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金达莱”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鲜在国际上一直保持热点效应,朝鲜的“太阳”金正日也曾在国际风云中打下了鲜明的个人烙印。
  2011年12月17日8时30分,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在外出视察途中,由于过度劳累,在专列上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严重心源性休克,经抢救无效而去世。消息公布以后,国际媒体高度关注,世界焦点再次转向东北亚。
  曾有人形容金正日是个典型的“孤家寡人”,可是随着朝鲜展开破冰之旅后,人们终于认识了他冷静外表下的另一面。其实,金正日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朝鲜人民眼中的伟大艺术家。金正日曾说,如果自己不是朝鲜领导人,可能早就成了影评家或者电影制片人。
  金正日不仅热爱电影,更是亲自参与和指导电影创作。特别是30余年前,在金正日的亲自指导下,一部完整展现朝鲜战争宏大场面的红色革命经典电影在神州大地风靡一时,那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使观众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俞林和顺姬的忠诚、勇敢、刚毅以及他们荡气回肠的爱情传奇,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弦,这部影片就是《无名英雄》。
  只有饱含着崇高精神力量的电影才不会被人忘记,《无名英雄》就是这样的电影。
  
  一、难以想象的20集的电影!更让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的是,中央电视台转播时,是“每周一集”
  
  看到媒体关于新一轮“朝鲜印象”的报道,勾起了我心中“潜伏”已久的朝鲜情结。小时候,在少得可怜的外国电影中,我最喜欢朝鲜的惊险反特故事片,像《看不见的战线》、《原形毕露》、《在阴谋者中间》、《难忘的人》。我喜欢那些离奇的想象,曲折的故事,千钧一发的场面,这在我们那个时代的国产电影中是很难看到的,里面的敌人也绝不像我们的电影中那样全是白痴弱智式胆小鬼。
  朝鲜电影的优点,在一部叫做《无名英雄》的史诗巨片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影片讲述的是1952年末,在朝鲜战争的最关键时刻,朝鲜人民军情报总部把他们的王牌侦察员、已是英国《伦敦新闻》社记者的俞林派到汉城(现称首尔)。在随后的260天中,他在那里碰到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同学、南朝鲜(韩国)陆军新闻处处长朴茂中校,和青年时代的初恋恋人、已是美八军谍报队中尉(后晋升为上尉)的金顺姬;结识了南朝鲜极右翼军人头目申载旋中将、特务头子金昌龙少将。俞林以他的特殊身份周旋在汉城的各大权力集团之间,同美军谍报头目克劳斯上校进行了殊死较量,不仅取得了各种重大绝密情报,而且最终以他个人的方式推进了整个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新攻势”计划。
  我最早知道《无名英雄》是在30多年前的1978年底,那时候我寄居在江苏省南京市的姑姑家。姑父朋友的单位里有几本朝鲜出的中文版《朝鲜》(类似《人民画报》)杂志,其中一期就有介绍这部朝鲜革命历史电影的配图长文。那时候朝鲜杂志的颜色比我们的要鲜艳得多,看上去真是漂亮。再一看情节,不得了,是我最喜欢的地下工作片,故事发生在我最感兴趣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而且双方出动的都是大头目。有美军上校,南朝鲜军团长,朝鲜人民军情报部长等等,更不用说王牌大间谍俞林了,真是过瘾啊!
  那期画报最惊人的是预报那电影共20集。20集!简直难以想象,我们那时候刚刚开始有电视连续剧,有个三、四集就了不得了。电影的话,能看到上下集会幸福到死。20集,那是绝对无法想象的数字。就是在今天,放眼世界,哪位能再举一部20集的电影?记得当时震撼之余,根本就没有敢梦想这么好看的东西也会在中国放映,只有羡慕的份儿:朝鲜人民真是太幸福了,我要是生在朝鲜就好了。
  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速度确实惊人,过了几年,我们在文化上开放的程度日渐加大,到1981年,《无名英雄》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那个收视率我估计今天没有一部影片比得上,举国若狂啊!我在上海的家中守着那个年代花350元(父亲当时三个月的工资)和一张购买证买的“英雄”牌9英寸黑白电视机看《无名英雄》的时候,虽然刚上小学四年级,但中外名著也看了不少,眼界应该不算低了,不过还是如痴如醉。
  让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的是,当时是“每周一集”。好不容易熬过了整整六天,我郑重其事地守候在电视机前,那种专注与虔诚就象是去赴一个生命里最重要的约会。
  对我来说,代表了个人成长史上一个重大记忆的就是《无名英雄》。很难描述我对这部汇集了当时朝鲜众多顶尖优秀艺术家参加演出的电影的迷恋,但我相信像我这样喜欢它的绝不止一人。30年过去了,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人们回首这部经典,发现它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无怪乎有人称它为“永不褪色的金达莱”。
  
  二、我个人认为,我们建国以后至今所有的惊险谍战片,没有一部比得上《无名英雄》
  
  我个人认为,我们建国以后至今所有的惊险谍战片,没有一部比得上《无名英雄》。该片将纪实与虚构灵活地融合在一起,把侦察员俞林、顺姬那充满浪漫传奇色彩的经历嵌入到当时激烈残酷的战争事件之中,以强烈的真实感把观众带进那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影片的情节结构也颇具特色,并没有单纯地采用传统的戏剧式的线式结构,而是采取了“随时而来,遇事而去”的结构方式,在注重表面的戏剧矛盾冲突的同时更注重心计和潜在的智斗,又有生活的流动性,这种情节安排,很适合身处虎穴的环境和地下工作者的特征。
  比如第5集《金刚石》中的经典片段:
  俞林获得了极其重要的敌人将于1953年1月25日开始实施的T型高地战役计划,急需向总部转交,而他的报务员林弘植刚刚牺牲了,总部只得启用曾经获得“共和国英雄”称号、最隐秘的情报员“金刚石”,指示俞林去“圣母咖啡馆”,把情报交给“金刚石”,接头标志是红宝石戒指。
  俞林在咖啡馆见到了那位戴红宝石戒指的“金刚石”,那是……顺姬。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的音乐声中,俞林:“是今天的报纸吗?”顺姬:“今天的报纸卖完了,是17号的,这张报纸呢?”俞林:“15号的。”
  泪水慢慢溢出顺姬的眼眶,从她脸上滑落,可她的目光满是欣喜和柔情。他们深情地对望着,背景音乐转成了令人心碎的顺姬之歌。这是他们分别10年后,真正意义的重逢,是心与心的再次碰撞。顺姬的语气是那样的温柔、克制、平静。可这都是一瞬间的事,她克制地侧过脸,悄悄拭去眼角的泪,又成为那个冷静的顺姬。她站起身,没有再看俞林一眼,镜头落在了她拿过藏有情报的报纸的手,镜头从俞林平行的角度,追随她穿过人声鼎沸的咖啡馆,走上楼梯。在推门的一霎那,她似乎犹豫了一下,脸微微侧向镜头,可她什么也没做,走了出去。这时只有贝多芬的音乐撞击着俞林和顺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爱情火花,也暗示出他们俩人爱情的悲剧结局。最终,顺姬为俞林的工作开辟道路后牺牲在朴茂的黑枪下。
  他们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做出如此大的牺牲,片尾的旁白诠释是:
  ……
  对于他们来说,
  确实有一样东西是那样的宝贵——那就是祖国!
  正是为了伟大的祖国,
  他们献出了幸福爱情和宝贵的生命。
  他们曾说过:
  我们的名字世上无人能知晓,
  我们不是为了荣誉选择了这条路,
  我们在生活中深深体会到:
  没有祖国无法生活!
  所以我们笑着迎接死亡。
  他们这么说着离开了……
  从此过了很长的岁月。
  山川也变了,人也变了。
  可是为了伟大领袖,伟大的党,
  而走过无数严峻的夜路的无名英雄的丰功伟绩,将永远不会被忘记!
  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暗淡的民族。至今,我个人还是佩服这样的人!
  
  三、演员演技好,场景布置也很逼真,甚至酒吧、咖啡馆都让人感觉很时尚,很难想象这样高水平的影片是出自30多年前封闭的朝鲜
  
  当时大家迷《无名英雄》,同两位主要演员的精彩演技也有很大关系。成功地塑造了女英雄顺姬艺术形象的是先后于1979年和1988年获得过朝鲜“功勋演员”和“人民演员”称号及“金日成奖”的金正花。1978年,冰雪其外、梅花其内的金正花毕业于平壤戏剧电影大学表演系后,迅速成为朝鲜影坛上引人注目的新星,她的美貌和气质在朝鲜演员中极为罕见,被惊为天人。电影里的她一袭黑色皮风衣,盘发、方巾、墨镜,用今天的话来说,简直酷到极点,那种在好莱坞永远也看不到的东方女性的柔美,那种最困难的情境下的人性的光彩气质,确实是我们的演员到今天仍然缺少的。
  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人民演员金龙鳞扮演的俞林,大智大勇,对革命赤胆忠心,但他身上最吸引人的地方应该是其将记者这个无冕之王的傲气、长期居住海外的花花公子派头表现得淋漓尽致。镜头里的他潇洒飘逸,哪象现在不少国产电影里的所谓“贵族”,一看就老土。场景布置也很逼真,甚至酒吧、咖啡馆都让人感觉很时尚,很难想象这样高水平的影片是出自30多年前封闭的朝鲜。我很奇怪在朝鲜的环境下,金龙鳞的那种作派是怎样培养出来的,这是到今天我也觉得不可思议的一个谜。
  《无名英雄》不仅在朝鲜,而且在世界影坛上也称得上是一部将战争史诗与惊险片样式相融合的杰作。朝鲜,这个至今还处在核危机威胁下的国家,居然早在30多年前就创作出了这部气势磅礴的战争史诗。那场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朝鲜人来讲都同样铭记于心的战争,已经无数次地被各种文艺样式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似乎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达到过《无名英雄》的高度。
  我实在是太爱《无名英雄》了。记得1983年9月13日,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之际,上海举行朝鲜电影周,金龙麟、金正花等11人作为朝鲜电影代表团成员访沪。下午2时,在南京西路216号、享有“远东第一影院”美誉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金龙麟、金正花一行有个同观众见面会。
  虽然早已经知道这个消息,但是尚在读中学的自己,始终没有勇气逃课。煎熬了一下午,等下课飞奔到“大光明”,一切都已经烟消云散。
  错过这一次,就是错过了一辈子。以至于数十年后已是不惑之年的我,还收藏着曾刊登过金正花照片的1983年第12期《大众电影》杂志。我时常“妄想”:前进道路的择取当然是各国人民自己的事情,用不着他人说三道四;但是,在重拍《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热潮中,我们为什么就不重拍一部新世纪超级国际版的《无名英雄》呢?
  (未经作者同意,任何报刊不得转载或摘编)
其他文献
张德彝(1847—1918),原名德明,字在初。近代职业外交官。1862年考入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所设的同文馆学习英语。3年后毕业,被奏保为八品官,以同文馆学生资格见习外交官。1866年他与另外两名学生一起随从特派官员斌椿,被派往欧洲游历,以了解“外国情形”、“探其利弊”。此行共110天,游历了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汉堡、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等国家。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派人到欧洲
期刊
1616年11月——1617年9月,英国大使从雅米尔发回的报告    莫卧尔帝国:印度的伊斯兰教国家。1526年帖木儿后裔巴卑尔攻占并灭亡德里苏丹国后所建。阿克巴统治时期(1556年—1605年)几乎统一南亚次大陆。文中的查罕杰皇帝于1605年至1627年为莫卧尔帝国统治者。    11月1日,(莫卧尔帝国)国王在中午时分来到了接见室。王子带来600头大象,它们都披上了华丽的鞍具,他的随从是大约1
期刊
41年前,在国庆21周年庆典上,我和战友们正步走过天安门,接受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那一幕激动人心的幸福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1970年7月的一天,我们连队接到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选拔一批干部、战士进北京值勤,接受毛主席检阅。这是继1969年国庆20周年大庆我们进京参加检阅后,第二次进京受阅了。真没想到幸运再次降临到我们身上,这使我们感到格外兴奋和激动。  按照受阅部队的标准,连里
期刊
宽敞明亮的厨房、简洁实用的卫生间、中西合璧的客厅……看着女儿女婿为我们老俩口精心设计的“安乐窝”,不由得我心潮澎湃、感概万千,眼前浮现出20多年前入住“筒子楼”的岁月。  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四年的“爱情长跑”,我和妻子终于携手步入了婚姻殿堂。那时结婚可不象现在“无房免谈”,自然也没有房奴一说,多数新婚夫妇都是“蜗居”在父母家等待“论资排辈”分房,往往是孩子满地跑了才能拿到新房钥匙。  父母家
期刊
杜甫有两个儿子,老大宗文(小名熊儿),老二宗武(小名骥子)。两个儿子年龄只相差3岁,资质却有明显的差异,宗文驽钝而宗武聪颖。杜甫曾作诗说:“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学说话的时候便能诵诗,可见宗武确实聪慧,是学习的好材料。至于宗文,老杜诗中从未有只言片语的称赞。  鉴于两个孩子的不同禀赋,杜甫因材施教,采用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对于天资聪颖的宗武,他讲授诗艺,并谆谆教导宗武“诗
期刊
我生在“三年困难时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在我的少年时代和青春时光里,寂寞如野草疯长,饥饿如影随形。  在这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中,我唯一的快乐,莫过于借到一本小说,找一处幽静的地方,随着书中人物进入故事,如同小孩在沙滩玩耍,忘记时间,忘记肚子饿,忘记大人骂,美美的过上一把瘾。  那个年代,我们这些山里孩子,除每天上午上四节课外,早晨和下午还要放牛,星期天要砍柴,春插双抢(抢收抢种)时节
期刊
领事的出现不同于作为外交使节的大使,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  中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一些城市,新兴工商业者需要与他国或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许多商人经常往来于中东、西班牙等地,其中一些人干脆定居在那里经商。这些人之间往往发生商务纠纷。为了解决纠纷,他们互相充当仲裁或调停人。开始,这种角色并不固定,后来则选举一个或几个人,称作“商人仲裁领事”,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
期刊
帝王最多的朝代是商朝,自汤至纣,共历30帝;帝王最少的朝代是王莽的新朝、北朝的东魏,均仅历1帝。  帝王平均寿命最长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平均每帝享年54岁;帝王平均寿命最短的是北朝时的北周,平均每帝仅享年22岁。  朝代延续最久的是周朝,共历800余年(西周300余年,东周515年);朝代存在时间最短的是北辽,仅存在1年多。  帝王平均在位年数最长的是清朝,历267年,传10帝,平均每帝在位2
期刊
美国作家赛珍珠(1892—1973),一生以中文作为母语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包揽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性。赛珍珠出生不久就随父母来华,在苏赣等地生活工作了近40年,熟谙中国文化。她第一个用英文翻译《水浒传》这部巨作,将《水浒传》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引起西方世界的强烈反响。最值得一提的是,赛珍珠凭长篇小说《大地》勇夺普利策奖、诺贝尔奖,这部小说以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为题材,是她在南京边教学、边创作
期刊
陈寿的第一次“引咎辞职”,导火索是“宿婢门”事件。  陈寿在任东观秘书郎时,老爹去世了。孝子陈寿又伤心又劳累,等把老爹的丧事办完,就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服侍他的婢女年轻貌美,一来二去,两人之间有了事。   这事要是放在现代,稀松平常,只要陈寿的大老婆不追究,谁去管那闲事儿?但在西晋就不行!西晋咸熙二年颁行的《诸郡中正六条举淹滞令》对官员的德行就有明确规定:“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