章曲曲折折,其中有无限烟波。当时的文人为什么热衷于“举业”呢?就是为了做官。马二先生的一段话说得明明白白。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信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鲁编修对他的女儿灌输八股取士的思想,对“代圣贤立言”的八股文推崇备至。他说:“八股文章若做得好,认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作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在他的影响下,鲁小姐的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她的丈夫蘧公孙对八股文“不甚在行”,他便认为是耽误了自己终身。
  这种追求功名富贵的科举制度,不但腐蚀了士子们的灵魂,也污染了社会风气。
  二、剖析封建道德的虚伪和罪恶
  吴敬梓创造性的运用白描手法,以冷静客观:不动声色的态度描绘了范进装模作样的虚伪行径,并不加以评论,也不在修饰上表现得过于主观倾向化。他相信读者,让读者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并作出自己的判断。范进只在杯箸上做文章,一开始人们还以为他是真的居丧尽礼,但吃的时候却不禁荤酒,这种弃大节而荷小数的腐儒行为在读者面前暴露无疑,让人们在微笑的同时更加认清了那些所谓“儒”的真面目。
  三、讽刺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的假名士
  《儒林外史》还塑造了一些“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胡三公子,娄四公子等人因功名失意,满腹牢骚,便在家乡充當名士。在它们周围聚集着一批假商人,假侠客。他们都是依附于官僚,地主阶级的寄生虫,是儒林群丑。作者通过这些人的言行,进一步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性,说明科举制度造就的只能是厚颜无耻,精神空虚的畸形人物。
  四、赞扬辞却功名的读书人和下层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还塑造了一批正面人物形象,包括“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的知识分子。在这里他为知识分子设计了新的人格模式,即王冕式,杜少卿式的视功名富贵如粪土,逍遥避世,自食其力,保持独立人格。在《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作者认为“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消磨尽了。”于是将目光转向市井奇人。一个是会写字的季遐年,一个是会下围棋的王太,一个是会画画开茶馆的盖宽,一个是会弹琴做裁缝的荆元。四奇客的出场顺序是书棋画琴,一反寻常的琴棋书画排列次序。黄晓田评曰:“一部儒林终之于琴,涛涛天下,谁是知音?”
  《儒林外史》在对“儒林”人物进行调侃,批判的同时,几乎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全貌,小说的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来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这一点即是吴敬梓有别于其他讽刺小说作者的独特之处,正是这种自觉的批判意识使他成为站立到时代顶峰,眺望前方的贤者。虽然他提出的方法不可能对腐朽的封建社会起到什么作用,但他的自觉批判意识照亮了漆黑的夜空,使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自觉批判意识的指导下,它集古典小说讽刺艺术之大成,运用多种讽刺手法,把讽刺意识外显为一部“儒林”的笑史,这是一种果戈里式的“含泪的笑”,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自己的丑陋。
  《儒林外史》问世后,便有人攻击吴敬梓“形容刻薄,非忠厚之道”,视《儒林外史》为谤世之书。也有知音之士为他辩护:“是书则先生嬉笑怒骂之文也。盖先生遂志不化,所阅于士事者久,而所忧于人心者深,彰阐之权,无假于万一,始于是书焉发之,以当木铎之振,非苟焉愤世嫉俗而已。”时间证明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成就,在传统讽刺小说中,它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其他文献
【摘要】空乘本科学生的专业认同表现为对专业的认知和情感归属。本文从学校、社会和自我三个方面调查了空乘本科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结果表明,空乘专业的自我和社会认同感较强,学习积极性与情感认知呈中等水平,本科培养方案认可度有待提高。最后,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角度提出了改进空乘本科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空乘专业 本科 专业认同  【基金项目】本文受重庆师范大学教改项目(201428)资助。  【
期刊
【摘要】教学质量是本科院校的生命线。尤其是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是必要而迫切。以成都大学为例,基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内涵,分析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有利于实现高标准的教学质量提升和高校质量工程的制度化。最后,对其运行机制进行探析的同时,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建设也展开了思考。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省级教改项
期刊
【摘要】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现状,并对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网络资源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54-02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日益丰富。此时代背景下,我院校园网络建设日趋成熟,蓝鸽语言学习平台等教学资源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校园网络
期刊
【摘要】本文将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新疆司法警官学校社会学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司法警官 专业技能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6-01  一、新疆司法警官学校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职业化  新疆司法警官学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学院办学特色愈加明显。随着我国执政理念和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警法类学
期刊
【摘要】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对民主社会及其适应的教育做了深刻剖析。笔者将其教育内涵总结为:教育即沟通,希望能为《民主主义与教育》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育 沟通 民主社会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8-02  教育起源于沟通。我们今天所受到的教育,很多都是从上一
期刊
【摘要】教学设计要讲究艺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讲究细节的艺术,情感的艺术。  【关键词】生本 细节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35-02  2016年3月,有幸聆听了“金城名师”马莹执教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执教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精巧而又务实的教学设计,开展丰富而又有序的学习
期刊
【摘要】文言文阅读教学,既要扎实有效地品词读句、涵泳咀嚼,更要重视对文本的意趣玩索,凸显出教者对文本的理性思考和对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挖掘。本文试从“哲学视角”“美学视角”“人文视角”入手,尝试文言阅读课的多视角解读方式,希望以这样的视角切入,能够给文言文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多重视角 哲学视角 美学视角 人文视角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
期刊
【摘要】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核心的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理念,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语文教学一线,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听、说、读、写、思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作者扎根教材,挖掘教材的资源,巧借教材设点,从模仿说话、观察说话、交际说话、想象说话等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低年段说话训练策略的探索,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到想说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于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寄予厚望。历史课程被要求成为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主战场。我们面临着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如何开展必要的情感教育,本文以写者本人的一次实践来谈如何贯彻情感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 情境教学法 情感突破点 语言感染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谭恩美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她的作品触及人的心灵。她的代表作 《喜福会》主要讲述的是四对中国移民和她们华裔女儿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冲突碰撞到最后相互理解的故事。而《接骨师之女》所讲述的是一对美国华裔流散母女与其母女冲突,更多呈现的是女儿对母亲的爱的理解,和对多元文化的思考。本文以文献分析法为指导,谭恩美这两本小说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的描写入手,为读者呈现在第一代中国移民和他们的华裔子女的形象和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