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海域近日发生8.5级地震,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多个国家随后发布了海啸预警。
海岸线长达3万多公里、濒临西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中国是否可能遭遇海啸?海啸带来的灾难可能有多大?中国的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如何?发生海啸时怎么办?
海啸发生需要什么条件?
海啸是发生于海洋中的一系列具有超长波长的巨波。当海啸行经近岸浅水区时,波速减小而波幅骤增,骤然形成数米甚至数十米高的“水墙”而淹没滨海地区,造成灾害。
广东省地震局副局长梁干说,海啸的发生须具备四个条件:
一是要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通常情况下,海地地震达到7级以上才可能诱发海啸。
二是地震断层的破裂必须是逆冲等能使海底结构产生垂直升降运动的地震类型,海底结构剧烈的上下运动引起海水整体的大幅波动,形成海啸。
三是地震所处地带必须有较为宽阔平缓的海底地形,这样海啸波到近岸时才会叠加,形成“水墙”。
四是发生海啸的海域必须是深水海域,一般来说海水深度要超过1000米。
中国发生海啸的可能有多大?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一个围绕太平洋、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地区,有一连串的海沟、列岛和火山,板块移动剧烈,还有深度为11022米的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地球上80%以上的地震都在该地带上发生,而中国正好濒临西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边缘。
但据梁干介绍,我国海区大多是浅水大陆架地带,平缓宽阔,外围自北而南有千岛群岛、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尼诸岛等岛屿环绕,这一岛链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越洋海啸进入这一海域后,会受到岛屿的阻挡,削弱了地震海啸波。
从已有的历史资料看,1960年智利大海啸不仅重创了智利,还一路北上给美国夏威夷、日本、菲律宾等带来巨大伤害,但海啸波传到我国沿海后已经很小,没有造成灾害。即使是2011年的日本海啸,经过岛链削弱后到达我国沿海的海啸波也没有给我国带来多少灾害。
从近海发生海啸的可能性看,我国渤海和黄海的最大深度都不足200米,不满足产生海啸所要求的深水条件,渤海、黄海区域产生海啸的可能性很小。而东海平均水深300多米、南海平均水深1200多米,特别是台湾岛附近海域又是地震多发地段,东海和南海区域是我国有可能受海啸影响的危险地段。
中国的监测预警系统如何?
根据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规划,我国将在2015年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综合观测系统。
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预报室主任白毅平说,目前我国的海啸警报从低到高分为蓝、黄、橙、红四级。对于海啸警报信息,当前海洋管理部门会向各级政府部门和注册到集中发送平台中的手机用户发送,同时也通过电视台、电台、官方网站、微博等方式向民众发送,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在不久前还与广东海事局合作,利用海事部门的海岸电台进行广播发送,这个海岸电台能覆盖到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只要有广播接收设备,都能接收到。
如何应对海啸?
“如果是岸边的民众,接收到海啸警报后,应当尽快往高处躲避。而在海中的人员则不能往海岸边走,应尽量往深海处走。因为海啸越到岸边波浪越大,危险性也更大,在深海反而更安全。”白毅平说。
应对海啸,不仅要建立海啸监测预警机制,还需要尽快完成海啸风险预测评估,对沿海地区的海啸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并提前做好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此外,还需加大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宣传力度。“虽然近年来因地震、海啸等灾害频发,民众对这些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日本海啸后发生的‘抢盐事件’证明,民众的认知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足够。各地应当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至少要让民众明白海啸是什么,遇到海啸该怎么办。”梁干说。
(摘编自新华网)
海岸线长达3万多公里、濒临西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中国是否可能遭遇海啸?海啸带来的灾难可能有多大?中国的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如何?发生海啸时怎么办?
海啸发生需要什么条件?
海啸是发生于海洋中的一系列具有超长波长的巨波。当海啸行经近岸浅水区时,波速减小而波幅骤增,骤然形成数米甚至数十米高的“水墙”而淹没滨海地区,造成灾害。
广东省地震局副局长梁干说,海啸的发生须具备四个条件:
一是要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通常情况下,海地地震达到7级以上才可能诱发海啸。
二是地震断层的破裂必须是逆冲等能使海底结构产生垂直升降运动的地震类型,海底结构剧烈的上下运动引起海水整体的大幅波动,形成海啸。
三是地震所处地带必须有较为宽阔平缓的海底地形,这样海啸波到近岸时才会叠加,形成“水墙”。
四是发生海啸的海域必须是深水海域,一般来说海水深度要超过1000米。
中国发生海啸的可能有多大?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一个围绕太平洋、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地区,有一连串的海沟、列岛和火山,板块移动剧烈,还有深度为11022米的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地球上80%以上的地震都在该地带上发生,而中国正好濒临西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边缘。
但据梁干介绍,我国海区大多是浅水大陆架地带,平缓宽阔,外围自北而南有千岛群岛、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尼诸岛等岛屿环绕,这一岛链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越洋海啸进入这一海域后,会受到岛屿的阻挡,削弱了地震海啸波。
从已有的历史资料看,1960年智利大海啸不仅重创了智利,还一路北上给美国夏威夷、日本、菲律宾等带来巨大伤害,但海啸波传到我国沿海后已经很小,没有造成灾害。即使是2011年的日本海啸,经过岛链削弱后到达我国沿海的海啸波也没有给我国带来多少灾害。
从近海发生海啸的可能性看,我国渤海和黄海的最大深度都不足200米,不满足产生海啸所要求的深水条件,渤海、黄海区域产生海啸的可能性很小。而东海平均水深300多米、南海平均水深1200多米,特别是台湾岛附近海域又是地震多发地段,东海和南海区域是我国有可能受海啸影响的危险地段。
中国的监测预警系统如何?
根据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规划,我国将在2015年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综合观测系统。
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预报室主任白毅平说,目前我国的海啸警报从低到高分为蓝、黄、橙、红四级。对于海啸警报信息,当前海洋管理部门会向各级政府部门和注册到集中发送平台中的手机用户发送,同时也通过电视台、电台、官方网站、微博等方式向民众发送,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在不久前还与广东海事局合作,利用海事部门的海岸电台进行广播发送,这个海岸电台能覆盖到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只要有广播接收设备,都能接收到。
如何应对海啸?
“如果是岸边的民众,接收到海啸警报后,应当尽快往高处躲避。而在海中的人员则不能往海岸边走,应尽量往深海处走。因为海啸越到岸边波浪越大,危险性也更大,在深海反而更安全。”白毅平说。
应对海啸,不仅要建立海啸监测预警机制,还需要尽快完成海啸风险预测评估,对沿海地区的海啸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并提前做好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此外,还需加大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宣传力度。“虽然近年来因地震、海啸等灾害频发,民众对这些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日本海啸后发生的‘抢盐事件’证明,民众的认知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足够。各地应当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至少要让民众明白海啸是什么,遇到海啸该怎么办。”梁干说。
(摘编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