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院5号楼:这里出了6位“两弹一星”

来源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gu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搞原子弹,就是反复试验。试验回来了分析,分析了再试验。你只要不怕困难,一次比一次成功,完全成功了,原子弹就出来了。”
   原核工业部副部长刁筠寿反复强调着这一点。记者面前的这位老人,今年105岁,坐在轮椅上,眼睛已看不见,听力也有困难。他作为“九院”党委第二书记,参加了青海221基地和四川902基地的创业建设,可谓硕果仅存的核工业元老级人物之一,但或许由于工作性质,名字却几乎不为公众所知。
   即便他们的孩子,也是到多年以后,才逐渐了解父辈的工作,了解到自己从小生活的“塔院”,是个“惊雷出自无声处”之地。
   而其中的塔院5号楼,更是出了王淦昌、程开甲、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于敏6位“两弹一星”元勋。
  
   金色时期
   塔院位于海淀区花园路北端。当年这里因人烟稀少、又离苏联答应提供的原子弹样品(后来并未提供)预定卸货的西直门火车站不远而被选中。作为办公区的花园路3号院,和作为生活区的塔院1号院,于1958年下半年同时开工建设。
   塔院1号院是一座布局规整的长方形院落,因其南边有一座建于明朝的七层八角砖塔而得名。塔院里建起了8栋单元住宅楼,两栋楼一排,共4排,从北至南为1-8号楼。
   先盖起来的1至4号楼的外墙都是黄色的,周围老百姓不知道这里是什么单位的宿舍,习惯称这里为“黄楼”。黄楼有大阳台和独立卫生間,因为是按苏联图纸修的,甚至还有浴缸。
   1962年左右,又建起了5号楼。5号楼是塔院中装修档次最高的,地面铺实木地板,卫生间里有抽水马桶。这栋楼本来是要给苏联专家住的,因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这栋楼就主要分配给院领导和专家居住。
   刁筠寿家住5号楼1单元301室,对面的302室是副院长马祥家。楼下的201室住着第一副院长吴际霖,202室是副院长郭英会家。101室住的是副院长兼理论部党委书记彭非,对面是理论部第一副主任周光召。理论部副主任何桂莲住401,对面是两航起义的骨干、从香港回来的李启廉。程开甲、朱光亚、俞大光等住在二单元,邓稼先、秦元勋、龙文光等住三单元。
   吴际霖的女婿唐信青告诉记者,塔院建成后,甚至一直到80年代,住5号楼都是某种身份的象征。其中,最东边的一单元位置最好,总共四层的楼房中,二楼又被认为是最佳楼层。
   住在二楼的吴际霖和郭英会都是九院元老。1957年,中央决定在二机部成立专门研制核武器的机构,即核武器局,对外称“九局”,不久后又在九局下面成立了一个核武器研究所,对外称“九所”。筹建时,最初只有三个人——局长兼所长李觉将军、分管科研的吴际霖和分管行政的郭英会,白手起家。
   1964年3月,实为三位一体的九局、九所和青海221基地更名为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李觉任院长兼党委第一书记,刁筠寿任第二书记。后来机构和名称虽屡经变化,“九院”却成为一直沿用下来的习称。
   塔院就像一个小社会,有自己的子弟小学和幼儿园。当时北京已有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小学,因此塔院子弟校就叫九一小学和九一幼儿园,正好机关也叫九所。
   九一小学是一座T形的红色砖混三层楼。那时的中小学都是木头黑板、电灯泡,这里却是当时少见的玻璃黑板,日光灯明如白昼。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后,很多大学毕业的俄文翻译工作量骤减,有几位就调来子弟学校当老师。刁力的班主任就是位俄文翻译。班上才三十几个人,程开甲和朱光亚的女儿都在这个班上。
   塔院很奇特。家家户户几乎都是母亲带着几个孩子生活,父亲多半都在青海。外边人对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院子充满好奇,有人戏称为“寡妇院”。副院长彭非的女儿彭康康(后随母姓改名为李康)记得,院子里的每个孩子脖子上都挂着钥匙,而这个钥匙能打开数家的门!忘了带钥匙就找别家孩子帮忙,只要试几把,就一定能打开。
   在很多塔院孩子的回忆中,关于60年代上半期的记忆都是金色的。那时候的天气比现在冷,冬天总是下大雪,春天不化。北土城有很多大树,像个森林。周围被农田包围,夏日蛙鸣此起彼伏,间杂着蛐蛐和蝈蝈的叫声,院墙外的大片玉米地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偶见农家的炊烟袅袅。
   九院的工作人员都是从各地来的顶尖人员,九院人拿着邓小平签发的命令去全国各地,需要什么人,就调什么人。食堂的师傅于阿根曾是锦江饭店的大厨、一级劳动模范。除了科研人员,还有很多高级技工。周志兴的父亲是八级电焊工,被调进九院后,全家都获得了北京户口,还在塔院分到了一套两居室的住宅。
   足球是塔院的传统运动。5号楼的孩子们足球踢得最好,各楼联队不是他们的对手,在外面约球也无败绩。战绩如此显赫,主要是因为球队主力——李启廉的双胞胎儿子李惟淼、李惟霄兄弟,兄弟俩后来踢进了北京队。
   塔院里的孩子还兴下围棋,而且兴和大人下。刁锐听说楼上的何桂莲叔叔围棋下得好,就上门去请教,每次都是大败而归。小伙伴谷晓云常找邓稼先下棋,推荐他也去。一天,他敲门去挑战,邓稼先为人宽厚,来者不拒。下过几盘,互有胜负。他记得,邓稼先不管输赢,都是笑呵呵的。
   塔院很多孩子都有和邓稼先下围棋的记忆。有人回忆,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大家都到院里的九一幼儿园去躲地震,邓稼先在过道上就摆下战场,一手拿烟一手拿着一杯茶,笑迎所有对手。赢了棋之后他会开心地笑着看对手,透着一种舍我其谁的神态。
   刁锐的母亲是理论部支部书记,家里常有理论部的年轻人来,与她谈工作、谈心,也说家里的困难、婚姻恋爱的困惑等等。刁锐说,当时的党务工作就是这样的。
   九院理论部是真正的藏龙卧虎之地。时任二机部部长刘杰曾说,核武器的龙头在二机部,二机部的龙头在九院,九院的龙头在理论部。
   理论部有著名的“八大主任”。主任邓稼先,副主任周光召、黄祖洽、秦元勋、周毓麟、江泽培、何桂莲、于敏。知识分子想法比较多,科学大家们各有各的专业和理论,每个人的个性也都很强,争论起问题来甚至会脸红脖子粗,但是在工作方案确定之后会放弃自己的见解,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于辛印象最深的是邓稼先伯伯,觉得他特别和蔼可亲。“他的压力很大。他的特点是学术水平很高,又很民主,因此能把所有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于辛告诉记者。
   塔院子弟何为曾回忆,“文革”时他正上小学二年级,老师经常给他们讲阶级斗争的故事。一次上楼找小朋友玩,路过于敏家,看到于敏和邓稼先两位叔叔正在楼道里嘀嘀咕咕,看到他立刻警觉地往楼下走。等他下楼回家时,两个人还站在总是乌烟瘴气尘土飞扬的垃圾道跟前嘀嘀咕咕,他就从楼门洞里悄悄监视他们,可惜很快被发现了,吓得撒腿就跑了。
   “文革”后,九院的领导层开始离散。
   1968年副院长郭永怀飞机失事殉职,1972年副院长彭桓武调任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1978年王淦昌调任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所所长。
   八大主任里面,邓稼先调到院里当院长,周光召调到中科院,黄祖洽调到北师大,秦元勋、江泽培也先后离开。原先八大主任里四个搞物理的,四个搞数学的,留下来的只有于敏、周毓麟、何桂莲三人,搞物理的只有于敏一人。
   “很多能干的人都离开了理论部,‘上面的人’也走了。那时候社会上说‘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这是真事。”于辛说。
   改革开放初期,四川九院的八级工自己做电扇搞创收。这些电扇运行起来一点声音都没有,不像市场上卖的电扇转起来嗡嗡响。
   80年代,于敏本也有机会走。那时钱三强去中科院了,跟他谈了几次,希望他去,但于敏考虑到还要做新一代核武器,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兴趣之间,他再一次选择了留下。
   “二赵”时期,炸药冷试验出了问题,军管人员怀疑有人搞破坏,邓稼先和于敏都进了“学习班”。军管组告诉于敏,你只要承认这不是技术问题就行,其他话不用说;后来又退一步说,不用承认,你只要不说话就算过关。
   “当时那个环境下他能顶着压力,还敢跟军管会拍桌子。他说,你们就是把我抓起来,我也决不能同意你们的意见,因为你们的意见不符合科学规律,是不行的。他说如果他当时承认了,他很好过关,也没有他任何事,但是经不起历史的检验。
   塔院里人越来越多,住宅越来越紧张。小卖部、副食店所在的平房都拆了,盖起了楼。总之能拆的都拆了,能盖上楼的地方都盖上。于辛小时候跟小伙伴踢球的九一小学足球场,盖起了两座高高的塔楼。大概从90年代中期开始,塔院从人员比较单一的单位职工宿舍,慢慢变成大杂院。
   老住户逐渐搬离塔院,搬到了万柳地区。2000年以后,于敏家也搬了过去,算走得最晚的住户之一了。
   2012年,于辛的母亲去世了。于敏以前经常出差,家庭的担子大都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父亲一直很内疚,由于工作忙、压力大,他觉得亏欠了我母亲。” 于辛看着父亲那种伤心劲儿,担心他一个人难以生活,就带着一家人搬了过去。朝夕相处,他开始更深入地了解父亲。以前不明白的一些事,也慢慢懂了。
   在于辛的印象中,如果没有人打扰的话,父亲可以看书看一天,从早上起来一直坐到晚上。他从年轻时养成的保密习惯一直没有改变。随手写个什么东西,或者算一算,完了之后这张纸就撕碎了。
   于敏爱看京剧,一直订《中国京剧》杂志,从1992年杂志创刊一直訂到去世。他以前也会去戏院看戏,和邓稼先、何祚庥等几个人到戏院门口等退票,每个人都有等票秘诀,基本都能等到。他年轻时还爱打桥牌,有个叔叔曾告诉于辛,你爸爸打桥牌很厉害,他知道每一张牌是哪轮出的、谁出的。
   于敏不愿意去写点什么或留下些什么。因为他一直强调,核武器是一个千千万万人的事业,必须要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如果不能做到完整准确,那就不如不写。
   于敏一直在从事国防科技工作,给相关部门当顾问。有个叔叔告诉于辛,有些人当顾问是顾而不问,你爸爸是“顾而问之”。
   于敏到晚年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他一生没做什么原创的东西出来。从于敏的性格来说,他一直想搞基础理论研究,并不喜欢搞应用研究,但国家需要,只能责无旁贷。当年钱三强找他谈话的时候是说氢弹干出来就可以走,他没想到一干就是五十多年。
   2019年1月,于敏去世。于辛没有回到塔院。
   唐信青依然住在5号楼202。一到秋冬季,他的老伴的脑梗就发作得厉害,住进了老年医院,他就一个人生活。他对面的201,邓稼先夫人也依然住在那里。92岁的她也是独自生活,每天送奶员会把她订的牛奶送到家门口。
   塔院房子的外墙都新刷上了黄色涂料,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楼”,只有5号楼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砖红色外观。楼房显得残破了,电线纵横,防护栏凌乱。只有201的阳台没封,全然不设防地敞开着,当年邓稼先上班骑的自行车,还在阳台上。
其他文献
享有“台湾第一美女”称号的林志玲小姐,一直是备受膜拜和吹捧的女神。她和言承旭分分合合十多年,最终却未修成正果。大家都在期待最终谁会娶到林志玲,就在今年6月林志玲就公开了和黑泽良平的订婚喜讯。   11月19日,林志玲也终于穿上了洁白的婚纱,坚定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成了黑泽良平的合法妻子,二位正式结为连理。   婚礼仪式上,林志玲和丈夫互换婚戒致辞拥吻,一度落泪。   她说:“谢谢你让我相信爱
据多家媒体报道,浙江嘉兴上外秀洲外国语学校402班科学小队称:他们在一次课外科学实验中发现,只要用一张打印照片就能代替真人刷脸、骗过小区里的丰巢智能柜,取出了父母们的货件。而用自拍、偷拍的照片,均能打开丰巢柜。事件公开以后,丰巢紧急下线了面部识别功能。丰巢方面回复记者称此次是个小范围测试功能,并没有导致用户损失。但是关
近代史上,我国诸多先烈为祖国的统一与强大贡献一生,在这些英雄中还有众多伟大的女性,红军时期就有很多巾帼英雄像中华好男儿一样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她们中有一位佼佼者,不但成为红军时期唯一一位的女师长,建国后她曾经的部下还出了三位大将、十七位上将,但她由于某些原因却没有授衔,她就是张琴秋。  1904年,张琴秋出生于浙江桐乡县的一个开明家庭,她八岁那年,家里就送她到当地女校读书,后来她求学于上海爱国女校
“集结!”凌晨1点半,北京的隆冬时节寒风凛冽,气温零下十五度,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操场上却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因为接到生态环境部对京津冀城市冬季供暖保障工作专项督查的紧急任务,环科院临时动员组织了300人。购买药品物品、准备行李……凌晨1点,参与督查的干部职工们在操场上整装待发;1点半,部里下达督查地点通知,承载着300名督查员的数辆大巴,趁着夜色陆续向各督查城市进军。  招之即来,来之能
网上发起了重回“父母最美青春”的摄像活动,引得很多网友参与。他们以父母的老照片为样本,按照当年照片里的背景,父母亲的打扮,以自己来代替父母,复制当年父母在照片中的造型模样,重温他们曾经拥有过的最美时光。   一位24岁的姑娘扮演的,是她24岁母亲当年的一幅穿红裙子的艺术照造型。女孩演得很认真,从衣服的颜色、拍照时的动作表情,都力图还原到逼真。都说孩子与父母亲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新旧两张照片对比,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更年期”越来越重视,但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更年期”是女性的专属疾病。提到更年期还只是想到“中老年女性、衰老、情绪异常”等等。   其实,男性也有“更年期”,只是常被大家忽视。      男性更年期学名叫做LOH   男性更年期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813年,英国一位医生在向皇家内科医师协会递交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男性更年期疾病。   虽然这种疾病很早
这是多年前写的一篇文字。最近看了《我的前半生》,又有了些感触。索性一并写来,也不枉自己追了那么多天的剧。   有人說婚姻就像鞋。鞋舒服不舒服只有脚知道。现在想来,还真是颇有道理的。   有的人是不在乎鞋子外表上是否好看的,舒服就够了。所以我们往往会看到在外人眼里并不是很般配的两口子过得有滋有味。有人甚至得出一句:好汉无好妻,赖汉娇滴滴。然而我们眼中所谓的赖汉、赖妻却是人家彼此手中的宝。  
近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心理学家发现,不平等的报酬不仅会降低收入低者的工作意愿,那些收入较高的人,也会因此失去工作动力。   研究人员选取了810名参与者,要求他们完成一项简单的任务以换取报酬。参与者被告知每个人的具体报酬,但同一项任务,不同的人获得的报酬不同。他们可以选择拒绝,而执行的人,任务结束后要报告感受。分析结果显示,当参与者被告知他们与同龄人的报酬存在巨大差异时,他们更不愿意执行任务了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0~6岁是婴幼儿的感官敏感期,宝宝先是通过口的不断探索,使脑得到发展,并唤醒了身体里最伟大的智慧工具——手。此時,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很重要,家长要多和孩子做做手工。   手工不仅仅是剪纸、手编、泥塑、布工,它是一种动手能力,制造新鲜事物,开发大脑,培养自信心与认知能力。   专家建议,和孩子做手工时,注意选择符合孩子年龄的游戏,否则适得其反,让孩子失去兴趣。1~2
在烤肉炉烤盘上垫一张半透明的烧烤纸,随着烤肉时间的增加,烧烤纸逐渐变煳。近年来在街头烧烤店,一些商家宣称选用特殊纸张,进行“纸上烧烤”。这种新颖的烧烤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但记者调查发现,其中存在隐患。有关专家提醒,“纸上烧烤”可能釋放有害物质。      国外食品用纸采用原浆纸张   实验人员从烧烤店找来一张烤肉用纸进行测试。往烧烤纸上滴大约90℃的热水,烧烤纸丝毫没有变形,热水可以在纸上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