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对疾病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将70例糖尿病惠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教育,观察组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等行为改变训练方式。结果:两组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组间干预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和行为方式的完善,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降低治疗费用。
【关键词】:糖尿病;行为改变;健康教育;疾病控制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137-1
我国糖尿患者数量已达4000万,占世界糖尿病患者1/5,患病率居世界第2位,并且以每天至少3000例的速度增长,导致我国的糖尿病(DM)患者骤然上升[1],成为危害我国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糖尿病教育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知识水平和自我监护能力,更好地控制血糖,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我们对本院35例住院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式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5月~2009年9月内分泌科Ⅱ型糖尿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80岁,平均(52±11)岁;病程8个月~16年;对照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最小49岁,最大77岁,平均(50±12)岁;病程10个月~18年。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通过有计划的专题讲座、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及生活习惯纠正等方式。对照组仅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口头教育、电视播放等方式为主进行一般健康教育。
1.2.1专题讲座专题讲座通常由专科医师授课,内容以糖尿病的常见知识为主,①面授:包括对糖尿病基本知识讲解、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口服降糖药物的种类、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如何正确使用胰岛素,血糖过低的处理办法,血糖仪的使用与监测,糖尿病的并发症及预防办法。②单独指导:针对部分患者理解有限,医师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单独辅导。
1.2.2饮食治疗饮食治疗在糖尿病的治疗占有相当重要比重,要让患者了解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本疗法,控制饮食就是控制血糖的重要保障之一。
1.2.3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措施[3],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提倡适度运动是非常重要。
1.2.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但糖尿病降血糖的种类较多,每种药物都有相应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因此,医师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药物。此外,鉴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多,往往合并血脂、血压、心脏、肾脏等病变,因此,要合理使用降脂、降压药。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干预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情况(见表1)。观察组干预后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干预后比较,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尚无法根治,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对老年人危害极大[4],因老年人年纪大,自理能力差,对疾病认知程度差,治疗依从性不高。因此,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十分重要。糖尿病教育被作为一种治疗性教育,在综合疗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国外许多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加强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增强患者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改善糖尿病控制状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加强对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其疾病控制。我们通过饮食控制,改变患者的血糖水平,加强血糖监测,有利于医师观察治疗效果;适宜的运动治疗,能促进体内脂肪和血糖代谢,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知识,有利于患者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分析,观察组在接受健康教育的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却无明显变化。说明通过健康教育,让糖尿病患者转变观念,通过合理运动,饮食控制,血糖监测等,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使其自身调节能力和疾病控制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减少了糖尿病并发症,节约了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 姜洁.糖尿病教育118例控制作用分析[J].人民军医,2007,50,(7):433.
[2] 范丽风.糖尿病教育对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及自我管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6.
[3] 王君俏.2型糖尿病病人鍛炼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2,(8):569.
[4] 项坤三.糖尿病类型及其临床特点[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5,(1):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