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C赛事评论员 乔·罗根

来源 :拳击与格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_Har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乔·罗根这个名字,对于喜XMMA运动的粉丝们来说再熟悉不过。因为每当有UFC的比赛直播的时候,这个留着与总裁白大拿一样标志性的光头造型的大叔总会按时出现在八角笼之外,拿着话筒与搭档侃侃而谈。每一场比赛结束之后,他也是第一个将话筒伸向选手,通过提问让选手直抒胸意。对于UFC的铁杆粉丝来说,这个大叔已经成为了UFC以及MMA运动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就如同UFC总裁白大拿、前UFC赛事协调员伯特·沃森一样,无可替代。
  会格斗的喜剧演员
  多年以来,粉丝们已经习惯了看UFC比赛配着罗根的评论与解说,就像喝着啤酒配炸鸡一样自然。不过,除了让罗根变得广为人知的UFC赛事评论员的身份,在其40余载的人生经验中,他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角色。罗根当过脱口秀演员、参演过电影角色、做过电视节目主持人、出过书、甚至也曾为了成为一名职业的MMA选手而奋斗。现如今,他还办起了自己的广播节目和电视栏目,内容当然离不开他最熟悉的MMA运动。如此多元的身份不禁令大家有些疑惑,到底罗根是一个会格斗的文艺工作者,还是一个精通表演的业余格斗选手呢?从喜剧舞台到UFC的八角笼,罗根是如何转换自如的呢?
  1967年8月,乔·罗根在美国出生,拥有爱尔兰以及意大利的血统,新泽西州纽瓦克是他的老家。罗根的父亲是纽瓦克州的一名警察,不过在他六岁之后,母亲与父亲感情破裂远走他乡,罗根就再也没有见过父亲了。少年时代的罗根随着母亲几经迁徙,成长的轨迹贯穿了马萨诸塞州、加州以及佛罗里达州。
  罗根从小就对格斗类运动情有独钟,在其15岁时,就已经获得了跆拳道黑带。高中时期,他更是连续四年获得马萨诸塞州的跆拳道冠军。19岁时罗根获得了美国跆拳道公开赛的冠军。值得一提的是,成为轻量级冠军之后,罗根又接连打败了一位中量级冠军和一位重量级冠军获得当年的超级大奖。
  尽管罗根的运动天分不错,但是他并没有继续向职业运动员的道路上发展。因为大学毕业之后他还有着另一个选择,成为一名演员。生性开朗乐观的罗根颇具艺术天分,而对表演也是颇有心得。而年轻时的罗根拥有一头浓密的“秀发”,相貌也是颇为俊朗,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名“高颜值”的小鲜肉。1994年,27岁的罗根成功登上电视屏幕,他在FOX电视台的喜剧《Hardball》中饰演男二号弗兰克-瓦伦特,一名颇有天分而又自负的职业棒球运动员。由于“触电”之后的反响还不错,罗根便在喜剧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新闻广播》、《动物园管理员》、《好景在望》等影视作品中都能见到罗根的本色出演。
  做演员的同时,罗根也在很多电视节目中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反应快,嘴皮子厉害是他的最大特点。当然,在业余时间一直没有放弃“习武”的罗根一直都是格斗类体育运动的忠实观众。1996年,卡尔森·格雷西在美国加州的好莱坞开设了巴西柔术的道馆,这对早就对巴西柔术有所耳闻的罗根无异于天大的喜讯。于是,已经29岁的罗根又开始为巴西柔术而疯狂,他开始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泡在柔术馆里。在数不清的汗水与多年的实战磨练下,罗根分别成为两个不同类别的巴西柔术的黑带。
  UFC赛事评论员
  就在罗根沉浸在巴西柔术的世界的时候,在美国,一个新兴的MMA格斗联盟出现了,那就是UFC。一直对这项运动情有独钟的罗根当然不会错过参与其中的机会。尽管不能作为职业格斗选手登上擂台,但是对罗根来说,离赛场最近的地方,就是他要去的地方。1997年,罗根第一次出现在UFC 12的直播现场,作为一名现场采访选手的通讯员,罗根专业而又犀利的采访风格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一场场比赛积累下来,罗根对这项赛事运作的台前幕后以及对选手们的深入理解使其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赛事评论员,他的角色也变得更为重要——他要向坐在电视机前不甚了解这项运动的观众们传达这项运动的本质以及精髓所在。
  就这样,十几年如一日,罗根没有错过一个比赛日。即使是在演艺事业最为忙碌的日子,罗根也没有中断过他所喜欢的评论员工作。除了总裁白大拿,罗根几乎成了UFC比赛中出镜率最高的人。全心的热爱和投入也使得罗根的工作受到业界的认可,他曾两次获得“最佳电视评论员”奖项,并在2011年、2012年以及2014年的世界MMA大奖中收获“年度最佳个人”的称号。
  自从罗根成为UFC的赛事评论员,他就成为了UFC选手与粉丝们之间的一条纽带。十几年来,观众们对罗根以及他的搭档迈克-高柏喜爱有加。也许有的人会说,如果不是他们,别的人也可以胜任这样的工作,但是你似乎找不到第二个像罗根这样对MMA饱含着激情与热爱的赛事评论员了。
  罗根并非完人,他的言论常常能够在业界引起争议,而他无论在自己的节目中,还是在个人的网络空间,谈论最多的都是和UFC相关的热点。他曾经在采访重量级选手布兰登-斯查布时毫不留情地指出其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超一流的选手;他也曾发表言论认为选手娱乐性地吸食大麻无可厚非:他曾一本正经地表示在MMA规则下隆达·罗塞定能打败拳王梅威瑟;他也曾不顾白大拿的面子炮轰锐步的赞助合约。
  这就是罗根,一个沉浸在MMA的世界里敢于表达真正自我的媒体工作者。他很幸运,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并受到了认可。一方面,罗根是一个客观公正的赛事评论员,但另一方面,他从来不会隐藏作为一名MMA粉丝的真实情感。他经常能够在节目中说出粉丝们的心声。在UFC 43的赛事直播中,罗根就曾大胆直言了他对兰迪·库卓代替提托·奥提兹与查克·里德尔争夺临时金腰带的失望之情(奥提兹因为合约谈判问题未能如期参战)。这使得罗根更加表明了自己不是只会拥护官方的“发言人”角色,而是一个拥有独立观点的评论员。
  同时在粉丝们眼中,乔·罗根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评论员,他更像是这项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通过罗根勤奋的工作以及与粉丝们的亲密互动,他已经成为这项运动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罗根可以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粉丝互动讨论,他通过自己的电视节目,使得白大拿、巴斯·鲁滕、GSP、查尔·松恩等业界明星迅速与普通民众拉近了距离。这些平日里看似高高在上的人物,到了罗根的节目里像回到了自己的家,各种话题无话不谈。这就是罗根的魅力。   罗根经典语录
  人们之所以喜爱罗根,是因为深深感受到了他发自内心地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尽管罗根经常语出惊人,但是他的的确确道出了普通粉丝们的心声。在近二十年的赛场评论生涯里,罗根早已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评论风格。犀利、客观、专业、充满了激情。好事者总结出了罗根在比赛现场经常会用到的“十大语录”,尽管很多同样的语言其他的赛事评论员也会用到,但是从罗根的口中说出来,就具有非同一般的效果。
  【哇哦!】
  这个标准的语气助词通常会在搭档迈克刚刚说完一句话之后出现,有点类似于我们中国相声中捧哏经常用到的“嘿!”通常在一场PPV赛事中,罗根会至少发出十几二十次这样的赞叹,甚至有些略微平淡的场景也会招致罗根发自内心的“哇哦”,这不禁令人觉得非常具有娱乐性。
  【“他动不了了!”】
  这句话看似并没有什么稀奇,在格斗比赛中出现这样的评论再平常不过。不过罗根通常都是以尖叫的方式喊出这句话,这令人感觉非常有现场感。
  【“世界级的”】
  如果某个选手具备着相对优势的某种格斗技能,那么罗根经常会用“世界级的”加以形容他的这项技能的水准。尽管很多人会对此提出异议,不过这丝毫不能阻止罗根对于这个词语的喜爱程度。
  【“绝对的优势”】
  可能是喜剧演员的职业习惯,罗根有的时候很喜欢渲染比赛过程中一个选手对另一个选手的些许优势地位,尽管有的时候场面看上去比较胶着,但一旦某一个选手抢到一个先机,就会被罗根充满激情地形容为“占得了绝对的优势!”
  【“他的双手具有令人恐惧的力量。”】
  如果比赛中一个选手的重拳得手,那么罗根肯定会来上这么一句,并且“令人恐惧的”这个形容词一定会拉长声喊出来。也许在罗根的心中,有太多的选手具备令人胆寒的重拳力量了。总之,这个词语从罗根的口中喊出来,感染力十足。
  【“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拜托,每一个登上UFC八角擂台的选手都知道这不是闹着玩儿的好不好?在这个残酷的格斗世界,几分钟便会成就一个人,也会毁灭一个人。罗根几乎对每个选手都发出过这样的感叹,看来,他说的没错!
  【“这是个可怕的家伙!”】
  当一个选手在比赛中显示出很好的战斗状态的时候,罗根就会用这句话来赞叹一下。不过在MMA这种“可怕的”运动中出现“可怕的家伙”,这似乎再正常不过了吧?
  【“太不可思议了!”】
  罗根的“不可思议”是谁也模仿不来的。当比赛出现了某个意外的反转,或者是出入意料的局面时,罗根标志性的、拉着长音的、语调激昂的“不可思议”就会破口而出了。可以说这是一句神奇的口头禅,它能瞬间令你激动起来。
  【“惊人的”】
  罗根在形容选手速度快时,会用“惊人的”来形容、形容拳头重时,也用“惊人的”,选手生生吃下对手重击时,也用“惊人的”,选手成功抱摔时,也用“惊人的”……
  【“这家伙动真格的了!”】
  这句话几乎算是罗根每场必用的口头禅了。往往在选手们开始卯足了劲儿欲将对手终结之时,罗根就会用其独有的激昂的语调,充满紧张感地来上一句,“这家伙动真格的了!”
  罗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经常口无遮拦,但是不会有人称其为“大嘴”。说起来我们很难相信,还有谁会像罗根这样,默默坚守在八角笼边将近20年。他也许还算不上这项运动的百科全书,但是他是MMA从荒蛮到火爆全球的见证者。他亲身经历了这项运动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假如罗根还能够继续在笼边坚守下一个20年,那么以他的阅历以及经验,他足可以成为能够比肩HBO金牌拳击评论员拉里-莫查特那样配得上“伟大”二字的专家。
其他文献
药检丑闻  为了在全球范围内顺利地推广MMA赛事,UFC一直在努力制定一个全方位无漏洞且干净透明的机制,尤其是在反兴奋剂反面,UFC更是不遗余力地宣称每年要对旗下所有拳手进行多次检查。曾经有不少知名选手因赛后被查出服用禁药而受到取消比赛成绩、罚款、禁赛等处罚。近来UFC因为禁止TRT的使用、药检程序等问题一直与旗下选手摩擦不断,而UFC 182后头号明星琼斯爆出的可卡因问题又给UFC及其本人带来了
期刊
当地时间1月31日,拉斯维加斯,在美国人视为节日的超级碗周末,UFC183如期上演。被众多MMA粉丝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前中量级王者“蜘蛛人”安德森·席尔瓦与前次中量级悍将尼克·迪亚兹的超级大战。在这场比赛中,席尔瓦不负众望以绝对的判定优势取胜。赛后,众媒体几乎众口一辞地以“完美回归”来描述席尔瓦的这场胜利。岂料,仅仅三天之后,席尔瓦赛后药检显示类固醇超标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一般将蜘蛛迷们从梦中惊醒。
期刊
APB个人职业拳王争霸赛是国际拳联在2014年全新推出的世界顶级职业拳击赛事。这个赛事与其他职业拳击赛事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APB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并被列为夏季奥运会拳击项目资格赛之一。简言之,参加APB赛事的拳手,不但有机会成为职业拳王,还能够参加奥运会的比拼。  2014年11月,我国49公斤级选手吕斌和56公斤级选手张家玮成为APB入围拳手,就此踏上了一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逐梦之
期刊
6月6日的“龙求之战”已经落下帷幕,但议论、争执、思考却越演越烈。一龙播求的粉丝,在各大交流平台“火热对攻”,战火甚至烧到几乎所有的主流体育网站。这场即时收视率超过1%、挺近卫视收视三甲、在各大网站总点击量破亿的比赛,无疑成为入夏最火热的太阳。  作为比赛的见证者,回想过程依然梦幻。一龙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武僧”,成为了搏击选手中的代表和公众人物。而播求早在十年前就已名冠世界,两届K一1冠军以及成堆
期刊
8个级别80名拳手,23轮224场对阵,每两周进行一轮比赛,每个拳手每月都有一场比赛……这对于此前那些一年只参加一两场甚至几年都没有参加过一场比赛的中国拳手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而把这些数字变成拳台上一场场真刀实枪对决的正是中国知名体育营销公司盛力世家。继“拳力巅峰”和“拳力之战”后,盛力世家再度发力,携手美国知名拳击推广司Top Rank,在金秋9月推出又一力作——拳力联盟。  搭建平台  中
期刊
7月下旬,当WBC/WBA两大拳击组织的154磅级、147磅级世界冠军梅威瑟宣布自己在9月12日“最后一战”的对手是安迪·博托时,他如愿以偿地又为自己吸引了大量的炮火,不少现役拳手和前辈拳王对他的这个决定表示不解,很多人甚至发出了愤怒的斥责。  质疑  作为梅威瑟曾经的对手,奥蒂兹认为这两人不应该出现在同一个拳台上,“如果这是梅威瑟的选择,我不会再尊重他,我会继续向他喷垃圾话”。近来准备复出的“糖
期刊
绰号:USS  国籍:美国  身高:1.90米  姿势:传统右式  战绩:28-7-1,13KO  成就:两度IBF次重量级冠军  7月15日,美国拳手史蒂夫·昆宁汉姆度过了自己39岁的生日,此时他已经在拳坛整整拼搏了15个年头,两次获得IBF次重量级冠军头衔。按理说这样的年龄应该享受退休生活了,但昆宁汉姆却不能这样做,他必须抖擞起精神继续全力以赴,因为作为一个父亲、男人和拳手,他还有太多需要完成
期刊
贾斯汀·雷恩,美国职业MMA运动员,蓄着长长胡须的他看起来像个圣诞老人,让人很难相信他才28岁。雷恩目前职业MMA战绩11胜2负,6次KO对手,对手中没有顶级明星,不过他参加的赛事都是顶级的,包括UFC和Bellator,所以这样的战绩不能简单地用“不错”来形容。对于雷恩,新生代拳迷可能并不熟悉,因为翻开他的战斗履历,会发现从2010年7月到2015年8月这段时间是一片空白。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远离
期刊
北京时间8月24日,UFC Fight Night 74在加拿大的萨斯卡通进行。头条主赛是一场高含金量的羽量级大战,由此前6连胜的美国新星麦克斯·霍洛威对阵4连胜的巴西悍将查尔斯·奥利维拉。人们之所以对这场比赛尤为关注,是因为这场比赛的双方年龄相仿、实力接近,并且打法都非常勇猛激烈。另外,获胜者很有可能在下一场比赛争夺冠军挑战权。所以人们对这场“针尖对麦芒”的对决充满了期待。  夏威夷小子  霍洛
期刊
“梅威瑟的比赛让人昏昏欲睡,他的比赛丝毫谈不上精彩,有人问我如果梅威瑟达到了49战全胜,能不能比肩洛奇·马西亚诺(49-0)。我要说的是,即使他达到50战全胜,也不可能与马西亚诺相提并论!”  是谁敢对眼下P4P头号巨星梅威瑟如此出言不逊?原来是前中量级名将、绰号“神奇”的马文·哈格勒。作为昔日这个星球上最令人生畏的杀手之一,哈格勒像绝大多数年长者一样,喜欢时不时地对后生晚辈评头论足,毕竟他有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