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连市慈善总会于2002年3月筹备,2004年10月正式成立。目前已募集善款近亿元,实施了16个善款救助项目和22个义工服务项目,使13万余名弱势群众受益,初步形成了一张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衔接的慈善救助网。
众人拾柴 溪汇成河 慈善募捐结硕果
2004年与2005年,连续两年由市慈善总会起草的“滨城慈爱月”活动方案,均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给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全市开展了“百万市民一元捐”、“千家企业万元捐”、“万人上街一日捐”等主题募捐活动,大力宣传“多一点节俭,少一点奢华,献一点爱心”的慈善理念,形成一股“人人宣传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热潮。
2004年11月,市慈善总会向社会公布了企业自愿认捐的冠名基金:220万元的“西太平洋·爱心助学基金”、200万元的“大商集团·慈善医疗基金”、160万元的“陈玉松·蓓蕾生命救援基金”、111.8万元的“周泊霖·孤儿寄养关爱基金”、100万元的“大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社区公共服务社基金”、100万元的“友谊集团·智障儿童康复基金”、30万元的“都兴平·和平爱心车”、10万元的“宋志平·盲聋儿童功能训练援助基金”、10万元的“大连市温州商会·光彩小学基金”等。此后,市慈善总会又与市妇联各出资100万元,联合设立了200万元的“特困母亲救助基金”。2005年,企业家们继续以慷慨的捐赠履行着他们的社会责任,全年共募集款物合计7957万元。
慈爱之河还涌向省内外乃至国际受灾地区。印度洋海啸后,总会迅速设立四级捐赠接收网络,仅一个月就接收捐款419.8万元,并及时汇缴中华慈善总会。在阜新市矿难、牡丹江市沙兰镇水灾后,总会立即组织人员开展迅速有序的募捐工作,接收市烟草公司30万元、金玛集团款物8万元,并其他物资转送兄弟省市。
总会在社会化募捐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以“陈玉松·蓓蕾生命救援基金”为试点,通过精心设计,使之成为一种“互助成长型”的基金。“蓓蕾生命互助救援项目”于2005年3月启动,是对贫困家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尿毒症等五种重大疾病的18岁以下儿童进行救助的项目。为使基金增长,总会引入了保险模式,群众自愿定向定额捐款,每份100元,捐款人可指定患有五种大病的优先救助权享有人。这种新机制目前已使该基金增长了20万元,促成了救助对象、捐助人、企业等多方共赢的局面。
慈爱之心 古道热肠编织慈善救助网
社会各界的慷慨解囊为救助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打造品牌救助项目也是广集慈善资源最具说服力的资本。2004年末,在“慈善温暖进万家”的滚滚热潮中,市慈善总会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为老人、孤儿送温暖,给“城市美容师”送关爱,让“微笑列车”驶进大连,助贫困孩子不再辍学,帮盲聋儿奏响爱心交响曲……温暖了弱势群体的心,燃起了贫困家庭的希望。
市政府把扶贫济困的募捐任务下放后,总会承担起2005年元旦春节救济金的发放工作,并慈善总会本身投入的1000万元,共发放善款3397万元,使全市98636户、166354名低保人员受助。倡议发起的“慈善年夜饭”活动一经推出就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从农历腊月二十七开始,围坐在大连市几十家酒店餐桌前的5000多名困难群众,享受了充满爱意与温暖的年饭。对那些不便外出就餐的困难群众,义工们还把饺子等年饭送到他们家里。
“蓓蕾生命互助救援项目”被大连市政府列为2005年为民办的19件实事之一,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秦大钊就是这个项目的第一位手术受益者。看到儿子康复痊愈,深受感动的秦大钊父亲不但为这个项目献了一份爱心,而且还报名做起了义工,尽自己所能地回报社会。至今,该项目已投入善款156万元,使64名重症患儿获得救助。
2005年6月,总会与大连日报社共同发起了“爱心成就梦想”大型慈善助学活动,举行了“自强学子报告会”、“慈善架起桥梁 爱心托起希望”主题夏令营。大连西太平洋石化有限公司在2004年捐款220万元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后,2005年又为贫困学子捐款230万元。为了用好每一分善款,“爱心助学驿站”项目组的义工们自费调查、落实,走遍了100多个乡镇街道,行程8000多公里,相当于沿着我国海岸线走了一半多。最终确定了133名考入大学的贫困学生,每人发给2000—4000元的奖学金;同年10月,又为全市公办高中的1839名在校贫困生发放助学金183.9万元。这么大面积的捐资助学在全国教育界传为佳话。
让全国瞩目的另一项救助是“万达·农民工援助项目”,于2005年7月由大连万达集团出资500万元设立。总会还成立了农民工援助分会,落实农民工权益,使他们在大病救助、子女就学、法律维权等方面获得了与大连市民同等的待遇。在《大连——我们共有的家园》关爱农民工大型义演晚会上,5000多名农民工无不欢呼雀跃。50台电视机、100台洗衣机送给全市各工地的农民工;200个保温桶、1万个水杯、2000公斤绿豆,在炎炎夏日里为他们送去了缕缕清凉;月饼、猪肉、水果又在节日里如期送到,为他们送去了片片真情;放映露天电影、送慰问演出,更为他们单调的业余生活送去了阵阵欢笑。
在第十七届大连国际服装节上,总会出资租摊位,首次组织弱势群体参展服装博览会。这些精巧的手工艺品一经亮相就引起了轰动,累计签订合同价值134万多元。这种由慈善组织搭台,弱势群体参与的方式,也在国内开创了“授人以渔”的救助先河。
此外,市慈善总会实施的“周泊霖·孤儿寄养关爱项目”使大连市的孤儿寄养标准在政府发放寄养费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了400元,一跃排在全国第三名,首期已有44名孤儿走进城市寄养家庭;“特困母亲救助项目”发放救助金25.05万元、项目循环资金44万元,总计69.05万元,帮助300多名特困母亲及其家庭走出困境;“大商集团·助学和医疗救助项目”资助大连大学200名贫困学生共计60万元,同时,对300多名社会病残群体和不幸个人进行了救助……而正是这些善举织就了一张慈善救助网,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了慈善机构进行社会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慈善挚爱 无私奉献 大连义工风景线
慈善项目资金的救助力度固然很大,但若切实得以实施,必须有一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大连就有这样一支慈善义工队伍。自2002年3月5日成立以来,至今已有注册义工8700多人,有义工93400多人次参与各种项目活动9986次,累计奉献时间29万多小时,折合3.6万多个标准工作日,无偿献血50000多毫升,为26300多名不幸个人提供了帮助。义工们以“自愿无偿”为前提,以“我心有你、助人悦己”为格言,以“不仅崇尚成功的事业,更要追求有价值的人生”为目标,为社会奉献着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能,推进了慈善事业的平民化进程。义工队伍已经成为文明城市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
总会非常重视义工队伍的建设,既抓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又抓激励机制。现已形成了市有分会、区有义工队、街道有义工站、社区有项目组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同时,又制定了义务工作立项、纪实、考核、年检、星级义工评选等多项制度,印发了“义工手册”、“义务工作者社会工作指南”等教材,对义工进行“迎新”基本理念培训、项目专业化培训和年度全员培训;此外,还为一星级以上义工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险,设置了专项工作经费,为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义工们已在实践中形成了稳定的长者义工和流动的学生义工相结合的长期服务模式,以及一个纵横交错两个层面的服务网络体系。
一个层面是横向覆盖多个弱势群体领域的社会服务项目。“做三无老人好儿女项目”使全市“三无老人”门前不再冷清;“爱心爸爸项目”使市福利院的孤儿和弃婴克服了成长中的缺陷,让每一个孤儿都拥有了父爱;“爱心智力援助项目”使全市四所智障学校的孩子有了带他们参加户外活动和教他们做手工的义工大哥哥、大姐姐;“视听关爱项目”义工们组织盲聋学生走向郊野、走进公园、商场、博物馆,使他们有了户外踏青和采樱桃、摘苹果的机会,更全面地接触了社会;大连市每开放一个免费公园,义工就跟进一支环保队,使市民的环保意识得到提升;每年5月1日至10月7日的旅游旺季,大连火车站前始终活动着一支佩戴义工胸章的“义务向导员”队伍,热情地为外地人服务,他们是我们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一张名片。
另一个层面是纵向深入社区的个别关爱项目。随着各街道义工站的建立,义务工作真正融入到了社区。在街道义工站里,分管民政的街道副主任和民政助理分别担任名誉站长和副站长,为我们的义工站保驾护航,义工站也积极协助街道开展工作,使街道领导有了好帮手。义工站建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通过入户访问,把需要帮助的对象全部筛选出来,由各义工小组主动认帮,长期帮扶。在“贫困家庭学生功课辅导项目”中,由教师、在校大学生及高中生义工组成的功课辅导员为贫困家庭学生或集体辅导,或一对一单独辅导,受到了社区贫困家庭的普遍欢迎。
在庆祝大连市被评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的“文明的感动”电视直播晚会上,让全体市民最为感动的人物是市慈善总会的两名义工,那就是87岁高龄的老义工张贞慧和12岁的小义工宋徽中。当手捧鲜花的老义工张贞慧被她资助的学生搀出,人们震撼于她“把自己捐了个干净”,震撼于她至今仍安然地在义工队伍里忙碌着,享受着清贫中的富有;当大屏幕上播出宋徽中冒着酷暑、为救同学在街头拉琴筹款的情景时,这位12岁小义工的义举感动得市领导和观众们流下了热泪。另外,大连市评选出的十大公益女杰中有4名义工,在政府机关评选出的11位新时代女性、感动大连的十大女性中,均有获得荣誉的慈善义工。
义工精神已在举手投足、街谈巷议、口耳相闻中悄然融入市民心里,影响着城市的公民意识,“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已成为大连人生活的一部分,大连已形成了以义工服务为亮点的慈善文化氛围。
有多大付出,就有多大回报。大连市慈善总会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授予的荣誉,总会的发展与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仅最近两年,中央、省、市级报刊杂志刊登大连市慈善总会的文章多达1100多篇,各级电视台、电台及网络媒体报道相关活动320多条。中央电视台的“公益行动”、“访谈”、“讲述”、“新闻会客厅”、“小崔说事”等栏目都曾播出大连义工的故事。尤其是在首届中华慈善大会上,大连市慈善总会会长于学祥作了有关义务工作的发言,义工分会及由总会推荐的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同时荣获“中华慈善奖”。中华慈善大会还在大连举办了“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协同,构建和谐社会”分论坛。
一滴水辉映太阳,一颗心古道热肠,一双手攥出力量,一份爱源远流长。大连市慈善总会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与推进下,与慈善家们一道,正把“爱心慈善”四个大字,一笔一划地镌刻在600万市民的心上,慈善的春风吹遍了滨城的大街小巷。
众人拾柴 溪汇成河 慈善募捐结硕果
2004年与2005年,连续两年由市慈善总会起草的“滨城慈爱月”活动方案,均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给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全市开展了“百万市民一元捐”、“千家企业万元捐”、“万人上街一日捐”等主题募捐活动,大力宣传“多一点节俭,少一点奢华,献一点爱心”的慈善理念,形成一股“人人宣传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热潮。
2004年11月,市慈善总会向社会公布了企业自愿认捐的冠名基金:220万元的“西太平洋·爱心助学基金”、200万元的“大商集团·慈善医疗基金”、160万元的“陈玉松·蓓蕾生命救援基金”、111.8万元的“周泊霖·孤儿寄养关爱基金”、100万元的“大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社区公共服务社基金”、100万元的“友谊集团·智障儿童康复基金”、30万元的“都兴平·和平爱心车”、10万元的“宋志平·盲聋儿童功能训练援助基金”、10万元的“大连市温州商会·光彩小学基金”等。此后,市慈善总会又与市妇联各出资100万元,联合设立了200万元的“特困母亲救助基金”。2005年,企业家们继续以慷慨的捐赠履行着他们的社会责任,全年共募集款物合计7957万元。
慈爱之河还涌向省内外乃至国际受灾地区。印度洋海啸后,总会迅速设立四级捐赠接收网络,仅一个月就接收捐款419.8万元,并及时汇缴中华慈善总会。在阜新市矿难、牡丹江市沙兰镇水灾后,总会立即组织人员开展迅速有序的募捐工作,接收市烟草公司30万元、金玛集团款物8万元,并其他物资转送兄弟省市。
总会在社会化募捐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以“陈玉松·蓓蕾生命救援基金”为试点,通过精心设计,使之成为一种“互助成长型”的基金。“蓓蕾生命互助救援项目”于2005年3月启动,是对贫困家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尿毒症等五种重大疾病的18岁以下儿童进行救助的项目。为使基金增长,总会引入了保险模式,群众自愿定向定额捐款,每份100元,捐款人可指定患有五种大病的优先救助权享有人。这种新机制目前已使该基金增长了20万元,促成了救助对象、捐助人、企业等多方共赢的局面。
慈爱之心 古道热肠编织慈善救助网
社会各界的慷慨解囊为救助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打造品牌救助项目也是广集慈善资源最具说服力的资本。2004年末,在“慈善温暖进万家”的滚滚热潮中,市慈善总会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为老人、孤儿送温暖,给“城市美容师”送关爱,让“微笑列车”驶进大连,助贫困孩子不再辍学,帮盲聋儿奏响爱心交响曲……温暖了弱势群体的心,燃起了贫困家庭的希望。
市政府把扶贫济困的募捐任务下放后,总会承担起2005年元旦春节救济金的发放工作,并慈善总会本身投入的1000万元,共发放善款3397万元,使全市98636户、166354名低保人员受助。倡议发起的“慈善年夜饭”活动一经推出就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从农历腊月二十七开始,围坐在大连市几十家酒店餐桌前的5000多名困难群众,享受了充满爱意与温暖的年饭。对那些不便外出就餐的困难群众,义工们还把饺子等年饭送到他们家里。
“蓓蕾生命互助救援项目”被大连市政府列为2005年为民办的19件实事之一,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秦大钊就是这个项目的第一位手术受益者。看到儿子康复痊愈,深受感动的秦大钊父亲不但为这个项目献了一份爱心,而且还报名做起了义工,尽自己所能地回报社会。至今,该项目已投入善款156万元,使64名重症患儿获得救助。
2005年6月,总会与大连日报社共同发起了“爱心成就梦想”大型慈善助学活动,举行了“自强学子报告会”、“慈善架起桥梁 爱心托起希望”主题夏令营。大连西太平洋石化有限公司在2004年捐款220万元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后,2005年又为贫困学子捐款230万元。为了用好每一分善款,“爱心助学驿站”项目组的义工们自费调查、落实,走遍了100多个乡镇街道,行程8000多公里,相当于沿着我国海岸线走了一半多。最终确定了133名考入大学的贫困学生,每人发给2000—4000元的奖学金;同年10月,又为全市公办高中的1839名在校贫困生发放助学金183.9万元。这么大面积的捐资助学在全国教育界传为佳话。
让全国瞩目的另一项救助是“万达·农民工援助项目”,于2005年7月由大连万达集团出资500万元设立。总会还成立了农民工援助分会,落实农民工权益,使他们在大病救助、子女就学、法律维权等方面获得了与大连市民同等的待遇。在《大连——我们共有的家园》关爱农民工大型义演晚会上,5000多名农民工无不欢呼雀跃。50台电视机、100台洗衣机送给全市各工地的农民工;200个保温桶、1万个水杯、2000公斤绿豆,在炎炎夏日里为他们送去了缕缕清凉;月饼、猪肉、水果又在节日里如期送到,为他们送去了片片真情;放映露天电影、送慰问演出,更为他们单调的业余生活送去了阵阵欢笑。
在第十七届大连国际服装节上,总会出资租摊位,首次组织弱势群体参展服装博览会。这些精巧的手工艺品一经亮相就引起了轰动,累计签订合同价值134万多元。这种由慈善组织搭台,弱势群体参与的方式,也在国内开创了“授人以渔”的救助先河。
此外,市慈善总会实施的“周泊霖·孤儿寄养关爱项目”使大连市的孤儿寄养标准在政府发放寄养费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了400元,一跃排在全国第三名,首期已有44名孤儿走进城市寄养家庭;“特困母亲救助项目”发放救助金25.05万元、项目循环资金44万元,总计69.05万元,帮助300多名特困母亲及其家庭走出困境;“大商集团·助学和医疗救助项目”资助大连大学200名贫困学生共计60万元,同时,对300多名社会病残群体和不幸个人进行了救助……而正是这些善举织就了一张慈善救助网,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了慈善机构进行社会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慈善挚爱 无私奉献 大连义工风景线
慈善项目资金的救助力度固然很大,但若切实得以实施,必须有一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大连就有这样一支慈善义工队伍。自2002年3月5日成立以来,至今已有注册义工8700多人,有义工93400多人次参与各种项目活动9986次,累计奉献时间29万多小时,折合3.6万多个标准工作日,无偿献血50000多毫升,为26300多名不幸个人提供了帮助。义工们以“自愿无偿”为前提,以“我心有你、助人悦己”为格言,以“不仅崇尚成功的事业,更要追求有价值的人生”为目标,为社会奉献着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能,推进了慈善事业的平民化进程。义工队伍已经成为文明城市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
总会非常重视义工队伍的建设,既抓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又抓激励机制。现已形成了市有分会、区有义工队、街道有义工站、社区有项目组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同时,又制定了义务工作立项、纪实、考核、年检、星级义工评选等多项制度,印发了“义工手册”、“义务工作者社会工作指南”等教材,对义工进行“迎新”基本理念培训、项目专业化培训和年度全员培训;此外,还为一星级以上义工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险,设置了专项工作经费,为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义工们已在实践中形成了稳定的长者义工和流动的学生义工相结合的长期服务模式,以及一个纵横交错两个层面的服务网络体系。
一个层面是横向覆盖多个弱势群体领域的社会服务项目。“做三无老人好儿女项目”使全市“三无老人”门前不再冷清;“爱心爸爸项目”使市福利院的孤儿和弃婴克服了成长中的缺陷,让每一个孤儿都拥有了父爱;“爱心智力援助项目”使全市四所智障学校的孩子有了带他们参加户外活动和教他们做手工的义工大哥哥、大姐姐;“视听关爱项目”义工们组织盲聋学生走向郊野、走进公园、商场、博物馆,使他们有了户外踏青和采樱桃、摘苹果的机会,更全面地接触了社会;大连市每开放一个免费公园,义工就跟进一支环保队,使市民的环保意识得到提升;每年5月1日至10月7日的旅游旺季,大连火车站前始终活动着一支佩戴义工胸章的“义务向导员”队伍,热情地为外地人服务,他们是我们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一张名片。
另一个层面是纵向深入社区的个别关爱项目。随着各街道义工站的建立,义务工作真正融入到了社区。在街道义工站里,分管民政的街道副主任和民政助理分别担任名誉站长和副站长,为我们的义工站保驾护航,义工站也积极协助街道开展工作,使街道领导有了好帮手。义工站建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通过入户访问,把需要帮助的对象全部筛选出来,由各义工小组主动认帮,长期帮扶。在“贫困家庭学生功课辅导项目”中,由教师、在校大学生及高中生义工组成的功课辅导员为贫困家庭学生或集体辅导,或一对一单独辅导,受到了社区贫困家庭的普遍欢迎。
在庆祝大连市被评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的“文明的感动”电视直播晚会上,让全体市民最为感动的人物是市慈善总会的两名义工,那就是87岁高龄的老义工张贞慧和12岁的小义工宋徽中。当手捧鲜花的老义工张贞慧被她资助的学生搀出,人们震撼于她“把自己捐了个干净”,震撼于她至今仍安然地在义工队伍里忙碌着,享受着清贫中的富有;当大屏幕上播出宋徽中冒着酷暑、为救同学在街头拉琴筹款的情景时,这位12岁小义工的义举感动得市领导和观众们流下了热泪。另外,大连市评选出的十大公益女杰中有4名义工,在政府机关评选出的11位新时代女性、感动大连的十大女性中,均有获得荣誉的慈善义工。
义工精神已在举手投足、街谈巷议、口耳相闻中悄然融入市民心里,影响着城市的公民意识,“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已成为大连人生活的一部分,大连已形成了以义工服务为亮点的慈善文化氛围。
有多大付出,就有多大回报。大连市慈善总会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授予的荣誉,总会的发展与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仅最近两年,中央、省、市级报刊杂志刊登大连市慈善总会的文章多达1100多篇,各级电视台、电台及网络媒体报道相关活动320多条。中央电视台的“公益行动”、“访谈”、“讲述”、“新闻会客厅”、“小崔说事”等栏目都曾播出大连义工的故事。尤其是在首届中华慈善大会上,大连市慈善总会会长于学祥作了有关义务工作的发言,义工分会及由总会推荐的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同时荣获“中华慈善奖”。中华慈善大会还在大连举办了“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协同,构建和谐社会”分论坛。
一滴水辉映太阳,一颗心古道热肠,一双手攥出力量,一份爱源远流长。大连市慈善总会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与推进下,与慈善家们一道,正把“爱心慈善”四个大字,一笔一划地镌刻在600万市民的心上,慈善的春风吹遍了滨城的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