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2007年全球新发病例120万,居恶性肿瘤第3位,同年死亡病例为60万.手术切除是治愈结直肠癌最好的手段,而术后辅助化疗能减少复发和转移风险,进一步提高疗效.除传统药物5-氟尿嘧啶(5-Fu)外,近年来,出现了很多被证明对结肠癌有确实疗效的药物,如卡培他滨、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这些药物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并完成了结肠癌的临床试验,其中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被证明应
【机 构】
: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杭州31000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2007年全球新发病例120万,居恶性肿瘤第3位,同年死亡病例为60万.手术切除是治愈结直肠癌最好的手段,而术后辅助化疗能减少复发和转移风险,进一步提高疗效.除传统药物5-氟尿嘧啶(5-Fu)外,近年来,出现了很多被证明对结肠癌有确实疗效的药物,如卡培他滨、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这些药物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并完成了结肠癌的临床试验,其中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被证明应用于辅助治疗有效.这些循证医学的证据使得结肠癌的辅助化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趋于规范.本文在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就结肠癌的辅助治疗,尤其是卡培他滨应用方面的进展进行回顾.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确诊的SF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特征和病理学表现.结果 27例SFT中,发生于胸部18例,腹部4例,腰骶部1例,盆腔3例,左肩后部1例.恶性8例,良性17例,交界性2例.CT扫描23例,均见包膜,其中16例良性SFT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大部分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6例恶性SFT边界不清,与
目的 探讨乳腺癌各分子亚型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情况.方法 分析1153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将乳腺癌分为4种分子亚型,即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Basal-like型.分析各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在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差异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由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主办的“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新概念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2月4—5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340名代表与会,特邀专家有孙燕、万德森、蒋国梁、赵平等教授。会议学术氛围浓厚、交流范围广泛、探讨深入,受到与会者的关注,对我国的肿瘤诊治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转移与脏腑经络失调、阴阳气血亏损、邪毒聚集流散有关,正气内虚是复发转移的根本原因,余毒未尽是复发转移的直接原因,因此,治疗上多以攻补兼施为主。康赛迪胶囊(复方斑蝥胶囊)是由斑蝥、刺五加、黄芪、人参、女贞子、山萸肉、三棱、莪术、熊胆粉、半枝莲、甘草等中提取的一种多靶点双相广谱抗肿瘤中药,具有破血消瘕、攻毒散结、益气养阴功效,对控制癌症的复发与转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好的疗效。
一、相对理想的个体化治疗均存在特异性靶位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CLL是一种恶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近年来,由于新药及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CLL治疗进展迅速,从以往的维持姑息治疗过渡到治愈性治疗的新阶段。国际CLL8和CLL11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初治CLL采用加入利妥昔单抗(美罗华,R)的FC方案(R-FC)治疗,
2009年度中华肿瘤杂志共刊出论文241篇,经过全体编委认真评议,从中选出优秀论文14篇,现予公布。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将向优秀论文的作者颁发获奖证书,以褒扬作者在肿瘤学研究中所做的突出贡献,并衷心感谢广大作者对本刊的大力支持。希望藉此加强本刊与作者的联系,鼓励作者朋友继续向本刊投优秀稿件。
目的 探讨SLP-2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18例新鲜配对的食管鳞状细胞癌及正常食管上皮组织,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LP-2蛋白的表达水平.将220例配对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上皮组织构建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LP-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SLP-2蛋白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W
目的 探讨携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序列靶向超声微泡结合对比超声评价肿瘤新生血管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声振法制备普通脂质微泡(MB),通过共价偶联的方法,将RGD肽序列连接在MB外壳,制备成靶向超声微泡(MBRGD).6只接种人肝癌HepG2细胞14 d的裸鼠(模型组)和6只未接种HepG2细胞的正常裸鼠(对照组),经尾静脉弹丸式注射等量MB和MBRGD,两次注射间隔30 min.注射1
目的 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CPTCL)的临床表现、治疗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间收治的10例SC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中位发病年龄为50.5岁(10~58岁).其中CD56阴性7例,阳性2例,不明1例;病变多位于躯干和四肢,有4例患者诊断前反复出现可自愈的皮下结节.多发性皮肤损害7例,单发性3例;5例伴有疼痛,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免疫原性及抑制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功能和机制。方法采用细胞贴壁法获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MSC,在低血清培养液中培养和扩增。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免疫表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MSC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Transwell检测骨髓MSC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