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纲要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纲要课教学的状况调查与分析有助于提高纲要课本身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育整体提升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南充高校纲要课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多数高校的纲要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课堂教学状况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建议澄清纲要课教学中的基本问题,明确纲要课的目标,多形式教学,做到纲要课专职教师的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纲要课;现状;调查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的党中央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同时,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青年大学生当前面临着比我们想像中更多的政治思想潮流、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思想日益开放活跃。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青年学生纲要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调查的初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 “纲要”课)自2006年秋开设以来,全国各大高校不断地积极探索纲要课的教学,也提出了许多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关注和学习。通过周期半年的调查我们得出初步的结论是尽管大部分同学对现有开设的纲要课总体还是很满意的,但问题依然还大量存在。长期这样下去会导致原有的大部分学生可能对纲要课教学由赞赏到冷漠的感受,失去愿意认真学习 “纲要”课的态度。当然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失去了教学的激情,使得教学大打折扣,很难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层次,也就难以把握好讲课的深度,最终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旦同学们对纲要课兴趣下降,很有可能造成青年学生难以区分正确社会价值取向,甚至误入歧途;使得一些蓄意使坏的人乘虚而入,比如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很大程度歪曲了历史事实,扭曲党的价值观等。
为此我们选取川东北地区的几所高校进行了一次纲要课的发展现状调查,针对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回收率达97.2%,同时走访20多名高校纲要课专职教师。希望在这些客观的数据的调查中,能带给高校纲要课的教学新思路,为高校今后的纲要课提供索引。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这次调查基于纲要课开设10年以来的成效,希望能够详细的了解到纲要课开设效果的反馈,同时希望进一步将这些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梳理,揭示纲要课教学的内在规律以及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关系,以推进纲要课的教学水准,提升专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对纲要课的热情。
(二)调查时间与方式
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为主要方式,于 2017 年前半年在川东北地区的几所高校进行了一次纲要课的发展现状调查,针对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回收率达97.2%,同时走访20多名高校纲要课专职教师。
(三)调查内容
针对 “高校学生对纲要课的兴趣、对纲要课老师的满意程度和高校纲要课课堂的状况、对高校纲要课教学将来的期望等三大方面的内容,一共设置 31可以单多选的主观题和一道客观题,分不同专业同学们自由做出选择。同时对纲要课老师进行简短的沟通了解。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情况如下:
(一)关于学习 “纲要”课的收获与兴趣,学生回答情况如下:
通过“纲要”课的学习,有41%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纲要课有兴趣,有35%的学生认为自己兴趣不大;有 28%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到了纲要课以外的知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国情有了一定的认识;有51%的学生认为自己学的很少。从数据上看纲要课总体来说有成效的比率还是很大的。
(二)关于对纲要课老师的满意程度,学生回答情况如下:
对纲要课教师的满意程度来看有52%的同学是对纲要课老师是满意的,有35%的同学认为纲要课老师总体是不错的,只有8%的同学不太满意,还有5%的同学是不满意的。
从表2不难看出同学们对纲要课老师的满意程度是乐观的,那么这种乐观是不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一种表象。
(三)在调查对高校纲要课教学将来的期望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希望纲要课走出课堂,希望多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使自己更加信服。其中希望实践的占87%,不太想实践的9%。
四、结论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纲要课存在以下几点困惑。
(一)同學们普遍认为纲要课内容多,很难抓住其核心,变化多样难把握其内在联系,对纲要课缺乏兴趣表现出一种很厌烦;
(二)通过对同学们调查、走访也不同程度反映出纲要课老师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老师将纲要课强烈的政治化过于死板化、政论化、口号化;部分老师典型的知识化导致单一的历史化;还有一部分老师为了课堂的气氛将纲要课严重生活化,将纲要课变成了故事会、电影院以及心灵鸡汤;
(三)突出表现出来的问题是老师们没有澄清在纲要课教学中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逻辑以及教学方法等基本问题;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纲要课的专职教师大多要不是纯粹的历史教师,要不就是历史知识比较薄弱的其他专业的思政老师,专门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的老师极少。
五、思考与建议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文章提出一些具有建设的措施,希望为纲要课的教学有所启发。
(一)纲要课专职教师的关键
首先,作为纲要课专职教师必须具备充足的历史知识背景,只有这样才可能将纲要课讲的透彻、清晰,当然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也不足以具备纲要课专职老师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必须拥有思政教育的政治高度和觉悟,只有这样才可能具备一个真正高校纲要课教师所具备的素质。
其次,教师要在教材与学生搭建起思想的桥梁,将思想信息流转和疏通。深度研究教材,提炼教材的理论主题,全面研究学生,提炼当代青年学生成长轨迹,形成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材研究+学生成长轨迹。 再次,一些高校培养纲要专业人才时存在一定误区,这对纲要课专职老师的培养出现偏差有一定的影响。如有一部分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一味的下设在历史学院,缺乏敏锐的政治感。即使有的高校下设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但也是一味的思政教育,缺乏更为系统的历史知识的传授。这种显现映射到纲要课教学时不免出现一些问题。
(二)澄清纲要课教学中的基本问题
作为纲要课专职教师,首先,必须深刻的认识到纲要课的性质,认识到纲要课区别于单纯的历史学以及思政专业课的特殊之处;其次,明确教学的理念认清纲要课作用;之后,清晰教学的目标“四个选择”;最后,选择适当科学的教学方法,将纲要课的政治性、学术性、生活性进行有效的结合,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灌输、论证、建构”,强调国家本位,价值逻辑,依据学术本位,科学逻辑,构建学生自身的个体本位及生活逻辑,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使纲要课有新的生机,使纲要课的基本问题更好的阐述。
(三)明确纲要课的目标
纲要课专职教师要明确我们开纲要课的目标。纲要课开设是希望通过学习使青年学生在认可“四个选择”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一种正确的信仰。这就要求纲要课老师充分挖掘纲要课的深度,积累纲要课生活的厚度使纲要课植根于生活中;再通过理论深度的高度归纳使生活中厚度有一种可圈可点的系统性;最后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将系统化的东西有了方向性,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信仰。
(四)多形式教学
首先,“纲要”课的任课教师应该加强师生互动,形成教师、学生、教材三维的互动的教育平台。一方面,通过历史短剧的表现,来更好的理解那段历史。如,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表演五四运动、西安事變、重庆谈判等历史事件,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增加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辩论或演讲的方式来阐述一些民族精神或爱国精神。如,可以对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进行一场演讲,让大家畅所欲言,积极发表看法,在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长征精神,类似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对现实的意义。还有,以问题为导向对一些有争论性的观点进行整理分析,引导学生展开探讨。
其次,强化对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以及对这门课的理解,推荐学生去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尽可能多的提供书目,使学生有书可读,从而引导学生培养读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己的精神境界。总之,推荐阅读资料、培养阅读兴趣、进行阅读监督应该 “三管齐下”,使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外,阅读丰富的课外资料。
再次,充分利用当地思想教育资源,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更加信服。针对“纲要”课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以及学生反映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不足的问题,应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丰富研究性教学。例如,四川地区拥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红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邓小平故居、朱德故居、陈毅故居、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红色资源。这些社会实践资源既能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高科技的发展成就。学校应组织学生多进行三下乡活动、夏令营活动,主要考察地方集中在红色景点;大学生利用暑假、寒假等假期去本省或全国的红色资源去考察;,体会当时的生活不易以及革命的艰辛,劝诫我们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兴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创新运用研究———基于重庆理工大学 “青年红色根据地”网络建设工作[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11):98——101.
[2]胡万庆,刘大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4):100.
[3]邵艳梅,杨洲,崔艳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实效性初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4]张北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研究性教学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2013 (11).
[5]崔军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特色教学[J]教育评论,2014(1).
[6] 王宪明.中国近现代史的性质、特质与主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7]樊建武,廖启云.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4).
[8] 宋进.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綱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关键词】:纲要课;现状;调查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的党中央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同时,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青年大学生当前面临着比我们想像中更多的政治思想潮流、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思想日益开放活跃。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青年学生纲要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调查的初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 “纲要”课)自2006年秋开设以来,全国各大高校不断地积极探索纲要课的教学,也提出了许多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关注和学习。通过周期半年的调查我们得出初步的结论是尽管大部分同学对现有开设的纲要课总体还是很满意的,但问题依然还大量存在。长期这样下去会导致原有的大部分学生可能对纲要课教学由赞赏到冷漠的感受,失去愿意认真学习 “纲要”课的态度。当然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失去了教学的激情,使得教学大打折扣,很难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层次,也就难以把握好讲课的深度,最终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旦同学们对纲要课兴趣下降,很有可能造成青年学生难以区分正确社会价值取向,甚至误入歧途;使得一些蓄意使坏的人乘虚而入,比如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很大程度歪曲了历史事实,扭曲党的价值观等。
为此我们选取川东北地区的几所高校进行了一次纲要课的发展现状调查,针对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回收率达97.2%,同时走访20多名高校纲要课专职教师。希望在这些客观的数据的调查中,能带给高校纲要课的教学新思路,为高校今后的纲要课提供索引。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这次调查基于纲要课开设10年以来的成效,希望能够详细的了解到纲要课开设效果的反馈,同时希望进一步将这些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梳理,揭示纲要课教学的内在规律以及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关系,以推进纲要课的教学水准,提升专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对纲要课的热情。
(二)调查时间与方式
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为主要方式,于 2017 年前半年在川东北地区的几所高校进行了一次纲要课的发展现状调查,针对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回收率达97.2%,同时走访20多名高校纲要课专职教师。
(三)调查内容
针对 “高校学生对纲要课的兴趣、对纲要课老师的满意程度和高校纲要课课堂的状况、对高校纲要课教学将来的期望等三大方面的内容,一共设置 31可以单多选的主观题和一道客观题,分不同专业同学们自由做出选择。同时对纲要课老师进行简短的沟通了解。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情况如下:
(一)关于学习 “纲要”课的收获与兴趣,学生回答情况如下:
通过“纲要”课的学习,有41%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纲要课有兴趣,有35%的学生认为自己兴趣不大;有 28%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到了纲要课以外的知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国情有了一定的认识;有51%的学生认为自己学的很少。从数据上看纲要课总体来说有成效的比率还是很大的。
(二)关于对纲要课老师的满意程度,学生回答情况如下:
对纲要课教师的满意程度来看有52%的同学是对纲要课老师是满意的,有35%的同学认为纲要课老师总体是不错的,只有8%的同学不太满意,还有5%的同学是不满意的。
从表2不难看出同学们对纲要课老师的满意程度是乐观的,那么这种乐观是不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一种表象。
(三)在调查对高校纲要课教学将来的期望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希望纲要课走出课堂,希望多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使自己更加信服。其中希望实践的占87%,不太想实践的9%。
四、结论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纲要课存在以下几点困惑。
(一)同學们普遍认为纲要课内容多,很难抓住其核心,变化多样难把握其内在联系,对纲要课缺乏兴趣表现出一种很厌烦;
(二)通过对同学们调查、走访也不同程度反映出纲要课老师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老师将纲要课强烈的政治化过于死板化、政论化、口号化;部分老师典型的知识化导致单一的历史化;还有一部分老师为了课堂的气氛将纲要课严重生活化,将纲要课变成了故事会、电影院以及心灵鸡汤;
(三)突出表现出来的问题是老师们没有澄清在纲要课教学中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逻辑以及教学方法等基本问题;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纲要课的专职教师大多要不是纯粹的历史教师,要不就是历史知识比较薄弱的其他专业的思政老师,专门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的老师极少。
五、思考与建议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文章提出一些具有建设的措施,希望为纲要课的教学有所启发。
(一)纲要课专职教师的关键
首先,作为纲要课专职教师必须具备充足的历史知识背景,只有这样才可能将纲要课讲的透彻、清晰,当然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也不足以具备纲要课专职老师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必须拥有思政教育的政治高度和觉悟,只有这样才可能具备一个真正高校纲要课教师所具备的素质。
其次,教师要在教材与学生搭建起思想的桥梁,将思想信息流转和疏通。深度研究教材,提炼教材的理论主题,全面研究学生,提炼当代青年学生成长轨迹,形成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材研究+学生成长轨迹。 再次,一些高校培养纲要专业人才时存在一定误区,这对纲要课专职老师的培养出现偏差有一定的影响。如有一部分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一味的下设在历史学院,缺乏敏锐的政治感。即使有的高校下设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但也是一味的思政教育,缺乏更为系统的历史知识的传授。这种显现映射到纲要课教学时不免出现一些问题。
(二)澄清纲要课教学中的基本问题
作为纲要课专职教师,首先,必须深刻的认识到纲要课的性质,认识到纲要课区别于单纯的历史学以及思政专业课的特殊之处;其次,明确教学的理念认清纲要课作用;之后,清晰教学的目标“四个选择”;最后,选择适当科学的教学方法,将纲要课的政治性、学术性、生活性进行有效的结合,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灌输、论证、建构”,强调国家本位,价值逻辑,依据学术本位,科学逻辑,构建学生自身的个体本位及生活逻辑,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使纲要课有新的生机,使纲要课的基本问题更好的阐述。
(三)明确纲要课的目标
纲要课专职教师要明确我们开纲要课的目标。纲要课开设是希望通过学习使青年学生在认可“四个选择”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一种正确的信仰。这就要求纲要课老师充分挖掘纲要课的深度,积累纲要课生活的厚度使纲要课植根于生活中;再通过理论深度的高度归纳使生活中厚度有一种可圈可点的系统性;最后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将系统化的东西有了方向性,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信仰。
(四)多形式教学
首先,“纲要”课的任课教师应该加强师生互动,形成教师、学生、教材三维的互动的教育平台。一方面,通过历史短剧的表现,来更好的理解那段历史。如,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表演五四运动、西安事變、重庆谈判等历史事件,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增加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辩论或演讲的方式来阐述一些民族精神或爱国精神。如,可以对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进行一场演讲,让大家畅所欲言,积极发表看法,在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长征精神,类似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对现实的意义。还有,以问题为导向对一些有争论性的观点进行整理分析,引导学生展开探讨。
其次,强化对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以及对这门课的理解,推荐学生去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尽可能多的提供书目,使学生有书可读,从而引导学生培养读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己的精神境界。总之,推荐阅读资料、培养阅读兴趣、进行阅读监督应该 “三管齐下”,使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外,阅读丰富的课外资料。
再次,充分利用当地思想教育资源,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更加信服。针对“纲要”课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以及学生反映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不足的问题,应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丰富研究性教学。例如,四川地区拥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红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邓小平故居、朱德故居、陈毅故居、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红色资源。这些社会实践资源既能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高科技的发展成就。学校应组织学生多进行三下乡活动、夏令营活动,主要考察地方集中在红色景点;大学生利用暑假、寒假等假期去本省或全国的红色资源去考察;,体会当时的生活不易以及革命的艰辛,劝诫我们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兴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创新运用研究———基于重庆理工大学 “青年红色根据地”网络建设工作[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11):98——101.
[2]胡万庆,刘大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4):100.
[3]邵艳梅,杨洲,崔艳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实效性初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4]张北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研究性教学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2013 (11).
[5]崔军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特色教学[J]教育评论,2014(1).
[6] 王宪明.中国近现代史的性质、特质与主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7]樊建武,廖启云.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4).
[8] 宋进.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綱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