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敢于创造、勇于开拓的新型人才,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体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②增强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③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形成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④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显现历史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中学历史 教学实践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敢于创造、勇于开拓的新型人才,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体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多疑,所以,教师不应只重视书本上的叙述说理,而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把人置于历史进程的核心,考察特定历史情境中人的存在,关心他们的思想、感受,追逐他们创造的行止,应该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基本内容。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再造了历史上这个发现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时刻面临问题,但也不能为问而问,问题过于平淡,让学生感觉无趣。当然问题也不能过难,没有学生能答出也是毫无意义的。课前设计问题时要精心准备,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发现的快乐。让学生的思考——做到从优秀到卓越的质变。
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当学生随着教师穿越时空,进入过去时代时,他们也就进入了生活。在这里,过去时代的人们面对生活在思考、在选择,学生也在思考、在选择,因此他们不仅会同教师一道对历史作出判断,而且能默默地发展出自己的生活观念。这既是历史主义的,也是现实主义的;既是学习,也是创造。
在教学课堂上,由于每个学生智力的差异,基础知识的差异,生活经验与环境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别的。教师的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被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从中受到了抑制,更谈不上什么学习自主性。因此,要本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学习的原则,设问题时必须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有个思维,才会有思维活动,才会有自主学习。
2. 增强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也需要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对事物有较完整全面的认识,使学到的知识系统条理清晰。对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历史专题复习课的教学,对学生加以指导和训练,挖掘学生潜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讨论和归纳。如关于英、法、俄、美、日等资产阶级革命,教材叙述跨度较大,知识容易混淆,学生不易把握。我们把这些内容按时间、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分类归纳,比较分析,既理清了线索,又加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教育方面,理性主义的恶劣影响主要体现为片面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把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简单化,甚至机械化。当今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时代呼唤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学生通过活动在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在探求中获得知识的快乐,也实现了自我教育;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体验到挫折与成功的经验。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形成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
学生的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而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水平。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较少。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多读书,读好书”上。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通过探求思考,实现自我教育,培养自身能力。
中学生是正在形成个性,有尚待养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重要的是,他们渴望了解社会,走向生活,渴望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在探究中读,在读书中思,在思考后写,形成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
4. 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显现历史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丰富的教材内容,要使之“活化”、“升华”,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了解过去与认识现实乃至预见未来联系起来,使历史教学更贴近时代,以显现历史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当前,改革开放向深层次发展,时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学习“商鞅变法”时,学生了解变法背景以及变法使秦强大,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触及旧贵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情况,从而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艰巨性。改革是向旧时代、旧制度的挑战,必然会遇到阻力;认识到改革的进步性,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革的过程。随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在探求中加深了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再如日本的右翼势力歪曲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日本的侵略行为,我们可以结合史实、明辨是非,写小论文加以反驳,通过这些现实题材的教育,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应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课堂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创设风趣活泼的课堂氛围、增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大有裨益。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中学历史 教学实践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敢于创造、勇于开拓的新型人才,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体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多疑,所以,教师不应只重视书本上的叙述说理,而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把人置于历史进程的核心,考察特定历史情境中人的存在,关心他们的思想、感受,追逐他们创造的行止,应该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基本内容。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再造了历史上这个发现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时刻面临问题,但也不能为问而问,问题过于平淡,让学生感觉无趣。当然问题也不能过难,没有学生能答出也是毫无意义的。课前设计问题时要精心准备,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发现的快乐。让学生的思考——做到从优秀到卓越的质变。
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当学生随着教师穿越时空,进入过去时代时,他们也就进入了生活。在这里,过去时代的人们面对生活在思考、在选择,学生也在思考、在选择,因此他们不仅会同教师一道对历史作出判断,而且能默默地发展出自己的生活观念。这既是历史主义的,也是现实主义的;既是学习,也是创造。
在教学课堂上,由于每个学生智力的差异,基础知识的差异,生活经验与环境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别的。教师的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被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从中受到了抑制,更谈不上什么学习自主性。因此,要本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学习的原则,设问题时必须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有个思维,才会有思维活动,才会有自主学习。
2. 增强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也需要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对事物有较完整全面的认识,使学到的知识系统条理清晰。对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历史专题复习课的教学,对学生加以指导和训练,挖掘学生潜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讨论和归纳。如关于英、法、俄、美、日等资产阶级革命,教材叙述跨度较大,知识容易混淆,学生不易把握。我们把这些内容按时间、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分类归纳,比较分析,既理清了线索,又加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教育方面,理性主义的恶劣影响主要体现为片面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把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简单化,甚至机械化。当今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时代呼唤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学生通过活动在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在探求中获得知识的快乐,也实现了自我教育;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体验到挫折与成功的经验。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形成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
学生的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而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水平。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较少。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多读书,读好书”上。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通过探求思考,实现自我教育,培养自身能力。
中学生是正在形成个性,有尚待养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重要的是,他们渴望了解社会,走向生活,渴望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在探究中读,在读书中思,在思考后写,形成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
4. 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显现历史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丰富的教材内容,要使之“活化”、“升华”,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了解过去与认识现实乃至预见未来联系起来,使历史教学更贴近时代,以显现历史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当前,改革开放向深层次发展,时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学习“商鞅变法”时,学生了解变法背景以及变法使秦强大,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触及旧贵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情况,从而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艰巨性。改革是向旧时代、旧制度的挑战,必然会遇到阻力;认识到改革的进步性,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革的过程。随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在探求中加深了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再如日本的右翼势力歪曲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日本的侵略行为,我们可以结合史实、明辨是非,写小论文加以反驳,通过这些现实题材的教育,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应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课堂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创设风趣活泼的课堂氛围、增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