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情怀的渗透研究

来源 :名师在线·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ka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指以爱国为主题开展的教育,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怀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教学实际,对渗透爱国主义教学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爱国主义情怀;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4-0040-02
  引  言
  早在1994年,中宣部就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了在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指出各学科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要求也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所体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掌握的教学资源中选择可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结合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1]。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怀的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指树立热爱祖国,并愿意为祖国奉献的思想教育,主要表现在热爱祖国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关心祖国命运,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2]。语文学科是一门以文章为主要教学载体的学科,具有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优势。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展示出真实生活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学。但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学需要依托课文展开,而很多课文中的爱国精神并不是直接展现的,因此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提取其中涉及爱国情怀的段落和诗句、名言[3]。在有效开发教学资源后,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按照爱国主义教学路线,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怀的教学策略
  (一)结合教材分析,筛选合适的课文
  为了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学,教师首先要结合教材进行分析,合理筛选涉及爱国主义精神的篇目。在进行筛选前,为了保证对篇目的合理分类,教师应按照爱国主义精神的不同體现大致对课文进行层次划分[4]。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材进行筛选。其中,涉及祖国山河风光的有《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涉及名人爱国事迹的有《将相和》《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清贫》;介绍历代英雄人物的有《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师在教学这些文章时,可以从文章的特点出发,结合有效的教学引导,使学生感受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蔺相如要躲着廉颇?为什么廉颇在知道蔺相如躲着他走的原因之后要‘负荆请罪’?”在学生进行思考时,教师可以点出二人的爱国之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蔺相如和廉颇的行为,进而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二)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现爱国情怀
  如今,随着多媒体教学工具的普及,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爱国主义教学也是如此。其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的有效展示作用,为学生直观地展示文本的人物与事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5]。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为了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直观地领略我国自然风光的秀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鸟的天堂”这一景点的图片和视频。通过观察,学生对美景产生由衷的赞叹,激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又如,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搜集刘伯承元帅的生平资料,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刘伯承元帅为我国做出的伟大贡献。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更深的理解,并树立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创建小组活动,促成学生深度理解
  活动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教学形式,借助教学活动的展开,实现对学生的调动,从而有效凸显教学主题[6]。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若能合理选择活动主题,便能将爱国教育融入其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例如,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创办一次以爱国为主题的话剧表演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合适的爱国主义题材的故事或者电影,自己改编简单的小剧本,设计动作进行表演。比如,在一次话剧表演活动中,学生选择了红色题材影视剧《小兵张嘎》中八路军和鬼子翻译官遭遇的场景。学生们将八路军和翻译官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这样,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调整写作要求,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与写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有关爱国主题的作文[7]。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一定的要求。
  在教学完一篇关于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写出学后的感想。例如,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在作文中抒发了对如今祖国强大的自豪之情,萌发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又如,在写游记时,笔者要求学生详细描写自己假期去过的旅游景点,并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五)优化课后阅读,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要想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后阅读是对阅读教学的补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较弱,课后阅读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教师应对课后阅读引起重视[8]。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以“红色阅读周”为主题的课后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些红色主题的书籍。在学生选择书籍后,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书本选择情况进行分组,以便学生开展合作阅读。教师可以从小学生读物中筛选书籍,如《小英雄雨来》《井冈山的故事》《长征的故事》等。在学生完成既定的阅读任务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一篇观后感,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想。
  (六)组织室外行动,开展红色旅游活动
  小学生年龄较小,天性爱玩。为了实现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渗透,教师可结合小学生的性格及年龄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小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红色旅游活动[9]。这样一来,小学生在享受游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肃穆,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熏陶。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选择旅游地点时,可以参考教材中涉及的名人故居或博物馆等。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发展,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调整。教师应筛选适合的爱国主题文章,積极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学效果,开展丰富、有效的阅读及写作活动,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旅游活动,从而在教学中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参考文献]
  赵瑞卿.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学周刊,2015(19):93.
  李荣琼.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内蒙古教育,2016(21):18.
  王海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28.
  欧阳凡子.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7.
  安承云,张虎龙.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1):210.
  李雅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6.
  徐艳艳,聂朦.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呈现分析及研究: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知识经济,2013(01):155.
  徐洁,李雨函.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爱国主义教育的呈现与优化路径[J].语文建设,2020(02):50-53+58.
  李冬梅.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9(12):80.
  作者简介:陆险峰(1974.5-),女,江苏南通人, 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在越野滑雪中,青少年运动员的力量薄弱一直是影响滑雪成绩的主要因素。但也常常被教练和运动员忽视,从而使得青少年在滑雪中进行突破变得异常艰难。这就需要在训练的过程中重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与文本作者的思维、认识、情感产生共鸣,体会作者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深刻理解文本,受到更深层次的人文教育与情感陶冶。  关键词:品词析句;理解;体会;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4-003
居延汉简等西北汉简是研究汉代河西农业开发问题的新材料。汉政府经营河西期间,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如设置郡县、移民实边、开边屯田、兴修水利以及保护生态,有力地促进了河西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动态性,需要教师紧密关注课堂中的教学细节,抓住一切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契机,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动态学习效果。本文从筛选细节,因势利导;解读细节,动态重构;应用细节,增设亮点;拓宽细节,构建新知四个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细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关键词:教学细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态重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体育运动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对于受特殊教育的聋哑学生来说,适当的体育运动对于聋哑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花式跳绳是一项可以锻炼身体、心理、
南宋建立后,在与金人的长期对峙和战争过程中,沿袭北宋中后期大力发展民兵的做法,在宋金边防要地大量设置乡兵,其名目众多,编制、教阅及廪赐制度各有不同。为保家卫国,大量南
本文在查阅众多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传播学的视角,依据仔细论证的原则,初步论述武术的传播的特点以及在中职学校的传播方式,进一步探究武术在中职学校传播的诸多影响原因,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