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术欣赏课滋润起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iliangze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术欣赏课堂是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主阵地,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特殊作用。但美术欣赏课一直存在着尴尬: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一脸茫然。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容量大而教学时间少。一课看似就那么一两页,要吃透内涵实则不易。如何上好欣赏课,使其既轻盈又丰满,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愉悦地欣赏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 美术欣赏课 兴趣 教学方法
  纵观美术教材,不难发现,随着学段的增长,教材中欣赏内容的比重逐渐增加。这本无可厚非,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及言语的组织表达能力等都有所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也会跟着“水涨船高”,欣赏课安排得多一些,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我听过这样一节欣赏课,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恰如其分,教态自然大方,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本以为学生一定会踊跃回答并积极参与讨论,可出乎意料,回答的声音寥寥无几。无奈,老师只能指名回答或是自问自答,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洗耳恭听。我懵了,为什么如此精彩的一节欣赏课会上得这般冷清呢?一位老师在点评时一语中的:这节欣赏课上得太专业了。有些时候,我们可能会忘记,自己要交流的是一群“业余美术学习者”,以为欣赏课挖掘得越深,欣赏就越到位,于是一幅接着一幅,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技巧技法、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一脸茫然。诚然,凡事不能以偏概全,但是,“欣赏课难上”是很多美术老师的感慨。我甚至听到有学生如此认识欣赏课:“就这样呗,无非是上了节不用画画的美术课。”美术教师怎会不心生焦虑?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一句话给人很大启发。细细思索,学生对欣赏课不温不火的态度,其实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把欣赏课上得过于沉闷,塞给学生的知识过多。欣赏课是否可以轻装上阵,以轻盈之履代替稳重之步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用各种方式在一“舍”一“得”之间探索,渐渐地,欣赏课上得滋润起来了。在此,我把自己的点滴体会形诸文字,以飨同仁。
  一、精彩导入,事半功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一样。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好奇心极强的学生,如果上课一开始能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兴趣,就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极容易上“闷”的欣赏课,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借以激发学生兴趣,显得尤为必要。
  在《流光溢彩》一课中,我事先摆好各种形状、颜色的玻璃器皿,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展厅,课前让同学们随意参观。柔和的音乐,绚丽的玻璃,让很多同学忘了自己是来上课的,流连于五光十色中。在学生兴致正酣时,我把大家拉回课堂,请他们分享一下刚才的收获。还没等我开口,同学们已经很专业地说出了玻璃工艺的一些特征:颜色绚丽多彩,造型生动优美,材料晶莹剔透。这让我惊喜不已,及时抛出一个问题:有谁知道玻璃是怎么来的吗?在同学们的好奇中,我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流光溢彩》,这样的导入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边玩边学,乐在其中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谈》中指出,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在教学中,要将教学情境设计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不知不觉地被老师牵引着往纵深走去。欣赏课尤其需要这种艺术。
  在教授《瓷器风韵》一课时,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把此课设计成一趟虚拟的“景德镇之旅”,将整节课分成“出发—参观—归途”三个部分。出发环节安排观看了一段景德镇瓷器工艺的视频,然后简单介绍了瓷器的种类及如何欣赏瓷器。参观环节以“景德镇陶瓷博物馆”为载体,把瓷器的产生、发展、高峰、鼎盛、现代瓷器设计成五个场景,请同学们逐一参观。归途环节实际上以评述为主,以“导游在景德镇买了几件瓷器,请大家帮忙鉴定”为话题展开评述。整节课,同学们俨然是一个旅游者,始终饶有兴趣地听着“导游”的介绍,以至于在宣布本次旅游结束时,很多同学仍意犹未尽。毋庸置疑,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快乐,收获也颇丰。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要让儿童在没有殴打,没有暴力,没有厌恶的气氛中,总之,在和蔼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饮料。”这便是对此课的最好诠释。
  三、备课宜深,深入浅出
  欣赏课备课须做大量案头工作。常规来说,教师准备得越翔实,考虑得越充分,欣赏时“话料”就越足,“切入点”也越多,上起课来自是得心应手。但有时会免不了事与愿违,老师讲得越多,挖得越深,学生越不“买账”。空洞地介绍艺术,只会让欣赏课变得很苍白。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给学生提供一个空间,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创造。所以,“深入浅出”、“以小见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走进美术》一课时,我意识到这是初中第一课,学生能否真正“走进”美术,能否对本学科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这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其艺术特点。备课时,我查了各类画种、雕塑、设计、建筑、书法、摄影的资料,考虑到如果逐一介绍,再逐一举例说明,显然无法打动学生。所以我把本课设计成两课时,第一课时:画是可以读的,亦有千言万语。上课时,以罗中立的《父亲》导入,问学生“你读到了什么”,从“情”字着眼调动学生积极性。等学生对此画“评头品足”完后,我再配乐深情地朗读一段关于父亲的文字。此时,同学们达成了共识:画,是可以读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读”其他画。其间,我穿插讲解了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等画种的知识及其艺术特点。第二课时:美术,不只是画画。我从“美术就是画画”开始谈起,让同学们自己质疑,自己解决,最后归纳出:美术是一个大家庭,除了绘画,还包括雕塑、设计、书法等。接着,我向同学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个大家庭的其他成员,引领他们步入美术的殿堂。
  四、学科整合,相得益彰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整合与串联学习。在欣赏课中,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辅助教学,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诗情画意》(第一课时)时,我一边让学生欣赏古代山水画,一边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创造意境。学生的意念中,映入眼帘的是令人流连忘返的青山绿水,飘入耳朵的是如痴如醉的天籁之音。就这样,师生一道享受着“视”“听”相佐的饕餮盛会。当欣赏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时,个别同学忍不住诗兴大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时,我自然而然地引出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听得频频点头。临近下课时,我跟同学们说:“山水画是一个神奇的画种,不仅有山,有水,有花,有草,还有乐,有诗。这样的画,大家想尝试一下吗?”“要!”我相信,下节的技能课肯定精彩。1﹢1>2?是的,虽是一个极简单的“整合”,却让整节课高潮迭起,同学们兴致勃勃,更为下节课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五、有感而画,胸有成竹
  《美术新课程标准》对欣赏课的定位是:欣赏和评述。欣赏是看,是吸收,是感性的活动;评述是说,是付出,是理性的分析,这一进一出就构成了欣赏。实际上,一节到位的欣赏课会让同学们感触颇多,有种“不画不快”的感觉。
  在教学《毕加索》一课时,考虑到《格尔尼卡》是幅战争题材的“象征主义”作品,我决定以《南京大屠杀》为导入,做好情感铺垫。上课时,我先播了一段刺耳的警报声,让学生产生惊恐的紧张感。接着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问学生有何感想?学生回答说:“日本鬼子、战争、害怕、惊恐……”然后,播放《南京大屠杀》的片段给学生看,以此牵动学生的神经,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所感。本以为同学们会振振陈词,但只见大家一脸愤慨地坐着。突然,有位同学说:“老师,我不想说,我想把感受画出来。”“画?”“现在画,接下的课怎来得及上?”看着那期盼的眼神,我灵机一动:“线条,亦包含着千言万语。同学们能不能用简练的线条把此刻的感受表现出来?限时3分钟,先画完的同学有机会把作品放到展台上展示。”战争的耻辱,时间的限制,竞争的意识,使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很快完成了作品。看着同学们或粗重或杂乱的线条,我暗自庆幸学生无意之中为我顺利打开了“象征主义”的大门。我让他们讲解自己作品的意义,诉说画画的心情,然后自然地引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上:“曾经有这样一个人,跟此刻的你们一样,选择用画画的形式释放自己对战争的感受。”有了情感和绘画的双重铺垫,这一节课里,大家读懂了《格尔尼卡》,读懂了毕加索。在欣赏课里适当地用造型表现加以宣泄,自然就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在课前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还要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完成教学任务;不但要吃透教材,还要吃透学生,以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不但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而且要让他们在一种无负担、无压力的状态中自然接受。我认为,要想跟学生要东西,必须先给学生东西;要想让学生喜欢欣赏课,要先给他们一个感兴趣的支撑点。上课犹如演戏,有时教师自导自演,有时师导生演,有时生导师演,有时生导生演,有时师生共演。总之,课堂要靠师生共同经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把“尴尬”的欣赏课上得有声有色,需要教师在课前课后下足工夫。我相信,只要你下足了工夫,所有的难题自会迎刃而解。
  泰戈尔说:“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美丽的鹅卵石。”我也这么认为。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尹少淳,主编.美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石国兴,白晋荣,主编.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 传统教学采用教师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收的方式,教学效益低下。新时期的生本教育改革倡导充分挖掘学生学习天性和本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前置性作业”是在教学中实践生本理念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深入研究并精心设计学习的前置性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规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同时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 生本教育 前置性作业 作业设计  生本教育理念提出教学的本质是
服务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经验学习理论基础上,将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教育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学习在公民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成为美
摘 要: 小学教育师资的培养是基础教育质量决定因素,开展“说课”训练是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培养说课技能,基本理论学习是必要的,更需要在实践中提高。文章从说课意义、说课内容、说课技巧三方面建构说课技能培养的有效实践模式。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说课能技能 培养  一、说课的概念  说课源于中国基层教学实践,现已发展
一、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势力抬头的背景下,在共同面临校内暴力、欺侮、不良行为、价值冲突等道德危
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高等
学位
摘 要: 本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熟悉的动物——猴子为主线,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水墨画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国水墨画 挖掘利用 尝试教学  一、概述  (一)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正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都有明显变化,开始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个性差别大,他们喜欢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发现自身价值,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
摘 要: 为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作者通过抓住线条、形体、色彩、质感等美术形式,激发学生与美术形式相联系的事物产生联想,以加深对美术形式的理解,提高美术素养。  关键词: 形式 激发 联想 美术鉴赏 美术创造  美术形式,主要指线条、形体、色彩、质感等。鉴赏美术作品时,从形式角度鉴赏美术作品是美术鉴赏最基本的方式。塑造美术形象时,形式元素是塑造美术形象最基本的造型语言要素。世界上万事
茶树良种无性育苗栽培技术保山地区农技服务中心678000许本荣笔者根据近年在保山的实践,现就茶树良种无性育苗栽培技术作一简要介绍,以供参考。一、扦插育苗1、母树选择与培养:①留穗母
目的: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Whole Peptidoglycan,WPG)是双歧杆菌发挥抗肿瘤、抗感染以及免疫赋活等多种生理功能的主要成分,它能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使其分泌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