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在301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目标是活到150岁
  
  季老身体一直很好。90岁以前很少患过病。他的秘书李玉洁介绍说,老人平生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就是医院,因为他的许多好友赵朴初、臧克家、周培源等都是从医院“走”的,老人想起来就伤感。住院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季羡林在解放军总医院一共住了四次院。2001年11月12日,老先生尿血,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急诊,第一次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专家李炎唐教授经过缜密检查,确诊没有大的问题,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星期,就出院回家了。2002年7月,季老患皮肤病一天疱疮,天很热,身上有了异味,他不愿住院,领导、秘书像绑架似的硬是将老人给“押”到医院,这是季老第二次人住解放军总医院,这次在医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月,9月30日,要过国庆节,老人“闹”着要出院,工作人员商量后,决定让老人先回家观察两天。谁知,回去第一天,就发高烧,体温37度多,第二天早上,高烧达38度多,晚上高烧39度多,第三天凌晨3点多,学校又用救护车把他送到301医院抢救。
  季老一连昏迷了好几天,醒来后连身边的李秘书也不认识了。在医院住了段时间,恢复得不错,于12月30日出院。回家后,季老感觉很好、很开心,写了篇散文《回家》,出院不久发表在《参考消息》上,告诉朋友和读者;季羡林已恢复健康,而且还能写文章。
  毕竟是90多岁的人了,难免不得点病,极需要住院保健。2003年2月21日,季老心肌衰竭第四次人住总医院。住院一段时间后,又发现左腿患骨髓炎,医院请擅长高龄老人骨科手术的梁雨田教授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老人不再疼痛,也能自行站立、走路。但从此老人再也没有离开解放军总医院,再也没有随便走下那幢白色的病房大楼了。
  季老虽然住在医院,但工作还如同平时上下班。在医生的指导下,他对作息时间安排得非常科学。早晨6点起床,7点吃早饭,8点牛开始工作,医生查房,有秘书代为回答,他静静地听着,回答错了,给予纠正,11点半吃午饭,12点上床休息,下午2点半起床,3点开始工作,将上午写的东西看一遍,然后读书看报,5点半吃晚饭,晚上8点上床睡觉。老人写作有个特点,在吃饭、输氧和休息时,对写作内容先行构思,动笔时一气呵成,思如泉涌,两个小时能写2000字左右,基本不需修改。
  季老曾与巴金、臧克家两位好友相约,要活到120岁,如今两位大家已乘鹤而去认人慨叹。在病房我们祝他健康长寿,他很高兴,一手握着我们的手,一手竖起几个指头,乐呵呵地说:“我身体很好,现在目标是要活到150岁。因为中国的国富了,民也强了,经济、科技都发达了,‘神五’、‘神六’也上天了,我要再多活30年,活到150岁!”他指着身边的医护人员说:“这要感谢这些白衣天使,感谢她们对我的精心治疗、悉心护理啊。”
  
  这里是我温暖的家
  
  季羡林和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的医护人员的关系可谓水乳交融、鱼水情深,老人在这里尽享天伦之乐。
  他的病房已被医护人员布置成了“家”,是书房、卧室、办公室三位一体的“家”。阳台上,摆放着几十个大的塑料盒,里面是秘书按照顺序放置的书籍、资料,办公桌上放着应时的盆花,一年四季,医生护士们根据季老的爱好随时更换,桌子和床头的上方,有许多造型新颖的市制小狗、小猫、小鼠等小动物,为了让季老写作、看书方便,他们还特制了一个小桌子;摆放在沙发前面,让老人很是喜爱……
  季羡林所住过的5个病区,上百名医生护士,都亲切地称呼他“季老”、“老爷子”,有的年纪轻的干脆就叫他“爷爷”,常常去病房看他,问寒问暖。就连门口的年轻保安、传达室的老门卫、警卫连下了岗的战士也隔长不短地前来问安。
  季羡林现在所住的南十病区的姑娘们,把季老当成自己家的老人,生活上凡是季老需要的,她们都提前想到,尽量办到。新鲜的水果面市,及时买一点让老人尝鲜,老人寂寞,有空来和老人说两句笑话……护士长刘珍蓉,简直就像季老的亲孙女,最了解老人喜欢什么,爱吃什么。季老爱吃板栗,她不长时间就买点带回来,外出聚餐,少不了给老人带回一份可口的饭菜,外出或回老家总是提前来请个假:“爷爷,我明天回家了”,回来后到老人床头捎个假:“爷爷,我回来了”。而且总忘不了带回些土特产、小玩艺。
  说起解放军总医院对季老的治疗,秘书李玉洁始终怀着一种感激的心情。用她的话概括就是精益求精,细致入微,雷厉风行。
  季老的腿患骨髓炎,医生从发现到手术完成,前后只用了不到5个小时。虽然骨髓炎是个小手术,医院却像做大手术那样去准备,选调有名的专家会诊,制订周密的手术方案,当时的副院长秦银河一直站在那里指挥,直到手术结束才放心地离开。
  给老人换药是个“麻烦事”。医生在他的腿上打了两个洞,每次换药必须把小塑料管子扎进去,才能打药,有时还要动刀子、剪子,大热的天,一天换一次,有时是两次,一次就得三四十分钟。医生王征、王威,每次总是一边细心换药、一边耐心解释,尽管浑身被汗水湿透,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他们说,这样能给季老一个好心情。为了给季老按时换药,家住德胜门的韩纲医生,节假日自费打的到医院,一次又一次,从不让人代劳,他说,只有这样自己才安心、季老才放心。
  心理治疗,对于季老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宋守礼副主任医师,三年如一日,为老人精心治疗,每天到季老的病房与他“谈心”,国家大事、天文地理、人情趣事等等,是医生,也似儿子,令老人十分开心。老人专门写了篇以《宋守礼》为题的文章,表示感谢。
  季老对医务人员亲人般的照顾非常感动,专门为所住的南十病区写了一篇《白衣天使》的文章,颂扬这里医务人员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怀。又题写了“白衣天使行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挂在病区办公室,以自勉和励人。
  
  我是301的编外人员
  
  医护人员爱戴季羡林,把他当作亲人,尽心竭力地医治和服务老人,他爱这个医院,爱这里的人和一草一木,把自己当成医院的一员,为医院的建设尽一份心力。
  李玉洁秘书说,季羡林与秦银河院长结下了不解之缘。还在秦银河当副院长时,他们就认识了,秦银河当时分管南楼,与季老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秦院长更忙了,但过节和平时他总是挤出时间去看望老人;征求他对医院建设发展的高论,两人亲密无间,倾心交谈,无拘无束。去年,总医院改革建设力度大,各项建设成绩突出,季老跟着高兴,《解放军总医院报》他每期必看,从中了解到大量信息,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悟出了一些对医院建设有益的意见建议,他都让我给秦院长和其他院领导打电话,如实告之,加强和改进工作。
  百年大计,人才第一。季羡林总想着 为这里的育才工作出把力。女医师卢文宁爱专业,好读书,是个好苗子,季老鼓励她要胸有大志,目光远大,在学业上再上一层楼。季老说,医学是个浩瀚的海洋,大学毕业只是基础,硕士毕业也只能算中等水平,只有迈上更高的知识层次,才能有所作为。小卢不负所望,终于以好的成绩考取了医学博士。
  两个清洁工,一个17岁,一个18岁,到老人病房打扫卫生,他总是问长问短:“多大了?”“什么学历?”“为什么不读书了?”当知道这些孩子初中毕业就辍学出来打工时,就语重心长地劝她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要珍惜青春,多学点东西,301医院发展很快,等学好了本领再来这里工作。”“策反”还真的成功了,不久,两个孩子一个回家继续读书,一个去了北京的一所技校。
  他出了书,先把秘书李玉洁找来,问科里的年轻医生、护士都给送了没有?没有的赶紧送。老人说:“出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也值得。”有个护士提出想看看季老的著作《留德十年》,老人马上让李玉洁买了600本,逐一签名送给301医院的医生护士们。
  对年轻的医生、护士他总是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无声的支持。刚做完手术那段时间,每次换药时都刺骨的疼痛,但他每次都说笑不停,医生问他疼不疼,他总是笑着掩盖:“不疼。”以减轻医生的思想负担。季老把照顾他的护工也当成家庭成员,不但付工资,还额外管吃管喝管水果,让护工从心里感觉跟他是一家人。
  季羡林暗地里当起了医院的监督员。解放军总医院南楼要建病房楼,确定5月19日奠基。李书章副院长考虑工程施工可能要影响老人的休息,到病房征求老人意见,表达歉意。谁知,5月19日那天,老先生突然提出“出去走走”,工作人员赶紧准备,用轮椅推着刚刚做完手术不久的他出病房。他要求工作人员,赶紧推他到走廊右侧的尽头,通过透明的大玻璃,俯瞰下边的工程奠基仪式,一等就是40多分钟,直到奠基仪式结束。见活动节约而又不失隆重,他异常兴奋,回病房后欣然在纸上写下:“严肃低调,确实是与时俱进”。
  按照预定工期,经过7个半月的紧张施工,工程很快就要封顶,李书章副院长担心可能要影响病房的采光,就再次到病房向老人致歉,不经意中透露了封顶时间12月30日。结果,那天下午,老人三次叮嘱秘书,让她去看看工程封顶了没有。当听到李玉洁秘书“封顶了!”的汇报后,非常高兴,立即拿来纸和笔,挥笔写道:“解放军一诺千金”。
  解放军总医院50年院庆,季羡林写了九个字:即“高医德、高医风、高医术”送给院办。温家宝总理和李岚清等领导同志来医院看望他,老人总是一个劲地夸医院好,达到了“三高”水平,并动情地说,“要不是301医院,早就没有我季羡林了。”
  老人常幽默地对人说,我是北大的编制,301的编外。老人像铁皮水瓶一样,外面冰凉,内心流出来的语言和文字却总是热的,让人回味无穷。
其他文献
永不言败    如同以前听说的一样,《老人与海》的故事非常简单,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帆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精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但在归程中却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两万多字集中描述老人在小帆船上三天的经历,吸引我的正是书中极力表现的主题——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
期刊
“坚持党管武装原则不动摇、落实党管武装标准不降低、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不退步。”这是四川省凉山州委书记吴靖平三年前就任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时作出的承诺。三年来,在他的关心支持下,凉山军分区先后有26项工作成果受到国家、总部和两级军区表彰,凉山州委连续3年被评为四川省“党管武装工作先进单位”。    坚持原则不动摇——党管武装不是“党帮武装”,仅仅靠关心、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尽职尽力    3年来,
期刊
军人家属要随军、要就业,军人子女要上学,家里老人要照顾,军人家庭要致富,军人家属子女要看病……当这些事情随时发生时,那个被称为丈夫、父亲、儿子的军人却不在身边。  那么,是自已的家人默默扛着,还是主动寻求帮助?是享受帮助,还是忍受帮助?那么,是谁及时伸出那只帮忙的手?哪里又是随叫随到,随时开通的中国军人家庭“服务区”?  中国首家军人寂庭服务中心迄今成立22年。今天,这家服务中心透露的信息表明,军
期刊
《带上种子上礁》    南沙守礁官兵每次上礁都要带上土、种子和花草,让它们在遥远的礁堡上生根发芽、开花蛄泉。这是东门礁指导员缪照明端着一盆辣椒苗,面对镜头他下决心似地说:上礁后,我一定把它养好,也许不久的将来在岛上我可以吃到家乡的辣拽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    南沙官兵换防时,守备部队副部队长姚雪华看着战友乘船渐渐远去,眼睛湿润了,战友情是一份难舍难分的情怀,他们虽有一副钢筋铁骨,是一群
期刊
5月7日上午,空军指挥学院操场、教官耿哲给身高2.16米的王治郅纠正队列动作,需仰视才行。此后4天,国家男子篮球队在空军指挥学院进行了基本军事技能训练,参加了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与部分飞行员、研究生学员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谈到军训意义,国家篮管中心胡加时副主任表示,“空军攻击性强、快速机动、反应灵活,这些对打篮球、搞比赛很有启发和帮助。”    (杨春源 摄影报道)    军嫂参观天安门    5
期刊
机关参谋陆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有一个问题,总是有战友追着我问:“为什么你会热爱家务劳动?为什么不要你老婆做?”为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要问为什么?我的意思是说,当你十七八岁忽然喜欢上了街角花店里的一个女孩子,你有必要问为什么吗?  我希望通过做家务这样的小事情,让我老婆在我的呵护下有幸福感,幸福的女人通常会给男人安全感,这是肯定的,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我看过一篇小说,题目叫《家务
期刊
引子 1995年3月21日,探亲归队的成都军区某团战士梁强,登上从自贡返回驻地隆昌的班车。中午12点,车辆行至富顺眰县邓隆公公里处,使用的天然气动力耗尽。驾驶员违章操作,用内胎做的简易加水器蛊汽油对化油器直接供油。在试车点火的一刹那,化油器回火从引擎喷出点燃内胎,顿时烟火腾起。帮忙加油的乘客惊慌中要将蛊汽油的内胎扔掉。危急时刻,梁强一个箭步冲上去,夺过燃烧的内胎,向乘客最少的车厢尾部跑去。他蹬碎汽
期刊
李明庆,某军犬训练基地五级士官,1989年3月入伍,1990年开始从事军犬训练工作。他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6次被上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7次被评为专业技术能手和优秀士兵。  走近军犬“教头”李明庆时,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特别之处:敦实的身材,腼腆的表情,怎么也和他的传奇色彩联系不到一起。但就是这名普普通通的军人,曾多次给军委首长、国家领导人汇报表演,曾夺取了全军首届军犬大比武中五个项目中的
期刊
这个由8名平均年龄不足26岁的女检查员组成的集体,被广大出入境旅客赞誉为“国门天使”,却被偷渡者视为“克星”。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连接世界各地的国门前,有一个被誉为“铿锵玫瑰,国门警花”的团体——杭州边防检查站执勤业务三科。这个由8名平均年龄不足26岁的女检查员组成的集体,被广大出入境旅客赞誉为“国门天使”,却被偷渡者视为“克星”。自2004年3月,杭州空港口岸正式对外国飞机开放以来,就是这么
期刊
斗蝇记  陈 嘉 马 静    苍蝇,无需多育,见者诛之。当听到那可恶、心烦、不绝于耳的嗡嗡声后,谁的心中都会生出“杀之而后快”的念头……“啪!”,一拍落定,世界从此安静。  故事的主角是我们7个驻扎在燕山深处的联勤兵,而地点则是我们美丽的哨所。在这里,人与蝇的战斗不曾间断过。哨所建在山脚下,这里绿树环绕,鲜花簇拥,鸟鸣声不绝于耳。也许是绿色植物太多,山里的气候又比较潮湿的缘故,蝇虫的数量也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