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重视万物间的整合关系、辩证运动关系、有机性联系,在思维方式上更倾向于整体性、辩证性、和谐性。本文针对主体和合、动力和合、途径和合,从倡导和合群学,激发合作精神;注重和合乐学,培养学习兴趣;开展和合思学,渗透德育活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思品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学生、教材、学校的整体和合运用,从而构建“和合”课堂。
关键词: 和合课堂 思品教学 合作学习
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导致学校的人员分布有了很大变化,学校的师生不再局限于本地区,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外籍教师的加入。我校教师与学生生来源地调查如下:
这些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齐聚学校,必然产生思想的冲撞、融合,就需要“和合”。和合思想强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只有各种要素和合、协调、有序组合,才能使社会有机体有效运行。和合教育更是如此,只有将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元素进行有机整合与融合,才能提高课堂与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保证学校工作的高效运行。
思想品德课致力于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育人之本,但思想品德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对于孩子德才兼备的培养更应延伸于课后延伸至家庭、社会之中。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领域渗透“和合”思想,有助于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同时借助“和合”文化,将思想品德知识不动声色地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作为思想品德学科的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对于课程中充分运用“和合”思想,做了一些尝试与思考。
一、倡导和合群学,激发合作精神
课堂学习的要素很多,学生更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激发出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推动教育的发展。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的过程应该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思维方式不同,导致学生的接受能力产生差异。如果堂堂课都是老师“一人言”的话,学生之间的层次将会越拉越大,个别学生由此不爱学习,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不利于学生们的总体发展。“和合群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利用初中学生乐于竞争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和合群学”,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自选一名思品成绩较好、有一定组织能力及上进心较强的学生做组长,组织成员阅读书本、整理资料、群策群力、交流展示。交流展示轮流进行,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展的机会。在同学们的相互监督与帮助下,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上台交流,增强了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每组事先设定的记分员,对参与交流的、课堂上发言正确的同学,在黑板上相应的组别下进行加分。通过这种灵活多变的方式引发竞争机制,从而促进思品学科的学习,每一节课后将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小组评为优秀小组和加油小组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免做作业或加题作业。同时竞争打分以小组为单位,激发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种思想带领下,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就会专心学习,认真思考,积极回答展示。“和合群学”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组内合作,组间合作,最重要的是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和合乐学,培养学习兴趣
合作可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但真正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动性,离不开学生对思品学科的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朱熹也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思想品德这门略显枯燥的课程,包括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个板块,尤其是法律、国情,里面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仅仅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生活的初中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难度的确较大。比如九年级思品第七课《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其中有财产所有权这一知识点,它是一个法律术语。对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这四个权利的区分,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于是,笔者针对我校地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地域,周边多动迁小区,并且多数学生家庭均经历过拆迁这一过程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了动迁房处理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喜人。具体的设计环节如下:
故事在线:市民王先生,在市中心有一处临街私房,多年来一直依靠该房经营小百货维持正常的生活。由于市政府要在该地段扩建道路,王家被迫拆迁。王先生提出搬迁必须以补偿其损失为前提。
王先生拆迁后拿到了两套公寓房……
物权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以上例为依据,设计了下列填空题,让学生参照物权法,对号入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先生对这两套住房办理了房屋所有权证,王先生行使了对自己财产的(?摇?摇)权。
其中一套房子由王先生及其家人居住,王先生行使了对自己财产的(?摇?摇)权。
还有一套房子出租给别人,王先生行使了对自己财产的(?摇?摇)权。
自己居住的房子王先生把它过户给了自己的儿子,王先生行使了对自己财产(?摇?摇)权。
最后再以学生身边熟悉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此巩固这个知识点:九(3)班某同学身患重病,某学校全体师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奉献自己的爱心,在座的老师、同学都参与了这次爱心活动。请问,他们行使了对自己合法财产的什么权利?
熟悉的情境、实例,贴近学生生活,能够令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当然,学生还有很多“和合乐学”的方式,如创设游戏情境、设置悬念等。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乐于学习。
三、开展和合思学,渗透德育活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中指出:“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要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真正引导给学生,开展“和合思学”,单靠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例如开展班会、国旗下讲话、开通“家校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和合”德育活动,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合作的“和合”德育格局。
比如在初二思品教材中,《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涉及环境问题,笔者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请调查你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应怎样保护环境?”由于学生生活的区域比较狭小,调查的范围仅限于学校及家庭,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怎样保护环境并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就在此时,学校开展了“‘绿色团队’志愿者在行动”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代表参观环保共建单位吉田建材并与企业代表徒步行走在美丽的金鸡湖畔,同时向来往游客发放环保宣传纪念册,介绍环保理念,倡导绿色生活。一路上,大家还顺手捡起路边的垃圾,以良好的实际行动向路人宣传了“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的美好理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的亲身实践方能体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体验保护环境要躬身力行,要从自我做起,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育人的真正目标。
总之,要真正做好教学工作,就必须加强“和合课堂”的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现阶段的教育要求。有位教育家说:“你给学生一个机会,也许学生会给你一个奇迹。”在思品课程中融入“和合”理念,需要进一步学习、探索、总结,使学生们“和合”、整个班级“和合”,让每一个学生都迸发出智慧的光芒,达到“由和致合,由合致胜”。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2]张立文.和合学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思想品德(教材).江苏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 和合课堂 思品教学 合作学习
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导致学校的人员分布有了很大变化,学校的师生不再局限于本地区,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外籍教师的加入。我校教师与学生生来源地调查如下:
这些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齐聚学校,必然产生思想的冲撞、融合,就需要“和合”。和合思想强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只有各种要素和合、协调、有序组合,才能使社会有机体有效运行。和合教育更是如此,只有将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元素进行有机整合与融合,才能提高课堂与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保证学校工作的高效运行。
思想品德课致力于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育人之本,但思想品德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对于孩子德才兼备的培养更应延伸于课后延伸至家庭、社会之中。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领域渗透“和合”思想,有助于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同时借助“和合”文化,将思想品德知识不动声色地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作为思想品德学科的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对于课程中充分运用“和合”思想,做了一些尝试与思考。
一、倡导和合群学,激发合作精神
课堂学习的要素很多,学生更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激发出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推动教育的发展。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的过程应该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思维方式不同,导致学生的接受能力产生差异。如果堂堂课都是老师“一人言”的话,学生之间的层次将会越拉越大,个别学生由此不爱学习,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不利于学生们的总体发展。“和合群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利用初中学生乐于竞争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和合群学”,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自选一名思品成绩较好、有一定组织能力及上进心较强的学生做组长,组织成员阅读书本、整理资料、群策群力、交流展示。交流展示轮流进行,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展的机会。在同学们的相互监督与帮助下,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上台交流,增强了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每组事先设定的记分员,对参与交流的、课堂上发言正确的同学,在黑板上相应的组别下进行加分。通过这种灵活多变的方式引发竞争机制,从而促进思品学科的学习,每一节课后将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小组评为优秀小组和加油小组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免做作业或加题作业。同时竞争打分以小组为单位,激发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种思想带领下,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就会专心学习,认真思考,积极回答展示。“和合群学”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组内合作,组间合作,最重要的是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和合乐学,培养学习兴趣
合作可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但真正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动性,离不开学生对思品学科的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朱熹也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思想品德这门略显枯燥的课程,包括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个板块,尤其是法律、国情,里面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仅仅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生活的初中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难度的确较大。比如九年级思品第七课《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其中有财产所有权这一知识点,它是一个法律术语。对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这四个权利的区分,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于是,笔者针对我校地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地域,周边多动迁小区,并且多数学生家庭均经历过拆迁这一过程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了动迁房处理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喜人。具体的设计环节如下:
故事在线:市民王先生,在市中心有一处临街私房,多年来一直依靠该房经营小百货维持正常的生活。由于市政府要在该地段扩建道路,王家被迫拆迁。王先生提出搬迁必须以补偿其损失为前提。
王先生拆迁后拿到了两套公寓房……
物权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以上例为依据,设计了下列填空题,让学生参照物权法,对号入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先生对这两套住房办理了房屋所有权证,王先生行使了对自己财产的(?摇?摇)权。
其中一套房子由王先生及其家人居住,王先生行使了对自己财产的(?摇?摇)权。
还有一套房子出租给别人,王先生行使了对自己财产的(?摇?摇)权。
自己居住的房子王先生把它过户给了自己的儿子,王先生行使了对自己财产(?摇?摇)权。
最后再以学生身边熟悉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此巩固这个知识点:九(3)班某同学身患重病,某学校全体师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奉献自己的爱心,在座的老师、同学都参与了这次爱心活动。请问,他们行使了对自己合法财产的什么权利?
熟悉的情境、实例,贴近学生生活,能够令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当然,学生还有很多“和合乐学”的方式,如创设游戏情境、设置悬念等。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乐于学习。
三、开展和合思学,渗透德育活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中指出:“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要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真正引导给学生,开展“和合思学”,单靠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例如开展班会、国旗下讲话、开通“家校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和合”德育活动,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合作的“和合”德育格局。
比如在初二思品教材中,《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涉及环境问题,笔者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请调查你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应怎样保护环境?”由于学生生活的区域比较狭小,调查的范围仅限于学校及家庭,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怎样保护环境并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就在此时,学校开展了“‘绿色团队’志愿者在行动”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代表参观环保共建单位吉田建材并与企业代表徒步行走在美丽的金鸡湖畔,同时向来往游客发放环保宣传纪念册,介绍环保理念,倡导绿色生活。一路上,大家还顺手捡起路边的垃圾,以良好的实际行动向路人宣传了“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的美好理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的亲身实践方能体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体验保护环境要躬身力行,要从自我做起,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育人的真正目标。
总之,要真正做好教学工作,就必须加强“和合课堂”的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现阶段的教育要求。有位教育家说:“你给学生一个机会,也许学生会给你一个奇迹。”在思品课程中融入“和合”理念,需要进一步学习、探索、总结,使学生们“和合”、整个班级“和合”,让每一个学生都迸发出智慧的光芒,达到“由和致合,由合致胜”。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2]张立文.和合学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思想品德(教材).江苏人民出版社.