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当下职场谈“忠诚”,似乎都是有条件的,常常视薪水和职位而定。很多人走马灯似的换着工作,从一家公司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为的就是让职位、薪资都随着每次的跳动上升。然而,本文主人公白晓刚在德国的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却颠覆了以前的认知,因为德国人在职场的高忠诚度给他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多德国人进入了一家他们认为很棒的公司后,服役20年以上很常见,甚至有些终身不换东家。是什么原因让德国人心甘情愿地为他所服务的企业付出一生的时间呢?以下是白晓刚在德国工作的特别经历和感悟。
像挑妻子一样选老板
2010年,我在德国一所高校攻读经济学硕士,还有9个月就要毕业了。因为想毕业后留在德国工作,所以和周围很多临近毕业的同学一样,我开始积极联系实习公司。
当时德国经济不太景气,找工作比较困难,我向外投出了上百封简历,却只收到了一个面试回复。
这家小公司各方面条件都不符合我的理想,但眼见毕业日期一天天临近,我还是选择了它,心里打算着先混个实习经历,等真正毕业后再换份更好的工作。
不过,我的德国同学雷奥的做法却让我感到有些无法理解。都说德国人死板,别看这位仁兄只有二十几岁,为人处世却像个小老头儿一样严肃认真。
雷奥从入学那天就开始为自己喜欢的工作“画像”了,他将自己的能力、技能、强弱项、兴趣爱好以及未来自己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一一罗列在纸上,然后再对照着这个定位搜寻相关的职位信息。最终,在毕业前一年,他确定了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向招聘这些职位的公司投递简历。
相比我的撒网式捞鱼,雷奥的举动更像是徒手摸鱼,结果可想而知,三个月时间过去了,雷奥只投出了二十几封求职信,全如石沉大海,没有半点消息。
我劝他像我一样向外海投简历,但雷奥却坚决不肯屈就,仍旧固执地定点投递着他那“金贵”的简历。
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吧,在第四个月末,雷奥终于收到了一家大公司的面试通知。本以为他艰难的求职路终于可以暂时画个句号了,但没想到这位老兄却对这家公司展开了全面的调查,也不知他都调查了些什么,最终竟然放弃了这次难得的面试机会。
我实在想不透,这家公司是全球500强企业之一,在经济发达的德国也属于中高收入,而且职位又是雷奥划定的范围,他为什么要放弃呢?追问缘由,雷奥竟然一本正经地说,他经过多方了解,发现该公司老板行事的风格不是他喜欢的。
我听了不禁惊呼:雷奥,你这只是找工作,又不是在找老婆,工作不喜欢可以随时更换,干吗这么死较真呢?
雷奥却认真地说,谁说工作可以随时更换,我要找的是一份可以干一辈子的工作,所以一定要保证自己工作起来愉快开心,这样才能有热情,有了热情才会做好工作。否则即使公司再大、待遇再好,我也不会勉强自己的。
后来我才发现,很多德国同学都和雷奥一样,执着地找寻一份能够长长久久从事的职业。
大概被其诚心所感动,老天眷顾了执着的雷奥,我在实习了两个月后,听说他终于找到了工作。而他找到的工作不仅待遇好,工作环境和氛围也都非常轻松。这让我羡慕不已,暗叹傻人有傻福。对于这个本来就不满意的实习工作干得更加没有劲头。结果实习结束后,与我一同进入该公司的同学托马斯被公司挽留了下来,而我还得重新投入到寻找工作的行列中。不过,我并不沮丧,因为我已下定决心,要找一份各方面都理想的工作。
有一种忠诚是双向的
尽管我决心要找份自己满意的工作,但两个月后,我就坚持不下去了。当一家化工企业向我伸出橄榄枝时,我变得不再坚定。
这家公司虽然有很强的实力,可我应聘到的只是一个低级小职员,想要一步步达到我理想中的职位将是一段非常漫长的道路。
但最终我还是向现实低了头,不过仍旧心有不甘,所以决定在这家公司先工作几年,一旦找到各方面都符合我期望的工作,就离开这里。
早就听说德国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与身心关怀已经成为欧洲特色。而直到正式工作,我才算是真正感受到了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签完用工合同之后,财务部就主动问我要不要先预支半个月工资,说怕我要买菜租房钱不够用,当时令我心里一暖。而因为工作单位离我租住的地点有些远,所以我又在公司附近重新租了房子,没想到公司竟然连找搬家公司的钱都给报销了。
虽然有种种令我感动的地方,但工作初期,我却非常不喜欢甚至是讨厌这份工作。整整一个月时间,我和两名新同事每天的工作就是打印、整理各种文件,量大枯燥,索然无味,却忙得四脚朝天,照这样下去,展示自己,升职加薪的机会将变得非常渺茫。我更坚定了换工作的想法。
与我沮丧、郁闷情绪不同的是,另一名新来的女同事朱莉娅却不急不躁,一直耐心仔细地做好每件事。一个月后,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总经理宣布,朱莉娅被提拔为人事部经理。升迁的理由是:一个由海德堡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能够每天千篇一律地整理文件,并在大量文件中,不厌其烦的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推荐给上司,展示出了卓越的人事管理的才能。听到任命,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公司打算从我们三人中选拔一名人事部经理,所以才有意委派了这样一份让人崩溃的工作。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我只能看着刚踏出校园不久的朱莉娅一跃直接进入了公司的高层。
尽管悔青了肠子,但这一事件也向我传达了公司一个重要的用人理念,与中国企业讲究论资排辈不同,在这里,如果我的工作被认可,我就能得到相应的职位与薪金。我摒弃了混日子的想法,开始沉下心来,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我渐渐发现,公司的管理也有着非常人性化的一面。尽管高级经理层主动加班相当积极,晚上八九点走很常见,但对于普通职员的要求却很宽松,我们也有打卡制度,不过如果你早上6点来,只要工作完成,下午3点可以走。早上8点来,可以下午5点走,只要一周工作满37个小时就行。在工作的时候,如果我遇到软件什么的不懂,公司会马上送我去短期培训个两三天,回来我就成这个软件的高手了,后方支持系统可谓超级强大。 我们的部门经理安德里亚斯平易近人,他不止关心我们工作上的表现,更关心我们的心理成长。当我们出现情绪上的低落时,他总能细心地察觉出来,然后设法提供帮助或是心理上的疏导。安德里亚斯曾对我说,当一家企业发展到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规模时,所谓企业的“中央集权”式惯例已经很难奏效了,每名员工必须都要能得到驱动力,薪水、福利和公司氛围同等重要。而在金融危机期间,与很多优质德企一样,我们的公司也没有选择用裁员的方法来渡过难关,而是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减少超时工作,控制成本,灵活调动人员等等。公司对于一些年龄大的工人更是贴心,从厂房设置到医疗护理,甚至理疗师都有一条龙服务。
公司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感染了我,同时安德里亚斯的关怀也让我感受到他和公司对我的重视,所以我更加勤奋地工作,并出色完成了一份时间紧迫的东南亚市场调研报告,得到公司领导层的赏识。
付出就有回报,实习期结束后,安德里亚斯叫我到办公室,问我愿不愿留在公司工作,签的是无限期合同,而且开出了非常诱人的薪酬,除了享受养老保障,还有补充医疗保险,以及股份项目。
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事实是,我都找不到要离开的理由。都说德国企业的员工忠诚度很高,那是因为公司肯对员工投资,让员工开心,员工自然也会付出更多,对老板忠诚。这是双向的。
忠诚的回报创造奇迹
成为正式员工后,我各方面的福利待遇都有了大幅提高,有时好到让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而这在德国大多企业中却是习以为常的事。
除了每周休息两天以外,我还可享受每年六周带薪休假,再除掉各种节日,我粗略算了一下,自己一年真正工作的天数只有187天,休息日达到了178天。不仅如此,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补贴,比如夫妻双方如果不在一个城市工作,公司会按月给一笔叫分居补贴的钱。在医疗保险方面,员工只需缴纳一半的保险费,其配偶和子女便都有权免费享受这个福利……总之,我身心愉快地享受着公司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但同时心里却不免暗暗忐忑,公司付出如此高的人力成本,会不会有被吃垮的危险呢?
带着这样的忧虑,我上网搜索了相关信息,这才渐渐放下心来。欧债危机,意大利、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生产力没有搞上去便只有大力发展旅游,靠着买卖自然资源来勉力维持。相比之下,德国靠着实实在在质量过硬的高端工业品生产制造和出口,还有武器来赚取高额的利润。因此德国的经济被定义为世界上最健全的经济。这也是德国虽然高福利,却没有被拖垮的原因。
至于德国为什么始终能够在高端产业中占据重要一席,从个人的工作实践中,我得出结论,那就是,企业对员工倾情付出,换来员工的精诚回报,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才创造出了德国奇迹。
作为对企业尊重的回报,所有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都是精益求精。除了工作认真,所有人还保持着极高的工作效率。在公司里,看不见有人在电脑上打游戏、网聊、拨打私人电话,尽管工作时间短,但每个人的每分钟都在为公司创造着价值。拿我的上司安德里亚斯的话来说,就是“能做好的一定尽力做好,能早做好的就早做好”。
作为打工的人,许多人都有些依赖的心理,遇事能逃避的就逃避。尤其是初级职位的人会想,即使自己绞尽脑汁想出好点子也未必会被采纳,所以只要干好分派给自己的任务就行了。
但在德国的企业中,很多员工都愿意站在公司的角度来想问题,群策群力地为公司想各种提高生产力,节省开支的各种办法。而领导层对于下属员工的想法都很重视,即使没被采纳,也会很认真地指出设想里的不足之处。显然,因为有了良好的生活保障,德国人工作的目的便不再是为了挣钱了,而是把工作看成一项事业,保持着高昂的激情,愉快地做事。在他们的个人字典中没有“吃亏”这个词。他们会积极开发一个项目或想尽办法帮助别人,而不会计较利益得失。这样的无私精神也令团队合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程部最年轻的员工斯蒂芬,我私下里喜欢叫他“阿呆”,因为他除了工作似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而他对工作的热情常常令我感到汗颜。斯蒂芬没事就喜欢呆在车间里,悉心钻研各种设备的安装调试,并且每天会拿着一大堆问题向工程部的元老尤利安请教。而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尤利安百问不烦,百答不厌。仅仅半年的时间,斯蒂芬就已经成了工程部的骨干,业务水平不在尤利安之下,甚至挑头开发起新项目来,并因此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而尤利安面对这个后起之秀,没有一丝担忧或嫉妒,依旧对斯蒂芬的问题来者必答。
看着刻苦钻石业务技能的斯蒂芬和对后辈倾囊相授的尤利安,我不由感叹,这样的企业,这样的员工,怎么可能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持续创造奇迹!
编辑/李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