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挺好》开播后,郭京飞一飞冲天,微博粉丝涨了几百万。
因为苏明成这个角色,他天天换着花样上热搜。一场明成暴打明玉的戏,把观众气得快抽风,网上骂声一片。求生欲爆炸的郭京飞,遂带头扬言“打倒苏明成”,后面网友跟上,站好队形,人人喊打。而看到明成在看守所,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地念起忏悔书,观众解气了,解气之余呢,亦情不自禁地感受到郭老师上佳演技的魔性吸引力——好一个自带萌点,莫名招怜的男演员呐。
别人夸他,他自嘲;别人骂他,他开玩笑。如果你熟悉青葱时代的郭京飞,会觉得现在的他其实有一点儿陌生。曾经“貌美如花”,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高徒;曾经一毕业即被招进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一进去就演主角,創了纪录;也曾独上高楼,深陷悲凉的情绪,苦苦思索世界的意义;更曾抖擞精神,振作起来,在喜剧表演里找到安慰……经历了那么多,郭京飞的脾气越来越好,“要包容别人,要服务观众”,他说。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对心里边“神明和美丽”的信仰,对演戏这桩事体的执著与认真。
《新民周刊》:最近,《都挺好》热播至收官,其原著作者阿耐的《欢乐颂》、《大江东去》,此前也都被改编成电视剧,获观众广泛好评。你是怎么看《都挺好》原著小说的?在你塑造苏明成这个角色,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中,你会更注意在表演的哪些层面做出适当的调整?
郭京飞:众所周知,阿耐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者。《都挺好》原著也深受大家的喜爱。我有一个创作习惯,在塑造角色前不去读原著,因为原著中的一些文字上的表达,在影视作品上很难呈现,我怕我读过原著后,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去理解苏明成这个角色,反而在饰演苏明成的时候,不能更客观地诠释他。但我一定会把《都挺好》原著看一遍的。
演员不能动编剧老师的大结构,每个人物的故事和发展线,编剧老师已经非常宏观和完美地设定好了。我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苏明成这个角色的台词,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动,因为在现场导演和演员走戏时会碰出很多火花,导演对于即兴表演上的把控也非常厉害。
苏明成在传统意义上有很多缺点,但对于演员来说,塑造一个人物的时候首先不能批判他,要找到他身上的闪光点,找到他的理由。他为什么会得到母亲的独宠?他身上一定有他妈妈喜欢的可爱点,这个找到了,那么他一切侧面的东西就都会呈现出来。他为什么可爱?因为从小生活在疼爱中,他不缺爱、也会爱别人,只是被过分疼爱后他没有经历成长,很单纯和幼稚。妈妈去世后,他的靠山没了,强行断奶,才会有了后面一系列不符合年纪的幼稚行为。
《新民周刊》:苏家二哥称不上讨喜,倒很是“讨打”的样子,极致的人设,你却也演出了可恨之外,其可笑、可怜的生动另一面。你本人是如何理解这个角色的?你又是怎么解读最后那“都挺好”的结局的?
郭京飞:苏明成是一个被惯坏的孩子,作为整个家庭最强大的成员,妈妈一直以来对他的保护,让他下意识地认为家是他的避难所,也让他因此失去面对社会的能力。在妈妈去世后,失去保护伞的苏明成只能强迫自己迅速成长,一点点去掉幼稚的外壳,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
《都挺好》到最后其实是在给大家分享面对生活的方法。只有爱和包容,才是唯一的出路,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别人舒服了,自己也就舒服了。
《新民周刊》:《暗黑者》里高智商low人品的犯罪学教授罗飞、《琅琊榜之风起长林》里谦和有礼偏又阴冷异常的大反派濮阳缨、《都挺好》里令观众“爱恨交加”的妈宝男苏明成……这些个性迥异的角色,层次和面相相当丰富。你在剧本、人物的选择上,首先考虑什么?
郭京飞:首先考虑的,肯定是创作团队,这是一群人的事。很有幸和优秀的制作班底合作。我想,大多数演员应该都希望演一些有缺陷的角色,这样的角色才丰满。
《新民周刊》:种种迹象表明,现实主义题材在当下越来越受追捧,反映出人民群众希望通过合适的载体、合适的角度与深度,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你觉得促使观众愈发关注、喜爱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的原因是什么?
郭京飞:大家都可以在作品中照见自己,感同身受。在看剧的过程中会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人或事,转化情绪。而且,电视剧就是服务于观众的,大家下班回家,乐乐呵呵地看一部剧,如果引起共鸣,那么就此展开讨论,也是放松的一种方式。
《新民周刊》: 关于生活的哲学追索、终极指向,你也曾迷惘、纠结、痛苦过。怎么安慰自己、达成一种和解的?现在,表演对于你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郭京飞:因为我明白了快乐是我们唯一的武器。表演对我来说就是服务观众,我喜欢在我饰演的角色里找到一些喜剧的东西,观众看了哈哈一笑,心情不错,我就会特别高兴。
《新民周刊》:近期你在筹备什么新作品?工作之余,还有其它计划吗?
郭京飞:最近马上要进组拍戏了。我现在很关注儿童戏剧,我觉得戏剧可以改变一些东西,打开想象力和创造力,希望可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吧。
因为苏明成这个角色,他天天换着花样上热搜。一场明成暴打明玉的戏,把观众气得快抽风,网上骂声一片。求生欲爆炸的郭京飞,遂带头扬言“打倒苏明成”,后面网友跟上,站好队形,人人喊打。而看到明成在看守所,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地念起忏悔书,观众解气了,解气之余呢,亦情不自禁地感受到郭老师上佳演技的魔性吸引力——好一个自带萌点,莫名招怜的男演员呐。
别人夸他,他自嘲;别人骂他,他开玩笑。如果你熟悉青葱时代的郭京飞,会觉得现在的他其实有一点儿陌生。曾经“貌美如花”,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高徒;曾经一毕业即被招进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一进去就演主角,創了纪录;也曾独上高楼,深陷悲凉的情绪,苦苦思索世界的意义;更曾抖擞精神,振作起来,在喜剧表演里找到安慰……经历了那么多,郭京飞的脾气越来越好,“要包容别人,要服务观众”,他说。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对心里边“神明和美丽”的信仰,对演戏这桩事体的执著与认真。
《新民周刊》:最近,《都挺好》热播至收官,其原著作者阿耐的《欢乐颂》、《大江东去》,此前也都被改编成电视剧,获观众广泛好评。你是怎么看《都挺好》原著小说的?在你塑造苏明成这个角色,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中,你会更注意在表演的哪些层面做出适当的调整?
郭京飞:众所周知,阿耐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者。《都挺好》原著也深受大家的喜爱。我有一个创作习惯,在塑造角色前不去读原著,因为原著中的一些文字上的表达,在影视作品上很难呈现,我怕我读过原著后,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去理解苏明成这个角色,反而在饰演苏明成的时候,不能更客观地诠释他。但我一定会把《都挺好》原著看一遍的。
演员不能动编剧老师的大结构,每个人物的故事和发展线,编剧老师已经非常宏观和完美地设定好了。我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苏明成这个角色的台词,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动,因为在现场导演和演员走戏时会碰出很多火花,导演对于即兴表演上的把控也非常厉害。
苏明成在传统意义上有很多缺点,但对于演员来说,塑造一个人物的时候首先不能批判他,要找到他身上的闪光点,找到他的理由。他为什么会得到母亲的独宠?他身上一定有他妈妈喜欢的可爱点,这个找到了,那么他一切侧面的东西就都会呈现出来。他为什么可爱?因为从小生活在疼爱中,他不缺爱、也会爱别人,只是被过分疼爱后他没有经历成长,很单纯和幼稚。妈妈去世后,他的靠山没了,强行断奶,才会有了后面一系列不符合年纪的幼稚行为。
《新民周刊》:苏家二哥称不上讨喜,倒很是“讨打”的样子,极致的人设,你却也演出了可恨之外,其可笑、可怜的生动另一面。你本人是如何理解这个角色的?你又是怎么解读最后那“都挺好”的结局的?
郭京飞:苏明成是一个被惯坏的孩子,作为整个家庭最强大的成员,妈妈一直以来对他的保护,让他下意识地认为家是他的避难所,也让他因此失去面对社会的能力。在妈妈去世后,失去保护伞的苏明成只能强迫自己迅速成长,一点点去掉幼稚的外壳,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
《都挺好》到最后其实是在给大家分享面对生活的方法。只有爱和包容,才是唯一的出路,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别人舒服了,自己也就舒服了。
《新民周刊》:《暗黑者》里高智商low人品的犯罪学教授罗飞、《琅琊榜之风起长林》里谦和有礼偏又阴冷异常的大反派濮阳缨、《都挺好》里令观众“爱恨交加”的妈宝男苏明成……这些个性迥异的角色,层次和面相相当丰富。你在剧本、人物的选择上,首先考虑什么?
郭京飞:首先考虑的,肯定是创作团队,这是一群人的事。很有幸和优秀的制作班底合作。我想,大多数演员应该都希望演一些有缺陷的角色,这样的角色才丰满。
《新民周刊》:种种迹象表明,现实主义题材在当下越来越受追捧,反映出人民群众希望通过合适的载体、合适的角度与深度,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你觉得促使观众愈发关注、喜爱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的原因是什么?
郭京飞:大家都可以在作品中照见自己,感同身受。在看剧的过程中会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人或事,转化情绪。而且,电视剧就是服务于观众的,大家下班回家,乐乐呵呵地看一部剧,如果引起共鸣,那么就此展开讨论,也是放松的一种方式。
《新民周刊》: 关于生活的哲学追索、终极指向,你也曾迷惘、纠结、痛苦过。怎么安慰自己、达成一种和解的?现在,表演对于你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郭京飞:因为我明白了快乐是我们唯一的武器。表演对我来说就是服务观众,我喜欢在我饰演的角色里找到一些喜剧的东西,观众看了哈哈一笑,心情不错,我就会特别高兴。
《新民周刊》:近期你在筹备什么新作品?工作之余,还有其它计划吗?
郭京飞:最近马上要进组拍戏了。我现在很关注儿童戏剧,我觉得戏剧可以改变一些东西,打开想象力和创造力,希望可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