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被拐的孩子真正回家

来源 :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sh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打拐行动成效显著。对父母来说,找回被拐的孩子无疑是幸运又幸福的,但当孩子被找回后,很多家庭却发现“伊人归来已不同”,如何让找到的孩子真正回家成了新的难题。
  自2009年公安部推进全国“打拐”专项行动以来,多省份先后集中办案、多地协同破案,建立全国被拐儿童DNA数据库,打拐行动效果显著,越来越多的家庭团圆。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新挑战。
  有些孩子不能接受自己被拐的事實,有的不愿回到亲生父母家,有的仅见上一面就再也不和亲生父母联系。“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创办者张宝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真正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最多也就占两成,80%的回不去了。”这些盼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父母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心寻找的“宝贝”会在找到后再一次“遗失”。
  漫漫寻亲路:团圆原来并不是结束
  聚焦“梅姨”案中三个被寻回的孩子,三个家庭团圆后的遭遇向我们真实展现了寻回孩子家庭在重建生活时的艰难和挑战。
  杨佳是在两岁多时被拐的。寻子三年未果后,父亲杨江跳车身亡,母亲王红重组新家庭。14年后,17岁的杨佳见到了亲生妈妈王红。然而,却没有想象中该有的亲近,一起吃了午饭、互加微信后,他就跟随养父返回了学校。此后,王红只能在微信中和孩子聊聊天,她说这已经是莫大的安慰了。
  和王红比起来,赵丽的遭遇更让人心疼。她的儿子陈前也是两岁多时丢失的,16年后终于相见,陈前只和赵丽待了半个小时就随养父离开了。离开前,赵丽想要他的手机号,被陈前拒绝。直到现在,赵丽都没办法再和孩子或养父联系,就这么被留在了“相认”的那个刹那。因为不忍心打扰孩子,赵丽只好被动地等待,期望奇迹再次降临:孩子总有想通的一天,然后能主动联系自己。
  三个家庭中,申军良算是最幸运的。儿子申聪不仅认了他,还从广东的养父母家离开,重新在山东申家落户扎根。然而,重聚的日子也充满挑战和无奈。他们错过的15年不仅仅是时间或空间,还包括断裂的情感和迥异的生活方式。
  比如饮食差异:由于申聪被拐卖到广东,母亲只能连夜学习如何做粤菜;语言差异:申聪善讲客家话,两个弟弟听不懂,有时会教他说几句山东话;和养父母的微妙关系:虽说申军良并不反对,但申聪仍会挑没人的时候和养父母联系……这样的事情举不胜举,好在申军良是个坚韧又乐观的人,他说:“日子总归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也许,只有切身体会过失子之痛以及寻子之难的人,才能理解孩子寻回的那一刻是多么欣喜若狂。然而,也只有这样的家庭才能明白,寻回孩子从来都不是结束,“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只是童话里的结局,“找到”只是归来的开始。
  两次失去:断裂的亲情需要小心弥补
  正如我们在绝大多数相认视频中看到的,最先扑上去的往往是父母,哭得肝肠寸断的也是父母,紧紧抓着孩子、唯恐一不小心就会再度失去的还是父母,孩子常常略显呆滞,在合影中留下一张努力镇静的缺乏表情的面孔。因此,我们必须思考的是:如何帮助这个孩子和家庭面对这场人生的重大冲击,并且避免情感的“二度断裂”。
  从心理上做好准备,迎接可能面临的五大关口:认亲关、爱恨关、别离关、补偿关和放手关,也许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第一关“认亲关”:父母的失而复得,孩子的晴天霹雳?
  2015年3月13日是兰明秀和儿子在23年错失之后相见的日子,在路上,她却一直害怕儿子拒绝相认。20多年寻子路上,她曾经目睹过一位母亲寻子18年,儿子见母亲重病缠身甩手而去,另一位母亲临终前用QQ呼唤儿子见最后一面,反被儿子拉黑……
  申军良和申聪的经历或许可以提供给我们更多思考和借鉴。
  16岁的申聪对民警和心理老师说自己感觉太刺激了,像电影里演的一样。警方和心理老师全程陪护在申聪身边,适时向他提供支持和安抚。
  与此同时,激动到几乎晕倒的申军良夫妇也得到了很好的尊重和帮助。他们没有被拉到新闻发布会,而是悄悄转移到增城区公安分局。一路上,陪护人员一直在安抚他们几近崩溃的情绪,提醒他们“不要吓到孩子”,并且提供了一间相对小一点却更具隐密性、安全感的房间。
  这些周密而科学的安排,为认亲做好了环境和心理的双重准备。经过几次发泄,申军良夫妇的情绪也缓和多了。在心理老师的鼓励下,申聪轻拍着父母的肩膀说:“妈妈,你别哭了。爸爸,你也别哭了。”
  这一句爸妈多么来之不易啊!而孩子能够如此镇定、温暖、适度地表达自己,不得不说,这背后少不了来自警方和心理专业人员的层层铺垫、细致工作,以及申军良夫妇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对孩子的尊重。
  因此,在认亲这一关上,必须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否做好了面对“现实”的准备。骨肉相见,对亲生父母来说是欣喜若狂的失而复得,对很多孩子来说却是身世揭露的晴天霹雳。
  如果孩子尚未成年,最好由有经验的心理专业人员陪同,由孩子信赖的熟人用缓慢有序的方式告知他,并且能够理解和包容孩子可能会出现的“防御心态”,包括拒绝、否认、回避、沉默甚至愤怒、攻击等。在陪伴孩子度过最初的“心理冲击期”之后,再考虑安排认亲。
  如果孩子已经成年,要注意留出一定的情绪恢复和充分思考的时间,比如先冷静几天,让其可以有机会对即将面对的情况有一定的客观和心理准备。同时,如果能允许或找到其信赖、熟悉的人在认亲时陪伴,可以有效缓解其独自面对冲击的脆弱感和压迫感。
  第二关“爱恨关”:被遗失后,孩子对至爱亲人该爱该恨?
  在被拐卖儿童中,有近五成是被亲生父母或家族亲人卖掉的,这些孩子往往对亲生家庭怀有复杂的感情。
  在大型寻亲节目《等着我》中,一位等在大门后面的儿子异常忐忑。他非常害怕自己其实是被爸爸卖掉的,因此长期以来都无法鼓起勇气主动寻亲。当听到爸爸一直在找自己,而拐卖自己的其实是三爸之后,他才终于走向了亲生父亲。但面对9个月就遗弃他的母亲,他问出的第一句话仍然是:“我做错了什么,你当年要抛弃我?”   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孩子得知亲生父母找来后,充满愤怒、怨恨,认为当年正是家人的疏忽和不负责任,才导致自己经历被拐卖的痛苦人生。
  所以,面对失而复得的孩子,并不是父母的一腔热情就可以化解前嫌的,需要耐心了解并理解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被遗失”“被拐卖”,以及这些经历带来的心灵创伤。比如自我价值的否定:是不是我不够好,他们才对我很疏忽?身份或经历羞耻感:很多被找到的孩子都会要求媒体隐去姓名或者干脆拒绝采访报道;对命运的冲突性理解:自己到底是不幸的(被拐卖),还是幸运的(被找回)?
  父母在找到孩子之后,不应该仅仅是忙着展开新生活,对于无论是否回归到亲生父母家庭的孩子,都应该拿出足够的耐心,慢慢和孩子尝试解开这个“经历”背后的心结。
  第三关“别离关”:买家or养育者,孩子该何去何从?
  孩子找到后还有一件棘手的事情,那就是如何处理和养父母家庭的关系。
  对孩子来说,那是他长大的地方,有些养父母也是把他们当作亲生孩子来呵护的。就算个别养父母有苛责和边缘化孩子的情况,对小孩子来说,他们从小就开始在这个环境里成长,如何说话处事,什么脾氣性格,一举一动都留下了养父母家庭的烙印,除了外形相貌受遗传基因影响外,其内在已经成为“养父母家的小孩”。
  虽然对亲生父母来说,养父母家庭可能是“罪恶买家”,即使不是买家,也是夺走自己孩子的家庭。因此,亲生父母必须建立一个重要的认知:如果期待或强迫孩子与养父母家庭断绝关系,或者让孩子面对亲生父母与养父母的对立矛盾,那无疑会使孩子陷入两极分裂。他们不仅要在现实层面割舍一段生命历程,在心理层面也不得不分裂和压抑核心自体人格的一部分。这是极其痛苦的创伤。
  建议寻回孩子的家庭怀抱涵容的态度,肯定孩子在养父母家庭获得的好的、积极的、成长的部分,同时,允许孩子思考和讨论在养父母家的消极遭遇、痛苦记忆,这部分讨论以疗愈、安抚孩子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为了痛斥养父母。
  第四关“补偿关”:补偿的施与受,以谁的需求为标准?
  另一个在找回孩子家庭中常见的现象,就是急不可耐甚至过度的补偿行为,仿佛要把失去的时间都补回来,要么拉着孩子问长问短没完没了,要么吃穿游玩一条龙安排起来,再或者黏着孩子,不能忍受片刻分离……
  这是人之常情,却也要注意分寸,不要让这种突如其来的、过度的亲情补偿吓坏了孩子,成年子女也会被这种过度宠爱吓到。
  此外,还要注意到对现有家庭的影响。如果有弟弟妹妹,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找回的孩子身上,是否会让其他孩子感到被忽视?若父母已再婚,找回的孩子成了关注的核心,继配偶是否会感到被边缘化?
  因此,在表达补偿心理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首先是补偿式的情感表达,最好创造一个安全、放松、隐私、充足的时间,用谈心的方式对孩子缓缓表达多年的思念、愧疚、担忧……多次表达之后就要注意节制。其次是补偿式的行动表达,给孩子买东西、做吃食甚至直接给一笔钱,虽是父母之心,却不要忘了孩子已是脱离襁褓的独立个体,有思想有情感,最好先询问孩子的意见,给的恰是孩子需要的,才能两全其美,皆大欢喜。其实,这也是亲生父母重新了解孩子的大好机会。只有学着放下自己,才能真正看到孩子,也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重新建立亲密关系。
  第五关“放手关”:两个家庭三段人生,孩子的未来谁说了算?
  放手意味着亲生父母需要意识到,孩子找回来之后,已经不再是失去他时那个在父母怀里的幼子,必须调整好自己来适应和应对孩子的成长变化。这无疑是很困难的,因为对亲生父母来说,这是一次跳崖式的调整。
  其实,孩子又何尝不难呢?每一个被找回的孩子都要面对两个家庭、三段人生。未成年的子女不仅对养父母家庭有感情,他们的同伴关系、学校生活、饮食起居习惯等都是在养父母家塑造的,离开谈何容易?成年子女可能已经成家立业,但社交圈层等都是很难隔断转移的。甚至有些情况下,亲生父母还要追究买者即养父母家庭的责任,情况就更加复杂。
  因此,建议找回孩子的家庭,要明确哪些渴望是亲生父母由于痛苦经历带来的内在幻想,比如让孩子改姓,让孩子彻底遗忘或从此绝不再谈起被拐经历和养父母家庭;哪些才是有利于孩子也符合孩子需要的选择,比如很多孩子渴望和养父母家庭保持联系,甚至希望继续维持原有生活。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冷酷,包括那些拒绝认亲的孩子,也不是真的无情,而是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或恐惧而形成的回避和压抑心理。
  父母需要看到孩子的担忧,和孩子进行深入讨论:讨论他们对自己人生的设想和规划(求学、职业、婚姻、定居等);对养父母家庭的设想和规划(如何看待、相处方式、赡养计划等);对亲生父母家庭的设想和规划(如何看待、相处方式、赡养计划、针对亲子关系丧失感的特殊弥补设想等)。
  如果可以对这些困难的话题逐一、循序地进行讨论,多一个家庭来爱自己,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拒绝的。愿每一个归来的孩子都能真正回家,愿每一个团圆的家庭都能真正幸福。
其他文献
搞明白示弱是为了什么,才能做出真正有助于孩子成长和亲子关系的选择。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似乎天然就应该是“强者”,小到给孩子喂奶、添衣、辅导作业,大到开创事业、积累财富、保护家人,父母往往都一力承担,扛起孩子的整个世界。因此,父母很容易被孩子感知为“无所不能”。  然而,这个美丽的幻觉时时会受到挑战。  毕竟父母也是人,也会有软弱、无力、崩溃、抓狂的时候。  这时,他们该怎么做?是咬牙保持微笑,坚
期刊
任何政策在推行伊始,都会有质疑的声音,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当我们在一种生活模式中待得越久,就越会抱守“既得利益”,哪怕收获已经越来越少,仍然不肯跳出原有框架。当“双减”政策逼迫父母抛弃原有的教育方式时,各种担忧甚至质疑,恰巧暴露了父母在教育中的误区。  以下是“双减”政策推行后,父母常见的4种担心,我们特别邀请专家来解析,希望帮助父母看到引发这些顾虑背后的深层原因,真正了解政策、看见自己、理解孩子,
期刊
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工作,对王海妱来说是件麻烦事。有时候说了一大通,对方寻思半天还是无法完全理解,因为王海妱的工作“新”到无法拥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最后没辙了,她就这样解释:“嗯,我其实是给企业当‘保姆’的。”  其实这种说法过谦了。王海妱创办的宁海县企业服务中心,是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在全国县级综合性服务平台中,这是独一无二的荣誉。平台的架构设计和运营模式,引发全国各地纷纷仿效,仅在平
期刊
孩子将来能否在职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更好地面对和适应这个社会,不仅与知识、技能有关,还与心理资本有关。2021年,本刊邀请知名积极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关梅林博士,讲述如何培养和开发儿童的心理资本。  之前的专栏中,我们讨论了潜在的心理资本中的感恩、情绪智力、心流、正念、意志力、创造力,今天继续讨论另外一种重要的潜在心理资本—积极信念。  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们告诉一所公立小
期刊
“道”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本源和机理。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父母想把教育孩子的劲儿使到点子上,悟道是前提。2021年,本刊邀请著名教育专家赵刚老师,帮您解析家庭教育之道。  教育是有关人的事业,而人的成长需要等待。教育是慢的艺术,家庭教育亦然。教育孩子,需要父母不急不躁,潜下心来心无旁骛;需要舒缓的节奏,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  等待就是捕捉教育契机。有时候,等待与否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分水岭。
期刊
每个孩子都经历着从出生开始的性发育和性探索旅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给予合适的性教育内容,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应对孩子各种与性有关的行为,是每个家庭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  看了上一期的专栏文章,也许父母会惊讶于色情制品带来的巨大风险,然而,色情制品之所以能在当今时代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和网络的发达密不可分。网络就像一个神秘的山洞,里面有可能藏着财富,更有可能藏着
期刊
即便已经长大,结婚并成为母亲,我们依然希望自己风雨中像个大人,阳光下像个孩子。如何永葆一颗孩童般单纯、快乐又昂扬向上的心?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获得者毛芦芦娓娓道来……  小红枣对她爸爸是能施魔法的。  看!她对爸爸伸出一根小手指,再轻轻地往下指了指,爸爸立马就朝她蹲下了身子。  她笑着,提起右腿,搁在爸爸右肩上,再提起左腿,搁在爸爸左肩上,那根小手指再轻轻往上一扬,她整个人就被爸
期刊
古时候,人们倾吐不想让人知道的秘密,就会找一棵有洞的树,对着树洞说出来。如今,一些遭遇痛苦的人把网络平台当成了树洞,“树洞行动救援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互联网上寻找并挽救那些想要轻生的人,让我们来听听志愿者们挽救孩子生命的故事。  与年轻后浪相遇  初识可乐时,我已在树洞救援团经过了近两年的成长,现在有幸成为地区的负责人。除了日常救援工作之外,我还负责对所在地区申请报名的志愿者成员进行首轮联络和筛
期刊
她做公众号,他来讲故事,孩子们的心被故事融化了,而夫妻俩的心也被孩子们暖到了。  “迷途爸爸”的小心机,用故事拉近亲子关系  “有一只大灰狼叫乌鲁。有一天,他走进了午睡林。‘天啊!’一看到樹林里的情景,可把乌鲁高兴坏了……”2021年6月,在女儿多多的幼儿园毕业典礼上,高山受学校邀请给孩子们讲故事。  故事里,大灰狼乌鲁在午睡林发现了一群正在睡觉的小猪,于是,他跑去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朋友们。没想到
期刊
亲子游戏是亲子交往的重要形式,在情感沟通的同时,培养了儿童早期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亲子游戏是儿童适应社会环境、与人交往的基础,让儿童在欢乐中学会了做人做事。  女儿前前4岁那年的夏天,我和妻子带她去姐姐家做客。  那天本来打算出去吃饭,没想到大人们聊得很投机,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谁都不愿出去,最后决定就在家待着,自己下厨做饭。  大人们争先恐后钻进了厨房,两个孩子则蜷在沙发上看电视。我虽然厨艺一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