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重大灾难中,广播发挥的作用非常大。无论多媒体怎么发展,广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视察汶川地震灾区时讲的一段话。
然而在现实中,广播却正面临被边缘化、甚至被替代的境地,这绝非危言耸听。例如,矗立于北京玉渊潭畔的明明是中央广播电视塔,可广告、媒体中,“广播”被剥夺了,几乎都称之为“中央电视塔”,若是简称,也应该是“中央广电塔”。再如,广电总局的文件称谓是“中央台、国际台、电视台”,其中,中央台专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因为她68年前就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了,但是今天,在很多人的心中,“中央台”早已成了中央电视台的“专利”。再如,打开电视机,全国30多个省台随意收看,可电台呢?仍有严格的地域限制,难道现代化的技术解决不了广播上“星”?再看看节目数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包括少数民族节目才10套,而中央电视台有20多套节目。再从投资来看,尽管广播的投入远低于电视,这对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本应在财力受限的情况下优先发展广播,但2007年全国共2544座播出机构中,电台267座,仅占约1/10。
难道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和拓展,广播可以被替代吗?显然不是。因为广播除了传播迅速、收听方便、受众广泛、制约较少等固有的优势外,中波、短波覆盖范围广、穿透力强,没有盲点,这些技术优势以及带来的传播优势,包括手机在内的众多新媒体都不能企及。
全球震惊的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行动中,广播——永不消逝的电波又一次“危难之处显身手”。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指示解放军四总部,在我军史无前例地向抗震救灾一线指战员配发了17万台无线电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在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了1万台收音机。国家广电总局一位领导对此评价说:“抗震救灾宣传实践表明,在重大突发事件宣传中,广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央电台充分发挥了广播的特点,同步宣传,互动沟通,信息密集,满足了广大听众的多方面需求”。
当然,广播的作用绝非仅限于灾害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广播早已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必备品。据调查, 70%的匈牙利人每天听广播一次以上,而每天看电视的人则只有47%; 95.1%的波兰知识人群经常收听广播;即使在全球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从里根总统一直到今天的总统小布什,每周都发表全国广播讲话。而从管理体制上看,很多发达国家并没有单纯突出电视,甚至认为电视是从广播派生出来的,是“有图像的广播”。如日本广播协会、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就内含电视,广播电视不分家。
国内闻名遐尔的北京交通台“与时俱进”,这个顺应汽车时代而诞生的年轻系列电台,一经开播就异军突起,创下了高达约30%的市场收听率,其去年广告收入近2.8亿元,在首都传媒界名列前茅。据说,为了让百姓更充分感受和享受广播的传播力和优越性,北京朝阳区劲松街道决定将100个小喇叭挂进社区。
喜好广播的人不仅仅是普通百姓,陈云、李瑞环、钱学森等知名人士都是广播爱好者。国外的高级宾馆、饭店,广播、电视并存,全球各地都活跃着一批批音乐“发烧友”。中央台独家开办的《残疾人之友》节目,近20年来,已经成为全国几千万残疾人的知己。而对于广大的中国农民来说,广播仍是最实用、最密切的传播利器、智慧源泉、文化园苑与精神动力!
对于广播,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想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办公大楼楼房、线路老旧,多次发生火灾,作为中央机要新闻单位,这非同小可。在新建办公大楼的迫切愿望面临困难之时,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同志,不仅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更三次召开现场办公会,使高达22层、焕然一新的中央台办公大楼巍然建成,从根本上改善了广播工作者的办公环境。
其实,广播、电视和报刊不仅各有各的固定受众,更是各具宣传报道优势,谁也代替不了谁。面对电视拥有的“露脸”、“上镜”等技术优势,我们务必时刻提醒,切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重电视、轻广播”的观念。
然而在现实中,广播却正面临被边缘化、甚至被替代的境地,这绝非危言耸听。例如,矗立于北京玉渊潭畔的明明是中央广播电视塔,可广告、媒体中,“广播”被剥夺了,几乎都称之为“中央电视塔”,若是简称,也应该是“中央广电塔”。再如,广电总局的文件称谓是“中央台、国际台、电视台”,其中,中央台专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因为她68年前就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了,但是今天,在很多人的心中,“中央台”早已成了中央电视台的“专利”。再如,打开电视机,全国30多个省台随意收看,可电台呢?仍有严格的地域限制,难道现代化的技术解决不了广播上“星”?再看看节目数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包括少数民族节目才10套,而中央电视台有20多套节目。再从投资来看,尽管广播的投入远低于电视,这对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本应在财力受限的情况下优先发展广播,但2007年全国共2544座播出机构中,电台267座,仅占约1/10。
难道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和拓展,广播可以被替代吗?显然不是。因为广播除了传播迅速、收听方便、受众广泛、制约较少等固有的优势外,中波、短波覆盖范围广、穿透力强,没有盲点,这些技术优势以及带来的传播优势,包括手机在内的众多新媒体都不能企及。
全球震惊的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行动中,广播——永不消逝的电波又一次“危难之处显身手”。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指示解放军四总部,在我军史无前例地向抗震救灾一线指战员配发了17万台无线电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在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了1万台收音机。国家广电总局一位领导对此评价说:“抗震救灾宣传实践表明,在重大突发事件宣传中,广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央电台充分发挥了广播的特点,同步宣传,互动沟通,信息密集,满足了广大听众的多方面需求”。
当然,广播的作用绝非仅限于灾害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广播早已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必备品。据调查, 70%的匈牙利人每天听广播一次以上,而每天看电视的人则只有47%; 95.1%的波兰知识人群经常收听广播;即使在全球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从里根总统一直到今天的总统小布什,每周都发表全国广播讲话。而从管理体制上看,很多发达国家并没有单纯突出电视,甚至认为电视是从广播派生出来的,是“有图像的广播”。如日本广播协会、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就内含电视,广播电视不分家。
国内闻名遐尔的北京交通台“与时俱进”,这个顺应汽车时代而诞生的年轻系列电台,一经开播就异军突起,创下了高达约30%的市场收听率,其去年广告收入近2.8亿元,在首都传媒界名列前茅。据说,为了让百姓更充分感受和享受广播的传播力和优越性,北京朝阳区劲松街道决定将100个小喇叭挂进社区。
喜好广播的人不仅仅是普通百姓,陈云、李瑞环、钱学森等知名人士都是广播爱好者。国外的高级宾馆、饭店,广播、电视并存,全球各地都活跃着一批批音乐“发烧友”。中央台独家开办的《残疾人之友》节目,近20年来,已经成为全国几千万残疾人的知己。而对于广大的中国农民来说,广播仍是最实用、最密切的传播利器、智慧源泉、文化园苑与精神动力!
对于广播,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想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办公大楼楼房、线路老旧,多次发生火灾,作为中央机要新闻单位,这非同小可。在新建办公大楼的迫切愿望面临困难之时,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同志,不仅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更三次召开现场办公会,使高达22层、焕然一新的中央台办公大楼巍然建成,从根本上改善了广播工作者的办公环境。
其实,广播、电视和报刊不仅各有各的固定受众,更是各具宣传报道优势,谁也代替不了谁。面对电视拥有的“露脸”、“上镜”等技术优势,我们务必时刻提醒,切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重电视、轻广播”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