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理想正当燃(创作谈)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lix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信自己的力量吧,我们是青年。”
  我一直坚信,这句话是有着鼓舞人心力量的。
  就像春天,永远带着它的生命力,带着希望,带着甜蜜,朝着大地拥抱而来,让一切生命似乎照常进行。
  就像我的军旅诗歌,每个词就是一片绿叶,一直在收集阳光,卯足了劲儿积攒力量。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
  现在对于这些作品,我打算再认真考虑一次,我要回头看看我五年走过的道路。
  我有一段值得骄傲的青春,自己的经历的确可称得起一首励志的长诗,而每个词语,就是我五年来,穿着橄榄绿色的衣服,刻在西北大地上的脚印。
  这里有沙漠、有雪山、有辽阔和寂静。我永远记得,在拥挤的车厢里,一切结束和没有结束的绿海,随着列车的前进,变成另一种姿势和模样。来到连队后,我喜欢趴在窗台上,看远处近处的天空,云朵慢慢融化,有时似乎一伸手就能摸到丰腴出水的云朵,傍晚了,可以听见天空黄昏似的呼吸。而沙暴骤起时,天空一片浑黄,远处的巴丹吉林沙漠始终是太阳的世界,风的家。
  我知道,西北是属于诗歌的。
  生活也是这样,有时澄静碧蓝,有时混乱不堪。然而,寂静,只是暂时的休憩,每天我们以萌出的姿势尽量上升,耐力长跑、举重……肌肉里滚动着渴望强大的血液,我们没有停下一刻的卧倒、匍匐、瞄准……
  若非特别事件的触动,我仍不大有勇气回顾新兵连的三个月,它可以说是我当兵最艰难的经历。
   像蓝天、沙漠、胡杨、沙枣、马头琴、骆驼、葡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比较离群的,习惯一次次在一片黑白映像中驻足、凝望,一次次复活乡村往事,想起那些远了的时光和亲人。
   我经常在睡觉前生出一丝淡淡的惆怅,现在的生活与我心中那座激昂、活泼的军营,似乎并不能完全重合。
  这怪不得别人。我告诉自己,不要抱怨,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趋势,没必要过于骄傲,也没必要过于沮丧。环境是一回事,自己的努力则是另一回事,我虽然长的瘦小,但是乡村的生活,让我不怕吃苦,这些孤独会是另一种财富,历尽千帆,一般的苦便再也难不倒我。
  还好,是诗歌,教会我要拥有一颗博大的心,盛得下悲喜,才能转化为力量。
   我发现每当歌声出现时,我心头的热血就会像浪涛一样涌动,蓦然感到是因为某些东西而聚在一起的,涌上心头。
   我热爱这个地方,热爱军营,渐渐地,我希望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我们昂扬的生活状态和这支队伍的磅礴力量,也希望更多的人热爱军队、积极参军,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担当起一个公民、一个军人的使命。
  只是,我行吗?
  不知道是谁说过,写作是一种极苦的事业,你推开的将是一扇“地狱之门”。
  后来下了连队,训练节奏加快,训练的科目也增多了,但是我写了一首接一首的诗,心中的火不灭,我不能不写,虽然肤浅、幼稚,而且罗嗦,但是我的战友们鼓励我写,不嫌弃地接受我的诗。我一直为自己欣幸,特殊的军旅经历赐予了我这些战友,这对于我诗歌的创作有着很重大的关系。我们之间虽然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对诗的兴趣是相同的。起初他们对诗的兴趣是由我撩拨起来的,我用时间、心血,灌溉、培植了它们,打开了他们的想象之门。我的每一首诗,他们都是第一位读者,哪首好,哪首坏,哪个句子好,哪个词欠火侯,他们说的恰合我心,他们是我最忠实的读者,知音者,批评者。他们说:你喊出了我们想说,却说不出的心里话。
  我对此一直半信半疑,却坚定继续写下去的决心。
  还有一件事,让我永远忘不了,是班长给我讲述他们“魔鬼周”极限训练的经历。
   七天六夜,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对于他们是饥饿、炎热、疼痛和恐惧。同时,相对于他们漫长特战队员生涯,又显得微不足道。第一个课目就是在巴丹吉林沙漠进行三十公里负重行军,穿上防弹衣,换上作战靴,再背上三十公斤行囊。
   出发前,每个人的行囊都是要上秤的,装上被褥和洗漱工具后,还要再塞上几块砖头。
   似乎沙子都在轻蔑和嘲讽他们,让他们不断地下陷、跌倒,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每迈出一步都无比难熬,往往路程才走了一半,水壶里的水早已经见底了。接着是在一条河里赤背摔跤、武装泅渡,不断地推举轮胎、圆木,据枪射击。
   而星期一、三、六,五公里武装越野是雷打不动。
   为了取得荣誉,他们忍饥挨饿不顾险阻,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披荆斩棘独自咽下伤痛,突破和超越,是他们永远在拔高的目标。
  每一位军人心中都怀揣着一个特战梦,他们所经历的其实是别人永远无法抵达的高度或远方,这是训练场,也是人生的战场。
  我相信,以后我会无比怀念这些泥泞和青春融为一色,拼搏奋斗的日子,它们是我用信仰之手,摸爬滚打之手,虔敬之怀抱去建筑的。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段经历我让终身受益匪浅。
  我很庆幸,我也曾到陕西、江西拜访过几位老红军,他们身上那么多疤痕,成为特殊的荣耀,甚至一块弹片在身体里残留到今天,也学会了思想,阴天会疼,下雨会疼,劳累也会疼……战争有多么可怕,更何况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告诉自己,必须深入历史,深入战争,谈起那些伟大而悲壮的往事。在西北,曾经有一支队伍,叫红西路軍,在那个狂风暴雨的时代,无数革命志士,亿万英雄人民,冲锋陷阵,昂首前进,甚至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女兵独立团。这是一群铿锵玫瑰,我经常想象,她们咬牙切齿、憎恶敌人的样子,在战火中抢救伤员的样子,她们命运又是如何?我越想越怕,越心痛越佩服。
  我想,思考她们,想起那些旧事,也是想人生的问题。我的命运和他们一样,在入伍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安排妥当。
   我们的一生,必定是纯粹向上的,关键时刻,我们的身体必定会选择扑向炸弹或者去挡子弹,我们一生的履历,都围绕着战争与和平,对敌人强硬、对亲人冷血,而我们柔软的心,永远会留给苦难里需要护佑的人民。
  在每年临近清明或者“七一”“八一”的时候,我们都会到一些革命旧址参观学习,我总感觉与那些刻在碑上的人心灵相应,我们保留了和传承着他们的爱和责任。
   我也利用休假期间,不止一次去过高台中国共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古浪战役纪念馆,我仔细阅读关于红西路军的书籍,观看视频图片资料,一幕一幕的战争风云,在眼前飘忽而过,一声一声悲惨的呼喊、战斗的号角,清晰地在耳边回响。
   在创作的时候,我在基本事实叙述的基础上,也运用了一些想象,抒发了个人的感情,有的段落写的时候比较枯涩,人物形象不够突出,可有不少场面故事本身是动人的,写来也就十分畅快。虽然它们形式方面不拘一体,但我希望的是多样的统一,可所想的和所做的中间一定有不小的差距。
  这些诗歌,是我两次从陕西延安返回后写下的,我觉得用诗写人叙事,不是它的长处,诗不论长短,应以抒情为主,阐述一些思想。
   这些作品大多都是我在夜深人寂时完成的,写罢,总觉得不满意,不断修改和完善。
   并且,我习惯在回忆的黑白影像里写作,同一件事经过了时间的浸泡,感悟肯定会有所不同,有些时候,我都不认为是在创作,而是重返过去生活了。
  记得臧克家说过:生活是诗的土壤。生活越深,表现力越强。我以此自励,也去激励着身边的战友。我也将它当作一把尺子去丈量自己的所有作品。
  我喜欢这样的写作,我有我的想法。
  我相信,在我们回顾往事时,仰望会是一味良药。重回革命旧址、思考陈年旧事,也是对灵魂的拷问。偶尔想想,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青年理想正当燃!
其他文献
长满枯草的水,像一块儿脏脏的地板  地板下,伸出了长短不一的枯莲蓬  耷拉着脑袋  七倒八歪  又像杂草丛生的黑土地  生机枯死又茂密  坚定地保卫着水塘  微风吹不动,堆积整个冬天  水面的透明杂质  这么多枯死的莲蓬  夏天應是一池子满满的热闹景象吧  那,它们应是水上疏落  水下勃发
期刊
我所想象的草场,必有遍地青草  无数白羊。还有一个牧人  高举的羊鞭  草场很宽阔,宽过远雷惊醒孤寂的脚步  绿色就一直绿到天边  羊那么白,在厚厚的草面上滚动  日出而行,日落而歸  牧人就这样生活了好多年  其实就是几十年,几个月,几天  甚至是一瞬间,泡着浓重的羊腥  古老的羊鞭,甩了又甩  面对不断轮回的草香、羊咩、雨雪  草场发出被风压低的宿命和声音
期刊
1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家还在生产队挣工分。有一天的下半夜,生产队的仓库让贼人卸下两扇门板,丢失了两口袋高粱和半口袋玉米。在这交待一句,生产队的这个仓库当时就在我家院子东仓房。一溜三间小平房,土坯墙壁,木头门窗,钻风漏雨。因存放的粮食少,仓房经常空置出大部分面积,里面稀有金贵的谷黍和高粱米却是生产队一百多号人的救命粮。因在我家院子里,我父亲不容分说成为义务安全员,不挣工分,专司安全保卫之职,却
期刊
來看黄昏的人,能否遇见躲在雪下的我  挥动一株草,一条小河  我学梵高笔下的播种者  编织收获。学涡旋的星云  常以夜的高度,修行  不再失神,不再绝望  有时也像芦蒿,寂静的草  等一抹明媚  不惜将所有色彩  涂在我一贯的无知之上  纵然抵达的一阵风,一朵浪  这就是我的全部
期刊
标准一页300字的稿纸  300个方方正正的空格  300个方方正正的字  父亲,当我抚摸您撰写的公文手稿  那一筆一划的字迹,仍然力透纸背  仿佛我为您搓澡时,摸到的肋骨  父亲,您工作40年  整整写了40年的字  每个字都写得方方正正  就像您一生,方方正正的为人处世
期刊
眼前  枕木的两端  分别固定着一条铁轨  两条铁轨平行着  向远方延伸出去  火车就像一条长龙  顺着东北处游了过来  一路向前 向前  一直向北京的方向去了  我突然想  想数一数这列火车  到底有多少节车厢  望着缓缓远去的火车  有些遗憾  这个村庄在沉睡  初春  回到村庄  村庄徘徊在沉默的边缘  风犁过了田野  它想帶走一切无关的痕迹  这个季节  村庄瘦了很多  想必累了  那些树
期刊
下雪了,我不知道哪一朵  是我逝去的亲人  他们也曾这样匆匆来过人世  给我洁白,欣喜与感动  所有的雪,都不曾真正離开过  在心灵的某处,醒着  我要替他们,持续燃烧  让他们的亲人,和所有流离的人  不再寒冷  雪,一朵接一朵  前赴后继,多像生命的更迭  终会有一朵,无限靠近  熟悉。又渐渐陌生
期刊
不用雨丝,不用油纸伞  在这个喧嚣的城市  唯有古巷,坚守着一份内心的宁静  远离了嘈杂,生活中  那些油腻的部分,譬如车鸣  警报,内心逼近的轰鸣  老宅子那些门楣上  仍有褪色的财神  睜着一双上古的眼睛  隔着朝代,打量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从古巷经过时,一朵流云  正飘过上空。我们都没说话  又各自飘往各自的前程
期刊
一元开泰,踏雪而歌  取一缕霞光,搓一根结实的绳子  从黑暗的牛棚,牵出  瘦瘦的耕牛,不在人前摇晃  一路走,一路梳理  不讓卷曲的牛毛打结  抖一抖身上的倦怠,叹息的积雪  扭动秧歌的田埂,山坡泛着久违的绿意  庄户人家梦里的牛铃,抹着浓厚的黄泥
期刊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与时间对坐,点一支香烛  煙雾云绕,绕过来,飘过去  对时间的表白,惶恐又无奈  就像我裸露的身体  在深夜,看到萤光  时间推着时间,风推动着湖水  石头沉默不语  在雪地里,脚步踩着时间  吱吱作响。我如一棵麦苗  在风雨里,在时间里慢慢成长  我把时间攥在手心  一遍遍焐热,再一片片铺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