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民银行10月9日与欧洲央行签署了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的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与最具影响力的外国央行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
在央行宣布和欧洲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在经历了4个月的横盘后升值0.21%,突破6.11关口,创下2013年内最大的单日升值幅度,接下来又在16日最高触及6.0966,创下历史新高。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甚高。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一方面要存在真实的境外人民币需求;另一方面需要保持稳定的人民币供给,并且尽量减小其对国内货币政策的扰动。于是在资本账户开放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央行间的货币互换进行人民币输出,鼓励境外机构使用人民币,成为首选途径。
金融稳定功能欠缺
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是指用某一额度的本币以一定汇率与其他央行发行的货币进行交换,同时约定在一段时间后,以相同汇率再将这些货币相互换回。由于对交易的期限和汇率进行了约定,因此这一举措不会对国际外汇市场的相关货币汇率造成影响。
央行从事国际货币合作事务的有关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指出,签订协议只是互相授予额度,并非立即执行货币互换的交易,各国央行可以根据需求随时提出互换申请。而到目前为止,人民银行与诸多国家签订的协议额度仍未用满。
一般而言,央行互换是为了在紧急关头为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因此多数情况下都以美联储为交易对手换取美元。例如在2009年4月,美联储曾与欧洲、日本、瑞士、英国、加拿大等世界主要央行签订总额为287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称为“临时美元流动性互换机制”,并在2011年到期后由于爱尔兰出现流动性风险而进行了展期。
在欧债危机导致欧元区流动性紧张的关头,欧洲央行曾经动用这笔美元对希腊进行援助。这一互换协议避免了欧洲央行在国际外汇市场购买美元的行为,避免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影响。而美联储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作用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同时实现0.5%的互换利率收益,可谓一举多得。
中国参与的诸多货币互换协议中,东盟与中日韩的“10+3”框架下的区域货币合作具有最明显的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保持短期流动性的功能。这一多边化协议在2013年将总规模扩大至2400亿美元。
不过遗憾的是,这一协议还是没有脱离美元出资的基础。“对于这些本地区的央行而言,和中国进行货币互换,只能算是搭上了人民币升值和国际化的便车。”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对本刊记者称,“即便在本地区内,人民币也还不具有紧急流动性支援的作用。”
结算与投资货币地位提升
截至本次中欧货币互换协议,中国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已经超过2.5万亿元。而这些央行之所以愿意持有人民币,更主要是缘于在民间逐步萌发的人民币需求。
上述央行人士对本刊记者举例介绍称,在2013年初,曾经与中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安排的韩国央行向该国商业银行发放了一笔6200万元人民币贷款,这笔资金被继续贷给韩国企业,在进口中国货物和对华直接投资中作为结算货币使用,最终回流入中国。此举不仅使得中韩两国企业获得稳定融资,且减少了外汇风险敞口和交易成本。
另外,境外投资者要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同样需要借助于央行货币互换的窗口。“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限额开放QFII以及外国央行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组合已经成为了常见的运作模式。
中国央行在2013年6月与英国央行签署了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00亿英镑)的中英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而在10月15日,中英国政府发表声明表示,中国批准英国伦敦加入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计划,同时授予伦敦投资者最高800亿元人民币的配额,用于投资中国大陆的金融市场。作为交换条件,英国政府则同意在伦敦进行人民币结算和清算,并同意就允许中资银行在英国设立批发业务部门开始展开谈判,为人民币在英国使用铺平道路。
对于外国央行已经实际向中国央行申请执行交换了多少人民币,上述人民银行人士称暂时还不予以公布。不过2013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曾透露,在2013年上半年,境外货币当局共动用了93.2亿元人民币,对促进双边贸易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刘东亮认为,外国央行交换的人民币除去已经通过投资和贸易回流国内的仍然较小,其余的绝大部分则沉淀在了当地,这实际上是积累了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规模,这同样是人民币在海外使用的条件之一。在资本账户尚未开放之际。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可以促进人民币在境外市场的使用,有利于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通过货币互换既可以稳定地输出人民币,又可以避免资本账户开放导致的资本进出波动剧烈的风险。”刘东亮说。“私人部门之间的资本项目兑换需求,一定程度上间接地通过央行之间的交易得到了满足。”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与亚洲国家中央银行的双边合作领域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人民银行与东盟国家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折合人民币逾1.4万亿元。中国与越南、老挝等两国签署了双边结算合作协议,并授权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提供人民币清算服务。在收效方面,2009年至2013年6月末,中国与东盟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过1.12万亿元,数量逐年增加。此外,人民币与马来西亚林吉特、泰国泰铢已经实现了直接交易。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也保持了较快发展。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年累计办理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2.94万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2.06万亿元,占同期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的8.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截至2012年末,与境内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境外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数目达206个,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收1.3万亿元,实付1.57万亿元,净流出2691.7亿元,收付比由2011年的1:1.7升至1:1.2,构成了离岸人民币的另一主要来源。
直接投资方面,2013年上半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结算金额1834.9亿元,其中,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219.6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1615.3亿元。
升值成为代价
当然,在短期内,人民币还不具有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采用人民币结算则意味着外国企业需要承担人民币汇率风险。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持有离岸人民币以及采用人民币结算才会有吸引力呢?如果存在稳定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大大地降低汇兑风险,或许是一个选择。
巧合的是,就在人民银行宣布和欧洲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即期汇率在经历了4个月的横盘后再度开始升值。人民币对美元的即期价格在10月14日上升0.21%突破6.11关口,创下2013年内最大的单日升值幅度,接下来又在16日最高触及6.0966,创下历史新高。对于境外贸易企业和投资者而言,人民币稳定升值预期仍未被打破。
众多外汇交易员表示,9月份场内不断有大行堆积外汇买盘,人民币抛压沉重,有效抑制了即期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与此同时,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从6.17升至6.14。进入10月份以来,大行的人民币卖盘大幅减少,而中间价则维持稳定。“这样一来,中间价和即期价格的差距明显收窄,更有利于中间价发挥指导作用。”刘东亮说。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截至2013年8月末,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外汇资产增加了1.42万亿元;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的外汇储备达到3.66万亿美元,在第三季度内猛增1600亿美元。
不难看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取得的进展,一直都伴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而如果脱离了人民币稳定升值的基础,跨境使用是否还会有强劲的需求前景并不明朗。在这一前提下,人民币升值恐怕不会就此终止。
在央行宣布和欧洲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在经历了4个月的横盘后升值0.21%,突破6.11关口,创下2013年内最大的单日升值幅度,接下来又在16日最高触及6.0966,创下历史新高。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甚高。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一方面要存在真实的境外人民币需求;另一方面需要保持稳定的人民币供给,并且尽量减小其对国内货币政策的扰动。于是在资本账户开放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央行间的货币互换进行人民币输出,鼓励境外机构使用人民币,成为首选途径。
金融稳定功能欠缺
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是指用某一额度的本币以一定汇率与其他央行发行的货币进行交换,同时约定在一段时间后,以相同汇率再将这些货币相互换回。由于对交易的期限和汇率进行了约定,因此这一举措不会对国际外汇市场的相关货币汇率造成影响。
央行从事国际货币合作事务的有关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指出,签订协议只是互相授予额度,并非立即执行货币互换的交易,各国央行可以根据需求随时提出互换申请。而到目前为止,人民银行与诸多国家签订的协议额度仍未用满。
一般而言,央行互换是为了在紧急关头为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因此多数情况下都以美联储为交易对手换取美元。例如在2009年4月,美联储曾与欧洲、日本、瑞士、英国、加拿大等世界主要央行签订总额为287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称为“临时美元流动性互换机制”,并在2011年到期后由于爱尔兰出现流动性风险而进行了展期。
在欧债危机导致欧元区流动性紧张的关头,欧洲央行曾经动用这笔美元对希腊进行援助。这一互换协议避免了欧洲央行在国际外汇市场购买美元的行为,避免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影响。而美联储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作用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同时实现0.5%的互换利率收益,可谓一举多得。
中国参与的诸多货币互换协议中,东盟与中日韩的“10+3”框架下的区域货币合作具有最明显的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保持短期流动性的功能。这一多边化协议在2013年将总规模扩大至2400亿美元。
不过遗憾的是,这一协议还是没有脱离美元出资的基础。“对于这些本地区的央行而言,和中国进行货币互换,只能算是搭上了人民币升值和国际化的便车。”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对本刊记者称,“即便在本地区内,人民币也还不具有紧急流动性支援的作用。”
结算与投资货币地位提升
截至本次中欧货币互换协议,中国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已经超过2.5万亿元。而这些央行之所以愿意持有人民币,更主要是缘于在民间逐步萌发的人民币需求。
上述央行人士对本刊记者举例介绍称,在2013年初,曾经与中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安排的韩国央行向该国商业银行发放了一笔6200万元人民币贷款,这笔资金被继续贷给韩国企业,在进口中国货物和对华直接投资中作为结算货币使用,最终回流入中国。此举不仅使得中韩两国企业获得稳定融资,且减少了外汇风险敞口和交易成本。
另外,境外投资者要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同样需要借助于央行货币互换的窗口。“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限额开放QFII以及外国央行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组合已经成为了常见的运作模式。
中国央行在2013年6月与英国央行签署了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00亿英镑)的中英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而在10月15日,中英国政府发表声明表示,中国批准英国伦敦加入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计划,同时授予伦敦投资者最高800亿元人民币的配额,用于投资中国大陆的金融市场。作为交换条件,英国政府则同意在伦敦进行人民币结算和清算,并同意就允许中资银行在英国设立批发业务部门开始展开谈判,为人民币在英国使用铺平道路。
对于外国央行已经实际向中国央行申请执行交换了多少人民币,上述人民银行人士称暂时还不予以公布。不过2013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曾透露,在2013年上半年,境外货币当局共动用了93.2亿元人民币,对促进双边贸易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刘东亮认为,外国央行交换的人民币除去已经通过投资和贸易回流国内的仍然较小,其余的绝大部分则沉淀在了当地,这实际上是积累了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规模,这同样是人民币在海外使用的条件之一。在资本账户尚未开放之际。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可以促进人民币在境外市场的使用,有利于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通过货币互换既可以稳定地输出人民币,又可以避免资本账户开放导致的资本进出波动剧烈的风险。”刘东亮说。“私人部门之间的资本项目兑换需求,一定程度上间接地通过央行之间的交易得到了满足。”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与亚洲国家中央银行的双边合作领域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人民银行与东盟国家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折合人民币逾1.4万亿元。中国与越南、老挝等两国签署了双边结算合作协议,并授权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提供人民币清算服务。在收效方面,2009年至2013年6月末,中国与东盟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过1.12万亿元,数量逐年增加。此外,人民币与马来西亚林吉特、泰国泰铢已经实现了直接交易。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也保持了较快发展。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年累计办理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2.94万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2.06万亿元,占同期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的8.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截至2012年末,与境内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境外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数目达206个,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收1.3万亿元,实付1.57万亿元,净流出2691.7亿元,收付比由2011年的1:1.7升至1:1.2,构成了离岸人民币的另一主要来源。
直接投资方面,2013年上半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结算金额1834.9亿元,其中,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219.6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1615.3亿元。
升值成为代价
当然,在短期内,人民币还不具有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采用人民币结算则意味着外国企业需要承担人民币汇率风险。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持有离岸人民币以及采用人民币结算才会有吸引力呢?如果存在稳定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大大地降低汇兑风险,或许是一个选择。
巧合的是,就在人民银行宣布和欧洲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即期汇率在经历了4个月的横盘后再度开始升值。人民币对美元的即期价格在10月14日上升0.21%突破6.11关口,创下2013年内最大的单日升值幅度,接下来又在16日最高触及6.0966,创下历史新高。对于境外贸易企业和投资者而言,人民币稳定升值预期仍未被打破。
众多外汇交易员表示,9月份场内不断有大行堆积外汇买盘,人民币抛压沉重,有效抑制了即期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与此同时,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从6.17升至6.14。进入10月份以来,大行的人民币卖盘大幅减少,而中间价则维持稳定。“这样一来,中间价和即期价格的差距明显收窄,更有利于中间价发挥指导作用。”刘东亮说。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截至2013年8月末,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外汇资产增加了1.42万亿元;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的外汇储备达到3.66万亿美元,在第三季度内猛增1600亿美元。
不难看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取得的进展,一直都伴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而如果脱离了人民币稳定升值的基础,跨境使用是否还会有强劲的需求前景并不明朗。在这一前提下,人民币升值恐怕不会就此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