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较医学院校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就如何在短时间内使学生高效、灵活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并与专业课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方面进行了探讨,理工院校应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本校特色,合理整合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的将基础医学知识交叉、渗透到工程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为今后从事生物医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 改革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工程技术与医学相互交叉、渗透、结合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但由于该专业覆盖的知识面广,本科教育的时间较短,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一直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恰恰是理工院校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短时间内使学生高效、灵活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并与专业课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摆在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对理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总结如下。
一、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我们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整体课程规划,教学资源和环境,密切结合理工院校的光电特色,选择和专业培养密切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系统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基础病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生物化学。这些课程有着广泛的密切联系。在课程整合中,以解剖学为基础,把人体生理学、基础病理学合并成生理病理学,主要讲授与专业课有关的生理病理学知识,并适当补充生物化学知识,临床医学概论与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合并成临床医学工程概论,主要讲授医学仪器、临床模式的演变、医疗器械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这样把6门课程整合为3门,即系统解剖学、生理病理学、临床医学工程概论,并辅以解剖学、生理病理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材编写和内容整合特点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材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理工科院校学制为四年,所设的医学课程少,基本上2-3门,学时少而内容多,由此选用医学生所用的基础医学教材不适宜,但目前我国还没有组织编写适用于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使用的基础医学教材,各学校使用的教材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据理工大学的培养目标,结合其光电特色,对基础医学教材进行了如下选择,并编写和出版了相适用的教材。
(一)系统解剖学选用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7版)[1]。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宏观形态科学,在教学中将其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联系起来,重点阐述解剖学在生物医学工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像学中的形态学特点[4]-[5]。
(二)编写出版了适合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理学教材[2],增加了光电等方面的内容,如细胞的被动电学特性、宏观电流与单通道电流的关系及眼的光学特性等。重点突出,有所创新。真正体现思想性、前沿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在讲述生理学的同时融入病理学,二者的对照有利于知识的关联与记忆。
(三)编写出版了临床医学工程概论教材[3],将临床医学与工程技术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内容包括:生物体的物理特性及物理因子的生理效应、医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安装、调试、维修及在临床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紧密联系生理、病理及医学测量检测技术,课程结构体系更趋合理实用,内容由浅入深,相互渗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改革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手段
(一)在理论教学中,主要采取理论与研讨互补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探讨,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理论水平、经验与学生特长、职能优势相互补偿,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再将心脏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同时,设置心脏病变时其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会有哪些变化?临床上心电检测、影像学、超声图像上会有哪些变化?使学生将解剖、生理、病理与检测技术紧密的贯穿联系起来,通过这种联系拓展,引导学生将医学、电子学、图像处理、计算机等知识交叉渗透,启发学生医工结合,使学生懂得医学基础知识是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工作的重要基础,同时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又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知识面。
(二)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开放性、研究式教学方式。设计了体现医工结合的综合性设计性动物实验,将解剖生理学实验与信号检测、图像处理实验整合为生理信号检测与处理实验,由教师编出实验内容及题目,如在解剖实验的基础上,对心电信号、呼吸信号、脑电信号、肌电信号的提取和处理,学生按要求分组,自行选题,自行设计,独立完成。学生在试验中不仅掌握了基础医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仪器设备的使用,还可在试验中对生理信号的检测、处理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工程技术在医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实现了学科融合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实践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初步的科研研究方法。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我们从分利用第二课堂、教学基地,以前卫医院、长春生物制品所、校医院、工程训练中心为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实习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结构设计、工作原理、维修技术,同时紧密结合科研课题开展毕业设计,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医学课教学中,从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向能力型人才转变。应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结合本校的理工特色,合理整合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的将与医学有关的工程学知识渗透、交叉、结合到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以综合性探究式实验为主,实验内容尽量联系科研实际,使学生学习到较正规的科研方法,实验手段,科研统计方法和论文书写等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今后从事与医学有关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吉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毛亚杰.生理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1
[3]杨东林,毛亚杰.临床医学工程概论.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7.9
[4]骆世芳,孙善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4):240 -241.
[5]丁晓东,柴英,王礼.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药教育,2010,17(8):105-106.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 改革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工程技术与医学相互交叉、渗透、结合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但由于该专业覆盖的知识面广,本科教育的时间较短,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一直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恰恰是理工院校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短时间内使学生高效、灵活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并与专业课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摆在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对理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总结如下。
一、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我们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整体课程规划,教学资源和环境,密切结合理工院校的光电特色,选择和专业培养密切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系统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基础病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生物化学。这些课程有着广泛的密切联系。在课程整合中,以解剖学为基础,把人体生理学、基础病理学合并成生理病理学,主要讲授与专业课有关的生理病理学知识,并适当补充生物化学知识,临床医学概论与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合并成临床医学工程概论,主要讲授医学仪器、临床模式的演变、医疗器械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这样把6门课程整合为3门,即系统解剖学、生理病理学、临床医学工程概论,并辅以解剖学、生理病理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材编写和内容整合特点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材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理工科院校学制为四年,所设的医学课程少,基本上2-3门,学时少而内容多,由此选用医学生所用的基础医学教材不适宜,但目前我国还没有组织编写适用于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使用的基础医学教材,各学校使用的教材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据理工大学的培养目标,结合其光电特色,对基础医学教材进行了如下选择,并编写和出版了相适用的教材。
(一)系统解剖学选用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7版)[1]。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宏观形态科学,在教学中将其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联系起来,重点阐述解剖学在生物医学工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像学中的形态学特点[4]-[5]。
(二)编写出版了适合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理学教材[2],增加了光电等方面的内容,如细胞的被动电学特性、宏观电流与单通道电流的关系及眼的光学特性等。重点突出,有所创新。真正体现思想性、前沿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在讲述生理学的同时融入病理学,二者的对照有利于知识的关联与记忆。
(三)编写出版了临床医学工程概论教材[3],将临床医学与工程技术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内容包括:生物体的物理特性及物理因子的生理效应、医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安装、调试、维修及在临床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紧密联系生理、病理及医学测量检测技术,课程结构体系更趋合理实用,内容由浅入深,相互渗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改革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手段
(一)在理论教学中,主要采取理论与研讨互补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探讨,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理论水平、经验与学生特长、职能优势相互补偿,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再将心脏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同时,设置心脏病变时其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会有哪些变化?临床上心电检测、影像学、超声图像上会有哪些变化?使学生将解剖、生理、病理与检测技术紧密的贯穿联系起来,通过这种联系拓展,引导学生将医学、电子学、图像处理、计算机等知识交叉渗透,启发学生医工结合,使学生懂得医学基础知识是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工作的重要基础,同时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又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知识面。
(二)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开放性、研究式教学方式。设计了体现医工结合的综合性设计性动物实验,将解剖生理学实验与信号检测、图像处理实验整合为生理信号检测与处理实验,由教师编出实验内容及题目,如在解剖实验的基础上,对心电信号、呼吸信号、脑电信号、肌电信号的提取和处理,学生按要求分组,自行选题,自行设计,独立完成。学生在试验中不仅掌握了基础医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仪器设备的使用,还可在试验中对生理信号的检测、处理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工程技术在医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实现了学科融合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实践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初步的科研研究方法。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我们从分利用第二课堂、教学基地,以前卫医院、长春生物制品所、校医院、工程训练中心为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实习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结构设计、工作原理、维修技术,同时紧密结合科研课题开展毕业设计,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医学课教学中,从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向能力型人才转变。应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结合本校的理工特色,合理整合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的将与医学有关的工程学知识渗透、交叉、结合到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以综合性探究式实验为主,实验内容尽量联系科研实际,使学生学习到较正规的科研方法,实验手段,科研统计方法和论文书写等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今后从事与医学有关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吉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毛亚杰.生理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1
[3]杨东林,毛亚杰.临床医学工程概论.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7.9
[4]骆世芳,孙善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4):240 -241.
[5]丁晓东,柴英,王礼.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药教育,2010,17(8):105-106.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