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抚触护理对新生儿排便、奶量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86例患有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加用加用抚触护理,对两组新生儿的排便、奶量、血清总胆红素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新生儿的奶量显著多于对照组,排便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相比较,其差异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护理能够提高其消化功能,有助于新生儿进食,促进血清总胆红素的及时排出,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抚触护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近年来,抚触护理被广泛地用,其对新生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对新生儿的皮肤与肌肉进行有技巧的爱抚及按摩,不仅可以新生儿的消化,改善其的睡眠质量,还可以提高其应激力与免疫力[1]。本研究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86例患有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应用抚触护理,其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86例患有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43例,男23例,女20例;胎龄37~41周,平均(38.2±2.7)周;体重2250~4215g,平均(3215±520)g,顺产29例,剖宫产14例。对照组43例,男24例,女19例;胎龄38~41周,平均(37.9±3.1)周;体重2300~4200g,平均(3300±510)g,顺产27例,剖宫产16例胎。以上患儿通过抽血化验确诊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其血清总胆红素≥205.2μmol/L;将Apgar低于8分、具有窒息史、胆汁排泄障碍、新生儿肝炎、巨结肠、等患儿排除。除上述资料外,两组患儿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病房内保持清洁安静的环境、柔和的光线,要经常通风换气,室温维持在22℃左右,湿度60%左右。做好患儿的保暖工作,其体温保持在36~37℃。叮嘱看护家属进行消毒,降低感染率。指导产妇及家属进行新生儿喂养及皮肤护理的方法。
1.2.2 研究组?本组患儿除常规护理外,应用抚触护理。于患儿出生12小时、进食1小时之后,由专业护理人员在患儿睡醒的状态下进行抚触护理,房间需舒适安静,室温控制在28℃左右,湿度控制在60%左右,操作台温度控制在36℃。护理人员的双手需清洁、温暖。在涂抹婴儿润肤油之后,根据国际标准法(COT)按照头、面、胸、腹、前上肢、前下肢、手足、后背、臀部的顺序依次开始轻柔地抚触按摩,抚触过程中观察患儿的反应并进行交流。20min/次,2次/d。对两组新生儿的排便次数及性状,奶量及间隔,经皮胆红素指数进行观察并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的奶量显著多于对照组,排便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相比较,其差异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较高,将新生儿的高胆红素水平及时降低,对新生儿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临床重点研究内容。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出现黄染,其发原因复杂,新生儿肝炎、母乳性黄疸、感染性黄疸及溶血性黄疸等都能引发该病[2]。触觉作为新生儿最基本的感官功能,抚触护理在涂抹婴儿润肤油后,由上至下对新生儿皮肤进行有技巧的轻柔按摩,并在此过程中和新生儿进行交流,将柔和的刺激经皮肤传至患儿的中枢神经,并能够加快生长素、胃泌素及胰岛素分泌与释放,腹部按摩促进胃肠道蠕动,使患儿的进奶量增加,提高消化功能,令排便次数增多,改善患儿便秘与腹胀,从而促进胆红素的排出,降低胆红素经肝—肠循环量,使胆红素被肠道重吸收的量减少,以达到将血清胆红素水平及时降低的作用[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新生儿的奶量显著多于对照组,排便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相比较,其差异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中应用抚触护理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指数均明显低于应用常规护理的患儿,且其黄疸持续时间也明显减少。相关研究也报道过,抚触会给患儿带来被爱的安全感与满足感,可以明显降低其焦虑及恐惧[4]。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护理能够提高其消化功能,有助于新生儿进食,促进血清总胆红素的及时排出,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玉峰.抚触护理对新生儿排便, 奶量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J].安徽医药, 2013,17(10):1820-1821.
[2]何冬卉.抚触对母婴同室早期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2,10(2):402-403.
[3]刘芝平.45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9(22):?2021-2021.
[4]马繁荣,单玲.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4:055.
关键词:抚触护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近年来,抚触护理被广泛地用,其对新生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对新生儿的皮肤与肌肉进行有技巧的爱抚及按摩,不仅可以新生儿的消化,改善其的睡眠质量,还可以提高其应激力与免疫力[1]。本研究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86例患有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应用抚触护理,其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86例患有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43例,男23例,女20例;胎龄37~41周,平均(38.2±2.7)周;体重2250~4215g,平均(3215±520)g,顺产29例,剖宫产14例。对照组43例,男24例,女19例;胎龄38~41周,平均(37.9±3.1)周;体重2300~4200g,平均(3300±510)g,顺产27例,剖宫产16例胎。以上患儿通过抽血化验确诊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其血清总胆红素≥205.2μmol/L;将Apgar低于8分、具有窒息史、胆汁排泄障碍、新生儿肝炎、巨结肠、等患儿排除。除上述资料外,两组患儿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病房内保持清洁安静的环境、柔和的光线,要经常通风换气,室温维持在22℃左右,湿度60%左右。做好患儿的保暖工作,其体温保持在36~37℃。叮嘱看护家属进行消毒,降低感染率。指导产妇及家属进行新生儿喂养及皮肤护理的方法。
1.2.2 研究组?本组患儿除常规护理外,应用抚触护理。于患儿出生12小时、进食1小时之后,由专业护理人员在患儿睡醒的状态下进行抚触护理,房间需舒适安静,室温控制在28℃左右,湿度控制在60%左右,操作台温度控制在36℃。护理人员的双手需清洁、温暖。在涂抹婴儿润肤油之后,根据国际标准法(COT)按照头、面、胸、腹、前上肢、前下肢、手足、后背、臀部的顺序依次开始轻柔地抚触按摩,抚触过程中观察患儿的反应并进行交流。20min/次,2次/d。对两组新生儿的排便次数及性状,奶量及间隔,经皮胆红素指数进行观察并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的奶量显著多于对照组,排便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相比较,其差异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较高,将新生儿的高胆红素水平及时降低,对新生儿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临床重点研究内容。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出现黄染,其发原因复杂,新生儿肝炎、母乳性黄疸、感染性黄疸及溶血性黄疸等都能引发该病[2]。触觉作为新生儿最基本的感官功能,抚触护理在涂抹婴儿润肤油后,由上至下对新生儿皮肤进行有技巧的轻柔按摩,并在此过程中和新生儿进行交流,将柔和的刺激经皮肤传至患儿的中枢神经,并能够加快生长素、胃泌素及胰岛素分泌与释放,腹部按摩促进胃肠道蠕动,使患儿的进奶量增加,提高消化功能,令排便次数增多,改善患儿便秘与腹胀,从而促进胆红素的排出,降低胆红素经肝—肠循环量,使胆红素被肠道重吸收的量减少,以达到将血清胆红素水平及时降低的作用[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新生儿的奶量显著多于对照组,排便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相比较,其差异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中应用抚触护理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指数均明显低于应用常规护理的患儿,且其黄疸持续时间也明显减少。相关研究也报道过,抚触会给患儿带来被爱的安全感与满足感,可以明显降低其焦虑及恐惧[4]。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护理能够提高其消化功能,有助于新生儿进食,促进血清总胆红素的及时排出,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玉峰.抚触护理对新生儿排便, 奶量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J].安徽医药, 2013,17(10):1820-1821.
[2]何冬卉.抚触对母婴同室早期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2,10(2):402-403.
[3]刘芝平.45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9(22):?2021-2021.
[4]马繁荣,单玲.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