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天津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编剧张永琛
张永琛,作家、剧作家。1963年出生于大连凉水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客座教授,天津作协文学院签约作家,天津市政协特聘委员。现任职天津电视台专业编剧兼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其创作的电视剧、广播剧作品曾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获得“飞天奖”、“金鹰奖”。个人曾荣获“中国电视五十年优秀编剧奖”、“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等多项荣誉和奖项;近日又荣获首届“全国十佳编剧”奖。
编剧的主要电视剧作有:
《京华烟云》《像雾像雨又像风》《幸福还有多远》《与爱同生》《末代皇妃》《太阳不落山》《红处方》《太阳出山岗》《警察故事》《孙子大传》《草根王》
近日举行的2011首都编剧论坛上,张永琛获“十佳编剧”奖项。
“科学家是要把人们不明白的事情给搞清楚,艺术家则是要把人们明白的事情给搞糊涂,我正好可以打通这两方面的逻辑思维。”
张永琛,1963年出生于大连凉水湾,理工科出身。现任天津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专职编剧,已经在文学创作领域精耕二十余年。先后创作了《像雾像雨又像风》《末代皇妃》《海阔天高》,改编创作了《京华烟云》《红处方》《与爱同生》《超越情感》《幸福还有多远》《孙子大传》等剧;目前正在创作《大金脉》《我的爱情撞上了战争》和《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
《综艺》:你早前创作的《像雾像雨又像风》颇受年轻人关注,此后你的作品有很多为厚重题材,这种创作思路的改变如何而来?
张永琛:是有意为之。我的创作题材、风格经常在改变。我一直都把创作当成人生的体验,从中寻找快乐且乐此不疲。如果不是因为主动改变,我就会错过像《末代皇妃》《京华烟云》等剧的创作机会。不过,对《像雾像雨又像风》,我格外喜欢。这是我写的第一部青春偶像剧,我已经着手准备写她的姊妹篇,完成手头这几部剧的创作后就开始写,再变回来,我自信可以赢得现在年轻观众的喜爱。
《综艺》:你的创作中,耗时最长、最为费神的是哪部剧?你最喜欢的又是哪一部?
张永琛:最为费神、耗时最长的创作应该是《孙子大传》,历时3年。这部剧迫使我将二十四史重新通读了一遍,收获之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努力将一种哲学思考融入这部剧当中去,包括主题、人物命运。一个编剧,能够遇到这样一个题材,能够与2500年前一群改变历史的人物对话,不失为创作之大幸。
最喜欢的应该是《像雾像雨又像风》。这部剧有点浪漫,有点凄美,还有点纯粹。从我的角度看这部剧,没有“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感觉,反而是像走进了雪野,白茫茫的一片雪野,很干净。
《综艺》:你的改编作品中,有《红处方》等改编自毕淑敏等女性作家小说的作品。在改编过程中,如何判断一部小说是否适合改编为电视剧?
张永琛:主要依据是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有一个新鲜的好故事,再有几个有趣的人物,那就可以改编。当然,影视与小说从技术层面上还是有区别的,改编时需要调整和修正。
《综艺》:你对女性文学创作有何看法?
张永琛:在我改编的作品中,女作家的作品不少,她们所表达的情感真挚而细腻,又有独特视角。她们提供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好看。我要做的是,想办法让改编作品超越原著,让故事“好看”又“耐看”。
《综艺》:你的创作包括了各种题材,似乎你对题材和类型没有明显偏好?
张永琛:没有偏好,通吃。这当然是玩笑话,我其实真正想说的是,题材虽然有别,但创作本质是一样的。每一部作品,我都会把焦点对准大写的“人”,这样就会将题材本身当作一种特定的背景而已。曾经有一位大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二流编剧写故事,一流编剧写人格。我把这句话当成了创作追求。
《综艺》:近两年,关于编剧的话题很多,你怎样看待编剧行业的大环境?
张永琛:之前,国内编剧的生存环境很糟,其成长过程就是权益受侵害的过程,几乎每一个编剧都有一番“血泪史”;创作环境也不理想,各方干扰因素过多,很难进入真正的创作境界中去;在剧组,编剧常常被“边缘化”编剧几乎没有话语权,还要承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带着脚镣跳舞已经很多年了⋯⋯
近两年,编剧的地位才开始受到重视,影响力逐渐变大。究其原因,首先要感谢市场带来的冲击。一些优秀编剧的作品脱颖而出,赢得了口碑也赢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市场反馈让越来越多的投资方意识到好剧本的重要性。编剧的主导地位凸现,这也算是影视界开始清理门户,正本清源。
《综艺》:你认为“好剧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张永琛:我在首都编剧论坛上的发言,讲的是敬畏剧本创作,包含三个意思:敬畏生活、敬畏艺术、敬畏观众。可以将这个三个“敬畏”看作是一个好编剧创作的原则。不管是剧本创作还是文学创作,都离不开生活的积累和体验。好剧本本身也该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剧本创作和文学创作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用文字来抒发对这个世界的感悟。技术层面上会有一些区别——剧本是一幅蓝图,提供给导演和演员去进行二次艺术创造,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拍摄出精品力作。
《综艺》:市场环境下,工业化生产的电视剧产业与精耕细作的“敬畏创作”是否相悖?
张永琛:正是因为在市场环境下,电视剧进行工业化生产,才更需要“敬畏创作”。现在,“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比比皆是;跟风剧、翻拍剧也越来越多;创作上严重贫血,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影视业窒息。影视业说到底是创意产业,是艺术产业,需要创新和突破,不能因为工业化生产而消磨掉艺术的质感和品位。否则,会本末倒置。
《综艺》:近年,编剧界大事记里,电视剧编剧委员会成立很显眼,作为参与者和经历者,你怎么看这个组织的成立?
张永琛:电视剧编剧组织,会让编剧的群体力量得到发挥,受到各方重视,同时也更利于化解矛盾,建立沟通渠道,规范剧本合作的方式和条约。同时,“编剧协会”也对会员行为进行监督,如对抄袭、侵权等问题进行规范。此外,成立“编剧协会”后,今后运作大项目时,就可集编剧群之合力,改变编剧单打独斗的局面。
《综艺》:编剧在剧本创作之初,可能无法预料剧本拍摄完成后的市场变化,你怎么看待编剧的前瞻意识?
张永琛:一个剧本从准备到创作再到拍摄播出,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甚至更长。编剧要是缺乏前瞻意识,就会被市场淘汰,这也是考验编剧的一大关口。既不能脱离市场,也不能一味追逐市场,“入世”又“出世”是一个好编剧所应秉持的原则。“十万元编剧俱乐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像高满堂等几位编剧不仅能写出好作品,而且还能引领电视剧的走向,这就是他们的价值。
《综艺》:你今年操作的电视剧,分别是《大金脉》《我的爱情撞上了战争》和《宋庆龄与她的姐妹们》。这三部剧现在分别进入了什么阶段?
张永琛:《大金脉》由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正在筹拍,讲的是招远一座金矿和北海银行在抗战时期独特的经历。这部剧反映了战争状态下,经济命脉这条看不见硝烟的战线上发生的故事,剧中的北海银行后来成为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三块奠基石之一。《我的爱情撞上了战争》由小马奔腾公司正在筹拍,故事讲的是抗战时期,一群知识分子在苏州特殊的经历和他们笼罩在战争阴霾下的生死爱情。这两个剧本基本都完成了,我写得“很過瘾”。能够拥有很过瘾的创作状态,是一个编剧的幸运。接下来的创作重点是《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
张永琛,作家、剧作家。1963年出生于大连凉水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客座教授,天津作协文学院签约作家,天津市政协特聘委员。现任职天津电视台专业编剧兼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其创作的电视剧、广播剧作品曾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获得“飞天奖”、“金鹰奖”。个人曾荣获“中国电视五十年优秀编剧奖”、“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等多项荣誉和奖项;近日又荣获首届“全国十佳编剧”奖。
编剧的主要电视剧作有:
《京华烟云》《像雾像雨又像风》《幸福还有多远》《与爱同生》《末代皇妃》《太阳不落山》《红处方》《太阳出山岗》《警察故事》《孙子大传》《草根王》
近日举行的2011首都编剧论坛上,张永琛获“十佳编剧”奖项。
“科学家是要把人们不明白的事情给搞清楚,艺术家则是要把人们明白的事情给搞糊涂,我正好可以打通这两方面的逻辑思维。”
张永琛,1963年出生于大连凉水湾,理工科出身。现任天津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专职编剧,已经在文学创作领域精耕二十余年。先后创作了《像雾像雨又像风》《末代皇妃》《海阔天高》,改编创作了《京华烟云》《红处方》《与爱同生》《超越情感》《幸福还有多远》《孙子大传》等剧;目前正在创作《大金脉》《我的爱情撞上了战争》和《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
《综艺》:你早前创作的《像雾像雨又像风》颇受年轻人关注,此后你的作品有很多为厚重题材,这种创作思路的改变如何而来?
张永琛:是有意为之。我的创作题材、风格经常在改变。我一直都把创作当成人生的体验,从中寻找快乐且乐此不疲。如果不是因为主动改变,我就会错过像《末代皇妃》《京华烟云》等剧的创作机会。不过,对《像雾像雨又像风》,我格外喜欢。这是我写的第一部青春偶像剧,我已经着手准备写她的姊妹篇,完成手头这几部剧的创作后就开始写,再变回来,我自信可以赢得现在年轻观众的喜爱。
《综艺》:你的创作中,耗时最长、最为费神的是哪部剧?你最喜欢的又是哪一部?
张永琛:最为费神、耗时最长的创作应该是《孙子大传》,历时3年。这部剧迫使我将二十四史重新通读了一遍,收获之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努力将一种哲学思考融入这部剧当中去,包括主题、人物命运。一个编剧,能够遇到这样一个题材,能够与2500年前一群改变历史的人物对话,不失为创作之大幸。
最喜欢的应该是《像雾像雨又像风》。这部剧有点浪漫,有点凄美,还有点纯粹。从我的角度看这部剧,没有“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感觉,反而是像走进了雪野,白茫茫的一片雪野,很干净。
《综艺》:你的改编作品中,有《红处方》等改编自毕淑敏等女性作家小说的作品。在改编过程中,如何判断一部小说是否适合改编为电视剧?
张永琛:主要依据是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有一个新鲜的好故事,再有几个有趣的人物,那就可以改编。当然,影视与小说从技术层面上还是有区别的,改编时需要调整和修正。
《综艺》:你对女性文学创作有何看法?
张永琛:在我改编的作品中,女作家的作品不少,她们所表达的情感真挚而细腻,又有独特视角。她们提供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好看。我要做的是,想办法让改编作品超越原著,让故事“好看”又“耐看”。
《综艺》:你的创作包括了各种题材,似乎你对题材和类型没有明显偏好?
张永琛:没有偏好,通吃。这当然是玩笑话,我其实真正想说的是,题材虽然有别,但创作本质是一样的。每一部作品,我都会把焦点对准大写的“人”,这样就会将题材本身当作一种特定的背景而已。曾经有一位大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二流编剧写故事,一流编剧写人格。我把这句话当成了创作追求。
《综艺》:近两年,关于编剧的话题很多,你怎样看待编剧行业的大环境?
张永琛:之前,国内编剧的生存环境很糟,其成长过程就是权益受侵害的过程,几乎每一个编剧都有一番“血泪史”;创作环境也不理想,各方干扰因素过多,很难进入真正的创作境界中去;在剧组,编剧常常被“边缘化”编剧几乎没有话语权,还要承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带着脚镣跳舞已经很多年了⋯⋯
近两年,编剧的地位才开始受到重视,影响力逐渐变大。究其原因,首先要感谢市场带来的冲击。一些优秀编剧的作品脱颖而出,赢得了口碑也赢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市场反馈让越来越多的投资方意识到好剧本的重要性。编剧的主导地位凸现,这也算是影视界开始清理门户,正本清源。
《综艺》:你认为“好剧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张永琛:我在首都编剧论坛上的发言,讲的是敬畏剧本创作,包含三个意思:敬畏生活、敬畏艺术、敬畏观众。可以将这个三个“敬畏”看作是一个好编剧创作的原则。不管是剧本创作还是文学创作,都离不开生活的积累和体验。好剧本本身也该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剧本创作和文学创作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用文字来抒发对这个世界的感悟。技术层面上会有一些区别——剧本是一幅蓝图,提供给导演和演员去进行二次艺术创造,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拍摄出精品力作。
《综艺》:市场环境下,工业化生产的电视剧产业与精耕细作的“敬畏创作”是否相悖?
张永琛:正是因为在市场环境下,电视剧进行工业化生产,才更需要“敬畏创作”。现在,“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比比皆是;跟风剧、翻拍剧也越来越多;创作上严重贫血,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影视业窒息。影视业说到底是创意产业,是艺术产业,需要创新和突破,不能因为工业化生产而消磨掉艺术的质感和品位。否则,会本末倒置。
《综艺》:近年,编剧界大事记里,电视剧编剧委员会成立很显眼,作为参与者和经历者,你怎么看这个组织的成立?
张永琛:电视剧编剧组织,会让编剧的群体力量得到发挥,受到各方重视,同时也更利于化解矛盾,建立沟通渠道,规范剧本合作的方式和条约。同时,“编剧协会”也对会员行为进行监督,如对抄袭、侵权等问题进行规范。此外,成立“编剧协会”后,今后运作大项目时,就可集编剧群之合力,改变编剧单打独斗的局面。
《综艺》:编剧在剧本创作之初,可能无法预料剧本拍摄完成后的市场变化,你怎么看待编剧的前瞻意识?
张永琛:一个剧本从准备到创作再到拍摄播出,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甚至更长。编剧要是缺乏前瞻意识,就会被市场淘汰,这也是考验编剧的一大关口。既不能脱离市场,也不能一味追逐市场,“入世”又“出世”是一个好编剧所应秉持的原则。“十万元编剧俱乐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像高满堂等几位编剧不仅能写出好作品,而且还能引领电视剧的走向,这就是他们的价值。
《综艺》:你今年操作的电视剧,分别是《大金脉》《我的爱情撞上了战争》和《宋庆龄与她的姐妹们》。这三部剧现在分别进入了什么阶段?
张永琛:《大金脉》由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正在筹拍,讲的是招远一座金矿和北海银行在抗战时期独特的经历。这部剧反映了战争状态下,经济命脉这条看不见硝烟的战线上发生的故事,剧中的北海银行后来成为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三块奠基石之一。《我的爱情撞上了战争》由小马奔腾公司正在筹拍,故事讲的是抗战时期,一群知识分子在苏州特殊的经历和他们笼罩在战争阴霾下的生死爱情。这两个剧本基本都完成了,我写得“很過瘾”。能够拥有很过瘾的创作状态,是一个编剧的幸运。接下来的创作重点是《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