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天空中的一抹云彩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FIPAUT8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口市骑楼步行街有一组令人驻足流连的雕塑:年轻的妻子身背、手牵幼儿,默默地为即将远渡南洋谋生的丈夫送行。神情忧伤但没有一滴眼泪,脸庞刚毅却多少有些惘然。都说雕塑背后是有情节的,我们能够想象,丈夫走后她肩上的担子有多么沉重:敬奉公婆,抚养儿女,扶犁耕作,操持家务,更不要说静夜对丈夫的无尽思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和担忧。笔者多少次站在这组雕塑像前,思绪联翩,既有对未知命运的同情,更有对勇敢承担者的敬重。
  这种想象只能从欣赏者之所知去演绎,现在我们却可以从作家蔡葩的新作《南洋船歌》中得到丰富、生动的文字体现。作为南洋叙事三部曲之一,《南洋船歌》在更加广阔的历史画面上向读者展示了“下南洋”的悲欢离合:不仅有异国他乡寄人篱下的艰辛,有刻骨铭心的离愁别绪,也有创业成功者的足迹,以及他们因为远离祖籍地而显得更为浓郁的家国情怀。作品在娓娓叙事的曲折中,努力探寻人物深沉而起伏的内心世界,带着读者去欣赏人性之美、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之美。当读完那篇被冠为书名的《南洋船歌》口述史后,仿佛听到了一部激荡人心的下南洋命运交响曲。
  海南岛东部以至闽粤沿海船民早有趁风信往还东南亚各国从事货物交易的活动,但是群体性地“下南洋”,出现在19世纪之后,那是清朝统治从虚假的强大走向衰落的时期,鸦片战争的一败涂地更让封闭的社会江河日下,积贫积弱。清末民生凋敝,东南沿海贫苦民众冒海浪之险去他乡谋生,企望改变命运,这是最初的动机。无情的现实是失意者比比,但是一批幸运者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苦心经营站稳了脚跟,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南洋船歌》为读者开启了这一独特群体的艰辛生涯和内心世界,虽然从以往的读物中我们已多少有所了解,却仍然能够获得一些新鲜的领悟。
  最早冒着生死不测到南洋谋生的,不是饱读诗书、牢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传统知识分子,而是底层民众。他们大多没有文化但并不缺少接受新事物的热情,在保留祖居地文明习俗的同时,并不拒绝工业文明的熏陶。新的技术进步、新的管理观念很快被接受和运用,并且努力通过各种渠道输送到祖籍地,逐渐蔚为风气。哪怕是一件来自西洋的器物,一幢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都似乎是在向封闭的故园透露时代的新风。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革新”是一个既古老又时行的概念,一有机会就会触发。
  为了立足市场,他们费尽苦心,不辞辛劳和诚信敬业,对品质极致的不懈追求,是他们成功的诀窍。新加坡食肆上长盛不衰的海南鸡饭和“王共产”的白斩鸡、潮州人制作的美味牛肉丸和牛肉粿条,侨批经营者的诚信细腻以及他们一切以顾客为中心的精细服务,其中所升华出来的商業精神,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仍足以为后人的生动教材。
  至于眷恋故土,爱国爱乡,则是他们共同的高尚情愫。故乡是身心的归宿,是真正的“家”,这是由文化认同而来的行为指向。在海外他们抱团取暖,稍有积蓄便回乡祭祖,帮贫帮亲,进而投资置业,期望中华民族早日走向强盛。自清末民初至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华侨华人的心路指向一直在延续。在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中,华侨华人有一臂之力,而且从历史上看,他们引领先声。
  更让读者为之感动的是,《南洋船歌》叙述了抗战时期南洋华侨与国家共患难,热血青年奔赴国难、回国投身抗日战争的英勇事迹,许多人后来成长为人民革命队伍的骨干,共和国的旗帜上记录了他们血染的风采。
  在中国近代急剧演进的历史天空中,南洋华侨华人讲不完的故事犹如天空中的一抹云彩,映衬着国家的盛衰。时代的风云五彩斑斓,历史记载着每一片云彩的壮观和美丽。走过漫长的道路,今天的中国是自信的,开放的,初步强盛的,并且正在与世界融合。海口骑楼老街已成为南洋文化的物质遗产,有着浓厚乡情的南洋老华侨已经逐渐凋谢,他们的第三代、第四代,枝繁叶茂,融入当地社会,把眼光投向远方,迈步走向世界,再没有先辈那么多的乡愁,有的是“我从哪里来”的寻根追问。这便是宿缘,不离不弃直至永远。
  作者系海南出版社监事会主席、副编审
其他文献
2017年8月18日,收到王振良主编的《问津文库》第54种,在“朋友圈”里发了这一段话:“留在《口述津沽》篇末的拉页,所弥散的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民间文化的归纳与梳理凝结成一份力量,才会生成更有效的见证力与干预力。于区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而言,王振良和‘问津’是北方的高山——‘林泉高致’;方韶毅和‘瓯风’是江南的高山——‘可舟可居’。”  我与振良兄相识,始于2013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一届
期刊
我曾经站在海南儋州东坡书院中,轻轻想起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遥想起当年东坡的风流于世。  一夜饮醉了半生痴梦。他反对新法,奉襟怀于苍生,苦苦进谏,却迎来了乌台诗案。吏遣送他往京都时曾两度自杀未了,长期的斗争使他并不怕直面小人与朝廷,他单纯地以为只有犯法的人才会获罪,而他未曾犯法。他只怕牵累至亲与友人。京城已至,他才发现原来认罪是唯一的选择,原来辩解毫无意义。  谁曾料想,这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
期刊
赵丽宏先生是一位文心温润、静水流深的抒情诗人和美文作家,他的儿童小说清丽明澈,就像林中的小溪,潺潺流动,光影分明。简洁和准确的白描手法,却又自觉地加以节制,不给读者留下丝毫炫技的感觉。  赵丽宏先生的《黑木头》是一本关于“爱的教育”与“善的教育”的童书,也是一首温暖明亮的叙事诗。讲的是有一天傍晚,小男孩童童和妈妈在去外婆家的路上,经过岚山小学时,在一堆幽暗的灌木丛阴影中,看见了两个小小的金黄色亮点
期刊
本刊讯 (记者 宗 蕾)11月29日—12月2日,2019天府书展在成都成功举办。  在这四天里,好书、新书、精品文创云集;作者、编者、读者欢聚展场;签书,讲书,买书,卖书,行业研讨会等各項文化活动仅主会场就达150余场,入场读者11.5万人次。这场以“爱阅读 会生活”为永久主题的首届书展达到了预期效果,呈上了一份“诵读新时代、礼赞新中国”的礼物,同时打造了四川全民阅读的新名片。  凝心聚力,好书
期刊
本刊讯(记者 肖田) 11月23日至24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在厦门筼筜书院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支平,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任、原台湾大学教授陈鼓应,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孙晶,台湾知名人士孙朱高正教授,台湾孔孟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董金裕,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陈福滨
期刊
摘要:“城市书房”是国家提倡全民阅读活动的延伸,是城市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集阅读、展示、沙龙、表演、休闲为一体的新型阅读方式。本文从中国“城市书房”的发展过程入手,以北京市朝阳区的“城市书房”建设为例,具体分析当下“城市书房”的发展现状与运营模式及其对推广全民阅读产生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城市书房 公共文化 全民阅读  “城市书房”是贯彻国家文化发展总体要求,持续推进全民阅读,提升基
期刊
本刊讯(记者 吴凤鸣 实习记者 朴莹)11月20日至23日,全国读书会联盟(第三期)学习班在北京举办了为期四天的学习并圆满结束。本期学习班由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及全国读书会联盟主办,为全国读书会机构进一步搭建资源共享、思想共建的平台,为各个读书会提供了连接活动和资源共享的机会,凝聚了推动全民阅读的力量。  在11月21日的开班仪式上,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国,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
期刊
12月7日,由韬奋基金会阅读组织联合会主办的“70年70城联读”总结盛典暨第六届全国读书会大会系列活动在北京77剧场举行。2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70城联读代表、读书会代表及专家学者与会。  “70年70城联读”活动在启动的一年间,走进了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的各城市阅读组织,汇集了242家阅读文化机构用167场阅读活动致敬了72座红色城市。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在发言中指出,举
期刊
新教材语文课程的改革,使阅读被提到一个战略位置。如何让班里的学生从小就能培养阅读兴趣,学习阅读策略、阅读方法,进而形成阅读力便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  读什么:解决书源问题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学习语文如果单靠一本教材,是很难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所以新教材是导向,更是引领。只有共读才能让学生不至于成为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所以,为了补充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期刊
10月26日上午,第二届中国全民阅读年会分论坛一:全国读书会主题阅读论坛在广西书展上举行。该分论坛主题为“主题阅读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精神源泉”,由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办公室、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办公室共同承办。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蒋茂凝,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晓新,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唐咸秋,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彤,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常务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