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KI中基于CiteSpace的民族传播研究可视化分析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n370181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就CNKI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期刊的文献数据中的723篇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各个知识图谱分析出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梳理揭示民族传播的研究脉络和研究重点,对进一步研究民族传播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CiteSpace  民族传播  可视化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各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民族文化传播不仅能够促进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提高各地区人民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也能够促进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承发展。对少数民族经济不发达地区而言,重视民族传播有利于将民族文化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如开展旅游业,举办特色活动等,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大众媒体和新媒体介入民族传播,民族传播也逐渐呈现新的态势,一直受学界和业界关注。
  一、研究概况
  在民族传播研究早期,熊志、胡小明(1992),但爱兰、李晓红(2004),张祝平(2010)以及妥培兴(2017)等人分别研究了民族体育传播,在这700多篇文献中,民族体育传播相关的文献有23篇。席强(1993)、冯光钰(2003)、桑德诺瓦(2004)、赵乐(2010)和陈乃平(2016)等人研究民族传播中的音乐传播。益西拉姆(1995)、闫建设(1996)、白润生(1996)、蒋一峰(1999)、陈峻俊(2006)、高卫华(2007)和于凤静(2012)等人分别研究了民族文化和新闻传播。钟克勋(2008)、杨光宗(2012)、孙钰钦(2013)、姜昆(2014)和李达(2015)等人分别研究了民族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呈现的新态势以及困境出路。韩龙根(2004)、罗时铭(2008)、孟航宇(2010)、魏丽宏(2011)、陶喜红(2013)以及喇浩钊(2016)等人针对民族相关文化的对外传播进行了探索。还有不少学者对民族传播中的如宗教传播、跨文化传播、新闻传播史以及民族电影传播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
  在民族传播综述方面,截至目前极少,陈峻俊①曾以2000—2015年的CSSCI数据库中文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的研究不足。整体而言,学界还缺乏对民族传播研究成果的归纳。本文以CNKI中中文文献数据库中的1992—2020年的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期刊为文献源,检索民族传播的相关文献,探索我国近28年民族传播研究的演化规律,对民族传播的研究趋势与热点进行可视化呈现,从而明确民族传播研究的发展路径,力求完整地呈现民族传播研究的基本图景。
  二、研究工具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工具
  本文运用 CiteSpace.v.5.6.R5(64.bit)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能够用于中国CNKI和CSSCI等數据库的科学文献识别,并能显示科学发展趋势和新动态的软件。②软件可进行作者文献研究数量、合作,发文机构的发文数量、合作情况,关键词共现及文献耦合等分析,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某一类研究主题在某时间段的发展方向与研究趋势并呈现其研究前沿热点。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选择时间跨度为1992年4月1日至2020年5月6日的文献,来源期刊分别是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期刊。本文在高级检索中将条件设置为“民族传播”为主题进行检索,再进行手动整理,共获得723篇文献。以此723篇文献为样本进行统计整理发现,文献来源位居前十的有《贵州民族研究》《当代传播》《新闻爱好者》《青年记者》《新闻界》《现代传播》《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新闻战线》《广西民族研究》《国际新闻界》等。其中《贵州民族研究》发文数量最多,高达99篇。
  三、研究分析
  (一)研究趋势
  由图1可见,自1992年就已经有学者研究民族传播。1992年至2000年,民族传播研究文献数量平均每年2篇左右。2000年后,相关研究文献呈波动上升趋势,并在2017年达到顶峰,这一年民族传播的相关研究文献达到95篇,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异军突起,新时期下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对策成为这一年的主要研究热点。此后,2018年和2019年文献数量有所回落。在民族传播主题下,权利主体、民族文化、文化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文化传播等成为研究重点。以权利主体为主题的研究文献有110余篇,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文献约有60多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文化传播为主题的研究文献约有50篇。
  (二)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将CNKI数据库中的这723篇文献导入CiteSpace中后,网络节点选为“Author”,阈值设定为(2,2,20)(1,2,15)(2,2,15),经过运行后得到图2。图中作者的名字越大,该作者发表的文献越多,连线代表作者间的合作网络。所有发文作者中,超过3篇以上的有23位学者,其中发文最多的是于凤静,发文达到9篇。其次依次是高卫华、刘建华、白润生等学者。通过图2可以了解到民族传播领域里重要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及其关联度。
  于凤静主要关注了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的概况,如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的两极格局、媒介生态、文化关照等,并探讨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民族地区如何实现传播参与信息共享。于凤静的研究较为独立,与其他作者的合作并不明显。高卫华关于民族传播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虽民族地区的文化也有关注,如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民族地区传播的功能,但主要关注点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他在论文中重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行了反思,并提出相关的传播策略。高卫华与杨兰合作较多,两人对于湖北恩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进行了合作研究。刘建华重点关注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传播,他将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与国家政治安全、青少年社会认知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其研究较为独立。白润生重点研究了少数民族的新闻传播,在他的文献中梳理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100年的兴起、发展和繁荣的历程。他将少数民族传播事业与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联系起来进行了讨论。   张斌对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八寨等地展开了民族志调查,主要关注了少数民族乡村的政治传播。张斌与张昆、李娟合作联系密切,共同展开了民族志的调查。刘小学重点研究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北欧的传播。郭建斌对于民族志传播进行了探讨,并对民族国家内部的跨文化传播展开了讨论。他对云南民族地区传播关注较多。其研究也较为独立,与其他学者合作关系不明显。张燚重点关注了北京民族音乐的传播,张泽洪则对民族宗教进行了讨论。杨须爱重点研究了马克思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杨星星、刘有安、钟克勋、孙信茹、温健琳以及李倩岚等学者也对民族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发表篇数低于4篇的学者之间的合作网络更为明显,他们的研究内容为民族传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机构共现可视化分析
  将CiteSpace的网络节点选为“institution”,阈值设定为(2,2,20)(1,2,15)(1,2,15)后,经过运行得到图3。研究机构字体的大小表明该机构在民族传播领域内发文数量的多少,字体的大小和发文数量呈正相关,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合作用连线表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机构对民族传播领域研究较多。从连线可以看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等机构合作密切,形成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中心的合作网络。此外,中国传媒大学与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之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之间等也出现了合作关系。还有机构处于独立研究的状态,与其他机构合作较少,基本上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进行独立探索,整体尚未形成初具规模的合作网络。
  (四)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代表了不同时期关于民族传播的研究热点和关注重点。如果某些关键词在民族传播研究领域中多次出现,则这些关键词则是该时段民族传播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本文将CiteSpace的网络节点选为“Keywords”,阈值设定为(2,2,20)(3,3,20)(2,2,20),经过运行后绘制出旅游合作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每个节点表示一个关键词,节点之间的连线表明该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字号大小代表了含有该关键词的文献被引次数。以被引次数和中心性数值为标准可以判断该关键词的重要程度以及不同学者对其的关注度。
  在如下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民族传播的研究主要围绕传播、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文化传播、权利主体、少数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国际传播、民族地区、新媒体、对外传播等热点展开。这些关键词在图谱中处于节点位置,是民族传播研究的热点话题。在CiteSpace中,频次值越高的关键词其重要性越强,而中心性超过0.1的关键词,则被认为其影响力较大,说明通过该关键词展开的研究更多。结合民族传播相关关键词和频次及中心性整理如表1,除了傳播、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民族等一般性表达,依据关键词的频次、中心性数值、出现年份可以发现,“新闻传播”“权利主体”“民族传统体育”“国际传播”“新媒体”“通识”“新闻传播史”“一带一路”等几个词处于民族传播研究的核心位置,其共引频次和中心性皆在前列。
  (五)突现词分析
  在民族传播领域的主要研究议题和前沿研究领域分析中,突现词相对于传统的高频词而言,更适合研究前沿的主题识别与趋势分析。通过对民族传播研究关键词突变性的分析,可以得出特定时间里该领域的研究动向。使用CiteSpace突现词检测算法,整理出我国近28年民族传播研究领域的突现词信息如图5所示。我国关于民族传播研究前沿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2-1995年,在这一阶段没有出现突现词,民族传播研究起步不久,各个学者的相关研究较分散,没有形成研究系统。
  第二阶段是1996-2013年,这一阶段的突现词主要是“权利主体”“民族”“新闻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其中,“新闻传播”呈现了很明显的突现度。这个阶段的研究前沿很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传播基础上的新闻传播,同时重视各个少数民族的新闻传播通史。同时,大众传播的发展给民族文化的国内民族间以及国外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契机,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作为受众,有了更加丰富的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不少学者重点研究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好大众传媒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此外,全球化时代下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受到重视。关于民族传播“通史”,随着2008年白润生先生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的出版③,学界关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的研究给予了重点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呈现出来。
  第三个阶段是2014-2016年,这个阶段的突现关键词是“新媒体”,学界以新媒体为背景,对民族文化的传播策略、困境、机遇等展开了研究。同时,新媒体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受众等产生的影响也是学界重点关注对象。
  第四个阶段是2016-2020年,这个阶段没有出现突现词,通过文献阅读发现,此阶段的民族传播研究多在前几个阶段基础上进行深耕研究,同时对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渠道、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间以及国际的跨文化传播、民族文化的各种符号表现方式等关注较多。
  四、总结
  本文运用CiteSpace.v.5.6.R5(64.bit)软件分析后绘制出的作者共现可视化、研究机构共现可视化、关键词共现可视化、突现词分析可视化图谱有利于摸清国内学者们对民族传播研究的学术贡献,梳理有关民族传播研究的重点和合作情况。在明确民族传播研究的现状,揭示研究前沿、热点和主要关注点等动态问题上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为民族传播进一步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和突破方向。
  注释:
  ①陈峻俊.我国新媒体语境下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学术地图——以2000至2015年CSSCI发表论文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08):142-147.
  ②鲁明勇,李清,覃琴.CNKI数据库中旅游合作研究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商学研究,2020,27(01):104-111.
  ③向阳.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理论架构的力作——读《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J].中国民族,2008(08):60.
  作者简介:陈岚,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
其他文献
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威胁,不仅影响生命安全及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且造成公众的集体焦虑与恐慌。社会面临着疫情战场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是公共卫生场域中与新冠病毒的斗争——处理高风险传染病的预防及救治;另一方面是社会传播场域中与信息疫情(Infodemic)的博弈——应对虚假谣言的肆虐、安抚公众的不安情绪及整合面临失控的内容传播格局。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强调:“错误信息
电视社会新闻栏目曾以其快速反应、舆论监督、贴近民生、服务百姓的内容特质,成为地方电视台最富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而受到观众广泛关注的新闻传播平台。但是,随着新媒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新闻媒体在深度融合发展中的误区表现,对内容建设在媒体深度融合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对新传播环境下传统传播平台影响力进行了重新认识,对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体如何保持内容定力、扩大优质内容产能方面分析了实现路径。  【关键词】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 新媒体 内容为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异军突起,催生了新传播方式,丰富了传播形态,不可避免带来了舆论场话语权的重
【内容提要】中国影视剧要获得周边国家观众的普遍认同,把观众“浅层次”的喜欢转化为“深层次”的热爱,提升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把中华文化“和合”思想融入影视创作,通过周边传播顶层设计,打造周边传播智库,培养周边传播人才;针对周边国家受众展开精准调研和量化分析,降低文化折扣;升级传播理念,建构协同、立体、高效的传播体系;转变影视叙事模式,借力“一带一路”和
【内容提要】伴随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智能媒体技术逐渐参与到新闻生产的全过程。智能媒体下的媒介偏向重构新闻叙事形态,影响和塑造着新的传媒生态和社会模式,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也表现出其局限性。   【关键词】智能媒体 新闻叙事 媒体融合  一、媒体向智能化发展  (一)人工智能驱动媒体智能化变革   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和社会生活各领域深入融合,赋能社会产业升级变革。根据最新调查,中国人工
【编者按】数据新闻是近年较受关注的一种新型的新闻生产方式,是数据统计、分析与新闻报道的结合,即从数据中寻找故事,用数据处理来讲述故事,用可视化的方式来呈现故事,实现新闻价值。近年来,新文科建设的呼声高涨,从推进技术与人文融合的角度来看,数据新闻是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颇有成效的尝试。近期,本刊就新文科思维下数据新闻的发展问题采访了陈积银教授。  记者:从“精确新闻”到“数据新闻”的过程中,以数据驱动的
【内容提要】本文以宣讲家网站为例,探讨了全媒体时代做好党的理论传播工作的对策,从内容、形式、智库、产品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宣讲家网站在理论传播方面的特色做法。  【关键词】优质内容 理论传播 全媒体时代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
国有林区改革是国家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重大实践探索,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重大舉措。从2015年4月1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到2020年8月1日内蒙古森工集团正式揭牌运营,作为全国国有林区改革的探索者、先行者,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有林区改革期间,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宣传部(以下简称宣传部)高举旗帜、引领导
【内容提要】近年来,“非虚构”作为一种反碎片化的叙事和传播方式,在新闻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之一。“非虚构”在迎来春天的同时也带来了话语范式的转变。本文从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及叙事方式三个层面探究个人话语与公共话语如何借助非虚构叙事达成对话的效果。  【关键词】个人话语 公共话语 非虚构叙事  “非虚构”一词是舶来品,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作家杜鲁门
【内容提要】近年来,蒙古族文化抖音短视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分析蒙古族文化抖音短视频,发现蒙古族文化短视频创作者主要分为分享家乡风光型博主、讲解民族文化型博主、商品推销型博主三类;在内容方面,蒙古族文化抖音短视频主要有风光景色、民族习俗文化、美食服饰等特色商品等。当前的蒙古族文化抖音短视频对蒙古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有利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  【关键词】蒙古族文化 抖音 短视频 文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