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自然海水和天然饵料,采用无泥砂采苗方法,在天津沿海成功开展了青蛤工厂化育苗。幼虫初始壳长(120±1.28)μm,壳长平均日增长5.05 μm,成活率23.0%;第19~31 d为变态期,壳长平均日增长14.1 μm,变态率32.9%;变态后至第53 d,壳长平均日增长32.5 μm,成活率82.3%。本次育苗试验充分利用天津沿海水质条件与环境特点,改进育苗方法,建立了适于天津海区的青蛤人工育苗工艺,共得到双水管稚贝约1.25亿枚。
关键词:青蛤;人工育苗;生长;成活
中图分类号:S917 文献标识码:A
青蛤属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为我国南北沿海重要的滩涂养殖贝类之一[1]。青蛤是天津沿海主要经济贝类[2],因其对盐度难受范围广泛[3],是一种适于在天津滩涂及池塘中大面积推广增养殖的经济贝类。近年来,天津市青蛤养殖面积逐年增加,增殖放流力度逐年加大[2],但苗种主要来自南方的浙江、福建,在天津的养殖过程中出现生长速度慢、死亡率高的现象,成为天津青蛤产业发展的瓶颈,故本地土著苗种的大规模人工繁育迫在眉睫。
1980年以来,我国的青蛤育苗研究在多地展开,取得全人工育苗的重大突破[4],但由于水处理以及饵料等方面的限制,传统的育苗技术在天津沿海难以应用。2013年5-7月,天津市海升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与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天津综合试验站合作,开展了天津土著青蛤的生产性室内人工苗种繁育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结合天津沿海特有的水质和气候条件,大胆改革育苗工艺,实现青蛤苗种规模培育,为青蛤在天津的产业化养殖奠定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育苗室房顶覆盖玻璃钢瓦和保温板,育苗池长方体、半露式,规格为5 m×3.2 m×1.3 m。采用锅炉和热交换器配合进行海水升温,采用地下水和热交换器配合进行海水降温。给水管道均宜采用PVC管,每个育苗池并列设置海水和淡水龙头各1个,用来调节海水盐度。育苗池底设排水孔,废水通过排水沟流出,排水沟低于池底30~50 cm。
育苗场内设沉淀池,海水由面积为133.3 hm2的粗养虾池引入,单胞藻含量保持在1×105~5×106cells/mL,盐度范围28‰~35‰。水处理措施为:由沉淀池进水,200 目筛绢配合脱脂棉滤袋,将海水滤入室内30 m3水泥池,加入淡水,曝气混匀,盐度调节至25‰,进入育苗池前再经200目筛绢过滤。经处理的海水,悬浮泥沙颗粒明显减少,海水褐绿色,含丰富单胞藻类,作为育苗用水。
亲贝采于海升公司133.3 hm2的粗养虾池,壳龄3~4龄,性腺成熟,平均壳长(39.80±3.56)mm,暂养24 h后催产。
1.2 催产与孵化
种贝阴干4 h,置入注满新鲜海水的育苗池中,充气流水加生殖产物刺激,0.5~1 h后排放精、卵,当产卵池卵子密度达15~20粒/mL时,立即将种贝移入下一产卵池。受精卵孵化阶段保持微充气,水温24~25 ℃,经20 h发育至D形幼虫,立即进行倒池并选幼。
经过促熟,种贝性腺饱满充盈,采用阴干、流水及性腺产物刺激的综合方法进行催产。当产卵池卵子密度达30~50粒/mL时,立即将种贝移入下一产卵池。受精卵孵化阶段保持微充气,水温24~25 ℃,经20~22 h发育至D形幼虫,立即倒池,并以300目筛绢进行选幼,统计幼虫数量。
1.3 浮游幼虫
幼虫培育密度,面盘幼虫初期10~15个/mL,壳顶期,结合倒池,逐渐减小密度至5~10个/mL,受精后4~5 d,幼虫转入底栖,密度减至3~5个/mL,临近变态以及变态期间不超过2 个/mL,变态后的稚贝随生长不断降低密度。浮游幼虫及附着变态阶段控制水温在24~25 ℃,盐度25‰,光照强度1 000 lx以下。
购入浓缩盐藻(2×108 cells /mL)、新月菱形藻(2×108 cells /mL) 以及小球藻(2×1010 cells /mL)作为幼虫饵料。转变为D形幼虫第2 d开始投喂盐藻及新月菱形藻(2×104 cells /mL),另加海洋红酵母1×104 cells /mL,2 d后,幼虫消化能力增强,饵料主要来自海水中的天然饵料,每天换水以补充自然饵料。适量搭配小球藻,维持水体单胞藻浓度5×104~1×105 cells /mL。变态后,维持水深0.5 m,每天早晚纳入海水,每次换水量50%~80%,同时投喂螺旋藻粉1~2 g/m3。
1.4 数据分析
定期取样,测量幼虫壳长(30个样本),Tukey 法计算平均壳长及标准差;孵化率为初始D形幼虫数与受精卵数之比;浮游幼虫期成活率为测量时幼虫数量与初始D形幼虫数量之比;变态率为变态后稚贝与匍匐幼虫数量之比;稚贝成活率为测量时稚贝数量与初期稚贝数量之比。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卵与孵化
亲贝性比(♀:♂)为19∶18,排卵率72%,平均每枚雌贝排卵量为89万,获得受精卵24.2亿,受精率97.6%。受精后22 h统计D形幼虫,共获得D形幼虫19.8 亿,孵化率81.8%。青蛤卵径86 μm,初始壳长(120±1.28) μm。
2.2 浮游幼虫生长与成活
受精16 h开始出现D形幼虫,经3 d后转变为壳顶期幼虫,受精后5~6 d,幼虫下沉转变为半浮游半匍匐状态,受精后19 d后壳长达到216 μm,全部转变为匍匐幼虫,足伸缩频繁,大部分幼虫面盘退化,陆续进入变态阶段。在此期间,每3 d测量平均壳长及成活率(表1)。
浮游幼虫阶段,壳长日均增长5.05 μm,其中,1~4 d和13~19 d生长较快,但第7~10 d,水温升高,导致幼虫生长缓慢,日增长仅0.2 μm,同时幼虫死亡近半,通过热交换方式,将水温降至25 ℃,幼虫生长及存活恢复正常。经过19 d的培育,得到即将变态的青蛤幼虫4.6亿。 3.3 变态期及稚贝
青蛤幼虫经过15~20 d的培育,陆续出现眼点,受精后第19 d,倒池,采用无附着基采苗法(无沙采苗法)进行采苗。 同时加大换水量、增加投饵量。投饵量增加到6万~10万个细胞/mL,另补充螺旋藻粉或蛋黄作为替代饵料。变态期幼虫壳长增长14.1 μm/d,幼虫成活率37%,变态率32.9%(表2),至受精后31 d,得稚贝1.5亿。
稚贝附着后,生长迅速,且成活率较高。2~3 d后壳长达400 μm,出水管形成;再过20 d左右,平均壳长达1 100 μm,成活率82.3%,出、入水管完全形成,开始营穴居生活,进入苗种中间培育阶段。得到双水管稚贝1.25亿。
3 讨论
3.1 天津沿海青蛤人工育苗的特点
由于天津沿岸滩涂纵深广阔,且为泥沙质海滩[5],因此,在开展育苗的5-7月份,天津海区近岸海水水质混浊,有机质丰富。经过沉淀池后,用封闭式砂滤器处理海水,滤料堵塞,砂滤器使用周期短(5~10 d),成本提高。未经砂滤的海水,难用于培养单胞藻类。
天津地区池塘及浅海水质肥沃,池塘水体中自然繁殖丰富的单细胞藻类,密度可高达107 cells /mL,主要藻类种群因池塘条件而不同。因此,可通过选择不同池塘水源以及大量的换水,供应幼虫饵料。幼虫开口后2 d内,需要搭配投喂开口饵料,如等鞭金藻、盐藻、海洋酵母等,通过购买解决,2 d后依靠自然饵料,变态后,稚贝食量明显增加,加大换水量,同时搭配投喂螺旋藻粉。在整个育苗期间,采取以自然饵料为主,购买的开口饵料与螺旋藻粉为辅的投喂方式,简化了育苗程序,降低了成本。
由于海水未经砂滤等处理过程,随水流进入池内的敌害生物较多,特别是匍匐期及变态期间,幼虫移动性差,抗逆性弱,池底的敌害生物导致幼虫和稚贝大量死亡,观察到车轮虫等原生动物进入体弱稚贝,吮食软体部。育苗池经常换水,清除池底杂物,可降低敌害动物的危害。
3.2 无附着基采苗
传统的青蛤育苗技术采用细沙基采苗,采苗效果良好,但制作、处理及投放附着基极大地增加了人力成本,而且底质中带入的浮泥影响幼苗的变态率及存活率。
本试验采用无附着基苗种繁育方式,简化了幼苗换水流程,显著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变态期幼虫壳长增长14.1 μm/d,生长速度基本正常。幼虫成活率37%,低于任福海等人2001年青蛤育苗试验的85.6%[6],陈坚的研究也表明,对比用黄沙和海泥采苗,无泥沙采苗方式的稚贝成活率低[7]。但本实验中,稚贝阶段生长迅速,且成活率高,其原因为:采用未经砂滤处理的海水作为育苗用水,且应用无泥沙采苗,造成池底敌害生物滋生,对贝苗影响较大,在匍匐期和变态期淘汰弱苗,造成此阶段存活率降低;完成变态的稚贝适应性增强,成活率提高。
3.3 抑食性海球金藻的影响
2011年以来,在天津海区,抑食性海球金藻的爆发已呈常态化,每年5月底至6月底为高峰期,恰逢贝类性腺发育及苗种繁育的关键时期[8]。在抑食性海球金藻影响下,种贝不能摄食,D形幼虫摄食完全抑制,不能存活,因此,即使种贝性腺发育成熟,亦不能进行催产育苗。
改变育苗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小海球金藻的影响,是北方海区贝类育苗成败的关键。本次育苗试验中发现:不同海水池塘中,抑食性海球金藻浓度不同,个别池塘未检出,可以作为贝类育苗的水源,这为今后的贝类育苗活动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星星,陈坚,于业绍,等.青蛤工厂化育苗生产性试验[J].海洋渔业,2004,26(2):126-130
[2] 邢克智,高一力,郭永军等.天津市贝类产业现状及发展展望[J].水产科学,2013,32(9):555-558
[3] 王兴强,曹梅,阎斌伦,等.青蛤的生物学及其繁殖[J].水产科学,2006,25(6):312-316
[4] 于业绍,周琳.青蛤工厂化育苗[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8,7(2):121-129
[5] 张润生,孙秋岩.天津市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海洋生物[M].天津:天津新闻出版管理局,1986
[6] 任福海,刘吉明,杨辉,等.青蛤室内人工育苗试验[J].水产养殖,2003,22(3):27-28
[7] 陈坚,杨星星,柯爱英等.青蛤人工育苗中附着基的选择.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6,15(1):114-117
[8] 柯巧珍,李琪,陈常杰,等.黄河三角洲青蛤的繁殖生物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增刊):99-103
关键词:青蛤;人工育苗;生长;成活
中图分类号:S917 文献标识码:A
青蛤属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为我国南北沿海重要的滩涂养殖贝类之一[1]。青蛤是天津沿海主要经济贝类[2],因其对盐度难受范围广泛[3],是一种适于在天津滩涂及池塘中大面积推广增养殖的经济贝类。近年来,天津市青蛤养殖面积逐年增加,增殖放流力度逐年加大[2],但苗种主要来自南方的浙江、福建,在天津的养殖过程中出现生长速度慢、死亡率高的现象,成为天津青蛤产业发展的瓶颈,故本地土著苗种的大规模人工繁育迫在眉睫。
1980年以来,我国的青蛤育苗研究在多地展开,取得全人工育苗的重大突破[4],但由于水处理以及饵料等方面的限制,传统的育苗技术在天津沿海难以应用。2013年5-7月,天津市海升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与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天津综合试验站合作,开展了天津土著青蛤的生产性室内人工苗种繁育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结合天津沿海特有的水质和气候条件,大胆改革育苗工艺,实现青蛤苗种规模培育,为青蛤在天津的产业化养殖奠定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育苗室房顶覆盖玻璃钢瓦和保温板,育苗池长方体、半露式,规格为5 m×3.2 m×1.3 m。采用锅炉和热交换器配合进行海水升温,采用地下水和热交换器配合进行海水降温。给水管道均宜采用PVC管,每个育苗池并列设置海水和淡水龙头各1个,用来调节海水盐度。育苗池底设排水孔,废水通过排水沟流出,排水沟低于池底30~50 cm。
育苗场内设沉淀池,海水由面积为133.3 hm2的粗养虾池引入,单胞藻含量保持在1×105~5×106cells/mL,盐度范围28‰~35‰。水处理措施为:由沉淀池进水,200 目筛绢配合脱脂棉滤袋,将海水滤入室内30 m3水泥池,加入淡水,曝气混匀,盐度调节至25‰,进入育苗池前再经200目筛绢过滤。经处理的海水,悬浮泥沙颗粒明显减少,海水褐绿色,含丰富单胞藻类,作为育苗用水。
亲贝采于海升公司133.3 hm2的粗养虾池,壳龄3~4龄,性腺成熟,平均壳长(39.80±3.56)mm,暂养24 h后催产。
1.2 催产与孵化
种贝阴干4 h,置入注满新鲜海水的育苗池中,充气流水加生殖产物刺激,0.5~1 h后排放精、卵,当产卵池卵子密度达15~20粒/mL时,立即将种贝移入下一产卵池。受精卵孵化阶段保持微充气,水温24~25 ℃,经20 h发育至D形幼虫,立即进行倒池并选幼。
经过促熟,种贝性腺饱满充盈,采用阴干、流水及性腺产物刺激的综合方法进行催产。当产卵池卵子密度达30~50粒/mL时,立即将种贝移入下一产卵池。受精卵孵化阶段保持微充气,水温24~25 ℃,经20~22 h发育至D形幼虫,立即倒池,并以300目筛绢进行选幼,统计幼虫数量。
1.3 浮游幼虫
幼虫培育密度,面盘幼虫初期10~15个/mL,壳顶期,结合倒池,逐渐减小密度至5~10个/mL,受精后4~5 d,幼虫转入底栖,密度减至3~5个/mL,临近变态以及变态期间不超过2 个/mL,变态后的稚贝随生长不断降低密度。浮游幼虫及附着变态阶段控制水温在24~25 ℃,盐度25‰,光照强度1 000 lx以下。
购入浓缩盐藻(2×108 cells /mL)、新月菱形藻(2×108 cells /mL) 以及小球藻(2×1010 cells /mL)作为幼虫饵料。转变为D形幼虫第2 d开始投喂盐藻及新月菱形藻(2×104 cells /mL),另加海洋红酵母1×104 cells /mL,2 d后,幼虫消化能力增强,饵料主要来自海水中的天然饵料,每天换水以补充自然饵料。适量搭配小球藻,维持水体单胞藻浓度5×104~1×105 cells /mL。变态后,维持水深0.5 m,每天早晚纳入海水,每次换水量50%~80%,同时投喂螺旋藻粉1~2 g/m3。
1.4 数据分析
定期取样,测量幼虫壳长(30个样本),Tukey 法计算平均壳长及标准差;孵化率为初始D形幼虫数与受精卵数之比;浮游幼虫期成活率为测量时幼虫数量与初始D形幼虫数量之比;变态率为变态后稚贝与匍匐幼虫数量之比;稚贝成活率为测量时稚贝数量与初期稚贝数量之比。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卵与孵化
亲贝性比(♀:♂)为19∶18,排卵率72%,平均每枚雌贝排卵量为89万,获得受精卵24.2亿,受精率97.6%。受精后22 h统计D形幼虫,共获得D形幼虫19.8 亿,孵化率81.8%。青蛤卵径86 μm,初始壳长(120±1.28) μm。
2.2 浮游幼虫生长与成活
受精16 h开始出现D形幼虫,经3 d后转变为壳顶期幼虫,受精后5~6 d,幼虫下沉转变为半浮游半匍匐状态,受精后19 d后壳长达到216 μm,全部转变为匍匐幼虫,足伸缩频繁,大部分幼虫面盘退化,陆续进入变态阶段。在此期间,每3 d测量平均壳长及成活率(表1)。
浮游幼虫阶段,壳长日均增长5.05 μm,其中,1~4 d和13~19 d生长较快,但第7~10 d,水温升高,导致幼虫生长缓慢,日增长仅0.2 μm,同时幼虫死亡近半,通过热交换方式,将水温降至25 ℃,幼虫生长及存活恢复正常。经过19 d的培育,得到即将变态的青蛤幼虫4.6亿。 3.3 变态期及稚贝
青蛤幼虫经过15~20 d的培育,陆续出现眼点,受精后第19 d,倒池,采用无附着基采苗法(无沙采苗法)进行采苗。 同时加大换水量、增加投饵量。投饵量增加到6万~10万个细胞/mL,另补充螺旋藻粉或蛋黄作为替代饵料。变态期幼虫壳长增长14.1 μm/d,幼虫成活率37%,变态率32.9%(表2),至受精后31 d,得稚贝1.5亿。
稚贝附着后,生长迅速,且成活率较高。2~3 d后壳长达400 μm,出水管形成;再过20 d左右,平均壳长达1 100 μm,成活率82.3%,出、入水管完全形成,开始营穴居生活,进入苗种中间培育阶段。得到双水管稚贝1.25亿。
3 讨论
3.1 天津沿海青蛤人工育苗的特点
由于天津沿岸滩涂纵深广阔,且为泥沙质海滩[5],因此,在开展育苗的5-7月份,天津海区近岸海水水质混浊,有机质丰富。经过沉淀池后,用封闭式砂滤器处理海水,滤料堵塞,砂滤器使用周期短(5~10 d),成本提高。未经砂滤的海水,难用于培养单胞藻类。
天津地区池塘及浅海水质肥沃,池塘水体中自然繁殖丰富的单细胞藻类,密度可高达107 cells /mL,主要藻类种群因池塘条件而不同。因此,可通过选择不同池塘水源以及大量的换水,供应幼虫饵料。幼虫开口后2 d内,需要搭配投喂开口饵料,如等鞭金藻、盐藻、海洋酵母等,通过购买解决,2 d后依靠自然饵料,变态后,稚贝食量明显增加,加大换水量,同时搭配投喂螺旋藻粉。在整个育苗期间,采取以自然饵料为主,购买的开口饵料与螺旋藻粉为辅的投喂方式,简化了育苗程序,降低了成本。
由于海水未经砂滤等处理过程,随水流进入池内的敌害生物较多,特别是匍匐期及变态期间,幼虫移动性差,抗逆性弱,池底的敌害生物导致幼虫和稚贝大量死亡,观察到车轮虫等原生动物进入体弱稚贝,吮食软体部。育苗池经常换水,清除池底杂物,可降低敌害动物的危害。
3.2 无附着基采苗
传统的青蛤育苗技术采用细沙基采苗,采苗效果良好,但制作、处理及投放附着基极大地增加了人力成本,而且底质中带入的浮泥影响幼苗的变态率及存活率。
本试验采用无附着基苗种繁育方式,简化了幼苗换水流程,显著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变态期幼虫壳长增长14.1 μm/d,生长速度基本正常。幼虫成活率37%,低于任福海等人2001年青蛤育苗试验的85.6%[6],陈坚的研究也表明,对比用黄沙和海泥采苗,无泥沙采苗方式的稚贝成活率低[7]。但本实验中,稚贝阶段生长迅速,且成活率高,其原因为:采用未经砂滤处理的海水作为育苗用水,且应用无泥沙采苗,造成池底敌害生物滋生,对贝苗影响较大,在匍匐期和变态期淘汰弱苗,造成此阶段存活率降低;完成变态的稚贝适应性增强,成活率提高。
3.3 抑食性海球金藻的影响
2011年以来,在天津海区,抑食性海球金藻的爆发已呈常态化,每年5月底至6月底为高峰期,恰逢贝类性腺发育及苗种繁育的关键时期[8]。在抑食性海球金藻影响下,种贝不能摄食,D形幼虫摄食完全抑制,不能存活,因此,即使种贝性腺发育成熟,亦不能进行催产育苗。
改变育苗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小海球金藻的影响,是北方海区贝类育苗成败的关键。本次育苗试验中发现:不同海水池塘中,抑食性海球金藻浓度不同,个别池塘未检出,可以作为贝类育苗的水源,这为今后的贝类育苗活动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星星,陈坚,于业绍,等.青蛤工厂化育苗生产性试验[J].海洋渔业,2004,26(2):126-130
[2] 邢克智,高一力,郭永军等.天津市贝类产业现状及发展展望[J].水产科学,2013,32(9):555-558
[3] 王兴强,曹梅,阎斌伦,等.青蛤的生物学及其繁殖[J].水产科学,2006,25(6):312-316
[4] 于业绍,周琳.青蛤工厂化育苗[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8,7(2):121-129
[5] 张润生,孙秋岩.天津市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海洋生物[M].天津:天津新闻出版管理局,1986
[6] 任福海,刘吉明,杨辉,等.青蛤室内人工育苗试验[J].水产养殖,2003,22(3):27-28
[7] 陈坚,杨星星,柯爱英等.青蛤人工育苗中附着基的选择.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6,15(1):114-117
[8] 柯巧珍,李琪,陈常杰,等.黄河三角洲青蛤的繁殖生物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增刊):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