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古诗阅读方法,针对高中生鉴赏古诗词中解读诗歌文本的能力弱、缺乏整体阅读意识、经验主义、读题能力较弱、表述能力弱等问题,提出要指导学生读懂诗人的思想感情,弄清诗歌的题材类别,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掌握并灵活运用答题模型,培养他们规范的答题意识,并针对学情做有效指导,让高中生真正读懂古诗词。
【关键词】高考改革 高中古诗 阅读方法 初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B-0042-03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诗词又是其中的珍品。诗词很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丰富的情感,充分表现了炎黄子孙高超的智慧。当前,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已经到来,高考改革重视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面对新形势,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带领高中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歌含义,真正读懂古代诗词。
古诗鉴赏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但是现在的高中生基本读不懂古诗。以我们学校组织的一次高三测试情况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①山水郎②,天教散漫与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卷,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②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
14.以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词开门见山地表达出词人不乐尘世、留恋山水自然的生活态度。
B.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傲然之情溢于言表。
C.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上天批准的,可以看出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
D.“几曾着眼看侯王”句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也是词人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
E.这首词语言含蓄蕴藉,风格诙谐风趣,想象力丰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15.从诗歌的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诗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6 分)
从考生答题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解读诗词文本的能力弱。这首词是词人从京师返回洛阳后所作,一开篇,词人便展开了超越现实的奇妙构思,将人世间至清至洁的风、雨、云、月、梅一一呈现,上片词人口出狂言,说自己是天宫里掌管名山大川的官员,天帝派自己支配风雨。下片写词人喜欢作万首诗,饮千觞酒,连“玉楼金阙”都懒得归去,宁愿醉酒插梅花,不愿正眼看王侯将相。此诗表现了词人热爱自然、傲视权贵的高洁品质。
但学生却理解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功利、荣华的不屑与厌弃,而对山水闲适生活的沉醉与追求,以及生活随意,内心狂放不羁,只进行了概括,没有分析。
(二)忽视标题、注释之中隐含的信息。标题很重要,它往往对诗歌描写的事件、情感、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明显的提示,有些题目干脆直接点明中心。因此,揣摩明白了题目,大体上也就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如这首词的标题“西都”,表明这首词作于西都洛阳。再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我们从题目就很容易掌握了诗歌内容所描写的时间是月夜,情感焦点是“忆”,人物关系是“舍弟”,我们通过标题就清楚明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是思念。
注释是值得考生认真考究的地方,它常常给读者以答题方面的启示。比如通过对大背景、大时代的介绍,让读者自然而然地领略诗词本身蕴含的感情基调或思想内容;通过对作者的介绍来让读者大致判断出诗歌或现实或浪漫,或豪放或婉约的文学风格。这首词注释关于“清都”“山水郎”的注释,就是暗示这首词笔法独特,极尽浪漫主义手法。
(三)断章取义,缺乏整体阅读意识。有些考生在阅读诗歌时,不能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找出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就直接解析,不能结合全诗来理解,往往得出错误结论。如仅仅抓住尾联中的“玉楼金阙慵归去”,推断出作者“不喜欢尘世之物,很高傲”,实际上这首词并无高傲之意。
(四)经验主义,生搬硬套。部分考生不對诗歌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一味借着老师、参考书等给的“解题秘籍”或是自己的做题经验来解题,往往生搬硬套,错漏百出。如“累奏留云借月章”一句,见到“月”就想到“思乡”,将之解读为“累了就在月光下,想念远方的亲人”。
(五)读题能力较弱,答题不规范。题目问的是“从诗歌的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诗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部分同学审题不清,没有注意立足于词的后两句进行分析,而是对整首词进行分析;部分同学不明确题意,没意识到在诗词中所讲的句是指一个标点符号所分割的部分,而不是一个句号所分割的部分。在赏析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同学从“诗万首,酒千觞”开始分析;部分同学因为阅读和答题速度慢,没有完成答题。
(六)语言组织、表述能力弱。评卷过程中,发现不少考生并不是读不懂诗歌,而是不能将答案有序地组织好,用准确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有的扣题回答意识不浓;有的表述模糊,不具体;有的词语储备不足;有的堆砌术语,术语与分析不挂钩,如“诗人运用了象征、夸张、反问的手法,体现了作者高洁的品性”。
(一)读懂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阅读古诗词的关键。每首古诗词都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文学其实就是人学,古诗是古代人写的,诗人所处的时代,跟现代距离遥远,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生际遇千差万别,因此高中生理解古代士大夫们的思想、理念有一定的困难,对古诗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方面的理解有障碍,甚至完全读不懂古诗,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那么,阅读古诗的“密码”在哪里呢?我们得到诗歌的源头去寻找,诗歌的特点是“诗言志”。一诗一词总关情,上古即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所有的古诗都会表达出诗人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诗人或忧国伤时,如杜甫《春望》;或抒建功报国之情,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或思乡怀人,如高适的《除夜作》;或写生活杂感,如黄景仁的《杂感》;或长亭送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思想情感异彩纷呈。
古人有情感,高中生也有情感,而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他们都拥有喜怒哀乐。古人写诗需要有情感,他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高中生读诗也需要情感,需要深入解读文本,获得个人独特的体验,与诗人情感产生交集,迸发出火花。若所写之景,所托之物是暖色調,则表达喜乐之情;是冷色调,则表达哀愁之情。这样判断,高中生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就可以完全打通了,高中生就能迈出关键的一步,走进入诗词的核心,对诗词展开语言、技巧、内容、形象方面的分析了。
(二)弄清诗歌的题材类别,是读懂古诗词主旨的捷径。中国古代诗歌题材多样,风格各异,内容多姿多彩,倘若了解了它们各自的风格,就无异于找到了一条读懂古诗的捷径。
写景抒情诗的特点是言简意丰,含蓄隽永。常常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或表达自己对某种景物的喜爱,或表明自己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或抒发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如苏轼的《东栏梨花》,就是写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暗示盛极将衰,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怀古诗的特点是诗人对历史发出感慨,或借古伤今,或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如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在昔盛今衰的悲慨中表达出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 。
思乡怀人诗的特点是触景生情,见到月亮就伤心,看到花落就掉泪,听到雨打芭蕉声就思亲,几乎所有的景物都被诗人赋予了感情的色彩,诗中弥漫着孤独、寂寞、愁苦、伤感、忧郁的情怀,是天涯游子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芳草地。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运用白描的手法把一个天涯游子的淡淡的孤独和忧伤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是将审美的目光投向山水田园,歌颂田园生活,描写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表达了远离尘世、躬耕原野、物我两忘、隐逸避世的思想。这类题材的诗歌艺术成就很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风格清新质朴。如王维的《山居即事》,描写松茂鹤多,来访者少,山居环境幽静,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作者闲适的心情。
边塞诗主要写唐代边疆的战争生活,这类诗或描写雄浑绮丽的塞外风光,或描写战争环境的极端艰苦,或描写戍边军人英勇杀敌的场景,或描写边境苍凉的月色,或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如杨炯的《从军行》,就是抒发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在中国古代诗词的历史长河中,送别诗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其作品数量众多,内容非常丰富,对送别的情景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表达了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这种情怀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谱写了永恒不变的离歌。
……
阅读古诗词,我们从题材类别入手,便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主旨。
(三)把握表达技巧,是打通古诗词脉络的必由之路。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
从表达方式看,古诗通常会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手法,在不同题材类别中,各有所侧重。
从抒情手法看,古诗词或直抒胸臆,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抒发美好的愿望;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先以“落花”这一哀景衬托诗人因孤独而产生的哀愁,再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愁,看到燕子成双成对自由自在地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或托物言志,如杜荀鹤的《小松》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低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或运用典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了赤壁之战的典故;或借古讽今,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在烟雨迷蒙的春色之中,渗透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盛衰的感慨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
从表现手法看,古诗词是运用想象、象征、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虚实相生、欲扬先抑、动静结合等手法的典范。
从行文结构看,古诗词善于运用承上启下、衔接、铺垫、照应等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古诗喜欢采用比兴、对比、拟人、夸张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四)掌握并灵活运用答题模型,是阅读诗词的法宝。古诗鉴赏题是语文高考中最难啃的硬骨头。高中生要想在这道题上获取高分乃至满分,必须细化考点,掌握各种指向的答题模型,结合具体文本灵活运用,并展开针对性的分类训练,才能脱颖而出,笑傲考场。
古代诗词鉴赏主要有以下七种规范的答题模型:
1.意境题:画面+特点分析+思想感情
2.技巧题:技巧+阐析+意境+思想感情
3.语言题:特色+分析+思想感情
4.炼字题:含义+修辞+意境+思想感情
5.诗眼题:主旨作用+分析主旨作用+结构作用+分析结构作用
6.情感题:思想感情+意象分析+意境+主要写法+情感
7.形象题:概括性格+意象分析+情感
(五)培养高中生规范的答题意识。具体如下:
1.答案分层、分点、扣题作答、文面整洁。每一个题目根据所给的分数来分点答题,比如 6 分的题要分 3 点来回答,4 分的题分两点来回答。
2.表述清晰准确,增分的关键。理解再对,表述不清,足以将原先的优势毁去一半。表述得“雅”需要时间的打磨,而“信”与“达”需要尽量做到。学生表述不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词汇量不足,在讲解诗歌时,将一些常用答题术语让学生做积累,比如评价思想感情类的: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感,感伤物是人非人生短暂,报国无门,功名难就,等等。务必要弄清楚词的具体含义,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如此学生方能使用自如,减少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3.加强鉴赏术语的记忆与使用。诗歌鉴赏中常用的术语实则不多,学生学习与使用了三年,在考试中仍错误频出。用错的关键在于对该种手法的使用对象、使用范围等不清晰,对如何去分析手法的思路、步骤仍是一团乱麻。因此,对学生易混淆的,出专题强化训练,以突破学生知识能力的弱点。
(六)针对学情,做有效指导。学生扎实训练,教师要认真评改,归纳问题,从学生困惑的问题出发,指明提升的办法,从而做到具体有效的指导,真正提升学生的得分。须避免那种只让学生做再对着答案讲评的做法。每次写诗歌鉴赏题,学生都扎扎实实地训练,写完之后学生先分组讨论,本组讨论个人有疑问的地方,找出答案来源,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汇总交给老师,由老师来讲评,这样更有针对性,学生提升得更快。
总之,既要避免狂轰滥炸式的题海战术,又要注意避免一味搞“套路”。归根结底,还是应扎扎实实地从提升学生的解读与分析能力入手,才能更好地应对古诗词阅读。
【作者简介】黄丽娟,大学本科学历,广西百色民族高级中学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聘为广西高中新课程改革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
(责编 刘 影)
【关键词】高考改革 高中古诗 阅读方法 初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B-0042-03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诗词又是其中的珍品。诗词很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丰富的情感,充分表现了炎黄子孙高超的智慧。当前,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已经到来,高考改革重视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面对新形势,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带领高中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歌含义,真正读懂古代诗词。
一、高中生鉴赏古诗词存在的主要问题
古诗鉴赏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但是现在的高中生基本读不懂古诗。以我们学校组织的一次高三测试情况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①山水郎②,天教散漫与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卷,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②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
14.以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词开门见山地表达出词人不乐尘世、留恋山水自然的生活态度。
B.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傲然之情溢于言表。
C.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上天批准的,可以看出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
D.“几曾着眼看侯王”句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也是词人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
E.这首词语言含蓄蕴藉,风格诙谐风趣,想象力丰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15.从诗歌的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诗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6 分)
从考生答题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解读诗词文本的能力弱。这首词是词人从京师返回洛阳后所作,一开篇,词人便展开了超越现实的奇妙构思,将人世间至清至洁的风、雨、云、月、梅一一呈现,上片词人口出狂言,说自己是天宫里掌管名山大川的官员,天帝派自己支配风雨。下片写词人喜欢作万首诗,饮千觞酒,连“玉楼金阙”都懒得归去,宁愿醉酒插梅花,不愿正眼看王侯将相。此诗表现了词人热爱自然、傲视权贵的高洁品质。
但学生却理解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功利、荣华的不屑与厌弃,而对山水闲适生活的沉醉与追求,以及生活随意,内心狂放不羁,只进行了概括,没有分析。
(二)忽视标题、注释之中隐含的信息。标题很重要,它往往对诗歌描写的事件、情感、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明显的提示,有些题目干脆直接点明中心。因此,揣摩明白了题目,大体上也就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如这首词的标题“西都”,表明这首词作于西都洛阳。再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我们从题目就很容易掌握了诗歌内容所描写的时间是月夜,情感焦点是“忆”,人物关系是“舍弟”,我们通过标题就清楚明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是思念。
注释是值得考生认真考究的地方,它常常给读者以答题方面的启示。比如通过对大背景、大时代的介绍,让读者自然而然地领略诗词本身蕴含的感情基调或思想内容;通过对作者的介绍来让读者大致判断出诗歌或现实或浪漫,或豪放或婉约的文学风格。这首词注释关于“清都”“山水郎”的注释,就是暗示这首词笔法独特,极尽浪漫主义手法。
(三)断章取义,缺乏整体阅读意识。有些考生在阅读诗歌时,不能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找出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就直接解析,不能结合全诗来理解,往往得出错误结论。如仅仅抓住尾联中的“玉楼金阙慵归去”,推断出作者“不喜欢尘世之物,很高傲”,实际上这首词并无高傲之意。
(四)经验主义,生搬硬套。部分考生不對诗歌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一味借着老师、参考书等给的“解题秘籍”或是自己的做题经验来解题,往往生搬硬套,错漏百出。如“累奏留云借月章”一句,见到“月”就想到“思乡”,将之解读为“累了就在月光下,想念远方的亲人”。
(五)读题能力较弱,答题不规范。题目问的是“从诗歌的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诗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部分同学审题不清,没有注意立足于词的后两句进行分析,而是对整首词进行分析;部分同学不明确题意,没意识到在诗词中所讲的句是指一个标点符号所分割的部分,而不是一个句号所分割的部分。在赏析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同学从“诗万首,酒千觞”开始分析;部分同学因为阅读和答题速度慢,没有完成答题。
(六)语言组织、表述能力弱。评卷过程中,发现不少考生并不是读不懂诗歌,而是不能将答案有序地组织好,用准确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有的扣题回答意识不浓;有的表述模糊,不具体;有的词语储备不足;有的堆砌术语,术语与分析不挂钩,如“诗人运用了象征、夸张、反问的手法,体现了作者高洁的品性”。
二、对策
(一)读懂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阅读古诗词的关键。每首古诗词都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文学其实就是人学,古诗是古代人写的,诗人所处的时代,跟现代距离遥远,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生际遇千差万别,因此高中生理解古代士大夫们的思想、理念有一定的困难,对古诗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方面的理解有障碍,甚至完全读不懂古诗,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那么,阅读古诗的“密码”在哪里呢?我们得到诗歌的源头去寻找,诗歌的特点是“诗言志”。一诗一词总关情,上古即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所有的古诗都会表达出诗人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诗人或忧国伤时,如杜甫《春望》;或抒建功报国之情,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或思乡怀人,如高适的《除夜作》;或写生活杂感,如黄景仁的《杂感》;或长亭送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思想情感异彩纷呈。
古人有情感,高中生也有情感,而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他们都拥有喜怒哀乐。古人写诗需要有情感,他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高中生读诗也需要情感,需要深入解读文本,获得个人独特的体验,与诗人情感产生交集,迸发出火花。若所写之景,所托之物是暖色調,则表达喜乐之情;是冷色调,则表达哀愁之情。这样判断,高中生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就可以完全打通了,高中生就能迈出关键的一步,走进入诗词的核心,对诗词展开语言、技巧、内容、形象方面的分析了。
(二)弄清诗歌的题材类别,是读懂古诗词主旨的捷径。中国古代诗歌题材多样,风格各异,内容多姿多彩,倘若了解了它们各自的风格,就无异于找到了一条读懂古诗的捷径。
写景抒情诗的特点是言简意丰,含蓄隽永。常常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或表达自己对某种景物的喜爱,或表明自己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或抒发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如苏轼的《东栏梨花》,就是写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暗示盛极将衰,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怀古诗的特点是诗人对历史发出感慨,或借古伤今,或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如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在昔盛今衰的悲慨中表达出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 。
思乡怀人诗的特点是触景生情,见到月亮就伤心,看到花落就掉泪,听到雨打芭蕉声就思亲,几乎所有的景物都被诗人赋予了感情的色彩,诗中弥漫着孤独、寂寞、愁苦、伤感、忧郁的情怀,是天涯游子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芳草地。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运用白描的手法把一个天涯游子的淡淡的孤独和忧伤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是将审美的目光投向山水田园,歌颂田园生活,描写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表达了远离尘世、躬耕原野、物我两忘、隐逸避世的思想。这类题材的诗歌艺术成就很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风格清新质朴。如王维的《山居即事》,描写松茂鹤多,来访者少,山居环境幽静,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作者闲适的心情。
边塞诗主要写唐代边疆的战争生活,这类诗或描写雄浑绮丽的塞外风光,或描写战争环境的极端艰苦,或描写戍边军人英勇杀敌的场景,或描写边境苍凉的月色,或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如杨炯的《从军行》,就是抒发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在中国古代诗词的历史长河中,送别诗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其作品数量众多,内容非常丰富,对送别的情景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表达了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这种情怀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谱写了永恒不变的离歌。
……
阅读古诗词,我们从题材类别入手,便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主旨。
(三)把握表达技巧,是打通古诗词脉络的必由之路。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
从表达方式看,古诗通常会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手法,在不同题材类别中,各有所侧重。
从抒情手法看,古诗词或直抒胸臆,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抒发美好的愿望;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先以“落花”这一哀景衬托诗人因孤独而产生的哀愁,再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愁,看到燕子成双成对自由自在地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或托物言志,如杜荀鹤的《小松》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低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或运用典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了赤壁之战的典故;或借古讽今,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在烟雨迷蒙的春色之中,渗透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盛衰的感慨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
从表现手法看,古诗词是运用想象、象征、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虚实相生、欲扬先抑、动静结合等手法的典范。
从行文结构看,古诗词善于运用承上启下、衔接、铺垫、照应等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古诗喜欢采用比兴、对比、拟人、夸张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四)掌握并灵活运用答题模型,是阅读诗词的法宝。古诗鉴赏题是语文高考中最难啃的硬骨头。高中生要想在这道题上获取高分乃至满分,必须细化考点,掌握各种指向的答题模型,结合具体文本灵活运用,并展开针对性的分类训练,才能脱颖而出,笑傲考场。
古代诗词鉴赏主要有以下七种规范的答题模型:
1.意境题:画面+特点分析+思想感情
2.技巧题:技巧+阐析+意境+思想感情
3.语言题:特色+分析+思想感情
4.炼字题:含义+修辞+意境+思想感情
5.诗眼题:主旨作用+分析主旨作用+结构作用+分析结构作用
6.情感题:思想感情+意象分析+意境+主要写法+情感
7.形象题:概括性格+意象分析+情感
(五)培养高中生规范的答题意识。具体如下:
1.答案分层、分点、扣题作答、文面整洁。每一个题目根据所给的分数来分点答题,比如 6 分的题要分 3 点来回答,4 分的题分两点来回答。
2.表述清晰准确,增分的关键。理解再对,表述不清,足以将原先的优势毁去一半。表述得“雅”需要时间的打磨,而“信”与“达”需要尽量做到。学生表述不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词汇量不足,在讲解诗歌时,将一些常用答题术语让学生做积累,比如评价思想感情类的: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感,感伤物是人非人生短暂,报国无门,功名难就,等等。务必要弄清楚词的具体含义,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如此学生方能使用自如,减少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3.加强鉴赏术语的记忆与使用。诗歌鉴赏中常用的术语实则不多,学生学习与使用了三年,在考试中仍错误频出。用错的关键在于对该种手法的使用对象、使用范围等不清晰,对如何去分析手法的思路、步骤仍是一团乱麻。因此,对学生易混淆的,出专题强化训练,以突破学生知识能力的弱点。
(六)针对学情,做有效指导。学生扎实训练,教师要认真评改,归纳问题,从学生困惑的问题出发,指明提升的办法,从而做到具体有效的指导,真正提升学生的得分。须避免那种只让学生做再对着答案讲评的做法。每次写诗歌鉴赏题,学生都扎扎实实地训练,写完之后学生先分组讨论,本组讨论个人有疑问的地方,找出答案来源,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汇总交给老师,由老师来讲评,这样更有针对性,学生提升得更快。
总之,既要避免狂轰滥炸式的题海战术,又要注意避免一味搞“套路”。归根结底,还是应扎扎实实地从提升学生的解读与分析能力入手,才能更好地应对古诗词阅读。
【作者简介】黄丽娟,大学本科学历,广西百色民族高级中学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聘为广西高中新课程改革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