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Akerlof逆向选择模型,引入收入因素对其分析,通过说明收入因素影响消费偏好,进而改变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建立一个有限次交易后最终达到非零均衡的部分逆向选择的基本模型,并着重从这一侧面,即收入因素的影响,分析为什么在中国劣质品市场会长期存在。研究表明:购买偏好因收入增加而改变明显的劣质品的解决途径是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购买偏好随收入增加改变不明显的劣质品的解决途径是增加外部干预。
[关键词] 收入因素;消费偏好;部分逆向选择;劣质品市场
[中图分类号] F30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8-0030-04
一、引言
根据Akerlof[1]逆向选择模型的论述,当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即消费者不完全了解商品质量的全部情况时,消费者只能根据自己对市场上商品估计的平均质量和自己的消费偏好出价,这样就使得实际质量高于平均质量的那部分商品无利可图,退出市场,使得这个市场上的平均质量下降,从而使得在下一轮交易中实际质量高于新的平均质量的那部分商品继续退出市场,如此一再重复使得最终全部商品都退出市场,达到零值均衡,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必然使得劣质品市场完全消失,然而通过对中国现阶段劣质品市场的观察,可以发现Akerlof所描绘的完全逆向选择的结果并没有出现,劣质品市场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农村地区还甚是嚣张。2004年5月有媒体报道,在安徽省阜阳农村,因劣质的“无营养”婴儿奶粉,使得229名婴儿营养不良,其中轻中度营养不良的189人,死亡婴儿12人。劣质品市场如此猖獗,危害如此严重,是否Akerlof的逆向选择基本理论错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针对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劣质品市场依然故我的这种表面上有悖于逆向选择规律的现象,白雪秋[2]对Akerlof的理论模型加以改进,拓宽了其适用条件,加入了“地方保护主义”即外部干预对经典模型的影响,她以数量补贴影响预算约束,说明外部因素能够改变消费者无差异曲线,从而论证了这种外部干预引入非封闭市场的合理性。
笔者对于劣质品市场的研究依然立足于对Akerlof经典模型的改进。Akerlof逆向选择模型中将消费者的偏好系数e看作常数,或者说在理论上忽略e对模型的影响。笔者通过放松Akerlof逆向选择模型的这个前提条件,描述消费者偏好系数e对质量—价格平面上消费者无差异曲线形状的影响,建立一个描述劣质品市场规模存在的部分逆向选择模型。在中国部分群众收入较低情况下,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较多农民处于低收入阶段,正是由于这种低收入,使得人们对廉价商品的偏好增强,消费者偏好系数随价格的提高而降低,使消费者无差异曲线凹向原点,造成对Akerlof逆向选择过程的抑制,助长了假冒伪劣之风。
二、中国劣质品市场部分逆向选择的初步分析
在中国,假冒伪劣商品充斥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角落,从救命的药,到吃的食品,再到生产、生活用品,真是无孔不入,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表1是自中国消费网—辽宁频道—2004年辽宁农村部分消费品消费状况问卷调查报告得到的数据。
此外,农民耕种用的种子、化肥、农药也都频繁出现过假冒伪劣现象。
中国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假冒伪劣产品,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充分说明了这与收入因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对其进行分析:
六、结论
笔者通过对Akerlof模型的拓展和改进,说明了在中国的劣质品市场中,仍然存在逆向选择的经济规律,但由于收入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劣质品市场仍然会达到非零的市场均衡。笔者讨论的关键点是:引入收入因素对消费者偏好系数e的影响,导致无差异曲线形状的改变,使逆向选择达到非零均衡。
因此,通过论证分析得出结论:消除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甚嚣尘上的劣质品市场的根本方法,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并辅以强大的管理检查力度以及对劣质品生产者、销售者的重罚。
[参考文献]
[1]Akerlof: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白雪秋.外部干预与部分逆向选择——兼论地方保护与假冒伪劣顽症[J].当代财经,2005,(2).
[3]陈禹.信息经济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孙飞
责任校对:武占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收入因素;消费偏好;部分逆向选择;劣质品市场
[中图分类号] F30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8-0030-04
一、引言
根据Akerlof[1]逆向选择模型的论述,当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即消费者不完全了解商品质量的全部情况时,消费者只能根据自己对市场上商品估计的平均质量和自己的消费偏好出价,这样就使得实际质量高于平均质量的那部分商品无利可图,退出市场,使得这个市场上的平均质量下降,从而使得在下一轮交易中实际质量高于新的平均质量的那部分商品继续退出市场,如此一再重复使得最终全部商品都退出市场,达到零值均衡,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必然使得劣质品市场完全消失,然而通过对中国现阶段劣质品市场的观察,可以发现Akerlof所描绘的完全逆向选择的结果并没有出现,劣质品市场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农村地区还甚是嚣张。2004年5月有媒体报道,在安徽省阜阳农村,因劣质的“无营养”婴儿奶粉,使得229名婴儿营养不良,其中轻中度营养不良的189人,死亡婴儿12人。劣质品市场如此猖獗,危害如此严重,是否Akerlof的逆向选择基本理论错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针对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劣质品市场依然故我的这种表面上有悖于逆向选择规律的现象,白雪秋[2]对Akerlof的理论模型加以改进,拓宽了其适用条件,加入了“地方保护主义”即外部干预对经典模型的影响,她以数量补贴影响预算约束,说明外部因素能够改变消费者无差异曲线,从而论证了这种外部干预引入非封闭市场的合理性。
笔者对于劣质品市场的研究依然立足于对Akerlof经典模型的改进。Akerlof逆向选择模型中将消费者的偏好系数e看作常数,或者说在理论上忽略e对模型的影响。笔者通过放松Akerlof逆向选择模型的这个前提条件,描述消费者偏好系数e对质量—价格平面上消费者无差异曲线形状的影响,建立一个描述劣质品市场规模存在的部分逆向选择模型。在中国部分群众收入较低情况下,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较多农民处于低收入阶段,正是由于这种低收入,使得人们对廉价商品的偏好增强,消费者偏好系数随价格的提高而降低,使消费者无差异曲线凹向原点,造成对Akerlof逆向选择过程的抑制,助长了假冒伪劣之风。
二、中国劣质品市场部分逆向选择的初步分析
在中国,假冒伪劣商品充斥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角落,从救命的药,到吃的食品,再到生产、生活用品,真是无孔不入,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表1是自中国消费网—辽宁频道—2004年辽宁农村部分消费品消费状况问卷调查报告得到的数据。
此外,农民耕种用的种子、化肥、农药也都频繁出现过假冒伪劣现象。
中国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假冒伪劣产品,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充分说明了这与收入因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对其进行分析:
六、结论
笔者通过对Akerlof模型的拓展和改进,说明了在中国的劣质品市场中,仍然存在逆向选择的经济规律,但由于收入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劣质品市场仍然会达到非零的市场均衡。笔者讨论的关键点是:引入收入因素对消费者偏好系数e的影响,导致无差异曲线形状的改变,使逆向选择达到非零均衡。
因此,通过论证分析得出结论:消除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甚嚣尘上的劣质品市场的根本方法,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并辅以强大的管理检查力度以及对劣质品生产者、销售者的重罚。
[参考文献]
[1]Akerlof: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白雪秋.外部干预与部分逆向选择——兼论地方保护与假冒伪劣顽症[J].当代财经,2005,(2).
[3]陈禹.信息经济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孙飞
责任校对:武占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