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炒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及对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来源 :中国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gu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菊花炒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对保肝药效影响来揭示菊花炮制机制.采用UPLC-Q-TOF-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对菊花炒制前后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借助Progenesis QI,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分析和t检验,寻找显著变化的差异性成分.再结合药效学实验研究生、炒菊花对CCl4所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根据质谱数据分析鉴定出生、炒菊花中共28个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与有机酸类成分,其中木犀草素、芹菜素和木犀草苷等13个成分炒制后显著升高,绿原酸、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和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等7个成分炒制后显著降低.通过主成分分析,菊花生品与菊花炒制品明显分为2类,说明生、炒菊花质量存在内在差异.小鼠肝损伤保护实验结果显示,生、炒菊花高、中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肝损伤小鼠的AST,ALT和MDA含量,升高SOD水平;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生、炒菊花可以通过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脂肪变性,修复损伤肝细胞来保护肝脏.该研究结果表明菊花炒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明显,生、炒菊花对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并且在设置的高、中、低剂量范围内,生、炒菊花保肝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实验研究结果为菊花炒制机制和临床合理选择炮制品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本论文对中药太白米大鳞茎中的甾体生物碱甙类成分进行了研究,并对甾体化合物的研究概况作了简要综述。 采用试管预试法、薄层层析预试法对秦岭太白山产的太白米的茎叶、大鳞茎、小鳞茎三部分作了化学成分的系统预试,初步确定太白米中含有生物碱、皂甙、黄酮、强心甙、内酯香豆素、萜类、甾体、有机酸、挥发油、鞣质、氨基酸、多肽及糖类等,且各成分的含量在植物不同部位有差异。 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大孔树脂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