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犹记得初见《私人行走》一书,是在师大对门的晓风书屋,彼时我还是学生,看中了“清韵书系·品味集”这个系列的书,却因囊中羞涩,只能买一本,最终放弃了这本。等过了两周再去,老板告知书已售罄,直至今日,才收入囊中。都说书卷多情似故人,看来古人诚不欺我。
什么是美景?最美的地方,经得起你一再书写,能让你午夜梦回,会吸引你“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人只能年轻一次,不出去走走,你或许以为眼前的琐屑就是时间。《私人行走》呈现给你的美,或是漫步在西湖边上,心中一片澄澈,遥想千百年悠然时光如水逝去;或是你站在三秦旷野上,感慨白茫茫厚地高天;或是吴中故地的千年风月,弯曲幽深的巷子、莲蓬菱角和低吟浅唱般的吴音;或是赤水河畔,那高大的桫椤树下的美食小摊;或是喀纳斯湖畔的蓝天碧水,雪山草原;或是云南九乡那如梦如幻的溶洞水光……篇篇文章娓娓而述,让旅行慢慢铺开,水静莲香,惠风和畅。让读者在文字中邂逅一场阳光,寂静一场自我的年华,风景从极细微,到极繁华,都在你的眼前化成平凡琐碎的幸福。
什么是旅游?莫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本《私人行走》,收录的几十篇游记,都是记录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作者都是当年清韵书院的普通网友。和《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大国小城》这些大师手笔相比,少了文人的典雅和匠气,多了些普通人的随性天真;和《谷岳搭车去柏林》《走吧,趁我们还活着》这类当下畅销书相比,少了商业读物的技巧和雕凿,多了些真我本色的淡泊和宁静。如果一定要正本溯源,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游记里,我倒觉得它最像《满井游记》,清新旷达,本真自由。
书是好书,只是如今,却再没有清韵书院了。我看着书桌上的《私人行走》和《私人味觉》——两本书放在一起,仿佛从未分开过,而中间淡淡相隔着十年的时光。曾说赋尽高唐,书砚琳琅,到如今荼靡开至,青苔满墙;曾说锦瑟韶光,蒹葭苍苍,到如今千山暮雪,老翅几回各奔忙。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悄然流逝的又岂止是时光?
如果将来有人要写中国网络文学史,已于2012年关闭的清韵书院一定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这些付费商业文学网站大行其道的今天,90后的你,或许不知道清韵书院那句著名的格言——“清氛渊远、韵致流长”,但是你不会没有看过《此间的少年》《血薇》《听雪楼》《武林外传》《佳期如梦》《英雄志》《悟空传》;或许你从来没有见过清韵书院首页上那幅标志性的“心远地自偏”的水墨画,但是你不会不知道江南、沧月、今何在、九把刀、匪我思存、沈璎璎、小椴、燕垒生这些80后所熟知的网络文学作者。给这些80后文学神话以最初舞台的,正是清韵书院。它创建于1998年2月,是中国最早的原创文学网站;它曾开风气之先,主办电子文学刊物《网络新文学》,成为中文互联网上最有权威的文学刊物;它曾经开网络文学出版之先河,运作图书品牌“清韵书系”,整理、汇编、出版了大量中文网络早期优秀文学作品。它曾经承载着无数80后的文学梦,与天涯社区、西祠胡同、博客中国、榕树下、猫扑、凯迪等一起,伴随无数80后走过青涩的成长岁月,成为80后的我们记忆深处的永恒。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以主编《2004年中国网络文学精选》为标志,它在极盛的时候雄霸中文网络天下,80后耳熟能详的网络文学代表作品有一多半出自这个论坛,最具水平的写手们云集它的身边,最具分量的砖客们几乎都曾战于它的城下。它一直坚持文学网站最具人文意义的管理模式,产生了一大批至今仍然活跃在网络文学界的作者和评论者。它坚持纯文学纯原创的道路,拒绝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和游戏模式,堅持不向读者收费,为此它最终付出的关闭的代价也不改其初衷。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当一个有着浓厚人文积淀的文学网站在一瞬间合上它的大门时,我们甚至连徜徉在它的历史之中也不可得。
它走得是如此决绝。
直不辅曲,明不规暗,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我很意外也很感慨于有一家文学网站会真的以生命来践行这句话。美德有许多说教者,但是很少有殉道者。但至少在我的记忆里,清韵书院将永远定格在2004年的天明心静里。当然,或许是因为现在找不到第二个这么傻的文学网站了。当下的网络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采用“写手出名—网站推广—明星化包装—枪手团队写作—炒作再出版”这个流水线作业程序。网站和出版商赚得钵满盆满之余,偏偏还能骗得大把青少年为之喝彩倾倒,让我等书呆子们在瞠目结舌之余徒叹奈何。究竟是商业为了迎合大众而把文学变得肤浅,还是商业把大众和文学变得肤浅?这或许又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无解命题。
不要嘲笑年轻时候感动过你的东西,即使它们在如今看来是那么的不合时宜。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有人记取,也不是所有的消逝都会被遗忘。正如四〇后们不会忘记杨沫、柳青、赵树理,五〇后、六〇后们不会忘记舒婷、顾城、北岛,不会忘记海子、芒克、骆一禾,七〇后们不会忘记亦舒、琼瑶、三毛,八〇后的我们也不会忘记清韵书院。即使现在网络已经发展到了自媒体时代,微博和微信大行其道,人们越来越没有阅读的耐心,越来越失去书写的安静,越来越没有宁静的心去体会旅行中那些阳光美好和景色清新。过去的我们与此刻的我们正在告别,互相辨认。然而,即使梦想不再轻盈,即使我们开始用双手掂量生活,即使我们如今更重视果实而非花朵,我们依然会记得,曾经年少的时候,我们爱读书,有梦想,不奢侈,诚实简单,内心充盈;我们依然会记得,最初上网时候的那些本色和真我的文字;我们依然会记得,那些定格在微微发黄的纯白时光里的东西。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什么是美景?最美的地方,经得起你一再书写,能让你午夜梦回,会吸引你“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人只能年轻一次,不出去走走,你或许以为眼前的琐屑就是时间。《私人行走》呈现给你的美,或是漫步在西湖边上,心中一片澄澈,遥想千百年悠然时光如水逝去;或是你站在三秦旷野上,感慨白茫茫厚地高天;或是吴中故地的千年风月,弯曲幽深的巷子、莲蓬菱角和低吟浅唱般的吴音;或是赤水河畔,那高大的桫椤树下的美食小摊;或是喀纳斯湖畔的蓝天碧水,雪山草原;或是云南九乡那如梦如幻的溶洞水光……篇篇文章娓娓而述,让旅行慢慢铺开,水静莲香,惠风和畅。让读者在文字中邂逅一场阳光,寂静一场自我的年华,风景从极细微,到极繁华,都在你的眼前化成平凡琐碎的幸福。
什么是旅游?莫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本《私人行走》,收录的几十篇游记,都是记录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作者都是当年清韵书院的普通网友。和《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大国小城》这些大师手笔相比,少了文人的典雅和匠气,多了些普通人的随性天真;和《谷岳搭车去柏林》《走吧,趁我们还活着》这类当下畅销书相比,少了商业读物的技巧和雕凿,多了些真我本色的淡泊和宁静。如果一定要正本溯源,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游记里,我倒觉得它最像《满井游记》,清新旷达,本真自由。
书是好书,只是如今,却再没有清韵书院了。我看着书桌上的《私人行走》和《私人味觉》——两本书放在一起,仿佛从未分开过,而中间淡淡相隔着十年的时光。曾说赋尽高唐,书砚琳琅,到如今荼靡开至,青苔满墙;曾说锦瑟韶光,蒹葭苍苍,到如今千山暮雪,老翅几回各奔忙。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悄然流逝的又岂止是时光?
如果将来有人要写中国网络文学史,已于2012年关闭的清韵书院一定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这些付费商业文学网站大行其道的今天,90后的你,或许不知道清韵书院那句著名的格言——“清氛渊远、韵致流长”,但是你不会没有看过《此间的少年》《血薇》《听雪楼》《武林外传》《佳期如梦》《英雄志》《悟空传》;或许你从来没有见过清韵书院首页上那幅标志性的“心远地自偏”的水墨画,但是你不会不知道江南、沧月、今何在、九把刀、匪我思存、沈璎璎、小椴、燕垒生这些80后所熟知的网络文学作者。给这些80后文学神话以最初舞台的,正是清韵书院。它创建于1998年2月,是中国最早的原创文学网站;它曾开风气之先,主办电子文学刊物《网络新文学》,成为中文互联网上最有权威的文学刊物;它曾经开网络文学出版之先河,运作图书品牌“清韵书系”,整理、汇编、出版了大量中文网络早期优秀文学作品。它曾经承载着无数80后的文学梦,与天涯社区、西祠胡同、博客中国、榕树下、猫扑、凯迪等一起,伴随无数80后走过青涩的成长岁月,成为80后的我们记忆深处的永恒。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以主编《2004年中国网络文学精选》为标志,它在极盛的时候雄霸中文网络天下,80后耳熟能详的网络文学代表作品有一多半出自这个论坛,最具水平的写手们云集它的身边,最具分量的砖客们几乎都曾战于它的城下。它一直坚持文学网站最具人文意义的管理模式,产生了一大批至今仍然活跃在网络文学界的作者和评论者。它坚持纯文学纯原创的道路,拒绝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和游戏模式,堅持不向读者收费,为此它最终付出的关闭的代价也不改其初衷。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当一个有着浓厚人文积淀的文学网站在一瞬间合上它的大门时,我们甚至连徜徉在它的历史之中也不可得。
它走得是如此决绝。
直不辅曲,明不规暗,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我很意外也很感慨于有一家文学网站会真的以生命来践行这句话。美德有许多说教者,但是很少有殉道者。但至少在我的记忆里,清韵书院将永远定格在2004年的天明心静里。当然,或许是因为现在找不到第二个这么傻的文学网站了。当下的网络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采用“写手出名—网站推广—明星化包装—枪手团队写作—炒作再出版”这个流水线作业程序。网站和出版商赚得钵满盆满之余,偏偏还能骗得大把青少年为之喝彩倾倒,让我等书呆子们在瞠目结舌之余徒叹奈何。究竟是商业为了迎合大众而把文学变得肤浅,还是商业把大众和文学变得肤浅?这或许又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无解命题。
不要嘲笑年轻时候感动过你的东西,即使它们在如今看来是那么的不合时宜。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有人记取,也不是所有的消逝都会被遗忘。正如四〇后们不会忘记杨沫、柳青、赵树理,五〇后、六〇后们不会忘记舒婷、顾城、北岛,不会忘记海子、芒克、骆一禾,七〇后们不会忘记亦舒、琼瑶、三毛,八〇后的我们也不会忘记清韵书院。即使现在网络已经发展到了自媒体时代,微博和微信大行其道,人们越来越没有阅读的耐心,越来越失去书写的安静,越来越没有宁静的心去体会旅行中那些阳光美好和景色清新。过去的我们与此刻的我们正在告别,互相辨认。然而,即使梦想不再轻盈,即使我们开始用双手掂量生活,即使我们如今更重视果实而非花朵,我们依然会记得,曾经年少的时候,我们爱读书,有梦想,不奢侈,诚实简单,内心充盈;我们依然会记得,最初上网时候的那些本色和真我的文字;我们依然会记得,那些定格在微微发黄的纯白时光里的东西。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