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目标是活到150岁
季老身体一直很好。90岁以前很少患过病。他的秘书李玉洁介绍说,老人平生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就是医院,因为他的许多好友赵朴初、臧克家、周培源等都是从医院“走”的,老人想起来就伤感。住院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季羡林在解放军总医院一共住了四次院。2001年11月12日,老先生尿血,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急诊,第一次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专家李炎唐教授经过缜密检查,确诊没有大的问题,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星期,就出院回家了。2002年7月,季老患皮肤病一天疱疮,天很热,身上有了异味,他不愿住院,领导、秘书像绑架似的硬是将老人给“押”到医院,这是季老第二次人住解放军总医院,这次在医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月,9月30日,要过国庆节,老人“闹”着要出院,工作人员商量后,决定让老人先回家观察两天。谁知,回去第一天,就发高烧,体温37度多,第二天早上,高烧达38度多,晚上高烧39度多,第三天凌晨3点多,学校又用救护车把他送到301医院抢救。
季老一连昏迷了好几天,醒来后连身边的李秘书也不认识了。在医院住了段时间,恢复得不错,于12月30日出院。回家后,季老感觉很好、很开心,写了篇散文《回家》,出院不久发表在《参考消息》上,告诉朋友和读者;季羡林已恢复健康,而且还能写文章。
毕竟是90多岁的人了,难免不得点病,极需要住院保健。2003年2月21日,季老心肌衰竭第四次人住总医院。住院一段时间后,又发现左腿患骨髓炎,医院请擅长高龄老人骨科手术的梁雨田教授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老人不再疼痛,也能自行站立、走路。但从此老人再也没有离开解放军总医院,再也没有随便走下那幢白色的病房大楼了。
季老虽然住在医院,但工作还如同平时上下班。在医生的指导下,他对作息时间安排得非常科学。早晨6点起床,7点吃早饭,8点牛开始工作,医生查房,有秘书代为回答,他静静地听着,回答错了,给予纠正,11点半吃午饭,12点上床休息,下午2点半起床,3点开始工作,将上午写的东西看一遍,然后读书看报,5点半吃晚饭,晚上8点上床睡觉。老人写作有个特点,在吃饭、输氧和休息时,对写作内容先行构思,动笔时一气呵成,思如泉涌,两个小时能写2000字左右,基本不需修改。
季老曾与巴金、臧克家两位好友相约,要活到120岁,如今两位大家已乘鹤而去认人慨叹。在病房我们祝他健康长寿,他很高兴,一手握着我们的手,一手竖起几个指头,乐呵呵地说:“我身体很好,现在目标是要活到150岁。因为中国的国富了,民也强了,经济、科技都发达了,‘神五’、‘神六’也上天了,我要再多活30年,活到150岁!”他指着身边的医护人员说:“这要感谢这些白衣天使,感谢她们对我的精心治疗、悉心护理啊。”
这里是我温暖的家
季羡林和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的医护人员的关系可谓水乳交融、鱼水情深,老人在这里尽享天伦之乐。
他的病房已被医护人员布置成了“家”,是书房、卧室、办公室三位一体的“家”。阳台上,摆放着几十个大的塑料盒,里面是秘书按照顺序放置的书籍、资料,办公桌上放着应时的盆花,一年四季,医生护士们根据季老的爱好随时更换,桌子和床头的上方,有许多造型新颖的市制小狗、小猫、小鼠等小动物,为了让季老写作、看书方便,他们还特制了一个小桌子;摆放在沙发前面,让老人很是喜爱……
季羡林所住过的5个病区,上百名医生护士,都亲切地称呼他“季老”、“老爷子”,有的年纪轻的干脆就叫他“爷爷”,常常去病房看他,问寒问暖。就连门口的年轻保安、传达室的老门卫、警卫连下了岗的战士也隔长不短地前来问安。
季羡林现在所住的南十病区的姑娘们,把季老当成自己家的老人,生活上凡是季老需要的,她们都提前想到,尽量办到。新鲜的水果面市,及时买一点让老人尝鲜,老人寂寞,有空来和老人说两句笑话……护士长刘珍蓉,简直就像季老的亲孙女,最了解老人喜欢什么,爱吃什么。季老爱吃板栗,她不长时间就买点带回来,外出聚餐,少不了给老人带回一份可口的饭菜,外出或回老家总是提前来请个假:“爷爷,我明天回家了”,回来后到老人床头捎个假:“爷爷,我回来了”。而且总忘不了带回些土特产、小玩艺。
说起解放军总医院对季老的治疗,秘书李玉洁始终怀着一种感激的心情。用她的话概括就是精益求精,细致入微,雷厉风行。
季老的腿患骨髓炎,医生从发现到手术完成,前后只用了不到5个小时。虽然骨髓炎是个小手术,医院却像做大手术那样去准备,选调有名的专家会诊,制订周密的手术方案,当时的副院长秦银河一直站在那里指挥,直到手术结束才放心地离开。
给老人换药是个“麻烦事”。医生在他的腿上打了两个洞,每次换药必须把小塑料管子扎进去,才能打药,有时还要动刀子、剪子,大热的天,一天换一次,有时是两次,一次就得三四十分钟。医生王征、王威,每次总是一边细心换药、一边耐心解释,尽管浑身被汗水湿透,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他们说,这样能给季老一个好心情。为了给季老按时换药,家住德胜门的韩纲医生,节假日自费打的到医院,一次又一次,从不让人代劳,他说,只有这样自己才安心、季老才放心。
心理治疗,对于季老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宋守礼副主任医师,三年如一日,为老人精心治疗,每天到季老的病房与他“谈心”,国家大事、天文地理、人情趣事等等,是医生,也似儿子,令老人十分开心。老人专门写了篇以《宋守礼》为题的文章,表示感谢。
季老对医务人员亲人般的照顾非常感动,专门为所住的南十病区写了一篇《白衣天使》的文章,颂扬这里医务人员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怀。又题写了“白衣天使行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挂在病区办公室,以自勉和励人。
我是301的编外人员
医护人员爱戴季羡林,把他当作亲人,尽心竭力地医治和服务老人,他爱这个医院,爱这里的人和一草一木,把自己当成医院的一员,为医院的建设尽一份心力。
李玉洁秘书说,季羡林与秦银河院长结下了不解之缘。还在秦银河当副院长时,他们就认识了,秦银河当时分管南楼,与季老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秦院长更忙了,但过节和平时他总是挤出时间去看望老人;征求他对医院建设发展的高论,两人亲密无间,倾心交谈,无拘无束。去年,总医院改革建设力度大,各项建设成绩突出,季老跟着高兴,《解放军总医院报》他每期必看,从中了解到大量信息,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悟出了一些对医院建设有益的意见建议,他都让我给秦院长和其他院领导打电话,如实告之,加强和改进工作。
百年大计,人才第一。季羡林总想着 为这里的育才工作出把力。女医师卢文宁爱专业,好读书,是个好苗子,季老鼓励她要胸有大志,目光远大,在学业上再上一层楼。季老说,医学是个浩瀚的海洋,大学毕业只是基础,硕士毕业也只能算中等水平,只有迈上更高的知识层次,才能有所作为。小卢不负所望,终于以好的成绩考取了医学博士。
两个清洁工,一个17岁,一个18岁,到老人病房打扫卫生,他总是问长问短:“多大了?”“什么学历?”“为什么不读书了?”当知道这些孩子初中毕业就辍学出来打工时,就语重心长地劝她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要珍惜青春,多学点东西,301医院发展很快,等学好了本领再来这里工作。”“策反”还真的成功了,不久,两个孩子一个回家继续读书,一个去了北京的一所技校。
他出了书,先把秘书李玉洁找来,问科里的年轻医生、护士都给送了没有?没有的赶紧送。老人说:“出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也值得。”有个护士提出想看看季老的著作《留德十年》,老人马上让李玉洁买了600本,逐一签名送给301医院的医生护士们。
对年轻的医生、护士他总是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无声的支持。刚做完手术那段时间,每次换药时都刺骨的疼痛,但他每次都说笑不停,医生问他疼不疼,他总是笑着掩盖:“不疼。”以减轻医生的思想负担。季老把照顾他的护工也当成家庭成员,不但付工资,还额外管吃管喝管水果,让护工从心里感觉跟他是一家人。
季羡林暗地里当起了医院的监督员。解放军总医院南楼要建病房楼,确定5月19日奠基。李书章副院长考虑工程施工可能要影响老人的休息,到病房征求老人意见,表达歉意。谁知,5月19日那天,老先生突然提出“出去走走”,工作人员赶紧准备,用轮椅推着刚刚做完手术不久的他出病房。他要求工作人员,赶紧推他到走廊右侧的尽头,通过透明的大玻璃,俯瞰下边的工程奠基仪式,一等就是40多分钟,直到奠基仪式结束。见活动节约而又不失隆重,他异常兴奋,回病房后欣然在纸上写下:“严肃低调,确实是与时俱进”。
按照预定工期,经过7个半月的紧张施工,工程很快就要封顶,李书章副院长担心可能要影响病房的采光,就再次到病房向老人致歉,不经意中透露了封顶时间12月30日。结果,那天下午,老人三次叮嘱秘书,让她去看看工程封顶了没有。当听到李玉洁秘书“封顶了!”的汇报后,非常高兴,立即拿来纸和笔,挥笔写道:“解放军一诺千金”。
解放军总医院50年院庆,季羡林写了九个字:即“高医德、高医风、高医术”送给院办。温家宝总理和李岚清等领导同志来医院看望他,老人总是一个劲地夸医院好,达到了“三高”水平,并动情地说,“要不是301医院,早就没有我季羡林了。”
老人常幽默地对人说,我是北大的编制,301的编外。老人像铁皮水瓶一样,外面冰凉,内心流出来的语言和文字却总是热的,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