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立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努力使学生养成一种主动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现象,形成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综合实践 习惯 加强教师能力
李政道博士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的一句话:“中国古代研究做学问,而现代的学生都是在做学答”。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受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就是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的人才。要培养这种创新型人才,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必须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调查”“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根据环境特点,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围绕“主题”或“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从活动主题的提出开始需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
要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便是弄清楚什么是“问题”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往往将“问题” 定义为对知识点的不理解,对具体的习题的不懂,我们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说的问题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综合实践课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和教学活动、社会活动及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本课程立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去解决问题。因此,综合实践课中所说的问题肯定是离不开实践的,需要同学们主动从生活体验中找出问题。换句话说,我们所说的问题是离不开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以及动手实践的。观察是理解事物、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观察和实践、思维三者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说综合实践课上“问题”的产生也离不开观察、实践和思维。
那么如何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呢?
任何一个习惯都不是一两天得来的,习惯本身需要长期的积累。这里虽然习惯是学生养成的, 但是良好的习惯的养成一定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我们所面对的学习主体是还处于思想形成阶段的孩子,并没有足够的自制力以及判断是非能力做到不散漫、中途不放弃等。因此,笔者认为,加强教师的引导能力以及应对问题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活跃学生思维,引发问题意识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鼓励学生模仿科学家等专业人士的样子,通过观察和思维,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从小接受注入式教育的学生来说,主动将自己想成是专业人士,大胆去想问题、提出问题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模拟情境,并通过适当的巧妙的点拨,引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学生刚开学后,学校利用中午时间播放校艺术节学生精彩节目,刚入学的初一学生看到师兄师姐的精彩表演感慨万分,纷纷惊叹,对民族舞蹈产生兴趣,开展了“多彩的民族艺术”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过程中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舞蹈艺术并学习民族舞蹈,在新年的学校艺术节上又表演了精彩节目,在此基础上扩展开展了“了解朝鲜族民俗风情”的主题活动,对本民族的民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在生活中观察问题,从日常中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自身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刚开始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甚至是漫无边际。但教师抱着认真的态度对待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及时鼓励,然后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升为我们的研究课题,那学生会树立自信心,激发提出问题的兴趣,调动探索求知的情绪。
例如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也从多方面关注。利用假期或节假日带孩子出门旅游开阔学生视野的家庭也不断增长。因此我们的学生对各种旅游景点也很感兴趣。于是学生从他们关心的旅游城市、旅游景点入手提出了“了解延边的旅游景点”、“研究中国的旅游城市”等课题进行研究活动,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正确处理学生的问题,使之乐于提出问题
关注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理解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提问。其实学生的想法都是很单纯的,当老师鼓励他们、称赞他们时他们会感到很自豪,就会敢于大声询问,乐意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教师。
在讨论有关制作朝鲜民族传统饮食的问题时,有个小组选择“制作饭团”为子课题,在课堂上动手制作过饭团。制作过程当中有的同学提出很幼稚的提问,比如,为什么饭团是球状的;饭团一定要用米饭做吗等。这时候老师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有多简单也首先肯定学生表扬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同学们之间进行互相讨论得出结论后教师总结。还鼓励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当中找到答案,如什么样的材料混合起来会有酸辣的口感;不同的材料是如何在饭团里混在一起又不失各自的味道等。这样有很多问题在学生们动手做的过程中得到了答案,同学们对那次课的反响也很好。
四、不要将教师观点强加于学生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研究时无论从课题的选择、子课题的确定开始,还是到最后整理资料、选择汇报展示形式为止,教师尽量尊重学生观点采纳他们的意见,从不把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在开展“了解朝鲜族民俗风情”研究課题时,子课题的确定完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了“了解朝鲜族民间体育”、“了解朝鲜族饮食文化”、“了解朝鲜族辉煌艺术”、“了解朝鲜族传统节日”、“了解朝鲜族绚丽服饰”等内容,汇报展示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展示各种才能有的同学自己编导表演民族歌舞以及精彩小品;有的同学自己亲手制作民族饮食当场品尝;有的同学把自己家里的民族传统花甲、婚礼录像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教师都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努力做到老师绝对不允许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已知转化为未知的原动力,让他们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于现实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综合实践课程自身的需要,需要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习惯。综合实践活动所关心的“问题”是指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问题。这种“问题”离不开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动手去实践,以及思维的反馈。这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习惯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因此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鼓励与监督。教师要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要正确处理,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只要教师们能做到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就会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参考文献:
[1]毛大.《初中生学习心理》.杭州大学出版社。
[2]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综合实践 习惯 加强教师能力
李政道博士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的一句话:“中国古代研究做学问,而现代的学生都是在做学答”。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受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就是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的人才。要培养这种创新型人才,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必须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调查”“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根据环境特点,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围绕“主题”或“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从活动主题的提出开始需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
要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便是弄清楚什么是“问题”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往往将“问题” 定义为对知识点的不理解,对具体的习题的不懂,我们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说的问题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综合实践课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和教学活动、社会活动及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本课程立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去解决问题。因此,综合实践课中所说的问题肯定是离不开实践的,需要同学们主动从生活体验中找出问题。换句话说,我们所说的问题是离不开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以及动手实践的。观察是理解事物、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观察和实践、思维三者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说综合实践课上“问题”的产生也离不开观察、实践和思维。
那么如何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呢?
任何一个习惯都不是一两天得来的,习惯本身需要长期的积累。这里虽然习惯是学生养成的, 但是良好的习惯的养成一定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我们所面对的学习主体是还处于思想形成阶段的孩子,并没有足够的自制力以及判断是非能力做到不散漫、中途不放弃等。因此,笔者认为,加强教师的引导能力以及应对问题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活跃学生思维,引发问题意识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鼓励学生模仿科学家等专业人士的样子,通过观察和思维,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从小接受注入式教育的学生来说,主动将自己想成是专业人士,大胆去想问题、提出问题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模拟情境,并通过适当的巧妙的点拨,引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学生刚开学后,学校利用中午时间播放校艺术节学生精彩节目,刚入学的初一学生看到师兄师姐的精彩表演感慨万分,纷纷惊叹,对民族舞蹈产生兴趣,开展了“多彩的民族艺术”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过程中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舞蹈艺术并学习民族舞蹈,在新年的学校艺术节上又表演了精彩节目,在此基础上扩展开展了“了解朝鲜族民俗风情”的主题活动,对本民族的民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在生活中观察问题,从日常中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自身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刚开始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甚至是漫无边际。但教师抱着认真的态度对待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及时鼓励,然后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升为我们的研究课题,那学生会树立自信心,激发提出问题的兴趣,调动探索求知的情绪。
例如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也从多方面关注。利用假期或节假日带孩子出门旅游开阔学生视野的家庭也不断增长。因此我们的学生对各种旅游景点也很感兴趣。于是学生从他们关心的旅游城市、旅游景点入手提出了“了解延边的旅游景点”、“研究中国的旅游城市”等课题进行研究活动,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正确处理学生的问题,使之乐于提出问题
关注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理解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提问。其实学生的想法都是很单纯的,当老师鼓励他们、称赞他们时他们会感到很自豪,就会敢于大声询问,乐意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教师。
在讨论有关制作朝鲜民族传统饮食的问题时,有个小组选择“制作饭团”为子课题,在课堂上动手制作过饭团。制作过程当中有的同学提出很幼稚的提问,比如,为什么饭团是球状的;饭团一定要用米饭做吗等。这时候老师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有多简单也首先肯定学生表扬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同学们之间进行互相讨论得出结论后教师总结。还鼓励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当中找到答案,如什么样的材料混合起来会有酸辣的口感;不同的材料是如何在饭团里混在一起又不失各自的味道等。这样有很多问题在学生们动手做的过程中得到了答案,同学们对那次课的反响也很好。
四、不要将教师观点强加于学生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研究时无论从课题的选择、子课题的确定开始,还是到最后整理资料、选择汇报展示形式为止,教师尽量尊重学生观点采纳他们的意见,从不把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在开展“了解朝鲜族民俗风情”研究課题时,子课题的确定完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了“了解朝鲜族民间体育”、“了解朝鲜族饮食文化”、“了解朝鲜族辉煌艺术”、“了解朝鲜族传统节日”、“了解朝鲜族绚丽服饰”等内容,汇报展示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展示各种才能有的同学自己编导表演民族歌舞以及精彩小品;有的同学自己亲手制作民族饮食当场品尝;有的同学把自己家里的民族传统花甲、婚礼录像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教师都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努力做到老师绝对不允许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已知转化为未知的原动力,让他们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于现实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综合实践课程自身的需要,需要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习惯。综合实践活动所关心的“问题”是指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问题。这种“问题”离不开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动手去实践,以及思维的反馈。这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习惯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因此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鼓励与监督。教师要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要正确处理,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只要教师们能做到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就会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参考文献:
[1]毛大.《初中生学习心理》.杭州大学出版社。
[2]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