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花儿”在过去一段时间曾处在很尴尬的境地,对它,人们存在很大的偏见,使它在成长中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花儿”的这种尴尬处境,在“花儿”唱词里也表达得淋漓尽致:“花椒的树上你别上,上去时枝丫儿挂哩。庄子里到了你别唱,你唱时老汉们骂哩。”
青海“花儿”的前两句大多是起兴,后两句才是要表达的意思。“花儿”在这么多年的演变过程中,已经从单纯的谈情说爱发展到歌颂祖国、赞美河山、传播友情的工具,还加入了许多现代流行元素,使“花儿”本身的内涵更加饱满,更加富有感染力。
前段时间在青海博客看到了一则征集“花儿”论文的启事, 一些像滕晓天、井石一样的“花儿”研究者倡导青海“花儿”走进大、中、小学课堂。这使我想起,几年前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通知,提出在北京、天津、黑龙江、甘肃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使京剧这一优秀剧目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还有河南豫剧、东北的二人转、浙江的越剧等曲目近几年都得到当地票友和爱好者的力推,比如河南台的“梨园春”就是一个培养当地豫剧爱好者的平台。
“花儿”在西北的影响是很大的,一提起西北,人们很快就会联想起高亢嘹亮的“花儿”,所以,它的存在是值得我们每一个青海人骄傲的,是需要传承和发扬广大的。
“花儿”怎么了?令好多青海人不敢正视它,不敢推出它,不敢让它亮相于大庭广众之下,它就像一位被父母歧视的孩子,永远都要把自己藏起来才行。
我总是心疼于“花儿”顽强的生命力,以它自身不屈的精神跻身于田间地头、河岸沟豁、乡僻墙角这样一些并不肥沃的空间里,在小心不过的悄悄生长着,观之令人心生怜爱。
问一问青海人,“花儿”究竟怎么了?
这个问题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理之愈乱。我为“花儿”的遭遇打抱不平,这样一朵美丽的花,为什么就不能和其他的花一样拥有更为广袤的土壤、更充分的养料、更灿烂的阳光,使它能够自信的成长起来呢?
“花儿”是青海大地上的一支瑰宝,为什么就不能和其他的民歌一样大摇大摆地登上大雅之堂,完全彻底地显露一下它的内涵呢?特别是近几年,一些像《老鼠爱大米》中的“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的俗词滥调和“等到日头下了山,让你亲个够……”这样肉麻的唱词陆续登场后,我更为青海“花儿”这位“藏在深闺人未识”,“千呼万唤不露面”的小家碧玉大声呐喊——“花儿”怎么了?
老鼠爱大米是天经地义的事,听后,你即会感到一个贪婪的家伙,眼睛发着绿光,拖着长长的口水,肆无忌惮的走向大米,美女……这样的场景怎么可能和“白马驮着藏经来, 四山里拉起雾来。 山高路远的难遇来,白纸上写一封信来。”的美好意境和圣洁爱情相提并论呢?相比之下,“花儿”是多么的含蓄真实,多么的富于想象。
“白牡丹白的耀人哩,红牡丹红的破哩”,就这个“破”字给了人多少想象的空间啊!一朵牡丹红的将要“破”的时候是多么美好的成熟,一个字就将“破”与未“破”之间的一种微妙姿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青海“花儿”有其深刻的意境和独到的表达方式,它能在四句之间说尽人间生离死别和世事沧桑,委婉的旋律更是一唱三叹,如泣如诉,把人引向最高的精神境界。
“一趟子跑给了九架山, 细想时翻了个塄坎。 打了个蹦脚到跟前, 活像是睡梦里梦见。”
诗情画意尽显眼前,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朴实的思想,以及农家男女万分痛苦的思念之情,但这种思念又是无可奈何的。这种含蓄而又实在的表达方式,是青海农村地区长期传承下来的“花儿”所独有的魅力,也当真是最基层的老百姓对这种生活情景的表达。
在“六月六”、“四月八”和一些“花儿”大赛上,前来听“花儿”的不乏老、中、青三代人群和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人士,这说明大家还是非常喜欢“花儿”这种艺术表现形式,青海人喜欢“花儿”的程度在“花儿”中也是不止一次的表达过了:“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敢于用生命换取唱“花儿”的自由和对“花儿”的追求,可见,“花儿”本身的魅力是无法估量的。而人们对“花儿”这种曲目的喜爱程度也已经到了:“清水俩浇了‘花儿’了,混水俩洗了个脸了……”的地步,从这两句唱词上可以看到人们对“花儿”的钟情与呵护了。
但是,“花儿”的处境依然不容乐观,人们对它是“野曲”、“山曲儿”的观念始终不能改变,所以也就制约了“花儿”更广泛的发展。
我认为,在大、中甚至小学试行“花儿进课堂”是弘扬青海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小学音乐新课标已明确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花儿”是青海河湟地区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它应该和京剧、越剧等曲目一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空间,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和宣传队。
通过学习“花儿”,促进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间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乡情怀。
试想,我们放着自家这么好的东西不去宣传,偏要去唱那些经不起推敲的东西,比起时下一些艳词俗曲,“花儿”真的是一个不施粉黛的可人村姑,清新自然中透着妩媚大气。
“花儿”怎么了?至于人们那样小心地掖着藏着吗?亮开嗓子唱吧,唱我们自己的青海“花儿”……
长江的源头黄河的根,
谁不知冰雪里养成?
“花儿”的家乡是青海省,
哪一个不漫上两声?
青海“花儿”的前两句大多是起兴,后两句才是要表达的意思。“花儿”在这么多年的演变过程中,已经从单纯的谈情说爱发展到歌颂祖国、赞美河山、传播友情的工具,还加入了许多现代流行元素,使“花儿”本身的内涵更加饱满,更加富有感染力。
前段时间在青海博客看到了一则征集“花儿”论文的启事, 一些像滕晓天、井石一样的“花儿”研究者倡导青海“花儿”走进大、中、小学课堂。这使我想起,几年前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通知,提出在北京、天津、黑龙江、甘肃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使京剧这一优秀剧目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还有河南豫剧、东北的二人转、浙江的越剧等曲目近几年都得到当地票友和爱好者的力推,比如河南台的“梨园春”就是一个培养当地豫剧爱好者的平台。
“花儿”在西北的影响是很大的,一提起西北,人们很快就会联想起高亢嘹亮的“花儿”,所以,它的存在是值得我们每一个青海人骄傲的,是需要传承和发扬广大的。
“花儿”怎么了?令好多青海人不敢正视它,不敢推出它,不敢让它亮相于大庭广众之下,它就像一位被父母歧视的孩子,永远都要把自己藏起来才行。
我总是心疼于“花儿”顽强的生命力,以它自身不屈的精神跻身于田间地头、河岸沟豁、乡僻墙角这样一些并不肥沃的空间里,在小心不过的悄悄生长着,观之令人心生怜爱。
问一问青海人,“花儿”究竟怎么了?
这个问题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理之愈乱。我为“花儿”的遭遇打抱不平,这样一朵美丽的花,为什么就不能和其他的花一样拥有更为广袤的土壤、更充分的养料、更灿烂的阳光,使它能够自信的成长起来呢?
“花儿”是青海大地上的一支瑰宝,为什么就不能和其他的民歌一样大摇大摆地登上大雅之堂,完全彻底地显露一下它的内涵呢?特别是近几年,一些像《老鼠爱大米》中的“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的俗词滥调和“等到日头下了山,让你亲个够……”这样肉麻的唱词陆续登场后,我更为青海“花儿”这位“藏在深闺人未识”,“千呼万唤不露面”的小家碧玉大声呐喊——“花儿”怎么了?
老鼠爱大米是天经地义的事,听后,你即会感到一个贪婪的家伙,眼睛发着绿光,拖着长长的口水,肆无忌惮的走向大米,美女……这样的场景怎么可能和“白马驮着藏经来, 四山里拉起雾来。 山高路远的难遇来,白纸上写一封信来。”的美好意境和圣洁爱情相提并论呢?相比之下,“花儿”是多么的含蓄真实,多么的富于想象。
“白牡丹白的耀人哩,红牡丹红的破哩”,就这个“破”字给了人多少想象的空间啊!一朵牡丹红的将要“破”的时候是多么美好的成熟,一个字就将“破”与未“破”之间的一种微妙姿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青海“花儿”有其深刻的意境和独到的表达方式,它能在四句之间说尽人间生离死别和世事沧桑,委婉的旋律更是一唱三叹,如泣如诉,把人引向最高的精神境界。
“一趟子跑给了九架山, 细想时翻了个塄坎。 打了个蹦脚到跟前, 活像是睡梦里梦见。”
诗情画意尽显眼前,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朴实的思想,以及农家男女万分痛苦的思念之情,但这种思念又是无可奈何的。这种含蓄而又实在的表达方式,是青海农村地区长期传承下来的“花儿”所独有的魅力,也当真是最基层的老百姓对这种生活情景的表达。
在“六月六”、“四月八”和一些“花儿”大赛上,前来听“花儿”的不乏老、中、青三代人群和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人士,这说明大家还是非常喜欢“花儿”这种艺术表现形式,青海人喜欢“花儿”的程度在“花儿”中也是不止一次的表达过了:“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敢于用生命换取唱“花儿”的自由和对“花儿”的追求,可见,“花儿”本身的魅力是无法估量的。而人们对“花儿”这种曲目的喜爱程度也已经到了:“清水俩浇了‘花儿’了,混水俩洗了个脸了……”的地步,从这两句唱词上可以看到人们对“花儿”的钟情与呵护了。
但是,“花儿”的处境依然不容乐观,人们对它是“野曲”、“山曲儿”的观念始终不能改变,所以也就制约了“花儿”更广泛的发展。
我认为,在大、中甚至小学试行“花儿进课堂”是弘扬青海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小学音乐新课标已明确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花儿”是青海河湟地区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它应该和京剧、越剧等曲目一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空间,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和宣传队。
通过学习“花儿”,促进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间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乡情怀。
试想,我们放着自家这么好的东西不去宣传,偏要去唱那些经不起推敲的东西,比起时下一些艳词俗曲,“花儿”真的是一个不施粉黛的可人村姑,清新自然中透着妩媚大气。
“花儿”怎么了?至于人们那样小心地掖着藏着吗?亮开嗓子唱吧,唱我们自己的青海“花儿”……
长江的源头黄河的根,
谁不知冰雪里养成?
“花儿”的家乡是青海省,
哪一个不漫上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