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句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鉴于近年来高考考纲对文言句式的要求,笔者在多次文言文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进行了系统性归纳,极大提高了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分三种情形:用“……者,……也”表判断;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单用“者”或“也”表判断。
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用“即、乃、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二、被动句
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文中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有以下:
1.用“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为” 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3.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 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特别提醒:“见”字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三、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
① 承前省。例: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尽死;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② 承后省。例: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 对话省。例:(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 省略谓语
例: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行)三四里。
3. 省略宾语
①省略动词的宾语 例: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②省略介词的宾语 例:竖子不足与(之)谋!
4.省略介词(于、以、自、从)等
例:赐之(以)彘肩。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四、宾语前置句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疑问代词有“谁、何、孰、焉、胡、曷、奚、安”等。
例: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要求具备两个条件:宾语必须是代词;必须是否定句。否定词有“不、未、毋、莫、无、非、否、弗”等。
3.①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②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特别提醒:有“是”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一个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
4. 介词宾语提前(在文言文中,介词的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不然,籍何以至此?
奚以知其然也?
五、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标志“于、以、乎”。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具告以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六、主谓倒置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放在主语之前。这种情况很少,往往出现在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七、定语后置句
指古汉语中将定语移到中心词之后的现象。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作者单位 陕西省勉县一中
责任编辑 张晓楠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分三种情形:用“……者,……也”表判断;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单用“者”或“也”表判断。
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用“即、乃、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二、被动句
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文中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有以下:
1.用“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为” 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3.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 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特别提醒:“见”字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三、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
① 承前省。例: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尽死;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② 承后省。例: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 对话省。例:(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 省略谓语
例: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行)三四里。
3. 省略宾语
①省略动词的宾语 例: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②省略介词的宾语 例:竖子不足与(之)谋!
4.省略介词(于、以、自、从)等
例:赐之(以)彘肩。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四、宾语前置句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疑问代词有“谁、何、孰、焉、胡、曷、奚、安”等。
例: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要求具备两个条件:宾语必须是代词;必须是否定句。否定词有“不、未、毋、莫、无、非、否、弗”等。
3.①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②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特别提醒:有“是”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一个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
4. 介词宾语提前(在文言文中,介词的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不然,籍何以至此?
奚以知其然也?
五、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标志“于、以、乎”。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具告以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六、主谓倒置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放在主语之前。这种情况很少,往往出现在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七、定语后置句
指古汉语中将定语移到中心词之后的现象。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作者单位 陕西省勉县一中
责任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