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石产于昆山城内的玉峰山,由于晶莹剔透,形态灵动,和太湖石、灵璧石、英石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昆曲源于昆山,由于历史悠久,艺术精湛,而被评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并被誉为“百戏之祖”。昆石属于物质文化,昆曲属于非物质文化,两个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都与地名嫁接,足见其都被邑人视为珍宝,而在命名中标明了属地,以求扬名昆山。
昆山原名娄县。南朝时,玉峰山顶慧聚寺中有一位僧侣偶然发现山中藏有奇石,虽然貌不惊人,但经过去沙、浸泡后,显露出巧夺天工的真容,具有鬼斧神工般的精致,因此被爱称为玲珑石。正在这时,民间盛传《千字文》,其中有一句“玉出昆岗”的词句引发了邑人的联想。句意虽指昆仑山产玉,但是玲珑石洁白似玉,毫不逊色,甚至可以和昆仑玉石相媲美。于是,邑人就有“借光”名山和昆仑“攀亲”的念想,遂将“娄县”改名为“昆山”。
既然让昆山傍上了昆仑山,由于山中的“玉石”美不胜收,无与伦比,昆山人就将地名中的“昆”字与“石”结缘,顺理成章地将玲珑石命名为“昆石”。
昆石具有“皱瘦漏透”的特点,虽产于同一座玉峰山中,但石品质地迥然不同,各领风骚。为了诱发赏石情趣,昆山人在命名上进行了别出心裁的设计———根据形态,点明生动的造型,如《猴子捞月》《东方醒狮》《武功绝拳》等;根据形质,表明形象的归类,如鸡骨峰、海蜇峰、胡桃峰、雪花峰等。由于每块昆石都有浮想联翩的审美空间,使本来名不见经传的昆石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由于昆石小巧玲珑,冰清玉洁,且物稀为贵,而使昆石成为一国之宝,身价高贵。
自从南朝发现并命名昆石后,由于剔污复杂,加工繁琐,而且还容易破碎,因此很难获得理想的成品,以致昆石鲜为人见,显得颇为神秘。直到宋代杜绾编撰了《云林石谱》后,其中广而告之“平江府昆山县石产土中……其质磊磈,巉岩透空……”这才使昆石被文人雅士所青睐,争相到昆山一睹风采,并盼望能得到一块昆石而后快。昆山人也常作为拿得出手的高雅礼物馈赠亲朋好友,得石者爱不释手纷纷作诗歌咏,使昆石更加声名远扬。如,元末著名文人郑元祐从玉山佳处主人顾阿瑛处得到一块昆石后写道“昆冈曾韫玉,此石尚含辉”;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从朋友“陈叟”处得到一块昆石后写道“雁山菖蒲昆山石……一拳突兀千金值”;宋代名士石公驹从一位“妇人”处偶得一块昆石后写道:“昆山产怪石……疑若浮云之绝涧,而段云之横江也”。这些文人从不同角度点赞了昆石的奇特形态和不菲价值,由于得到了名家高人的拥戴,使昆石越来越受人仰慕。
玉峰山上怪石嶙峋,简直满眼都是昆石。但是质量上等的昆石却深藏在洞穴中,由于玉峰山体素小,经不起野蛮开采,所以从宋代开始就禁止挖山。昆石当然变成资源稀少的抢手货了,简直问石无路,一石难求。
昆石大多是灰白色的小型案头石,空灵通透,千姿百态,可欣赏其散发出的高雅气息;也有棕褐色的大型赏石,置在庭院,看上去饱经风霜,风骨厚重。现昆山亭林园中有两块千斤重的古昆石,成为昆石棺的“镇馆之宝”,稀世罕见,弥足珍贵。一块显得瘦削,满身绽开石花,犹似飘逸云彩,因此美其名为“春云出岫”;一块石孔丛生,石纹参差排列,犹似流动波浪,因此美其名为“秋水横波”。两块古昆石的命名充满诗情画意,简直妙不可言。这两块古昆石原藏清初的玉山书院内,上世纪40年代中期迁入亭林园,至今保存完好,难能可贵。
由于昆石以地为名,而且昆石产自城内玉峰,所以只要寻到昆山,就能欣赏到昆石,使昆山更加聚集人气。


到了元末明初,以千灯人顾坚为首的民间音乐家和以顾阿瑛为主的玉山雅集文化人一起,创立了一种委婉细腻的新腔调,因为足以令人耳目一新而独树一帜,邑人也仿照昆石的命名方法,称其为“昆山腔”,简称“昆腔”。当时,顾坚面对诸腔竞争的复杂局面,就心怀大志,梦想创立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腔,争取后来居上。于是,他在“善发南曲之奥”的基础上“善作古赋”,顿使新腔变得高雅起来,昆山的曲友欢欣鼓舞,并将新腔与昆山“联姻”,又一次将地名与文化产品连缀。经过千锤百炼后,终使昆山腔“出乎三腔(江西的弋阳腔和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之上”。
后来,从江西投奔昆山怀抱的魏良辅,对具有发展前途的昆山腔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良。为使昆山腔成为后起之秀,就进行了扬长避短的优化“手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确定了改变方言制约、改变唱法粗糙、改变伴奏单调的创新方案,终使昆山腔演变成被美称为水磨腔的昆曲。最后,昆山人梁辰鱼创作了传奇名剧《浣纱记》,将原是清唱形式的昆曲搬上了舞台,从此,进入了全盛的昆剧时代。

平常所称的昆曲其实经历了昆腔、昆曲、昆剧一路走来的漫长阶段,由于都有昆山地名领衔,因此地域属性被渗透得入木三分。当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列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名录后,很多地方都为拥有昆曲的源头而争论不休,但命名中已有无可争议的答案了———那就是昆曲姓“昆”。
昆曲的命名灵感来源于最初的昆石命名。因昆石注明产自昆山,所以,如要欣赏昆石就直扑昆山,就能一饱眼福。如文坛大家范成大、王安石、苏东坡都曾来过昆山赏石,并且编诗撰文给予推荐,使昆石更加瞩目,昆山更加出名。
自从昆山腔走向全国后,毫无疑问,昆山就成为引人向往的文化高地。远在江西南昌的魏良辅认为昆山腔虽然还不成熟,但最有发展潜力,因此背井离乡,前往昆山進行改良,几十年如一日地呕心沥血,直至最后鞠躬尽瘁。到昆山学习昆山腔的曲家更是不计其数,那时的玉山雅集中经常高朋满座,如剧作家高则诚、柯九思,文学家杨维祯、倪云林等都是玉山雅集的常客,为研磨昆山腔助上了一臂之力。这就是命名昆山腔后产生了追逐源头地域的轰动效应。
欣赏昆石和欣赏昆曲都在审美高雅,两者还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由于昆石之质能寄托美好,昆石之形能引发想象,所以古代文人特别欢喜和昆石作伴。明清时期昆曲鼎盛,因此不管在园林中赏石唱曲,还是在居室中赏石写曲,都能产生增儒添雅的氛围,催生创作激情。当在庭院里,三五成群围聚在空灵奇秀的昆石之边,演唱腔如水磨的昆韵和奏响声如游丝的笛音时,既看昆石赏心悦目,又唱昆曲心旷神怡。当端坐在案头边小巧玲珑的昆石之下时,昆石倩影撩人心醉,催人入迷,可以触景生情,引发奇思妙想。不觉妙句迭出,妙音涌动,此时,昆石好像是凝固的昆曲,昆曲好像是流动的昆石,真是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昆山县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太史第,太仆少卿徐应聘所居。在片玉坊,内有拂石轩。注:应聘与汤显祖同万历癸未科,显祖客拂石轩作《牡丹亭》传奇。”这“注”后的短短24个字,就把《牡丹亭》的创作地点(拂石轩)和汤显祖的在昆原因(应聘与汤显祖同万历癸未科)交代得一清二楚。
汤显祖到了昆山后,就住在昆山名门徐应聘的私家园林拂石轩中。据传,拂石轩之前就有一块人见人爱的大型庭院昆石,徐风拂来,灵气焕发,周围又是牡丹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因此,汤显祖就将原先写就的《还魂记》改名《牡丹亭》,并且连同唱词和剧情都进行了优化,顿使《牡丹亭》变得更加高雅起来,最后成为盛演不衰的经典名剧。如要追问原因的话,可能是亭前昆石帮了他的大忙。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的三月三日,赋闲在家的刑部尚书徐乾学以东道主身份,召集了周围12位资深名贤集聚玉峰遂园,进行饮酒赋诗。《遂园禊饮》还记述了当时听曲、评戏的生动场面:“遂园为尚书别业,亭池宏旷,竹林深秀。当天气清和,诸贤列坐其间,清醇在壶,嘉肴载御,管弦迭奏,舞袖双回。”遂园的背景就是布满嶙峋昆石的玉峰,文字中除了描绘出遂园的美景外,还勾勒出老人们在品佳肴、喝美酒之后,还能奏起管弦,挥起水袖,进行载歌载舞的昆曲演绎,随后诗兴大发,佳作迭出,后来刻书印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这段评语生动地描绘出那次发生于昆山遂园的雅集盛事。如此丰硕的收获当然也有昆石的陪伴。这真是:昆石引发昆曲,昆曲润色昆石。

五年前,当代实景版《牡丹亭》又在“遂园禊饮”的原址开演了,300年后重现昔日盛唱昆曲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那是对昆曲的厚爱,对昆石的留恋,才将经典昆剧《牡丹亭》搬到了满眼都是昆石的玉峰实景中。只见演员穿梭在亭台楼阁、山石流水之间,山上真切的昆石与山下悠扬的昆曲交相辉映,让观者穿越时空,沉浸在美轮美奂的享受之中。正如《牡丹亭》中杜丽娘吟唱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去接近昆石,是不知道昆曲的婀娜多姿和光彩照人的。
回望昆山历史,与地名挂钩的艺术品唯有昆石和昆曲,说明昆山人早有慧眼识宝的洞察力,将最有地域特色的精致项目与地名结缘。事实证明,姓“昆”的这两个艺术品确实出类拔萃,影响深远。感谢昆石灵秀,感谢昆曲流丽,让我们享受着“昆石欣赏百看不厌,昆曲绕梁三日不绝”的高雅生活。写到这里,想到了今人还命名了一条敢为人先的“昆山之路”,创造出经济实力多年定格在“百强之首”的奇迹,由于仿效古人因地而名的命名方法,顿使昆山地名更加引人瞩目,越来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