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女生节”这个日子,是我的母校山东大学1986年倒腾出来的。发起的动机,源于“高校女生不愿称自己为妇女,但又不想放弃女性节日的特权”。
咦!“妇女”这个词怎么了?
新媒體的认定里,“女生”是朝气蓬勃的代言,“妇女”则是人老珠黄的象征。大姑娘给小朋友让座,家长一句“快谢谢阿姨”,瞬间带来上亿点伤害,若称“姐姐”,则喜笑颜开。呵呵!“妇”之一字,仿佛就是“粗鄙”“毫无魅力”的承载。称自己是妇女,似乎就离不修边幅不远了。
这样的刻板印象,恰恰需要“妇女节”所倡导的独立精神来匡正。
妇女节源自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劳动妇女罢工游行集会,要求男女同工同酬等等权利。作为女权运动的纪念,这个日子也是为了警醒我们,权利的争取不容易,是为了告知我们,每位女性,都应该做独立的自己。
可能有男人要抗议,我们又没把你们关在家里,还宠着你们,当女神一样供着,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甚至不止一次听到男人们委屈地说,“这年头怎么没有男人节?设个8月3日男人节吧。男人多不容易啊,买房子买车养家……”
不能忽视的是,在一些地方,女童不能享受读书的权利,女人不能有同桌吃饭的权利,甚至胎儿因为她的性别,就要被剥夺出生的权利。贞操观、就业权、教育权、财产权、生存权、社会舆论,哪一条不是女性在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我们今天享受着的,是无数先驱者们奋斗得来的结果。
“女生节”本身并没有问题。“女生节”的问题在于,从一开始,它就是在给年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某种虚幻的优先权,它并非“妇女节”的“预热”,而是来自于一个认知:只要你年轻漂亮,就可以获得超过年长同性多年奋斗获得的权利。这样的认知,根本就是一个男性的视角。以这种要求来塑造女性的男人们,别忘了,当女人们努力完成性别期待的时候,男人们恐怕也得吞下自己的眼泪,成为男性刻板印象的受害者。
咦!“妇女”这个词怎么了?
新媒體的认定里,“女生”是朝气蓬勃的代言,“妇女”则是人老珠黄的象征。大姑娘给小朋友让座,家长一句“快谢谢阿姨”,瞬间带来上亿点伤害,若称“姐姐”,则喜笑颜开。呵呵!“妇”之一字,仿佛就是“粗鄙”“毫无魅力”的承载。称自己是妇女,似乎就离不修边幅不远了。
这样的刻板印象,恰恰需要“妇女节”所倡导的独立精神来匡正。
妇女节源自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劳动妇女罢工游行集会,要求男女同工同酬等等权利。作为女权运动的纪念,这个日子也是为了警醒我们,权利的争取不容易,是为了告知我们,每位女性,都应该做独立的自己。
可能有男人要抗议,我们又没把你们关在家里,还宠着你们,当女神一样供着,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甚至不止一次听到男人们委屈地说,“这年头怎么没有男人节?设个8月3日男人节吧。男人多不容易啊,买房子买车养家……”
不能忽视的是,在一些地方,女童不能享受读书的权利,女人不能有同桌吃饭的权利,甚至胎儿因为她的性别,就要被剥夺出生的权利。贞操观、就业权、教育权、财产权、生存权、社会舆论,哪一条不是女性在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我们今天享受着的,是无数先驱者们奋斗得来的结果。
“女生节”本身并没有问题。“女生节”的问题在于,从一开始,它就是在给年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某种虚幻的优先权,它并非“妇女节”的“预热”,而是来自于一个认知:只要你年轻漂亮,就可以获得超过年长同性多年奋斗获得的权利。这样的认知,根本就是一个男性的视角。以这种要求来塑造女性的男人们,别忘了,当女人们努力完成性别期待的时候,男人们恐怕也得吞下自己的眼泪,成为男性刻板印象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