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就业质量与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到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小到影响学生和其家庭的切身利益。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应主动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从全新视角入手,尝试将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看作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构建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家庭、学校、社会联动共育模式,加强高校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关 键 词] 社会生态视域;就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154-02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各高校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文件要求,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总体建设和实施情况取得了良好成效。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心理发展特点,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建立职业发展协会等学生社团,在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服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举办生涯人物访谈大赛、简历制作比赛、笔试面试技能实操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坚持三全育人原则,在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开展正向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顺利就业。
笔者调研了江西12所高校,第一,这些高校都在培养方案中把就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做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并在此指导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学生普遍对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不高,认为自己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对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持应付的态度,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一直没有真正发挥其教育效果;第二,在实施过程中依旧采取“灌输式”的被动教育模式,利用“填鸭式”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环节中未成气候,仅在部分年级或环节出现,就业课老师只讲就业、思想课老师只教思想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使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群体中被边缘化;第四,高校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仅限于课堂,缺乏实践指导,学生就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普遍偏低。大学期间以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为主题开展的实践活动,如就业能力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最后往往以就业技能的考查落幕,演变成了知识竞赛等,与活动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时效性和针对性都有待加强。
除此之外,究其根本原因,不能夸大一方的作用,也不能忽略一方的责任。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其中一方或两方脱节的现象。传统观念中,学生主要是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学校应承担主要责任,实际不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整体,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一起参与,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努力探讨教育活动的新方法、新途径、新策略。一方面,家庭和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家庭和学校要积极挖掘社会资源,通过资源共享的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从学校层面来讲,要创新教学方法,搭建实践教育基地,构建三方联动机制
(一)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性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就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融合过程困难,融合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两者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差异性,需要我们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性,进一步提高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一方面,调整课程设计安排,在时间安排上实现两者的衔接。当前各高校的就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安排时间存在差异。以江西某高校为例,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学年,而就业课则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区别在大一到大四年均安排了不同课程内容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务部门在时间上进行课程调整组合,促进课程融合,实现互为促进和补充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调整,实现就业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合。任课老师在进行课程目标、课堂计划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设计时要有意识地进行融合,从本质上实现二者的衔接。
(二)搭建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人成才,进入社会大熔炉接受考验。“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在开展就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绝不能仅靠书本把知识装进学生大脑,而要通过社会实践让学识进脑入心。实现二者融合,还要充分搭建实践基地,面向就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指导意义。高校应当以就业教育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程目标和学生个性化需求为依据,主动为两者的融合教育开拓实践基地、补充活动经费和师资力量等,从优秀招聘单位和校友企业中吸纳资源,本着“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到基层、到企业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家、专家到校讲学,通过案例教育、现场演绎等形式为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课程体验。总之,要以实践基地为依托,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为就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搭建实践锻炼平台,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三)主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任何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或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这一细致、复杂的任务。”家庭和社会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缺一不可。要积极发挥家庭作用和社会作用,学校就应该探索建立与学生家庭密切联系的沟通机制,关注、挖掘社会资源,互通有无,互相补充。在与家庭连接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利用家访、书信、电话、短信等途径,将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反馈给其家庭,通过与家庭的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在与社会连接的过程中,学校应积极发动校友资源,邀请成功校友回校做经验分享,发动校友提供就业机会;另外,主动与招聘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毕业季来临之际,邀请招聘单位到校召开招聘会、双选会等。通过建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把家庭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在引导大学生树立鸿鹄之志和坚定理想信念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从家庭层面来讲,要做到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学生抗挫能力
大学生择业观、就业观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首先有正确的就业观念,才能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眼高手低等问题,因为怕找不到好工作不愿意择业,因为怕辛苦不愿意就业,有的因为怕父母失望而迟迟不肯签就业协议,这些与家庭在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发挥积极作用有密切关系。这就要求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正确看待就业问题,无论大城市择业还是基层岗位就业,前提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为根本要求,有意识地帮助大学生提高抗挫能力。
三、从社会层面来讲,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定稳定的就业政策
“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就业环境、稳定的就业政策,给予大学生能就业、就好业信心与安全感。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稳健发展,为待就业人员提供尽可能多的求职岗位;提高基层就业待遇,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大力宣传创业先锋典范,落实大学生创业贷款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对用人单位招聘、用人过程中的不法行为,严格执法,为大学生求职、就业保驾护航。
我国探索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起步比较晚,融合模式与途径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解决职业生涯中的‘四定’——定向、定点、定位、定心,尽早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把握职业定位、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是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心愿。实现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结合是笔者坚持不懈的研究课题,笔者将继续把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大学生正确的择业、就业理念,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幫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真正发挥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怡波.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高校应多出新招实招[N].中国青年报,2009.
[2]谯娜,颜诗桐.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
[3]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4]何峰.就业生态视角下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7(6).
[5]史纪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优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6]吴勇.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7]黄国,邱波,陈丽霞.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
◎编辑 李 争
[关 键 词] 社会生态视域;就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154-02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各高校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文件要求,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总体建设和实施情况取得了良好成效。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心理发展特点,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建立职业发展协会等学生社团,在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服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举办生涯人物访谈大赛、简历制作比赛、笔试面试技能实操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坚持三全育人原则,在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开展正向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顺利就业。
笔者调研了江西12所高校,第一,这些高校都在培养方案中把就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做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并在此指导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学生普遍对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不高,认为自己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对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持应付的态度,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一直没有真正发挥其教育效果;第二,在实施过程中依旧采取“灌输式”的被动教育模式,利用“填鸭式”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环节中未成气候,仅在部分年级或环节出现,就业课老师只讲就业、思想课老师只教思想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使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群体中被边缘化;第四,高校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仅限于课堂,缺乏实践指导,学生就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普遍偏低。大学期间以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为主题开展的实践活动,如就业能力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最后往往以就业技能的考查落幕,演变成了知识竞赛等,与活动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时效性和针对性都有待加强。
除此之外,究其根本原因,不能夸大一方的作用,也不能忽略一方的责任。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其中一方或两方脱节的现象。传统观念中,学生主要是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学校应承担主要责任,实际不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整体,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一起参与,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努力探讨教育活动的新方法、新途径、新策略。一方面,家庭和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家庭和学校要积极挖掘社会资源,通过资源共享的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从学校层面来讲,要创新教学方法,搭建实践教育基地,构建三方联动机制
(一)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性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就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融合过程困难,融合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两者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差异性,需要我们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性,进一步提高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一方面,调整课程设计安排,在时间安排上实现两者的衔接。当前各高校的就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安排时间存在差异。以江西某高校为例,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学年,而就业课则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区别在大一到大四年均安排了不同课程内容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务部门在时间上进行课程调整组合,促进课程融合,实现互为促进和补充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调整,实现就业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合。任课老师在进行课程目标、课堂计划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设计时要有意识地进行融合,从本质上实现二者的衔接。
(二)搭建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人成才,进入社会大熔炉接受考验。“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在开展就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绝不能仅靠书本把知识装进学生大脑,而要通过社会实践让学识进脑入心。实现二者融合,还要充分搭建实践基地,面向就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指导意义。高校应当以就业教育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程目标和学生个性化需求为依据,主动为两者的融合教育开拓实践基地、补充活动经费和师资力量等,从优秀招聘单位和校友企业中吸纳资源,本着“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到基层、到企业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家、专家到校讲学,通过案例教育、现场演绎等形式为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课程体验。总之,要以实践基地为依托,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为就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搭建实践锻炼平台,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三)主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任何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或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这一细致、复杂的任务。”家庭和社会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缺一不可。要积极发挥家庭作用和社会作用,学校就应该探索建立与学生家庭密切联系的沟通机制,关注、挖掘社会资源,互通有无,互相补充。在与家庭连接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利用家访、书信、电话、短信等途径,将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反馈给其家庭,通过与家庭的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在与社会连接的过程中,学校应积极发动校友资源,邀请成功校友回校做经验分享,发动校友提供就业机会;另外,主动与招聘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毕业季来临之际,邀请招聘单位到校召开招聘会、双选会等。通过建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把家庭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在引导大学生树立鸿鹄之志和坚定理想信念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从家庭层面来讲,要做到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学生抗挫能力
大学生择业观、就业观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首先有正确的就业观念,才能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眼高手低等问题,因为怕找不到好工作不愿意择业,因为怕辛苦不愿意就业,有的因为怕父母失望而迟迟不肯签就业协议,这些与家庭在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发挥积极作用有密切关系。这就要求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正确看待就业问题,无论大城市择业还是基层岗位就业,前提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为根本要求,有意识地帮助大学生提高抗挫能力。
三、从社会层面来讲,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定稳定的就业政策
“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就业环境、稳定的就业政策,给予大学生能就业、就好业信心与安全感。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稳健发展,为待就业人员提供尽可能多的求职岗位;提高基层就业待遇,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大力宣传创业先锋典范,落实大学生创业贷款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对用人单位招聘、用人过程中的不法行为,严格执法,为大学生求职、就业保驾护航。
我国探索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起步比较晚,融合模式与途径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解决职业生涯中的‘四定’——定向、定点、定位、定心,尽早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把握职业定位、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是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心愿。实现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结合是笔者坚持不懈的研究课题,笔者将继续把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大学生正确的择业、就业理念,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幫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真正发挥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怡波.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高校应多出新招实招[N].中国青年报,2009.
[2]谯娜,颜诗桐.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
[3]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4]何峰.就业生态视角下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7(6).
[5]史纪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优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6]吴勇.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7]黄国,邱波,陈丽霞.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
◎编辑 李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