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信自己的力量吧,我们是青年。”
我一直坚信,这句话是有着鼓舞人心力量的。
就像春天,永远带着它的生命力,带着希望,带着甜蜜,朝着大地拥抱而来,让一切生命似乎照常进行。
就像我的军旅诗歌,每个词就是一片绿叶,一直在收集阳光,卯足了劲儿积攒力量。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
现在对于这些作品,我打算再认真考虑一次,我要回头看看我五年走过的道路。
我有一段值得骄傲的青春,自己的经历的确可称得起一首励志的长诗,而每个词语,就是我五年来,穿着橄榄绿色的衣服,刻在西北大地上的脚印。
这里有沙漠、有雪山、有辽阔和寂静。我永远记得,在拥挤的车厢里,一切结束和没有结束的绿海,随着列车的前进,变成另一种姿势和模样。来到连队后,我喜欢趴在窗台上,看远处近处的天空,云朵慢慢融化,有时似乎一伸手就能摸到丰腴出水的云朵,傍晚了,可以听见天空黄昏似的呼吸。而沙暴骤起时,天空一片浑黄,远处的巴丹吉林沙漠始终是太阳的世界,风的家。
我知道,西北是属于诗歌的。
生活也是这样,有时澄静碧蓝,有时混乱不堪。然而,寂静,只是暂时的休憩,每天我们以萌出的姿势尽量上升,耐力长跑、举重……肌肉里滚动着渴望强大的血液,我们没有停下一刻的卧倒、匍匐、瞄准……
若非特别事件的触动,我仍不大有勇气回顾新兵连的三个月,它可以说是我当兵最艰难的经历。
像蓝天、沙漠、胡杨、沙枣、马头琴、骆驼、葡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比较离群的,习惯一次次在一片黑白映像中驻足、凝望,一次次复活乡村往事,想起那些远了的时光和亲人。
我经常在睡觉前生出一丝淡淡的惆怅,现在的生活与我心中那座激昂、活泼的军营,似乎并不能完全重合。
这怪不得别人。我告诉自己,不要抱怨,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趋势,没必要过于骄傲,也没必要过于沮丧。环境是一回事,自己的努力则是另一回事,我虽然长的瘦小,但是乡村的生活,让我不怕吃苦,这些孤独会是另一种财富,历尽千帆,一般的苦便再也难不倒我。
还好,是诗歌,教会我要拥有一颗博大的心,盛得下悲喜,才能转化为力量。
我发现每当歌声出现时,我心头的热血就会像浪涛一样涌动,蓦然感到是因为某些东西而聚在一起的,涌上心头。
我热爱这个地方,热爱军营,渐渐地,我希望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我们昂扬的生活状态和这支队伍的磅礴力量,也希望更多的人热爱军队、积极参军,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担当起一个公民、一个军人的使命。
只是,我行吗?
不知道是谁说过,写作是一种极苦的事业,你推开的将是一扇“地狱之门”。
后来下了连队,训练节奏加快,训练的科目也增多了,但是我写了一首接一首的诗,心中的火不灭,我不能不写,虽然肤浅、幼稚,而且罗嗦,但是我的战友们鼓励我写,不嫌弃地接受我的诗。我一直为自己欣幸,特殊的军旅经历赐予了我这些战友,这对于我诗歌的创作有着很重大的关系。我们之间虽然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对诗的兴趣是相同的。起初他们对诗的兴趣是由我撩拨起来的,我用时间、心血,灌溉、培植了它们,打开了他们的想象之门。我的每一首诗,他们都是第一位读者,哪首好,哪首坏,哪个句子好,哪个词欠火侯,他们说的恰合我心,他们是我最忠实的读者,知音者,批评者。他们说:你喊出了我们想说,却说不出的心里话。
我对此一直半信半疑,却坚定继续写下去的决心。
还有一件事,让我永远忘不了,是班长给我讲述他们“魔鬼周”极限训练的经历。
七天六夜,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对于他们是饥饿、炎热、疼痛和恐惧。同时,相对于他们漫长特战队员生涯,又显得微不足道。第一个课目就是在巴丹吉林沙漠进行三十公里负重行军,穿上防弹衣,换上作战靴,再背上三十公斤行囊。
出发前,每个人的行囊都是要上秤的,装上被褥和洗漱工具后,还要再塞上几块砖头。
似乎沙子都在轻蔑和嘲讽他们,让他们不断地下陷、跌倒,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每迈出一步都无比难熬,往往路程才走了一半,水壶里的水早已经见底了。接着是在一条河里赤背摔跤、武装泅渡,不断地推举轮胎、圆木,据枪射击。
而星期一、三、六,五公里武装越野是雷打不动。
为了取得荣誉,他们忍饥挨饿不顾险阻,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披荆斩棘独自咽下伤痛,突破和超越,是他们永远在拔高的目标。
每一位军人心中都怀揣着一个特战梦,他们所经历的其实是别人永远无法抵达的高度或远方,这是训练场,也是人生的战场。
我相信,以后我会无比怀念这些泥泞和青春融为一色,拼搏奋斗的日子,它们是我用信仰之手,摸爬滚打之手,虔敬之怀抱去建筑的。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段经历我让终身受益匪浅。
我很庆幸,我也曾到陕西、江西拜访过几位老红军,他们身上那么多疤痕,成为特殊的荣耀,甚至一块弹片在身体里残留到今天,也学会了思想,阴天会疼,下雨会疼,劳累也会疼……战争有多么可怕,更何况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告诉自己,必须深入历史,深入战争,谈起那些伟大而悲壮的往事。在西北,曾经有一支队伍,叫红西路軍,在那个狂风暴雨的时代,无数革命志士,亿万英雄人民,冲锋陷阵,昂首前进,甚至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女兵独立团。这是一群铿锵玫瑰,我经常想象,她们咬牙切齿、憎恶敌人的样子,在战火中抢救伤员的样子,她们命运又是如何?我越想越怕,越心痛越佩服。
我想,思考她们,想起那些旧事,也是想人生的问题。我的命运和他们一样,在入伍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安排妥当。
我们的一生,必定是纯粹向上的,关键时刻,我们的身体必定会选择扑向炸弹或者去挡子弹,我们一生的履历,都围绕着战争与和平,对敌人强硬、对亲人冷血,而我们柔软的心,永远会留给苦难里需要护佑的人民。
在每年临近清明或者“七一”“八一”的时候,我们都会到一些革命旧址参观学习,我总感觉与那些刻在碑上的人心灵相应,我们保留了和传承着他们的爱和责任。
我也利用休假期间,不止一次去过高台中国共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古浪战役纪念馆,我仔细阅读关于红西路军的书籍,观看视频图片资料,一幕一幕的战争风云,在眼前飘忽而过,一声一声悲惨的呼喊、战斗的号角,清晰地在耳边回响。
在创作的时候,我在基本事实叙述的基础上,也运用了一些想象,抒发了个人的感情,有的段落写的时候比较枯涩,人物形象不够突出,可有不少场面故事本身是动人的,写来也就十分畅快。虽然它们形式方面不拘一体,但我希望的是多样的统一,可所想的和所做的中间一定有不小的差距。
这些诗歌,是我两次从陕西延安返回后写下的,我觉得用诗写人叙事,不是它的长处,诗不论长短,应以抒情为主,阐述一些思想。
这些作品大多都是我在夜深人寂时完成的,写罢,总觉得不满意,不断修改和完善。
并且,我习惯在回忆的黑白影像里写作,同一件事经过了时间的浸泡,感悟肯定会有所不同,有些时候,我都不认为是在创作,而是重返过去生活了。
记得臧克家说过:生活是诗的土壤。生活越深,表现力越强。我以此自励,也去激励着身边的战友。我也将它当作一把尺子去丈量自己的所有作品。
我喜欢这样的写作,我有我的想法。
我相信,在我们回顾往事时,仰望会是一味良药。重回革命旧址、思考陈年旧事,也是对灵魂的拷问。偶尔想想,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青年理想正当燃!
我一直坚信,这句话是有着鼓舞人心力量的。
就像春天,永远带着它的生命力,带着希望,带着甜蜜,朝着大地拥抱而来,让一切生命似乎照常进行。
就像我的军旅诗歌,每个词就是一片绿叶,一直在收集阳光,卯足了劲儿积攒力量。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
现在对于这些作品,我打算再认真考虑一次,我要回头看看我五年走过的道路。
我有一段值得骄傲的青春,自己的经历的确可称得起一首励志的长诗,而每个词语,就是我五年来,穿着橄榄绿色的衣服,刻在西北大地上的脚印。
这里有沙漠、有雪山、有辽阔和寂静。我永远记得,在拥挤的车厢里,一切结束和没有结束的绿海,随着列车的前进,变成另一种姿势和模样。来到连队后,我喜欢趴在窗台上,看远处近处的天空,云朵慢慢融化,有时似乎一伸手就能摸到丰腴出水的云朵,傍晚了,可以听见天空黄昏似的呼吸。而沙暴骤起时,天空一片浑黄,远处的巴丹吉林沙漠始终是太阳的世界,风的家。
我知道,西北是属于诗歌的。
生活也是这样,有时澄静碧蓝,有时混乱不堪。然而,寂静,只是暂时的休憩,每天我们以萌出的姿势尽量上升,耐力长跑、举重……肌肉里滚动着渴望强大的血液,我们没有停下一刻的卧倒、匍匐、瞄准……
若非特别事件的触动,我仍不大有勇气回顾新兵连的三个月,它可以说是我当兵最艰难的经历。
像蓝天、沙漠、胡杨、沙枣、马头琴、骆驼、葡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比较离群的,习惯一次次在一片黑白映像中驻足、凝望,一次次复活乡村往事,想起那些远了的时光和亲人。
我经常在睡觉前生出一丝淡淡的惆怅,现在的生活与我心中那座激昂、活泼的军营,似乎并不能完全重合。
这怪不得别人。我告诉自己,不要抱怨,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趋势,没必要过于骄傲,也没必要过于沮丧。环境是一回事,自己的努力则是另一回事,我虽然长的瘦小,但是乡村的生活,让我不怕吃苦,这些孤独会是另一种财富,历尽千帆,一般的苦便再也难不倒我。
还好,是诗歌,教会我要拥有一颗博大的心,盛得下悲喜,才能转化为力量。
我发现每当歌声出现时,我心头的热血就会像浪涛一样涌动,蓦然感到是因为某些东西而聚在一起的,涌上心头。
我热爱这个地方,热爱军营,渐渐地,我希望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我们昂扬的生活状态和这支队伍的磅礴力量,也希望更多的人热爱军队、积极参军,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担当起一个公民、一个军人的使命。
只是,我行吗?
不知道是谁说过,写作是一种极苦的事业,你推开的将是一扇“地狱之门”。
后来下了连队,训练节奏加快,训练的科目也增多了,但是我写了一首接一首的诗,心中的火不灭,我不能不写,虽然肤浅、幼稚,而且罗嗦,但是我的战友们鼓励我写,不嫌弃地接受我的诗。我一直为自己欣幸,特殊的军旅经历赐予了我这些战友,这对于我诗歌的创作有着很重大的关系。我们之间虽然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对诗的兴趣是相同的。起初他们对诗的兴趣是由我撩拨起来的,我用时间、心血,灌溉、培植了它们,打开了他们的想象之门。我的每一首诗,他们都是第一位读者,哪首好,哪首坏,哪个句子好,哪个词欠火侯,他们说的恰合我心,他们是我最忠实的读者,知音者,批评者。他们说:你喊出了我们想说,却说不出的心里话。
我对此一直半信半疑,却坚定继续写下去的决心。
还有一件事,让我永远忘不了,是班长给我讲述他们“魔鬼周”极限训练的经历。
七天六夜,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对于他们是饥饿、炎热、疼痛和恐惧。同时,相对于他们漫长特战队员生涯,又显得微不足道。第一个课目就是在巴丹吉林沙漠进行三十公里负重行军,穿上防弹衣,换上作战靴,再背上三十公斤行囊。
出发前,每个人的行囊都是要上秤的,装上被褥和洗漱工具后,还要再塞上几块砖头。
似乎沙子都在轻蔑和嘲讽他们,让他们不断地下陷、跌倒,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每迈出一步都无比难熬,往往路程才走了一半,水壶里的水早已经见底了。接着是在一条河里赤背摔跤、武装泅渡,不断地推举轮胎、圆木,据枪射击。
而星期一、三、六,五公里武装越野是雷打不动。
为了取得荣誉,他们忍饥挨饿不顾险阻,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披荆斩棘独自咽下伤痛,突破和超越,是他们永远在拔高的目标。
每一位军人心中都怀揣着一个特战梦,他们所经历的其实是别人永远无法抵达的高度或远方,这是训练场,也是人生的战场。
我相信,以后我会无比怀念这些泥泞和青春融为一色,拼搏奋斗的日子,它们是我用信仰之手,摸爬滚打之手,虔敬之怀抱去建筑的。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段经历我让终身受益匪浅。
我很庆幸,我也曾到陕西、江西拜访过几位老红军,他们身上那么多疤痕,成为特殊的荣耀,甚至一块弹片在身体里残留到今天,也学会了思想,阴天会疼,下雨会疼,劳累也会疼……战争有多么可怕,更何况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告诉自己,必须深入历史,深入战争,谈起那些伟大而悲壮的往事。在西北,曾经有一支队伍,叫红西路軍,在那个狂风暴雨的时代,无数革命志士,亿万英雄人民,冲锋陷阵,昂首前进,甚至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女兵独立团。这是一群铿锵玫瑰,我经常想象,她们咬牙切齿、憎恶敌人的样子,在战火中抢救伤员的样子,她们命运又是如何?我越想越怕,越心痛越佩服。
我想,思考她们,想起那些旧事,也是想人生的问题。我的命运和他们一样,在入伍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安排妥当。
我们的一生,必定是纯粹向上的,关键时刻,我们的身体必定会选择扑向炸弹或者去挡子弹,我们一生的履历,都围绕着战争与和平,对敌人强硬、对亲人冷血,而我们柔软的心,永远会留给苦难里需要护佑的人民。
在每年临近清明或者“七一”“八一”的时候,我们都会到一些革命旧址参观学习,我总感觉与那些刻在碑上的人心灵相应,我们保留了和传承着他们的爱和责任。
我也利用休假期间,不止一次去过高台中国共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古浪战役纪念馆,我仔细阅读关于红西路军的书籍,观看视频图片资料,一幕一幕的战争风云,在眼前飘忽而过,一声一声悲惨的呼喊、战斗的号角,清晰地在耳边回响。
在创作的时候,我在基本事实叙述的基础上,也运用了一些想象,抒发了个人的感情,有的段落写的时候比较枯涩,人物形象不够突出,可有不少场面故事本身是动人的,写来也就十分畅快。虽然它们形式方面不拘一体,但我希望的是多样的统一,可所想的和所做的中间一定有不小的差距。
这些诗歌,是我两次从陕西延安返回后写下的,我觉得用诗写人叙事,不是它的长处,诗不论长短,应以抒情为主,阐述一些思想。
这些作品大多都是我在夜深人寂时完成的,写罢,总觉得不满意,不断修改和完善。
并且,我习惯在回忆的黑白影像里写作,同一件事经过了时间的浸泡,感悟肯定会有所不同,有些时候,我都不认为是在创作,而是重返过去生活了。
记得臧克家说过:生活是诗的土壤。生活越深,表现力越强。我以此自励,也去激励着身边的战友。我也将它当作一把尺子去丈量自己的所有作品。
我喜欢这样的写作,我有我的想法。
我相信,在我们回顾往事时,仰望会是一味良药。重回革命旧址、思考陈年旧事,也是对灵魂的拷问。偶尔想想,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青年理想正当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