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口市骑楼步行街有一组令人驻足流连的雕塑:年轻的妻子身背、手牵幼儿,默默地为即将远渡南洋谋生的丈夫送行。神情忧伤但没有一滴眼泪,脸庞刚毅却多少有些惘然。都说雕塑背后是有情节的,我们能够想象,丈夫走后她肩上的担子有多么沉重:敬奉公婆,抚养儿女,扶犁耕作,操持家务,更不要说静夜对丈夫的无尽思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和担忧。笔者多少次站在这组雕塑像前,思绪联翩,既有对未知命运的同情,更有对勇敢承担者的敬重。
这种想象只能从欣赏者之所知去演绎,现在我们却可以从作家蔡葩的新作《南洋船歌》中得到丰富、生动的文字体现。作为南洋叙事三部曲之一,《南洋船歌》在更加广阔的历史画面上向读者展示了“下南洋”的悲欢离合:不仅有异国他乡寄人篱下的艰辛,有刻骨铭心的离愁别绪,也有创业成功者的足迹,以及他们因为远离祖籍地而显得更为浓郁的家国情怀。作品在娓娓叙事的曲折中,努力探寻人物深沉而起伏的内心世界,带着读者去欣赏人性之美、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之美。当读完那篇被冠为书名的《南洋船歌》口述史后,仿佛听到了一部激荡人心的下南洋命运交响曲。
海南岛东部以至闽粤沿海船民早有趁风信往还东南亚各国从事货物交易的活动,但是群体性地“下南洋”,出现在19世纪之后,那是清朝统治从虚假的强大走向衰落的时期,鸦片战争的一败涂地更让封闭的社会江河日下,积贫积弱。清末民生凋敝,东南沿海贫苦民众冒海浪之险去他乡谋生,企望改变命运,这是最初的动机。无情的现实是失意者比比,但是一批幸运者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苦心经营站稳了脚跟,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南洋船歌》为读者开启了这一独特群体的艰辛生涯和内心世界,虽然从以往的读物中我们已多少有所了解,却仍然能够获得一些新鲜的领悟。
最早冒着生死不测到南洋谋生的,不是饱读诗书、牢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传统知识分子,而是底层民众。他们大多没有文化但并不缺少接受新事物的热情,在保留祖居地文明习俗的同时,并不拒绝工业文明的熏陶。新的技术进步、新的管理观念很快被接受和运用,并且努力通过各种渠道输送到祖籍地,逐渐蔚为风气。哪怕是一件来自西洋的器物,一幢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都似乎是在向封闭的故园透露时代的新风。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革新”是一个既古老又时行的概念,一有机会就会触发。
为了立足市场,他们费尽苦心,不辞辛劳和诚信敬业,对品质极致的不懈追求,是他们成功的诀窍。新加坡食肆上长盛不衰的海南鸡饭和“王共产”的白斩鸡、潮州人制作的美味牛肉丸和牛肉粿条,侨批经营者的诚信细腻以及他们一切以顾客为中心的精细服务,其中所升华出来的商業精神,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仍足以为后人的生动教材。
至于眷恋故土,爱国爱乡,则是他们共同的高尚情愫。故乡是身心的归宿,是真正的“家”,这是由文化认同而来的行为指向。在海外他们抱团取暖,稍有积蓄便回乡祭祖,帮贫帮亲,进而投资置业,期望中华民族早日走向强盛。自清末民初至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华侨华人的心路指向一直在延续。在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中,华侨华人有一臂之力,而且从历史上看,他们引领先声。
更让读者为之感动的是,《南洋船歌》叙述了抗战时期南洋华侨与国家共患难,热血青年奔赴国难、回国投身抗日战争的英勇事迹,许多人后来成长为人民革命队伍的骨干,共和国的旗帜上记录了他们血染的风采。
在中国近代急剧演进的历史天空中,南洋华侨华人讲不完的故事犹如天空中的一抹云彩,映衬着国家的盛衰。时代的风云五彩斑斓,历史记载着每一片云彩的壮观和美丽。走过漫长的道路,今天的中国是自信的,开放的,初步强盛的,并且正在与世界融合。海口骑楼老街已成为南洋文化的物质遗产,有着浓厚乡情的南洋老华侨已经逐渐凋谢,他们的第三代、第四代,枝繁叶茂,融入当地社会,把眼光投向远方,迈步走向世界,再没有先辈那么多的乡愁,有的是“我从哪里来”的寻根追问。这便是宿缘,不离不弃直至永远。
作者系海南出版社监事会主席、副编审
这种想象只能从欣赏者之所知去演绎,现在我们却可以从作家蔡葩的新作《南洋船歌》中得到丰富、生动的文字体现。作为南洋叙事三部曲之一,《南洋船歌》在更加广阔的历史画面上向读者展示了“下南洋”的悲欢离合:不仅有异国他乡寄人篱下的艰辛,有刻骨铭心的离愁别绪,也有创业成功者的足迹,以及他们因为远离祖籍地而显得更为浓郁的家国情怀。作品在娓娓叙事的曲折中,努力探寻人物深沉而起伏的内心世界,带着读者去欣赏人性之美、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之美。当读完那篇被冠为书名的《南洋船歌》口述史后,仿佛听到了一部激荡人心的下南洋命运交响曲。
海南岛东部以至闽粤沿海船民早有趁风信往还东南亚各国从事货物交易的活动,但是群体性地“下南洋”,出现在19世纪之后,那是清朝统治从虚假的强大走向衰落的时期,鸦片战争的一败涂地更让封闭的社会江河日下,积贫积弱。清末民生凋敝,东南沿海贫苦民众冒海浪之险去他乡谋生,企望改变命运,这是最初的动机。无情的现实是失意者比比,但是一批幸运者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苦心经营站稳了脚跟,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南洋船歌》为读者开启了这一独特群体的艰辛生涯和内心世界,虽然从以往的读物中我们已多少有所了解,却仍然能够获得一些新鲜的领悟。
最早冒着生死不测到南洋谋生的,不是饱读诗书、牢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传统知识分子,而是底层民众。他们大多没有文化但并不缺少接受新事物的热情,在保留祖居地文明习俗的同时,并不拒绝工业文明的熏陶。新的技术进步、新的管理观念很快被接受和运用,并且努力通过各种渠道输送到祖籍地,逐渐蔚为风气。哪怕是一件来自西洋的器物,一幢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都似乎是在向封闭的故园透露时代的新风。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革新”是一个既古老又时行的概念,一有机会就会触发。
为了立足市场,他们费尽苦心,不辞辛劳和诚信敬业,对品质极致的不懈追求,是他们成功的诀窍。新加坡食肆上长盛不衰的海南鸡饭和“王共产”的白斩鸡、潮州人制作的美味牛肉丸和牛肉粿条,侨批经营者的诚信细腻以及他们一切以顾客为中心的精细服务,其中所升华出来的商業精神,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仍足以为后人的生动教材。
至于眷恋故土,爱国爱乡,则是他们共同的高尚情愫。故乡是身心的归宿,是真正的“家”,这是由文化认同而来的行为指向。在海外他们抱团取暖,稍有积蓄便回乡祭祖,帮贫帮亲,进而投资置业,期望中华民族早日走向强盛。自清末民初至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华侨华人的心路指向一直在延续。在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中,华侨华人有一臂之力,而且从历史上看,他们引领先声。
更让读者为之感动的是,《南洋船歌》叙述了抗战时期南洋华侨与国家共患难,热血青年奔赴国难、回国投身抗日战争的英勇事迹,许多人后来成长为人民革命队伍的骨干,共和国的旗帜上记录了他们血染的风采。
在中国近代急剧演进的历史天空中,南洋华侨华人讲不完的故事犹如天空中的一抹云彩,映衬着国家的盛衰。时代的风云五彩斑斓,历史记载着每一片云彩的壮观和美丽。走过漫长的道路,今天的中国是自信的,开放的,初步强盛的,并且正在与世界融合。海口骑楼老街已成为南洋文化的物质遗产,有着浓厚乡情的南洋老华侨已经逐渐凋谢,他们的第三代、第四代,枝繁叶茂,融入当地社会,把眼光投向远方,迈步走向世界,再没有先辈那么多的乡愁,有的是“我从哪里来”的寻根追问。这便是宿缘,不离不弃直至永远。
作者系海南出版社监事会主席、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